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系统的认识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功能论文,科学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然辩证法理论研究
科学系统具有认识功能。科学系统的认识能是指科学作为一个整体,它在人类揭示客观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功效和能力。科学作为一种知识系统,既是人类认识成果的结晶,又是人类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的前提,成为人们以知识体系形态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手段,因而具有认识的功能。从人类认识系统来看,科学本身就属于认识范畴。科学是人类认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构成因素,它与艺术、哲学、经验、宗教等认识形态并列,各以不同的形式反映着特定的认识对象,并且相互对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构成人类认识的总序列,因此具有认识世界的一般功能。如果把科学从认识系统的整体中分离出来,并作为一个单独的系统来加以考察,那么科学对于人类认识本身的形成与发展会产生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科学不仅具有客观真理性的特点,而且具有建构系统化知识的严密逻辑体系,因此科学在人类所有的认识形态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表现出独特的认识功能。
(一)科学对认识构成的影响
认识一般是由认识主体、认识对象和认识形式三项要素构成。科学作为相对独立的系统,对构成认识的三项要素的更新和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1.科学促使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
认识总是通过人来进行的,因此人是认识的主体。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不仅是自然界一部分,具有自然属性,而且是“社会存在物”,人的生命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①,人的认识器官(人脑)和认识能力(智力)的发展也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因此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更主要的是具有社会属性,它是社会化的人,而不是自然人。
科学对认识构成的影响,首先表现为不断提高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这种认识能力不仅包括对自然、社会、精神等现象认识的能力,而且包括对认识现象本身以及作为认识成果结晶的科学本身再认识的能力,即科学反思能力。随着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发展,特别是有关对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现象认识的深入发展,人们不仅利用科学成果来提高自己的认识素质,而且利用科学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智力,不断提高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包括个人、群体和人类社会总体)对事物现象和本质的认识能力。
2.科学促使认识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展
认识对象是人进行认识活动的客体,凡是人的认识所及的事物都能成为认识对象。认识对象一般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活动。早在人类诞生以前,自然界就已经客观地存在着,那时既无所谓认识的主体,亦无所谓认识的客体。当人类及其物质生产和精神活动出现以后,也并不是整个自然界都完全成为认识的对象,而只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的那一部分自然界才有可能成为认识的对象。因此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人的认识所及的范围总是限于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们借助于科学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特别是近现代的科学仪器和工具,不仅能够逐步认识前人实践所不及的那一部分自然界,而且还有可能根据一定的自然规律和自己的需要创造出自然界中未曾有过的新的物质客体(即人工自然、人化自然、或人造对象),从而使人对自然界的认识范围不断扩展。同样,人对自身的社会和精神活动的认识,也不断地随着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进步而逐步扩展和深化。
3.科学促使认识形式更加趋向多样化和精确化
认识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作为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联系中介的认识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映象和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映象。人们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所形成的各种不同的认识,就是通过这些不同的映象形式来实现的。映象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双重特征。正如恩格斯所指出:“世界体系的每一个思想映象,总是在客观上被历史状况所限制,在主观上被得出该思想映象的人的肉体状况和精神状况所限制”②。在人类实践发展的基础上,随着科学的进步,作为认识形式的映象也不断地获得丰富和发展,更加趋向多样化和精确化。
(二)科学理论的作用
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一般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两个层次。经验知识是人们通过感官与客体的直接接触而获得的反映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理论知识则是人们在经验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所形成的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在科学认识过程中,经验知识与理论知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从而形成统一而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
科学理论是科学知识高度升华和结晶的产物。在整个科学知识体系中,科学理论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科学理论本身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定律、公式、推论组成的逻辑系统;另一方面,科学理论又是构成科学知识整体及其所属门类和分支学科、并能保持门类和学科特征的最基本的科学单元。作为科学知识高度升华和结晶产物的科学理论,在科学认识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它不仅能对已知事实和现存问题进行解释,对未知事实和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而且能对科学观察和实验以及科学理论建构和创新过程进行指导,为具体科学认识的定向以及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技巧提供科学方法论的启迪。因此,科学理论具有解释、预见和导向等认识功能。
1.科学理论的解释功能
任何一个科学理论都具有解释功能,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给予科学的说明和陈述。科学理论解释的对象可以是事实,也可以是理论,一般包括三个层次:(1)用定律解释事实;(2)用理论解释定律;(3)用广义理论(或新理论)解释狭义理论(或旧理论)。科学理论的解释功能,首先表现在它所解释对象的种类和数量方面。一个成熟的理论不仅能够解释建构该理论时所依据的已知事实和原有理论,而且还能解释建构该理论时尚未考虑的事实和理论,甚至能够解释那种与建构该理论时所依据的事实和理论相异或相悖的事实和理论;一个成熟的理论所能解释的对象越多,即解释复盖面越大,则说明它越具有普遍性和可接受性。其次,科学理论的解释功能表现在它对反常现象的应变方式和效果方面。比较成熟的科学理论,一般都具有一定的韧性。除能解释已知的事实和理论外,还能对新发现的事实和新构思的理论以及原有理论知识重构等现象,给予科学的说明、陈述和解释。
2.科学理论的预见功能
科学理论除能解释已知的事实和理论外,还具有预见功能。科学理论根据理论自身的逻辑自洽性,不仅能从已知的事实和现象来推测其运动、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而且还能推断尚未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存在的可能性。科学理论的预见功能主要表现在:(1)对尚未认识其本质但已发现其现象的事物发展规律作出预言;(2)对尚未发现但确已存在的现象作出预言;(3)对尚未发生但将来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的某种现象作出预言。预见功能是科学理论赖以确立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一个科学理论,若能推断那些根据人们的背景知识所预想不到的事物现象及其规律,并且得到科学实践的验证,就会大大提高理论本身的可靠性和可接受性。
3.科学理论的导向功能
科学理论既是科学认识的结果,又是进一步扩大和深化科学认识的前提和手段,因而对科学观察、实验活动和理论创新过程具有指导作用。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认识活动。无论是从方案设计、方法选定来看,或者是从数据处理、结果分析来看,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同样,科学理论本身的建立和发展也是一种有目的的科学创新活动。这种创新活动,作为认识的过程,自然要受已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作为认识的结果,又会在观念和方法上给人以启迪,从而影响和制约以后的科学认识发展和科学理论建构。正如杰出的瑞典化学家S.阿累尼乌斯(Arrhemius)所说:“理论是科学知识领域中重要的推动力……随着理论引进纯叙述性的科学,后者就渐渐发展成精密科学”,“理论的研究可以指出应当把今后的工作引到什么方向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就。没有这种研究,科学就前进得很慢,或者根本停滞不前”③。
(三)科学通过观念成为思想解放的先导
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属于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它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变革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人们思想解放的认识先导。
1.科学是人类摆脱愚昧状态的认识手段
科学就其本质而言,总是从根本上排斥和反对人们认识中的一切非科学的或反科学的因素,为人们摆脱愚昧、破除迷信、克服宗教偏见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愚昧、迷信和宗教偏见等社会现象都是人们对科学无知的产物。当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缺乏认识时,就容易表现出认识上的愚昧;当人们受到自然或社会力量左右而不能用科学知识的力量掌握自己的命运时,就往往寄希望于自身以外的非凡力量,并对其产生盲目崇拜的心理,从而导致迷信;当人们缺乏科学知识和科学观念而无力抗拒难以理解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时,就会借助于某些超自然的“天帝”、“神灵”等观念对其进行虚幻、歪曲、颠倒的解释,从而形成宗教偏见产生的认识根源。科学的兴起和进步,对人们解放思想、发展理论思维、追求真理,摆脱愚昧、迷信和宗教偏见的束缚,产生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的发展,愚昧、迷信、宗教神学的地盘越来越小。正如恩格斯所说:“在科学的猛攻之下,一个又一个部队放下了武器,一个又一个城堡投降了。直到最后,自然界无限的领域都被科学所征服,而且没有给造物主留下一点立足之地”④。
2.科学是哲学发展的认识基础
科学与哲学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重要形式。科学作为知识体系,总是要求助于一定的哲学理论思维;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又总是要不断地从科学特别是从自然科学中吸取营养,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古代的科学与哲学相互溶为一体,以直观的思辨形式从总体上认识世界。近代的科学逐渐从哲学母体中分化出来,成为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经过严密逻辑论证的认识形式,对近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恩格斯在考察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时曾指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⑤。这既说明了自然科学对唯物主义哲学形式的改变所起的重要作用,也反映了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普遍规律。16-17世纪期间,力学的跃进及其孤立、静止的研究方法,给唯物主义哲学打上了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烙印。从18世纪末叶到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中诸如星云假说、地质渐变理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化学原子论、草酸和尿素的合成、元素周期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等一系列重大发现,揭示了自然界运动、变化及其物质统一性的图景,从而在哲学领域引起了根本性的变革,产生了既是辩证又是唯物的哲学体系,即辩证唯物主义哲学。20世纪以来,随着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现代宇宙学、粒子物理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突变理论、协同学、混沌理论、超循环理论等一系列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科学发现的产生,以及现代科学整体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促使人们的物质观念、运动观念、质能观念、时空观念、因果观念和宇宙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从而极大地推动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进一步改变自己的形式,以便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领域更加有效地提高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科学思想的扩展对人类思想的全部形式的改造已成了一个决定性的因素”⑥。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2卷,第12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卷,第76页。
③AppeHNyc,"Teopun xnmiu",CII6.,1907,Crp.2-3,9.
④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179页。
⑤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19页。
⑥[英]J.D.贝尔纳:《历史上的科学》,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