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外图书馆发展模式前沿和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示论文,图书馆论文,国外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信息需求的泛在化和复杂化、图书馆存在方式和服务手段的多样化,图书馆业态不断呈现出新的特征,国外图书馆界已经逐渐呈现出群体化发展的趋势。
1 国际大视野中的图书馆群体化
1.1 国际间图书馆群体化合作已经纳入议事日程
就在新千年即将来临之际,美英日等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联合签署了“世界图书馆网络建设”项目协议。项目报告书对图书馆网络建设的美好愿景做出了令人神往的描述:“通过网络链接每个国家的图书馆,数字化全球的公共信息与文献资料,支持开发国内外基础设施,扩大信息资源及使用相同的模式,共同制作由全文、图像及语言技术构成的典型内容,并依靠上述方法,通过国际合作向公众提供并传播教育、学术和科技信息”[1]。这个报告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全球图书馆群体化合作光辉前景:相同的图书馆运作模式和共同的例行业务的提供,将是未来图书馆合作和发展的基本目标。
1.2 图书馆群体化已经见诸国家法律规范
日本于1991年颁布实施的《日本公共图书的设置和运作规范》,是日本政府管理公共图书馆行为的法律准则,是指导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的组织法。《规范》第1章第4款指出:“为了适应读者多样化的、迫切的学习需要,促进图书馆特色服务的发展,县、市、镇、社区和村的公共图书馆需要与大学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等文化教育机构密切协作,主动与学校、政府和民间的公共团体联合,共同推动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开展。”[2]在社会生活中,读者除了需要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外,还要广泛参与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展览馆、美术馆、纪念馆、影视厅、音乐厅、书店、读书俱乐部以及居民活动馆等其他文化娱乐场所组织的活动,才能使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升。公共图书馆只有同社会其他各类相关机构相互协调、系统合作,才能为读者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链和各具特色的综合服务区。《规范》以法律形式对以公共图书馆为重点的协作群体加以强调,提出相应的协作措施,对日本公共图书馆提高读者服务质量、加强群体化合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1.3 国外图书馆政策规划越来越关注图书馆群体化
加拿大图书馆与档案馆在其制订的《2008-2011年发展战略规划》中,强调了加强与其他部门合作、充分发挥合作群体的各自优势对于确保加拿大馆藏文献资源的全面完整的重要性[3]。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制订的《2009-2011年发展方向》将与国内其他图书馆加强合作、形成群体化发展格局作为未来图书馆业务五大发展方向之一,并将与其他各类机构合作确定为进一步改善全国公共信息资源建设及其公众服务的协同战略任务[4]。大英图书馆的2008-2011年发展规划则将为科研群体提供创新服务作为一大重点发展战略,提出了与研究委员会和高校协同合作共同促进知识发现和数据库共建共享;在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规划方面,大英图书馆还将其他的法定呈缴图书馆纳入了群体化合作范围,以实现广大用户能够共享更为广泛的法定呈缴内容[5]。在最新发布的《2020前瞻报告》中,大英图书馆则更进一步明确表达了自己要在全球群体化协作中担当领导角色的雄心壮志,这包括主导全球群体化进程的战略、政策、信息标准、发展规划以及合作模式,利用自身品牌的影响力、权威和中立的地位来整合全社会的机构研究资源,为促进世界各国图书馆及研究机构的群体协作能力发挥重要的外交作用,致力于各种群体化合作模式的实践,比如为知识机构开展联合服务项目、通过广泛的信息资源共享来最大限度地节约群体化协作各方的成本投入、充分发挥各界合作伙伴的群体力量来共同应对多变的经济环境、激励广大读者积极贡献各自的专业智慧来共同丰富图书馆的服务内涵和提升图书馆的整体服务水准[6]。
图片澳大利亚、荷兰记忆、图像加拿大等许多国家的记忆计划项目已经开始尝试信息资源的群体化联合创建,国家图书馆纷纷与其他图书馆或美术馆、档案馆、博物馆等相关部门展开广泛合作;芬兰的国家数字图书馆2008-2011年发展规划充分考虑了信息资源组织的群体化合作,他们将联合博物馆和档案馆一起共同进行重要文化遗产资料的数字化[7];挪威国家图书馆与版权组织开展了合作,将已出版的受版权保护的图书在其官方网站上免费开放使用[8];数字新西兰项目则把国家图书馆的合作范围扩展到了不同部门、政府和企业。
2 用户群体化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图书馆可以将其用户划分为不同的群体。为了实现平等使用权利,国外图书馆致力于各类型人群的群体化服务,切实保障各群体用户的信息和知识需求。
首先在多元文化的国际大背景下,国外图书馆很早地将用户服务的着眼点放在了文化差异性上。伴随着世界范围全球化趋势的不断蔓延,各对外开放国家正在或已经步入多文化、多语言的内外社会环境,发达的通讯技术、便捷的交通手段、逐年攀升的移民规模以及新世纪的其他动因都促使越来越多国家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文化和语言的多元化是人类社会的共同遗产,是人类交流、学习、创新以及和谐共处的重要基础。国际图联IFLA于2006年8月发布了《IFLA多元文化图书馆宣言》[9],2008年4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并提交第35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体会议通过。宣言对多元文化图书馆的基本原则、核心作用、服务目标、管理和运作、从业职守以及政府立法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阐述,对全世界多元文化图书馆及各类型图书馆开展多元文化服务工作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指导意义。宣言希望所有类型的图书馆都应努力去认识、支持以及促进文化和语言的多元化在国际、国家和地区范围内的发展,致力于跨文化的对话与交流,满足各读者群体对不同文化的差异化需求,担负起为所有公民提供平等服务的神圣职责。
国际图联IFLA下属的各类图书馆服务专业组制定出了众多关于图书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专业报告。IFLA已经明确对六大类型特殊群体用户制订了服务指南、发布了较为系统的专业研究报告,分别涉及青少年、政府、残疾人、婴幼儿、犯人和病人这六类特殊群体用户。这些专业报告着眼于全球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从图书馆服务的目标群体、物理环境、馆藏资源、服务项目、人员要求、管理评估和宣传交流等方面来唤醒全球各类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对这些特殊群体用户的服务意识并指导图书馆的特殊群体用户服务。
学科专业是国外图书馆用户划分最重要的分类标志之一。比如医学图书馆、法律图书馆都拥有着自己非常明确的行业性用户群体。而国外高校图书馆在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指导下,针对用户的学科专业及其学术水平设置了与之对应的联络馆员、学科专家、领域馆员、嵌入式馆员及网上咨询服务等岗位,不断推出和开展以知识获取为重点的新兴服务,比如面向学生、教授的学习、研究服务。
国外公共图书馆在影响力评价方面也比较注重图书馆对群体化用户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比如洛杉矶市图书馆的2008年度报告就强调社区图书馆欢迎所有年龄段的每一个人,他们为儿童、青少年、成人等不同读者群体提供了各自不同的资源和空间,促使各用户群体能分别集中在一起学习、探索和共享信息[10]。
大英图书馆非常重视用户群体的研究分析,在其制订的2008-2011年发展战略中专门对其所服务的各类型用户群体的需求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此作为大英图书馆未来发展战略的重要参考依据。
3 机构群体化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的爆炸式增长以及日益泛在化的社会信息需求都已远远超越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在如此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放眼全世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趋势,图书馆之间的广泛联合与合作将成为一种常态[11]。
图书馆联盟是现代图书馆面对知识膨胀、经费紧张以及海量信息需求而做出的必然选择,尤其在美国,图书馆联盟已经成为一种生存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的图书馆联盟数量呈爆炸式增长,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错综复杂、无所不在的网络组织。美国的图书馆联盟几乎囊括了包括大学图书馆、研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以及信息机构在内的各类型图书馆。美国的图书馆法对图书馆群体化协作的重要性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各州图书馆法都对合作联盟内成员馆的合作形式和联盟的服务职能作出了规定,内容涵盖了馆际互借服务、联合目录库建设、联合资源建设、参考咨询服务、人员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服务标准与服务类型。
加拿大的“书目中心”(The Bibliocentre)是由政府资助的图书馆联盟,成员包括25个大学图书馆,合作内容涉及联合编目、藏书资源共享、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电子内容提供、远程服务获取及网络课程服务等。德国的图书馆联盟可以归纳为本地、区域性和跨区域性三个层次,内容涉及图书馆的各个业务领域。在本地范围内,主要是高等院校图书馆问、公共图书馆和学术图书馆间的合作;在区域性范围内,通常以图书馆网络的形式开展合作;跨区域性的合作则主要体现在藏书建设,建立一些全国性的数据库、标准库及一些中央性的合作项目[12]。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The 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简称JISC)的主要任务是促进信息系统的有效利用,为高等教育研究提供网络基础,由其负责的eLib计划包括了高校、出版、商业服务团体等175个成员,开展资源和信息的全面合作;信息环境计划的目标是为研究人员或研究机构创建一个可管理的、一致的并且可共享的信息环境,使其能够方便地存取广泛的学术和教育资源。日本的学术情报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ce-Information Systems,简称NACSIS)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成员包括大学图书馆、短期大学图书馆、高等专门学校图书馆、县市大中型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等600多个成员;中心全部经费由文部省下拨,设有7个节点,合作范围涵盖馆藏目录编制和提供、情报检索、规划联系与协调、学术情报开发研究、学术情报网络构建和运营、数据库维护以及教育培训等。
图书馆联盟代表成员图书馆与电子资源出版商进行资源集团采购谈判,组织协调成员馆之间的资源共享,而建立联盟馆藏资源目录已成为群体化图书馆的一大趋势,成员馆的用户可以无缝地利用其他成员馆的目录,并联机实现馆际互借。通常,国家图书馆通过国家联合目录建立起本国的书目基础设施。欧洲图书馆(The European Library)可提供对欧洲47个国家图书馆资源的获取,并且还建立了23个参与合作的国家图书馆的联盟。许多国家还在与OCLC这样的集成商协商,将本国国民加入到全球网络之中。依靠全世界各国家图书馆的群体化合作,将各国的知识资源通过网络汇集成全人类共享的知识宝藏已经指日可待了。
近年来,图书馆联盟的群体化发展呈现了国际化趋势。尤其是被称作“联盟的联盟”的“国际图书馆联盟联合体”(ICOLC)的出现更是将这种群体化趋势推向巅峰。成立于1997年的“国际图书馆联盟联合体”(ICOLC)是图书馆联盟的第一个国际性专业组织,经过十多年来的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已经拥有包括美国、加拿大、荷兰、德国、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国的200多个图书馆联盟,代表着全世界成千上万个加盟馆。ICOLC主要面向高等教育机构提供服务,旨在促进不同联盟之间就共同关心的利益和话题进行有效的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如,电子资源的建设,对数据库商、代理商的产品进行价格测试等,以便加盟的共同体能够顺利获取情报[13]。
4 资源组织群体化
在国外的图书馆界,为实现资源共享而进行的合作由来已久。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各国图书馆开始进行公共书目系统的建设,并在联合目录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各种合作项目。近20年来,信息传播技术和信息资源的飞速发展使得单个图书馆越来越难以承担信息资源建设重任,因此,国外图书馆都在日益加强合作与联盟。如今图书馆群体化合作的范围已经拓展到合作回溯建库、储存空间合作、合作保存、合作发展馆藏、合作编目、联合目录等多种功能;图书馆的功能从单一的功能、有限的范围、松散的组织形式,发展成各种正式的、相对固定的、联系紧密的图书馆群体化协作组织。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分散在一定区域或某些系统的图书馆群已组成了一个个纵横交错,脉络贯通的图书馆网络。
4.1 开放获取
开放获取(Open Access,简称OA),是指科学研究信息在网络环境中免费供公众自由获取。它包括两种实现形式:一是开放出版,即期刊或会议论文出版后立即开放获取;二是开放存储,即论文出版后存入OA仓储,一段时间后开放获取。
目前OA仓储建设呈现出两大群体化发展趋势,一是标准化建设,由于初期的OA仓储建设没有统一的规范可循,因此给用户的资源发现带来困难,数据资源的统一检索无法实现,为此国外推出了OAI-PMH协议来解决分布式异构数据库之间互操作和跨库检索的问题。随着该协议的推广应用,OA仓储逐步走上了标准化发展的轨道。同时,OA仓储的联合建设模式正在扩大,联合建设可以避免技术设施重复投入所造成的浪费,同时也能让数据资源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可和利用。这一特点在高校图书馆系统体现得较为明显,例如eScholarship仓储就是在加州大学系统的基础上共同创建的。另外,欧洲还出现了基于国家级别的OA仓储联合建设模式,例如荷兰的DARE项目就是由荷兰所有大学、荷兰国家图书馆、荷兰自然科学和艺术科学皇家科学院、荷兰科技研究所等多家机构联合参与,并由荷兰国家政府提供资金支持的。这种以国家主导的群体化资源共建共享行动保证了OA仓储的标准化和互操作性,有力推动了OA仓储学术资源在全国范围甚至是世界范围开放获取[14]。
4.2 机构知识库
在开放获取理念兴起的背景下,机构知识库(Institutional Repository,简称IR)的建设正逐步成为国外研究机构和大学的热点。IR也称机构仓储,是对机构内成员智力产品进行收集、存储、管理并提供开放利用的知识传播与知识服务系统。
统计数据显示,大部分IR收录的文献内容都偏少,而部分规模较小的机构通常没有资源和资金建立或支持机构知识库的日常运行。面对个体IR发展过程中所无法绕开的资金和内容征集两大难题,IR联盟的出现可以说是资源组织群体化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所谓IR联盟,就是指几个机构以一个机构为基地联合构建知识库,通过合作的方式,将各自的资源库整合起来,统一提供数字化服务。通过IR联盟的构建,各参与机构可以共同实现建设成本的有效控制,确立统一的数据加工标准,实现不同IR之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宝贵的学术资源得到及时有效的整合,同时也相应的提升了服务质量,使用户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开放获取,从而更好地推动开放获取的健康发展。
目前,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出现了很多IR联盟,其主流构建模式往往是自上而下进行运作的[15]。首先,国家层面IR联盟的构建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只有在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下,自上而下推动全国范围内研究机构和大学IR系统构建,才能实现全国范围内知识资源的集中共享和揭示。其次,现有的区域性IR联盟大都在原有图书馆联盟的基础上构建的,联盟有较好的合作基础,这有利于联盟成员分工协作进行IR联盟构建,从而实现联盟成员单个IR的部署;除此之外,由于资金和内容征集的原因,小型机构和大学无力构建自己的IR服务系统,通过合作构建IR联盟或直接加入现有IR联盟的方式实现本单位知识资源的保存和共享。
5 服务群体化
5.1 馆际互借
上世纪末期,美国开始出现了地区性和行业性的图书馆群体协作网,他们通过馆际互借的方式来协调各馆的图书采购计划,并互相作为协作馆提供本馆的文献资源,有的还提供协作网内的统一书目信息数据库或文献管理系统来方便网内读者检索查询全网共享的馆藏资源。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馆际互借系统等网络化管理手段的统计功能已能实现馆际互借的各种统计需求,这使得群体化馆藏发展规划和采购分工更加科学、准确和快速地实现。经过不断发展,如今美国的馆际互借服务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善的全国性群体化服务网络,通过互联网络向全国各地的读者提供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
同时,一些大型的文献服务中心也在提供颇具规模的群体化馆际互借服务。比如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就联合超过七万家图书馆,为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查询、采集、出借和保存图书馆资料以及为它们编目的服务。OCLC负责协调整个合作共同体中的合作关系,制定合作协议,减少了合作成员馆的藏书重复率,也减缓了合作成员馆购书经费的压力。
5.2 联合数字参考咨询
借助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国图书馆都在积极探索进行各种形式的协作服务,各种新兴的群体化联合服务模式正在逐步走向成熟。
数字参考咨询服务(Digital Reference Service,简称DRS)是国外90年代中后期涌现的一种新的服务方式,是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实时、异步等各种形式,向用户提供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咨询服务,是传统参考咨询在网络环境下的继承、延伸和发展。由于不少咨询问题都比较复杂,随着图书馆服务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大,个体图书馆依靠自身有限的人员和资源已经难以实现全天候咨询服务,需要图书馆等信息机构充分发挥各馆馆藏资源和专家资源的群体化优势,联合起来协同解答咨询问题,于是联合数字参考咨询这种群体化服务形式就应运而生了。DRS实现了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服务共享,给图书馆之间的咨询服务协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1997年,英国推出了公共图书馆网络联盟(Consortium for Public Library Networking)Ask A Librarian合作咨询系统,其成员已达60多家,初步实现了全国性的数字参考服务,被学术界认为是最早出现的DRS合作模式。2000年1月由美国国会和其他16个图书馆联合发起的合作数字参考服务项目(CDRS),开创了由世界各国图书馆联合提供数字化参考服务的机制,形成了国际化的数字图书馆网络,可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用户提供全球化的实时、互动的专业化参考咨询服务。2002年6月,美国国会图书馆携手OCLC及世界多家著名图书情报机构联合开发了全新的DRS系统Question Point(QP),被视为全球联合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的典范,目前已经有1000多家协作单位参与,成功推进了DRS的群体化合作趋势。
目前国外图书馆的联合数字参考咨询已经涉及了不同程度以及不同规模的各种合作,包括全球合作、区域合作、图书馆联盟合作、商业机构与图书馆合作等。多种多样的合作模式,给参考咨询服务注入了不断发展前进的持续动力,使得原本孤立分散的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依靠群体化服务的集成优势实现了充分整合和功效倍增。可以预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换代以及图书馆从业者的积极开拓创新,联合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将继续朝着广域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并将逐步形成一个与泛在环境相适应的泛在化联合数字参考咨询服务体系。
6 图书馆n.0
从2004年3月Tim O'Reilly第一次使用Web2.0来描述新一代互联网开始,这个全新的概念便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飞速蔓延到了各行各业,而关于Web代级的定义和划分也一直是IT相关业界津津乐道的话题。相对于Web1.0的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互联网内容的消费者,也是互联网内容的制造者。Web2.0不仅仅是一次技术上的升级,更多的是一种观念上的革命,其实质是一种强调用户体验的“参与式网络”。
2005年9月,Michael Casey的文章首次将Web2.0与图书馆联系在一起,图书馆2.0的理念开始在全球迅速传播。图书馆2.0不仅仅意味着Web2.0技术的应用,它还意味着图书馆同时应当成为Web2.0世界中的重要成员。图书馆2.0与用户互动参与是密切关联的两个概念,图书馆应当对用户输入内容保持开放的姿态,因为用户的交互参与更能有效的丰富图书馆服务的内涵。图书馆2.0让用户成为图书馆新的合作者,借助他们的积极参与可以有效提升图书馆的服务[16]。
2006年11月,John Markoff在《纽约时报》撰文提出了Web3.0这一新概念,用以描述第三代互联网服务,也可概括为“智能网络”,涉及语义网、微格式、自然语言检索、数据挖掘、机器学习、推荐代理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17],其核心理念是人性化和智能化。
虽然Web3.0目前来说还是抽象的,但这丝毫不妨碍图书馆界憧憬Library 3.0的梦想。澳大利亚的Grace Saw博士已经开始未雨绸缪,对未来Library3.0时代的人力资源进行规划。他认为图书馆3.0的核心是功能与服务,而不是人与服务;服务的形式和地点将会是多样化的,收集与提供信息以及就研究技巧和信息使用提供指导是未来馆员的必备能力。他预测二十一世纪的大学图书馆员必须是集研究、顾问、规划、管理、评价、团队、帮助、设备维修于一身的全才。图书馆3.0已经指日可待,尽管我们还无法确切地知道图书馆3.0的具体型态,但我们相信她必将带来新一代的图书馆产品和服务[18]。
伴随着Web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服务理念的不断更新,从Web1.0的网络单向服务,到Web2.0的互动参与,再到Web3.0的完全智能化,Web的每一次发展和进步,给图书馆带来的不仅是服务手段的完善和升级,更是服务理念的变革和创新。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Web n.0的出现将注定会为全球的图书馆事业迎来Library n.0的春天。
7 启示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图书馆事业的前进方向,群体化合作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在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总领下,我国图书馆应当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图书馆发展的先进经验,深入研究我们所处的泛在环境的性质和特征,广泛调查和密切跟踪广大用户的社会信息需求,加强图书馆与其他社会部门和机构的跨界合作,注重全方位的图书馆联盟建设,加速我国信息资源组织与服务的群体化整合,充分利用Web2.0、Web3.0等新兴技术来改进和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方式、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努力拓展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