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经济学对中国经济解释力的终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新古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截至2009年第二季度已跃升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何解释中国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成为全球经济学界的重大命题之一。一种观点试图把这一中国发展奇迹归因为市场化与民营经济发展,而市场化与民营化背后,是以新古典经济学为现代表达形式的市场决定论,其在政策上的表达则是“华盛顿共识”。与此相对,我认为中国发展道路的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不是简单的市场化与民营化;中国发展道路背后的经济思想是实事求是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不是新古典经济学。诚然,新古典经济学中的诸多内容,如市场运行机制与宏观调控,对中国经济治理有着重大的影响,但它毕竟只是中国自主发展道路中的一个侧面。总体上来说,中国发展道路的思想基础是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实践不断结合中形成的。更进一步说,新古典经济学不仅不能解释中国发展的成功,而且也不能说明英美这样发达国家近几年来出现的种种现实,越来越成为脱离实际的“黑板经济学”。 一、中国经济的成功无法从新古典经济学中获得合理解释 随着西方经济学逐渐渗透并主导中国经济学界,一批经济学家展现出了对西方新古典经济学以及市场的高度迷信,认为私有制的发展、私营企业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成长是中国30多年经济成功的决定性力量。 这种说法貌似正确,其实非常片面。不可否认,如果没有民营经济的发育和市场竞争的出现,中国不可能有如此强劲的经济发展,但如果将民营化与市场化的作用无限放大,把中国经济的成功完全归功于西方经济学,则并不符合中国发展的基本事实。这个基本事实是什么呢?就是推动中国改革和发展的主流从来都是实践派,是“实事求是”这个原则。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实际上是国家领导决策部门始终立足于中国发展的实际需要、从中国经济实践中求解问题的结果。在这一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西方新古典经济学无疑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受到中国各界的借鉴,但这绝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这一点,只要看看中国共产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全部文件就一目了然了!审视这一过程可以发现,西方经济学对中国经济改变所起的作用并不显著,更不是主导性的,而仅仅是作为众多思想元素之一被中国社会和中国决策部门采纳。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政策的基本思想,是依据自己的经验、国情以及实事求是的研究得出来的结果,也就是政治经济学。就是说,指导改革与发展的思想基础是自主创新中的政治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也只是这个自主创新中的一个被借鉴的学术资源罢了。正因为如此,在30多年求解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制度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请注意,这不是西方那种经典市场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这样说呢?这不是一个贴标签的问题,而是有实实在在内容的。我一再强调,中国现行经济制度,除了民营经济与市场调节之外,还有与西方市场经济显著不同的结构差异,有四大差异。 (一)国家对长期发展的战略谋划、决策与实施 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家对长期发展、战略谋划始终起着主导作用。不论是80年代的通货膨胀治理,还是90年代的分税制改革,抑或是国家对金融、电信、能源、交通等关乎中国经济命脉的产业的监管,均是如此。 我因为做过多年经济管理工作,深深知道,做实际经济工作的人,并不是靠纯粹逻辑来从事一个经济行为,更不是靠纯粹的一个学派或者一种思路来看问题。中国式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构过程,并不是民营化和市场化所能概括的,其中最具说服力的论据之一就是中国的国家宏观发展决策。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便提出了国民经济翻两番的目标,这一目标并不是遵从某种理论的结果,而是基于对全球战略的一个判断,是对全球化所带来的发展战略机遇的把握。目前中国经济已经提前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国家再次提出到2049年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目标。这些都是国家民族整体的发展目标,是国家级的战略,它发挥着引领企业界聚焦未来并形成相应预期的功能,这不能简单地用市场化和民营化来解释。 (二)从国有企业到国有资本的发展历程,使中国国有资产正在成为融入市场经济的新型主体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改革,绝大多数中小型国有企业都实现了民营化,仅留下那些关系到国家全球竞争地位以及国计民生的重要企业,而正是这些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有企业由于税负等责任较私营企业更多,因此往往会出现竞争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但是近20年以来,随着国有企业的不断改革,包括国有企业的大型化、战略产业企业、资本市场上市等,中国的国有企业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出现了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国企。当前,国有企业又提出了国有资本管理的问题,试图用资本管理逐步取代原有的资产管理或者企业管理。我认为这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很重要的一步,从国企到国资,意味着国有资本在企业中的产权既可以是国有控股,也可以是国有参股。这种进一步的改革实施后,中国的国有资本及国有企业便可较好地融入市场经济体系,取得和西方特大型企业同一量级的竞争能力。总之,国有资本作为一个整体,一定会在中国经济中长期存在并发挥有益作用。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理论证明国有资本在效率上低于其他形式的资本。因此,国有企业或国有资本的改革与发展成了中国经济制度区别于西方主流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新古典经济学无法提供任何的解释。 (三)国家开发性金融机构和竞争性地方政府体系是中国经济制度的重要特点 除国家级战略的实施以及国有企业的资本化发展之外,改革开放后所形成的竞争性地方政府体系以及国家开发性金融系统也构成了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显著特色,而且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中国,介于传统的公司金融和国家公共财政之间,存在着一种很独特的、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代表的金融组织,即国家开发性金融(developmental finance)。开发性金融机构同样实行企业化运作,它需要在市场上筹措资金,然后将其用于投资,其资金配置、投放、回收、监控等过程也与企业相同。但另一方面,开发性金融机构并不是单纯追求公司利润的企业,它还承担着国家战略使命,即推动中国国民经济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 竞争性地方政府体系也同样如此。一方面,竞争性地方政府是中国国家政府体制中的一个层级,由上级任命,并执行其管辖区域的公共管理事务;但另一方面,分税制改革给予了地方政府一个分享本地区经济剩余的权利,这就调动了地方政府追求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当地方政府有了积极性、自主权、国有资源以及地方融资平台,其功能便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包括设立经济开发区、建设标准化厂房、提供几通一平的工业用地等,而这些基础设施又为创办企业、投资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性条件。 此外,国家开发性金融与地方政府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开发性金融在地方政府融资的问题上发挥了领导和引领的作用。基于国家战略使命,国家开发银行是最早为地方政府提供系统性、整体性融资方案的金融机构,而在其带头引领作用下,那些本不愿为地方政府提供融资的四大专业银行、交行以及其他股份制银行也逐步加入了进来,从而大大带动了中国金融体系的资源和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奇迹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篇章。 这种整合方式其实历史上其他国家也有过,但是却没有一个能够做到中国这样的程度。在中国,有2000多个县和市都在追求本地发展,积极地招商引资、建设基础设施,并且他们之间有着平等的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不受行政级别的限制,一个县级市也可以与一个大的直辖市竞争。这是中国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这个现象在过去30多年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上述三个方面实际上就对应着中国市场经济结构的三个维度,一是中央政府的长期发展管理及宏观调控;二是多种所有制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等;三是竞争性中观经济主体,包括地方政府和开发性金融机构体系。这三个维度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伟大成就,然而这三个维度都无法由新古典经济学、无法由市场化和民营化来解释。所以我认为,既不能把中国的改革开放简单视为自由主义经济学,也不能把改革开放的成功和经济发展的成功,简单归结为市场化和民营化的结果。 二、市场的力量不是万能的 从上述分析可知,新古典经济学与民营化、市场化无法全面准确地解释中国发展奇迹这一特殊经济现象;要想获得准确、全面的解释,最终还应回到“实事求是”原则,回到中国的具体国情。那么,这背后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应如何判断和理解现代经济学的学术体系和学术本质?这一问题的答案很可能会影响到对中国经济发展源泉的判断。 当前中国大学中的经济学教育,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公共财政、金融经济等,其所用的教材大多都来自于新古典经济学教科书体系。其特征就是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一般均衡理论,即所谓的“看不见的手”。按照这个理念,利益最大化的企业、家庭、政府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最终总能达到一个各方共赢的结果。得出这一结论主要基于两点,一是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二是企业竞争推动技术进步、引发产业革命从而推动经济长期发展。 上述一般均衡理论是西方经济学早期的一个简单结论,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该学科也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自身的缺陷,从而提出了市场失灵现象。市场失灵的存在使得资源优化配置、企业竞争推动经济发展等听上去无限美妙的事情成为了一种幻想。目前,对于市场经济失灵的问题主要存在两类批判。 第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前提是理性经济人和信息完全,但这些前提在现实经济中绝无可能。首先,信息是需要购买的,市场中的免费信息并不多;其次,信息处理能力是有限的,也就是所谓的有限理性理论;①最后,信息存在不对称性,你知道的信息我不知道,我知道的信息你不知道,比如上级与下级、老板与员工,市场中的经济主体往往都是信息不对称的。信息的不完备使得一般均衡理论所描述的美好前景不再成为必然,市场低效率的情况频频发生。 第二,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来看,一般均衡经济学存在一个致命的假设,即假设市场中的企业和消费者都是同质的,并且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这一假设意味着市场上有无数同质的竞争者,他们会各自独立采取行动,互相之间没有影响。显然,这个假定并不成立,现实世界中的人与人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经济学研究的主题之一,而这种社会关系在新古典经济学中消失不见了。 虽然后期出现的博弈论考虑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但这一理论存在的问题是,它更多地陷入到复杂的博弈结构之中,而忽略了博弈双方本身的内部结构,因此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以军事作战为例,作战双方内部也有领导、有组织、有结构,这就会涉及组织动力学的问题,如果忽略每一个部队的内部结构而仅考察博弈的规则,则并不能真正对作战结果进行分析。相比而言,政治经济学中的阶级、阶层或集团分析,以及对各阶级、阶层、集团内部的结构分析却能够做到这一点。 三、新古典经济学忽略了现代经济现实中的金融市场 信息不完全和市场主体关联缺失是学者们批判新古典经济学最多的两个观点。但站在现时期的视角,我认为现代经济学出现的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其脱离了最近几十年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现象,我称之为纸币化,也即货币变成了一张纸,货币非货币化。 在现实经济中,可以说,所有经济理论要有效,必须要依存货币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根据以往的经济学分析,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一方面货币是一种商品,需要人类付出劳动来生产,也具有价值;另一方面,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可以用来衡量其他所有商品的价值。金银由于其所具有的价值高、质地软、易保管等自然属性,逐渐成为货币的最佳形式。但从20世纪开始,货币逐渐从金银转变为纸币,实行金汇兑本位制。即纸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虽然从表面上看是美元这张纸币在世界流通,但其背后是由黄金这个特殊的商品作为支撑,因此这一时期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仍然是一个真实的货币起作用的时代。 然而,众所周知,1971年美国的黄金不再支撑美元这个纸币的兑换了。当时,尼克松政府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了。从全球货币金融体系来看,这实际上是一个单方面撕毁合同的违约行为,但美国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力量使这一行为成为了既成事实。美元与黄金脱钩,就是变成了纯粹的纸币!这一变化,现在回头看,乃是资本主义经济史中的极为重大的事件,但并未引起学界重视。可以说,现在的经济学理论与30年前的经济学理论在本质上都是一个实体经济的理论,它没有考虑货币本身发生的变化。 纸币的变化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其直接派生出了许多新的现象。第一是金融行业的急剧扩张,从一个服务性的、中介性的经济部门,两大门类并存,即除了传统的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中介服务外,又崛起了一个主要是自我服务、自我循环、在交易过程中牟利的一个巨大的门类,这就是以金融衍生品为主要内容的虚拟化金融部门。这部分衍生品的金融在过去几十年发展超快,目前,金融行业的规模已超过了整个实体经济。以2007年次贷危机时为例,美国金融体系中衍生品行业的总价值高达600多万亿美元,而那时候美国的实体经济才十几万亿,两者相差高达几十倍。金融行业的脱媒化②衍生出了一整套庞大无比的新的金融产品,它们不是股票、债券或存贷款,而是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是一整套极其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体系。对于金融衍生品的问题,中国学术界相当不熟悉,但实际上美国的经济学界也相当不熟悉,绝大多数主流经济学家甚至金融学家也都并不理解这个金融衍生品体系的发展。 20年的时间,美国金融衍生品的价值发展到600多万亿美元的规模,哪一个产业部门能达到如此快速的发展?究其原因,是金融衍生品很容易被开发出来,也就是金融工程。所谓金融工程,就是研究如何创造金融衍生品,保证其在市场买卖的过程中价格能有涨有跌从而使其持有者有赚有赔,但其本质实际上就是一些符号,是各种价格信号按不同方法组合而形成的一个包含很多项目的数学公式。组合的窍门是什么呢?就是把这些组合项的价格波动合成到一个数学公式之中,这个数学公式有涨有跌,但涨跌之中能够找到一些根据,例如与美联储的某种货币政策挂得上钩,那么这个数学公式就可以在市场上出售了。卖这个数学公式的人可能也不明白这个东西到底为什么能够赚钱,但只要交易板价格上涨,那么就意味着赚钱了。 金融衍生品的大量出现使得现代金融成为了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的工作。我认为,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游戏。起初,创造金融衍生品是为了帮助企业管理风险。例如,一个做豆浆的企业,其生产要素是大豆,但大豆的价格是存在波动的,这对企业来说是一种风险,因此企业就有动力购买期货,先固定大豆的价格,然后半年后再用这个价格进行交易,从而规避半年时间内大豆的价格波动。同样的故事也适用于利率、汇率、大宗商品、能源等。金融衍生产品的初衷也许是好的,但是,永远不要忘记,金融行业追求的是利润,如果所有风险都很好地被规避了,那利润又从何而来。因此,金融家开始把这些变动的价格捆在一起再创造一个产品,并且不停地派生出次级产品。就这样,金融衍生品从以资产为基础逐步发展为以衍生品为基础,并且可以一直无限地衍生出新产品,从而形成了一个谁也搞不懂、复杂无比的金融衍生品体系。 金融行业不仅自身不断膨胀,其对实体经济也有着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金融将实体经济中的生产要素尤其是基础性生产要素变成了投资品,而关于这一点现在的经济学家鲜有关注。资本、劳动、技术、能源、生态环境构成了生产要素的五大类别,这些生产要素作为实体经济的投入品参与到物质生产的过程中。对于实体经济来说,生产要素的主要意义在于其使用价值,企业追求的是质量好、性能好并且价格合理的生产要素。然而,金融交易的介入使得生产要素的性质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价格可以做成期货,期货与期货的价格又可以组合起来变成一个复合的指数,复合的指数跟另一个复合的指数可以再融合、再翻牌,从而一级一级地派生。 当生产要素成为了一种投资品,其定价与作为投入品的生产要素相比便已相差甚远。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中,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再像普通商品市场上那样由买卖双方的真实供求决定,其价格反而成为了不同金融交易所中金融投资者双方博弈的结果。也就是说,现在的生产要素不再由真实买卖双方的供求决定,而是由全球的资本金融市场上的资本权力集团、自发性市场买卖以及国家的顶层战略来共同决定,这是对新古典经济学一般均衡价格原理的巨大挑战。也正是因为这一点,造成了现实世界与经济学家的理论所描述的世界大相径庭,在现实世界中,金融市场的博弈各方(俗称多空多抗)决定了生产要素的价格,而这个价格反过来又变成实体经济中企业的生产成本。金融衍生品体系把实体经济的正常逻辑都改变了,而新古典经济学无法解释这个问题。 那么,决定金融市场中生产要素价格的金融力量到底是哪些人呢?实际上,他们是以金融投机炒作来赚钱的一个群体,他们到任何地方都想以短平快的方式尽快赚钱,钱多的吃钱少的,权力大的吃权力小的。因此,在这个体系中,价格是被建构出来的,而并不是一般均衡价格。 上述货币的纸币化、金融衍生品的自我繁殖以及借贷资本转化为资本商品,正是马克思揭示的虚拟资本在当代的最新发展。虚拟资本是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和银行制度充分发展所必然采取的、使资本得以迅速转移及流动的形式与方式,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马克思指出,作为生息资本的运动形式,“在G—G′上,我们看到了资本的没有概念的形式,看到了生产关系的最高度的颠倒和物化:……资本是它本身再生产过程的前提;货币或商品具有独立于再生产之外而增殖本身价值的能力,——资本的神秘化取得了最显眼的形式。”③虚拟资本是资本关系没有内容的“最表面和最富有拜物教性质的形式”,“再也看不到它的起源的任何痕迹了”,④这是“荒谬的矛盾”,“价格已经归结为它的纯粹抽象的和没有内容的形式”。⑤马克思阐述了在买卖虚拟资本的市场投机中,“竞争并不是决定对规律的偏离,而是除了由竞争强加的分割规律之外,不存在别的分割规律”,即使在借贷资本的供求达到均衡的场合,“那种需要决定的东西就是某种本身没有规律的、任意的东西”。⑥在这里,决定虚拟资本价格的利息率是由货币的供求量“独立地决定的”,“同产业资本本身的运动无关”。⑦这是信用和资本市场历来为投机欺诈活动重大舞台的根本性成因。因为基于虚拟资本的信用为少数人“提供在一定界限内绝对支配他人的资本,他人的财产,从而他人的劳动的权利”,“所以它的运动和转移就纯粹变成了交易所赌博的结果”。⑧ 四、当代三大新的经济现象对整个经济学逻辑的颠覆 货币的纸质化、金融衍生品行业的急剧扩大以及基础性生产要素转变为投资品,我称之为当代经济的三大新经济现象,三者之间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改变着当前的经济环境。 然而,无论是当今的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没有反映出这三大新经济现象。我们知道,经济学所假设的完全信息、理性人以及经济主体的同质性已经使经济学的有效性变得十分有限,那么无视当今这些新的经济现象则使经济学的有用性及其对现实的解释性进一步削弱,尤其是以一般均衡为核心的新古典经济学,它完全不能解释当代的经济现实。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2008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在危机之前,除了个别脱离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学家以及研究行为金融学的学者对全球金融提出了担忧,主流核心经济学家中几乎没有人站出来提出担心或者预测会出现这么大规模的金融危机。而危机发生之后,这些主流经济学家仍然一头雾水,无法解释,也没有对策,一直到今天为止这个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经济学家的悲剧本质上是欧美经济思想贫乏化的学术悲剧。整个经济学对于当代经济现实在极大的程度上丧失了解释能力,因为它没有把当代发生的最重大的经济变化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而是仍然禁锢在传统教科书的框架里。在我国,也有不少人片面强调市场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对政府凡事必反,对市场及民间则凡事必赞。我想,这些经济学家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们也是满心希望中国经济发展得更好、社会更加繁荣、老百姓能够活得更有尊严。但是,他们也不了解货币金融体系发生了多大的变异,金融市场在多大程度上可能成为强权豪门对小民百姓进行巧取豪夺的工具。比如昆明泛亚金融交易所成历史,著名学者茅于轼曾在两个场合发表演讲予以赞扬,其初衷是好的,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有色金属的全球交易上没有话语权,定价权都被外国控制着,在这种条件下中国创办自己的交易所、夺回这个交易权,其动机完全没问题,我估计也是出于这个原因,茅于轼支持交易所的成立并发表了比较热情的讲话。但是他并不了解现代金融的特性,并且后来实践证明这个交易所做的事情涉嫌诈骗,前两年也有类似事件发生。经济学家很轻率地对房产价格预测,甚至和市场人士打赌,结果出了洋相,还引起老百姓谩骂。这反映出一个什么样的共性问题呢?现代经济学的教授专家们过高地估计了经济学的有用性,不懂得一般均衡理论完全不能用于现代金融行业。 本人从事企业管理多年,据观察,现在的经济学根本无法解释房产、股票、金融衍生品、期货等所有这一类产品的价格,因为这些产品的价格不是由市场供求互相影响的负反馈过程来决定,而是由金融市场的博弈决定的,也即由国家、核心资本集团以及投资者散户这三大类不同力量之间的互动决定,因此其价格经常发生“追涨杀跌”的现象,即价格与需求之间正反馈;当价格运动超过某一临界点后就会产生同一方向的加速运动,要是涨价就猛涨暴涨,要是跌了就又猛跌暴跌!从实践经验看,这一类市场的价格具有一个模型,索罗斯将其称为“暴涨暴跌”,本人觉得是“长涨暴跌”,实际上就是价格的大规模涨和落。这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其实就是不同级别的投资者内部大资本欺负小民散户的故事。 五、提升经济学现实解释能力的根本出路 要提升经济学解释现实问题的能力,我认为根本出路在于思想转型,坚决改变目前这种理论体系模型化和教条化的情形,转向实事求是、研究真实世界的真实问题的真实经济学。而其中首要问题则是价格理论的扩展与变革。现有的一般均衡价格理论还不能解释当前经济中基础性生产要素或者更广泛意义的金融衍生品的价格。有人认为,金融衍生品的价格本来就不是均衡价格,这是一个误解,其实现有资产价格的核心就是讲资本市场是有效的,认为金融产品的价格能够反映这个产品背后的内在价值。但现实却明显并非如此。根据我的观察、经验以及行为金融学家研究,要想真正解释金融市场,必须依靠新的经济学和新的金融资产价格理论。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新古典经济学对现实解释能力的丧失。那些真诚地相信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源于西方学术理论指导、真诚地相信现代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的学者,他们在怎样思考呢?因为脱离实际,他们就抱着亚当·斯密时代形成的市场自发调节信念,只要市场自由运行,结果一定美好;凡是政府做什么了,结果一定不好。甚至像诸如1929-1933年的大萧条和2008年金融危机这样的超级市场运行崩溃,他们仍然认为不是市场失效,而是政府货币政策之过!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脱离实际,研究工作书斋化、内向化,完全不了解现在的市场经济学解释不了全球化背景下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交错复杂的关系。 新古典经济学最首要的缺陷是不能解释资产,特别是金融资产的价格形成过程,这样他们很容易想当然地把民间市场自发力量的所作所为都打上神圣的标签,自认为他们是代表社会的进步力量,而政府一旦有所作为就代表了低效、无能和腐败,因此从一开始就予以否定。 实际上,现代经济学所构建的是一个空想的、乌托邦式的市场经济,无论从当今世界还是从历史上来看,这种浪漫、美好的世界从未出现过。市场经济从来都是冲突和共赢并存,从来都是权力和资源相结合,从来都是充斥着大量高明的或粗野的掠夺性行为。但很不幸的是,中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出于对“文化大革命”时期计划经济和中央集权等历史上的负面记忆,形成了一种反弹,但他们又不真正了解欧美实际的市场经济现状,尤其不了解这几十年来全球化条件下大国市场经济体系发生的扩张、变形和虚拟化过程,所以他们就片面地将市场化、民营化全部当成好事,而将政府的所作所为都当成坏事。现实中昆明泛亚金融交易所的案件正是反映了这个问题。 ①美国经济学家赫伯特·亚里山大·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就是凭借有限理性理论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认为,信息数量如此庞大,并且信息的真假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认清,人对信息的认知能力、处理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只能居中适可而止,他把这种现象称为有限理性。 ②里根政府期间,美国的金融行业开始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的金融业监管也被逐步放弃,政府允许金融脱媒,即金融公司无须通过商业银行,可以直接向市场来募集资金,其结果是出现了大量的新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 ③《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42页。 ④《资本论》第3卷,第440、441页。 ⑤《资本论》第3卷,第397、396页。 ⑥《资本论》第3卷,第399页。 ⑦《资本论》第3卷,第423、415页。 ⑧《资本论》第3卷,第497、498—499页。标签:经济学论文; 金融论文; 新古典经济学论文; 金融衍生品论文; 理论经济学论文; 经济论文; 货币市场论文; 中国货币论文; 微观经济学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政治经济学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国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