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益新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效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其实质就是要提高经济效益。本文拟对经济效益问题进行新的探索。
一
什么是经济效益?传统经济理论中没有这一范畴,六、七十年代,我国少数学者探讨过经济效果问题,1980年出版的权威辞书《辞海》将经济效果定义为经济活动中劳动耗费同劳动成果之间的对比[①a]。这一理解,显然是过于简单和很不全面的。1981年出版的由许涤新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也只有经济效果,其定义是:社会主义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劳动占用和劳动耗费量同劳动成果的比较[②a]。这一解释加入了劳动占用的内容,对比上一解释,显然大大前进了一步,因为获得一定劳动成果,如果只有劳动耗费低,而劳动占用没有相应降低的话,是不能说明经济效益好的。
1982年,党中央明确提出了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但理论界对于经济效益的理解,还基本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直到1986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大辞典》(商业经济卷)虽然有了经济效益这一概念,但理解上没有加深,认为经济效益就是经济效果,它是指:“社会生产中劳动占用量和劳动耗费量同劳动成果的比较。”[③a]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经济大辞典》(财政卷)对经济效益的解释也与此相同。
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人们对经济效益的认识大有进展。加入了“产品符合社会需要”的内容。例如,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由吴振坤主编的经济学辞典对经济效益的解释是:经济活动中消耗、占有的劳动量同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之间的比较[④a]。这是至今为止,理论界对于经济效益问题的较为全面的认识。
由此可见,我国理论界对经济效益问题的认识,也跟对于其它问题的认识一样,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浅显到深刻,由片面到较全面的认识过程。这是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的。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至今为止,我国经济理论界对经济效益的认识仍然很不全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有必要对经济效益作出新的表述。
那么,什么是经济效益呢?我认为,经济效益是指在环境得到保护和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的前提下,人与自然物质变换过程中所取得的符合社会需要的标准质量的劳动成果与劳动占用和劳动耗费的关系。
这一表述从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产品质量三个方面弥补了人们对经济效益理解的缺陷。其所以要加上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我们认为原因在于:
第一,经济效益既是一个衡量经济状况好坏的概念,又是一个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概念。无论是一个企业、部门,还是一个国家,其经济状况的好坏,都会通过经济效益好坏表现出来,一般来说,生产供需平衡,产销对路,产品质量好,占用和耗费低,就表现为经济效益好;反之,则不好。这是衡量经济效益好坏的基础。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因为经济效益还是一个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概念。众所周知,衡量社会进步,只能是生产力标准,但生产力发展的程度会通过经济效益的好坏表现出来。一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好,生产力发展就会快,人民的生活水平就会得到提高,它不仅表现为人民得到的物质财富的数量增加,而且表现为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包括产品质量的提高,同时包括了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这就能够有利于人的健康和发展,这正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不能想象,一个社会人的生存环境受到了破坏,这个社会是进步的。因为一个进步的社会,是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如果环境受到破坏,如大气被污染,水被污染,等等。人的健康因此而受到破坏,人的寿命因此而缩短,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单位产品的劳动占用和耗费降到了最低限度,产品质量符合要求,也有销路,人们因此获得了较多的物质财富,但这种经济发展,不仅不能说它是高效益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不是造福,而是造害。因为它危害了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因而是有违社会进步的。不仅如此,这样发展经济,还会影响整个生态的发展。应该看到,一个进步的社会,必然是一个和协的社会,它不仅包括了这个社会的不同人群的各种关系的理顺和协调,而且包括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协同发展。因此,我们在经济效益的新的表述中加进了保护环境这一前提。
第二,经济效益既是一个近期的概念,又是一个长远的概念。人们进行经济活动,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物质利益是通过资源转化形成的。所以马克思把人类获取物质财富的劳动称为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地球上任何一种资源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就要求人类对资源合理使用。合理使用自然资源是指,一是要节约使用,决不浪费;二是要有计划的使用,决不盲目;三是适时使用,有的资源的使用,有很强的时间性,因此,不提早也不推迟;四是适物使用,生产什么产品,需要什么资源就用什么资源,不以钢代铁,以木代竹;五是充分使用,自然资源中有多少用途都要利用,能反复使用的就要反复使用。这样才能使有限的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以满足人类长远发展的需要。如果不是这样,而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对自然资源进行疯狂的掠夺,就会损害长远利益。这种行为是缺乏理智的,是应该制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提出,人类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要危及子孙后代的利益,这是我们应该做到的。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新表述的经济效益的概念中加入了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这一前提。
第三,经济效益既是一个微观的概念,又是一个宏观的概念。我国经济理论界把经济效益区分为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深入分析,我们认为,这种区分是不科学的。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没有宏观上的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产品为社会所需要,以及环境得到保护和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那么,即使单位产品的占用和耗费降到了最低限度,产品的质量也不差,但产品卖不出去,这无论宏观和微观,都不可能有好效益。而如果社会生产是按比例发展的,环境得到了保护,自然资源能合量利用,但单位产品的占用和耗费过高,价格昂贵,消费者承受不了,或者产品质量低劣,消费者不愿购买,这无论宏观和微观也都谈不上好效益。可见,在经济效益上是没有宏观和微观之分的,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如果一一要按宏观微观去区分和实践,其结果必然是有害的。因为忽视宏观,只是从微观角度去努力,产品可能卖不出去;只从宏观角度去努力,忽视了微观,产品会失去竞争力。因此,一定要从二者的结合上去把握它,新表述的经济效益的概念就将二者有机地溶合到了一起。
第四,经济效益是一个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的概念。经济效益量的规定性在以前的表述中十分明显。即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劳动成果量与劳动占用量和劳动耗费量的比较。从量的角度考察,劳动成果越多,劳动占用和耗费越少,说明经济效益越好。但是,经济效益质的规定在以前的表述中却是不明显的,甚至根本没有提到。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缺陷。因为一个社会的产品,即使劳动占用和劳动耗费降到了最低限度,但产品的质量低劣,因此而卖不出去,产品的使用价值会逐步丧失,投资无法收回,这种企业谈得上好效益吗?前几年时间出现市场疲软,实际上许多产品不是市场疲软,而是产品疲软,即产品质量差,不为消费者所需要。因此,新表述的经济效益的概念,对劳动成果加进标准质量的要求。所谓标准质量也即指产品的性能、寿命、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达到一定社会生产力水平所能达到的正常程度。产品质量由劳动的质量决定,标准质量的产品由标准质量的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在讲到这个问题时曾经指出:“每种商品的价值都是由提供标准质量的该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①b]在考察价值增殖时,马克思分别从劳动资料、原材料、劳动力等几个方面对标准质量的劳动时间提出了要求。
总之,产品质量对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要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提高生产产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质量。
二
用新的经济效益的观点对照我国经济实际,我们会发现,我国经济生活中低效益问题较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劳动耗费高。单位产品中的劳动耗费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活劳动耗费一般以劳动生产率来表示。据有关专家测算,就绝对水平来看,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工业劳动生产率,约比我国全民独立核算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高6—10倍,其中美国比我们高9.29倍,日本高9.9倍,英国高6.27倍,意大利高7.77倍,澳大利亚高7.78倍。有的行业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例如日本生产一辆小汽车只要20小时,我国要超过1000多个小时,相差40多倍。我国生产不仅活劳动耗费高,而且物耗也高,我国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消耗是发达国家的3倍。经对国内12种主要原材料的国民生产总值消耗强度比较,我国原材料消耗强度比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及地区普遍高5—10倍以上,比印度也高2—3倍,最高的也是达到了上百倍。我国产品物耗存在上升趋势,1995年由1978年的64.9%上升到67.4%。能源消耗高。我国每吨标准煤所实现的国民生产总值为710美元,而美、日、法、德、英等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值为2165—6388美元。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增加1美元,耗能比日本高7倍,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倍。世界银行有一个估计,中国单位产值能耗比其它发展中国家平均高1倍以上,能源利用率之低,举世公认。
第二,劳动占用高。劳动占用是指人们进行生产或经营的全部投资。所谓劳动占用高是指单位劳动成果所占用的投资比例大,从而投入多,产出少。例如:我国制造业工人平均占用的固定资产,比其它发展中国家高出4倍,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而净产值仅仅比其它发展中国家高出50%,不及中等收入国家的一半。劳动占用高突出表现在设备闲置严重。例如,棉、毛纺织的生产设备利用率只有75%,电视机、电冰箱、卷烟、普通机械等生产能力闲置30—50%,汽车生产能力闲置75%。这既是我国劳动产品占用高的原因,又是其结果。
第三,社会生产比例失调。这是我国经济生活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近几年比较突出的表现在房地产业发展过快。资料显示,到1995年上半年,全国已竣工尚未售出的空置商品房面积为4232万平方米,占用资金达687亿元。还有就是高档酒家、宾馆供过于求,家用机电产品大量过剩。与此同时,农业出现了严重的滑坡现象,很多基础工业发展缓慢,教育投资不够。
第四,产品质量差。据1990年有关部门对部分城市的调查,我国工业产品的抽样合格率约为75%,优质产品产值率为27%,市场抽查商品合格率为55%,与工业发达国家98%的产品合格率相差43个百分点。近几年来,产品合格率仅为60%多,加上形形色色的假冒伪劣产品,每年损失达几千亿元。
第五,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全国500多个设市的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一级标准的不到1%,现在有的城市,从卫星上拍摄下的图片来看已经消失。全国水污染已危及381个城市,有的城市的水已经不能饮用,市民们只好象购油打酒一样,提着水壶,排着长队去购买地下水和矿泉水。全国改革开放起步较早的的珠江三角洲已经成为了全国两大酸雨中心之一,几乎每两次降雨中就有一次是酸雨,广东省会广州市的二氧化硫等废气含量全部超标。
第六,自然资源浪费损失惊人。例如: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对农村耕地的侵占、滥用现象相当普遍,浪费惊人。全国近10年来,每年减少耕地36万公顷。仅就广东来看,最近十余年来,广东平均每年减少耕地面积60万亩以上,相当于一个中等县的耕地面积。有的年份,例如1992年和1993年,每年减少耕地面积均在100万亩以上,批地、圈地,炒地,热浪滚滚。十余年来全省耕地已减少1000多万亩。珠江三角洲人均耕地已由50年代的1.5亩降至0.54亩。现在全国每年烧砖毁掉耕地10多万亩,全国每年死人与活人争地,即土葬要占去土地13万多亩。水、森林、矿产资源的浪费莫不如此。
三
怎样提高我国的经济效益呢?
第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为什么长期得不到解决?我们认为,关键在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因而禁锢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这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低效益。工业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和我国按市场经济取向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实际证明,市场经济是最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经济形式。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的物质利益是通过价值形式实现的,价值是社会财富的一般形式,对比自然经济条件下人们通过使用价值实现物质利益,他们对利益的追求是无止境的,这就会极大地刺激生产者的热情。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价值规律及竞争的使用,生产者会自觉地减少劳动占用和劳动耗费以及提高产品质量;同时,生产者还会自觉关注市场,根据社会需要进行生产。这些,对于提高经济效益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要改变我国长期以来经济效益低下的状况,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没有这一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第二,深化国有经济改革。我国经济效益低下,突出表现在国有经济。国有企业亏损严重,国有资产流失惊人。我国国有经济效益低下的根源在于产权不明晰。在产权不明晰的条件下,人们的经济行为如同一把双刃的宝剑,刺伤一定的经济有机体。剑的一面刃口会造成高浪费,因为财产没有主人,不要向财产保值负责;剑的另一面刃口会造成低效益,因为财产没有主人,不要向财产增值负责。而剑尖则代表个人利益的追求,会真挖有机体的内脏。这就是长期以来,我国国有经济浪费高、效益低、损失严重的根源所在。所以,国有经济的改革关键在于明晰产权。那么,怎么明晰产权呢?我认为,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是全国人大,应该在全国人大下设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国有资产,在国务院下设国有资产经营委员会负责国有资产的经营。每年人大大会期间,国资经营委员会向人大代表报告国资经营情况,国资管理委员会审查批准该报告。同时,管理委员会随时可以对国资经营状况进行调查和监督。经营委员会下设投资公司,负责经营垄断性行业、部门、企业。负责投资公益性事业和向非垄断性企业参股,同时,国家对国有企业全面进行股份制改造。我们认为,只有这样,国有经济才能明晰产权,扭转低效益的局面。
第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发展科学技术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工业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60—80%,而我国只有30%左右。这个差距还是很大的,要缩小这个差距,就必须大力发展科学和教育事业。美国著名学者、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舒尔茨,在他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在智力方面的能力比是大学∶中学∶小学=25∶7∶1。美国企业调查统计分析认为,对职工培训每投入1美元就能收到50美元的经济效益。我国对教育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在职职工中初中和初中以下文程度的占了70%,每年有500万人根本不经过任何训练就走上了工作岗位。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认真实施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战略,国家必须把发展科技和教育放在首位,在人力、物力、财力的安排上,要优先科教的发展,全国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工作都要体现这一发展战略的要求。从当前来说,重点是要普及义务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第四,加强经济管理。科学的经济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经济管理既有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又有微观管理。从宏观管理来说,其目标就是要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以及结构平衡,以使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为此,一是要确立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目标;二是确定合适的经济增长速度;三是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使用。从微观经济来:一是要重视用教育和激励的方法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二是要制定各项节约指标,尽量降低产品成本;三是推行中国式的全面质量管理,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四是要重视市场调查,注意研究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不断拓展市场;五是要重视企业内部的挖潜、革新、改造,提高技术档次。等等。
第五,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载入了我们党的重要文献,而且越来越深入人心。这是十分可喜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指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时,要做到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相互协调和持续发展。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建立重效益、重节能、重节约原材料的工业体系;建立提高单产、节地、节时、节水、节能的农业体系;建立节能、节时、重效益的综合运输体系;建立适度消费、勤俭节约的生活服务体系。这就是集约型的社会生产方式,它能全面提高经济效益。
第六,要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还有赖于人的观念,尤其是各级领导思想观念的转变。从目前来说,要将只注重速度快慢,不注重效益好坏的经济增长观念转变为既注重速度快慢,更注重效益好坏的经济增长观念;将只重视眼前经济数量扩张的经济发展观念转变为重视长远的综合经济效益提高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将两眼向外,专注于招商、攻关、集资的经营管理观念转变为两眼既向外看市场,又向内高度重视企业内部挖潜、革新、改革的经营管理观念;要将“大而全”、“小而全”、“万事不求人”的自然经济观念转变为重视社会分工与协作、联合与竞争的市场经济观念;要将称豪显富、贪图享受的奢侈观念转变为勤俭办一切事业的节约观念;将为官一任、轰动一时的领导经济的观念转变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子孙后代的领导经济的观念。等等。
注释:
①a 《辞海·经济分册》第319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
②a 《政治经济学辞典》(下)第142页,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③a 《经济大辞典》(商业经济卷)第21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年版。
④a 《新编简明经济学辞典》第492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①b 《资本论》第1卷,第1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