金融结构:金融努力不对称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论文,不对称论文,努力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前言
关于金融结构,以戈德史密斯的分析最为典型和具有创新意义。他认为,一国现有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之和就构成了该国的金融结构。中国的一些学者结合中国的实际对此理论进行了发挥和拓展。除此之外,比较体制从金融制度中的金融、信息和动力的有机结合、联系及变动来考察一国的金融结构的静态状况和动态变化。我们认为,就金融本身而言,这些论述都是独到而又详尽。但遗憾的是,从金融的基础——经济生活本身来分析却不是令人满意的。
本文试图从现实的经济入手,引入金融努力分析的框架,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金融结构,即金融与收益一极和金融风险一级构成的金融结构,来解释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导致了金融结构的畸型。
二、“债”的变迁和风险短缺
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社会分工,处于不同分工部门的人们因为占有的知识、信息不同,以及自身生理的差异,导致生产能力的差异,从而,各个分工部门之间出现收入与支出的不平衡。这些不平衡是以赤字和盈余的形式表示出来的,它们有各自对应的金融流量。盈余部门是储蓄者,亏绌部门是投资者,这两个部门之间形成债的关系(格利、 肖, 1988)。熊彼特则认为,企业家在进行创新的时候,常常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因而求助于银行家的信贷支持是经济发展的常态。因此,适度的债状态是经济发展必须的,因为,债的存在,加快了资本的积累速度,拓展了资本的社会化。
然而,在我国,对于债的认识,存在一个变迁的过程。
首先,是“债规避”。所谓债规避是指,人们本能地对债的拒绝、逃避,在经济生活中,债状态严重不足。关于债规避形象形成的原因,我们可以从经济历史根源里找到答案。第一,长期的小农经济造成了自给自足和封闭的双重特征,从而在财务安排上,人们追求自我平衡。“勒紧裤带过日子”即为对这种财务安排的生动写照。显然,小农经济意识是反对债状态的。第二,封建地主经济对小农经济的破坏的结果,使人们长期陷于高利贷的困扰之中,从而对债经济存在一种畏惧心理与排斥心理。尽管高利贷现象在剧烈的制度变迁中消失了,但“厌债”情结依然沉积在人们的心理之上(张杰,1995)。
其次,是“强制无债”。传统经济体制下,国民收入统收统支客观上消灭了债状态。债的存在容易引起经济的不确定,进而演发为政治上的波动。因而计划经济是一种力求平衡的经济(物资平衡,收支平衡等等)。既然无债,就没有必要安排金融,即使安排了金融,也是充当二财政的职能,金融调节资金余缺的功能没有现实的要求。
再次,“债变异”。体制改革以后,无债状况逐渐被债状况取代。分工的多元化,导致储蓄与投资的多元化,金融部门对债因素的让渡与中介作用日益提高。但是,债状况在体制转轨过程中表现是很不充分的,并且出现了“债变异”的现象。国民收入格局向企业与居民的倾斜,使财政日渐亏空,国家通过向金融部门和居民部门建立一种强制的债关系(透支与货币过度发行),借入政府主导经济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并通过通货膨胀收缩债务,成为实际上毋须还债的主体。这是其一。其二,国有企业利用资金供应的倒逼机制,迫使国有银行近乎无偿地向国有企业提供信贷,企业欠息越来越多,不良债务越积越多;而在另一方面,企业还债的意识非常薄弱,常常以不同的方式逃、废、赖债,大量侵蚀银行的信贷资产。其三,国家的金融控制政策,人为地造成存款利率低于市场均衡利率,并控制人们的资产替代行为,迫使人们把剩余收入存入国有银行,在通胀的侵蚀下,存款的利率实际为负。这样,国家从民间部门攫取了租金,造成社会福利损失加大,民间经济发展缓慢(赫尔曼等,1997)。
由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债变异”的产生是因为缺乏真正的债主体。经济主体要成为债主体,必须以其拥有的全部资产向债权人负有限责任,这种责任在不确定的状态下表现为必须承担的经济风险。计划经济是一种“短缺经济”(shortage economy)(胡汝银,1995),放权让利,并没有伴随着“放险”,财政和金融部门承担了大量从企业转移过来的风险,企业实际处于风险“真空里”。而对于居民来说,国有企业的职工享受着国家提供的福利,生、老、病、死均由国家包办,从而,居民也生活在“无风险的社会”。农村居民则生活在小农经济里,自给自足,也没有风险。
风险短缺导致的结果是,金融部门承担了企业的风险,也承担了国企职工的风险,进而推动金融量的扩张。一方面银行大量提供信贷,企业无风险约束,使用效率低下,导致信贷资金一部分转为非生产性资金吃掉了,一部分转化为无效供给沉淀起来了。为了维持简单再生产,企业再向银行提出追加资金的要求,如此循环往复,资金的二次回流遭到破坏,企业的库存越压越多,银行的不良资产越积越大,而银行的资产规模也不断扩大。另一方面,银行信贷资产无法正常回流,又必须保持对企业源源不断的信贷,只好借助于货币发行的手段来解决资产问题,结果银行资产与负债轮番扩大。
三、金融努力的理论分析
人们进行经济上的努力,以及金融上的努力,其实质是追求成本或风险最小化的同时,追求收益最大化。理性的经济主体在实际金融行为之前,总会对金融行为所导致的利益与风险作出估计和权衡,判断此金融行为值不值得,若值得,应该努力到何种程度。毋庸置疑,金融努力程度取决于现实经济中的利益因素与风险因素的组合状况,利益与风险的组合状况形成金融结构,金融结构的优化就是要调整金融收益与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使收益与风险尽可能匹配。我们提出一个金融努力模型,如图1:
图1横轴表示风险,纵轴表示收益,e[,1]、e[,2] 表示不同的金融努力曲线,e[,2]高于e[,1]表明e[,2]表示的金融努力程度高于e[,1]表示的金融努力程度。OS表示标准的风险收益组合线,P[,1]R[,2]、P[,2]R[,4]、P[,3]R[,3]、P[,4]R[,2]表示不同的风险收益约束线。金融努力线与风险收益约束线的切点A为最佳努力点。一般情况下, 金融努力曲线上的点都具有向点A收敛的倾向。如果努力点向右偏离A点到A[,1] 点,便会形成努力“住手”。因为在A点,风险过大, 人们认为不划算,而自动放弃努力,进行“低风险低收益”的次优选择,结果努力线由e[,2]降至e[,1],e[,1]与OS线交于点B,点B的收益和风险较低。 可是,人们不会长期安于低收益的,会在适宜的时候冒些风险,增大努力,把努力线重新推至e[,2],A[,1]点逐渐向A点收敛,如此往复,A[,1]点最终回到A点的位置。这种努力衰减是富于弹性的, 只要配以恰当的措施,人们愿意加大金融努力程度,以期获得较高的收益。
如果努力点向左偏离最佳点A到A[,2]点,则会形成努力“惰性”。人们在此处不思进取,并且这种“惰性”是刚性的,不具有向A 点回归的特点。因为在A[,2]点,人们在风险较小的情况下, 就可以获得超额收益,认为没有进一步增大金融努力程度的必要。因此,金融努力线不会扩展至e[,3]。更为重要的是,人们不愿增加承担的风险, 从而理论上,C点是最优的,但对于行为主体来说,A[,2]点是最优的。
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A[,1]点, 人们承担了过大的风险,获得的收益少,这时,增加人们的收益,使收益与风险相配称,人们比较愿接受。然而,对于处于A[,2]点的行为主体而言, 要增加风险使风险与收益相配称,是较为困难的。
四、金融努力衰减的分析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者对生产者的激励是通过设计生产责任制来达到的。生产责任制在一定的程度上把劳动者的劳动努力与劳动报酬挂上钩,并配以如果偷懒则实施经济处罚做为可置信的威胁,加大劳动监督,使劳动者在固定工资水平上努力劳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厌倦了空洞的精神奖励,而更注重实际的物质奖励的时候,如果激励机制还未改变,劳动的努力会呈边际递减的趋势,并且会绝对地下降。如图2所示:
图2中,t[,1]点以前的劳动努力线呈递增的速度上升,是因为建国以后,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了,劳动积极性特别高,并且,政治宣传的工作也做到了家。t[,1]点以后的努力线即为边际递减, 甚至绝对递减的情形。
实际上,t[,1]点以后的努力变化,可以通过反创新机制来说明。
对于企业来说,因为国有的制度安排,企业毋须自己开发产品市场、原材料供应市场,只须安于现状就行了。即使是不满于现状,想通过创新来改善境况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传统体制下的分配机制是不完善的,贡献与利益不一致,多劳不能多得,少劳也不会少得,创新带来的社会收益的增加不能反映为个人收益的增加。而且,创新活动是高风险,高成本的,在缺乏专利保护的条件下,一个企业创新的成果不能得到专利保护,很容易产生创新成本内部化,而创新收益外部化的不一致现象(专利成果被其他企业毫无成本地利用)。这样,没有哪一个企业愿意去创新,结果社会整体的努力水平停滞不前,并且绝对地下降。对于银行来说,因为国有银行处于垄断地位,可以从国家那里得到优厚的平均租金,并从扩大储源中得到边际租金。这样,国有银行在不付出进一步的金融努力的条件下,至少可以得到平均租金。又因为国家严格市场准入,国有银行没有市场竞争的后顾之忧,不用担心平均租金的消散,只须“以贷定存”,而不用考虑“以存定贷”的问题,所以没有必要进一步付出金融努力。
五、风险相互转嫁
在传统的国有经济里,“居民——企业——银行——国家”的关系链非常牢固。风险可以在他们之间相互转嫁。
居民把收入存入银行,并得到保值贴补。这样把居民应该承担的风险转移给了银行。企业从银行那里得到贷款,低效率使用导致不能还本付息,在通胀条件下,债务又被大量缩减,从而把风险也转嫁到银行身上。银行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又要支付居民的存款利息,理论上难以保证流动性和赢利性的要求,应该破产,但是银行通过得到大量的货币发行收入和呆帐归由财政核销,把风险转嫁给了国家,并且银行利用国家的信息劣势,把商业性亏损向政策性亏损转移,使银行向国家转嫁风险的理由更为充分。最后,国家兜揽了来自居民、企业、银行三方面的风险。国家连年赤字,理应无法承担如此大的风险,但是国家通过大量地发行货币和借新债还旧债的手段,并借助通货膨胀的财富消减功能,将风险重新转嫁给居民。这样,社会上风险始终无法消减,并且越积越大,进一步的金融努力不划算,人们放弃金融努力,但是放弃金融努力无法积累财富,从而无法结清经济主体之间的债务,把经济导向濒临崩溃的边沿。
六、基本结论
本文从收益与风险的角度,从另一个视角理解金融结构,认为收益与风险的不配称,导致要么收益太小、风险太大,人们放弃金融努力,要么风险太大,全部消减人们的收益,发生实际破产和金融危机。基于这样的认识,建立公平的分配机制,完善风险约束机制,就可以重新整合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引导金融结构的良性重建。
标签:金融论文; 金融结构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 经济学论文; 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