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民的素质结构与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公民论文,素质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是靠人去建设的,没有现代化的人,如何去建设现代化的事业呢?21世纪中国应以什么样的民族精神,塑造什么样的民族素质和公民素质,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这是每个炎黄子孙都不能不考虑的问题。
一、公民的素质结构与精神文明结构
公民的素质与精神文明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精神文明指的是文化的环境,公民素质指的是文化的人。有什么样的文化环境就有什么样的文化人,同样,文化人又给文化环境以影响和改造。因此,研究了公民素质的问题也就间接地研究了精神文明的问题。衡量一个公民素质高低的标准是公民的素质结构,这一结构由四大要素组成,一是文化素质,二是法治意识,三是道德修养,四是思想素质。这四大要素不同的排列组合便构成不同的公民素质结构。
作为一个高素质的公民首先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这是一个高素质公民的基础,缺少这个基础,公民素质的提高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因为公民的文化素质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公民的其他素质。表现在:第一,公民的文化素质高,修养相对会好,也就更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例如文化素质高的公民不会随地吐痰是因为他懂得随地吐痰的害处,明白随地吐痰有损自己的形象。第二,文化知识可以指导公民的法纪生活和道德生活。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主张“美德就是知识”,他认为人世间的一切罪恶都来源于人的愚昧无知,即使人们普遍认为是美德的节制、勇敢、正义等品德,如果没有理性的指导,也可能有害。例如,勇敢而不谨慎,岂不是一种莽撞。因此,他认为一种行为是善还是恶,要看是否在智慧的指导之下。同样,法治生活也需要有文化知识的指导,否则,法律不会运用,就会出现有法制,而无法治的局面。第三,只有文化知识、理性的指导,才会有真正科学的理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不同的人,由于文化水平不同,知识结构不一样,其理想也有高低之分。文盲的理想相对较低,他一生或许只想盖一栋房子或多赚几个钱,而有知识、有文化的人理想则要高得多,例如革命领袖的理想就不仅是自己过上幸福生活,而是让一个阶段、一个民族过上幸福的生活。
作为一个高素质的公民必须具备的第二个素质是法纪的意识。公民如果不具备法纪意识,目无法纪,社会变得混乱不堪,社会的公共生活就无法正常进行,民主也必然要遭到扼杀,这样,社会就会倒退,经济就会停滞,公民基本的生活也就得不到保障。可见,公民的法纪意识是公民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一个公民文化水平、理想水平可以低些,却不可以没有法纪意识;一个公民如果连最起码的法纪观念也没有,那么,他就绝对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公民。
作为一个高素质的公民必须具备的第三个素质是道德修养。公民如果没有道德,官风、民风、社会风气就会败坏,公民就会自私自利,不顾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这样,社会就会像一盘散沙,民族就缺乏疑聚力而无法立于民族之林。如前所述,公民的法纪意识是一个公民最起码的素质,其实公民的道德修养对于一个公民来说也是起码的,公民道德素质高也就会更自觉遵纪守法,这样,社会就稳定,事业也就能发展。可见,法纪观念和道德修养是公民素质中基本的素质。
作为一个高素质的公民必须具备的第四个素质是思想素质,即公民的价值观、追求、理想,这是素质结构中最高层次的素质,公民如果缺乏现代的价值观,追求层次低,没有远大的理想,就会知足常乐,得过且过,这样的公民就必然缺乏拼搏精神和创造力,由这样的公民组成的民族也就缺少开拓进取的精神。
公民的素质结构实际上是精神文明结构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精神文明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公民素质结构。与公民的素质结构相适应,精神文明的结构也有四个方面,一是文化建设,二是法制建设,三是道德建设,四是思想建设。这四个方面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它们共同配合,塑造出各种不同素质结构的公民。
二、中西精神文明结构的差异性
如上所述,一个高素质的公民必须具备四大方面的素质,与此相应,一个社会搞精神文明建设也必须重视四个方面的建设,切不可偏废。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受文化传统的影响,各民族各国家在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时,又常常是有所偏废的。表现在西方(以美国为例)比较重视文化建设和法制建设,而把道德建设和思想建设交给教堂管;中国则比较重视道德建设和思想建设,忽视文化建设和法制建设。改革开放以后虽有所改变,但文化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力度仍然不够。
美国自南北战争以后,就开始抓文化建设和法制建设,他们曾经颁布一项法律对印第安人进行强行教育,虽引起许多争议,却表明了美国政府重视文化教育的决心。与此同时,美国政府也十分重视法制建设,美国历史上曾围绕着在广阔的西部地区建立法律制度,维持法治秩序,维护法律尊严,开展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斗争,美国20世纪中期的许多电影、电视就大量反映当时的斗争场面。经过近两百年的努力,美国终于造就出一代又一代文化水平高、法治观念强的公民,使得美国在今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美国政府过份重视文化建设和法制建设,忽视道德建设和思想建设,造成美国公民思想高度自由,精神空虚,道德意识淡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等等,这些已严重威胁到美国社会的存在。这是美国精神文明结构的局限。
我国自解放以后,就十分重视道德建设和思想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道德为核心的教育可说深入人心,所以五六十年代以来人们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平较高,社会风气也好,靠着这种革命的精神,人们苦干拼命干,在一次次的建设大会战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成就。但是我国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相对忽视文化建设和法制建设,以至于公民的文化素质较低,法制观念淡薄,严重影响了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如前所述,文化素质是公民的素质结构的基础,缺少这一基础,公民素质的提高就会受到限制,以往我们忽视这一基础,对公民进行较高层次的素质培养,这就如同一座高楼大厦建筑在沙滩上,随时有倒塌的危险。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受到冲击,共产主义理想和信仰在公民头脑中一度发生动摇,党风、民风、社会风气也一度出现滑坡。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央提出国民经济的发展要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于是我国国民的素质结构的弱点便暴露出来了,文化基础不扎实,无法跟上现代高科技发展的步伐,没有法制观念,在与外国人打交道中屡屡吃亏。凡此种种都说明了公民的素质结构中基础建设的重要性。
造成中西方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差异性的重要原因是经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商品经济十分发达,商品经济是竞争的经济、谋利的经济,必须十分重视科学文化知识和公理(法律);而中国长期以来则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小农经济是谋生的经济,最怕竞争,最强调稳定,为了稳定就必须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和思想教育,这种重伦理轻科技、轻文化传统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并直接影响到现在。
三、现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需注意的问题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应该说是看到了以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足。以往一提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讲道德建设,一讲道德建设就是以共产主义道德为核心,基础的东西没做好,而且对精神文明的理解也太偏、太狭窄。因此,在当前开展的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重基础建设。首先要在全国范围内坚决贯彻九年义务教育法,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再结合中国的特点,走出一条中国式的公民教育的路子。其次,在城市,条件成熟时应该颁布12年义务教育法,使城市公民的文化素质再跨上一个新台阶。中国公民的文化建设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任重道远,要坚持不懈,才有望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顺利完成。
第二,要重视法制建设。在这个问题上要克服以往普法教育中只重法律常识教育,忽视法律的尊严的维护和教育。从“一五”普法到今天的“三五”普法,都存在一个缺陷,只要求公民了解法律知识、法律条文,却没能使学法、用法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许多公民只是被动应付。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目前法律的尊严没有真正确立起来。表现在许多违法的行为被当作小事不予理睬;许多违法的大事由于“地方保护主义”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许多早应该严抓严打的刑事犯罪被一拖再拖。说到底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至于常常要通过一场运动去推动,才使法律的威力显现出来。所以,在“四五”普法中要吸取这个教训,把普法的重点放在法律的尊严的维护和教育,对那些犯法行为不论大小都动真格,用法律的手段加以解决,这样,那些因不懂法而吃亏的法盲就会自觉的学法用法了。
第三,要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在道德教育上要克服以往“调子唱得高,基本的做不到”的缺陷。以往一说要搞道德教育就要求人们大公无私,上街做好事,却忽视了抓基本的职业道德教育。结果出现了这样的怪事,不少人自己的本职工作没干好,却跑到大街上做好事;不少人连拿多少钱干多少活都做不到,却高唱大公无私。这反映了以往我们的教育不踏实、不实际。今天,当我们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时,一定要重视职业道德教育、敬业精神教育,只要每个人都能踏踏实实干好本职工作,社会风气就会好转,上街做好事才能顺理成章,提倡大公无私也才有基础。
第四,重理想教育的实际性。以往,我们在思想建设上强调远大的革命理想,对共产党员可以这样要求,但对广大人民也一律这样要求,就提得太高太远,与实际不符合。如今,中央提出当前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符合实际,做得到,看得见,摸得着,必然能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理想和行动的指南。
标签:精神文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