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编辑要素之首要原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首要论文,要素论文,编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 (2000)01—0122—05
在我国,“要素”一词是近代以来才产生并使用的。但在古代,“要”字已有要点、要领、纲要、关键之义,而“素”字则有始与末之义。“要素”的现代词典意义,常指构成事物的必要之原质(因素、成分)。那么,什么是编辑的要素呢?除了编辑活动的对象——作者的作品稿,和编辑活动的直接目的——以供复制或其他形式传播外,世界上的学者指出了整理、加工、组织、审读、编选、采录、收集、纂修、选题、设计、选择、策划等多种多样的构成成分。这其中有些项目是重叠的(视角不同而使名称不同),有些项目则为编与创共享——本文不准备讨论这两个问题,本文要讨论的是究竟什么才是编辑要素之首要原质?笔者采用反证与正证相结合的方法,来论述“选择:编辑要素之首要原质”这个论题。
加工整理不是编辑要素之首要原质
我国的《辞源》(修订本)将“编辑”定义为“收集材料,整理成书”。《现代汉语词典》界定为“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苏联《图书学词典》解释为“编辑人员(通常同作者在一起)对原稿进行创造性加工,目的在于提高其思想、政治、科学与文字质量,为印刷出版作准备”。如此等等。这些看法都将加工整理视为编辑要素之首要原质或惟一原质。
毋庸置疑,加工整理(俗称编辑的“案头工作”)对于出版工作或其他形式的大众传播的质量的提高,的确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错不成书、报、刊”的现象的产生,就与编辑缺乏高素质及其加工整理工作不认真、不科学密切相关。以劳动时间而论,特别是古代的编辑,花在加工整理方面的工夫,则是大量的,十分琐细、艰辛的。
但是,加工整理仍然不能成为编辑要素之首要原质。理由如次:
1.加工整理只能适当提高原稿的质量,而不能改变质量。加工整理是在作品稿的基础上,对其作文字上和内容上(后者须经作者许可)的修改和删节。这显然是个别的、局部的变更,而不是作品稿的全局的、整体的大变样。否则,就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或者,编辑也成了一个创作者(在作品稿原作者的同意下)。人们常用“锦上添花”来形容编辑的加工整理劳动,但其前提是作品稿必须是“锦”而不是劣质品,这才能使美好的作者作品更加美好。现实生活中,再高明的编辑也无法通过加工整理活动而“点石成金”。所以,曾担任过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尤金·奥尼尔、威廉·福克纳等的责任编辑的出版大师萨克斯·康明斯,断然否决了一部糟糕的书稿的作者期望让此书稿进入加工整理程序而后获得出版的请求。他写信给请其审阅这部书稿的人说:“我提不出有任何一位编辑(随便他是活着的还是死了的)能够创造奇迹,把作者的内心反省和一些松散的闲文变成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编辑是必须把书稿一读到底的,但是没有办法迫使买书的人也这么办。请务必相信我,如果我有任何办法可以挽救这部书的手稿,那么我就会明确地说出来,并且详细地告诉你,哪些章节哪些措词该如何改动。但是不幸得很,我确信,这部小说是无法挽救的。”[1](p185)这就是说, 当作品稿本身缺少一定的质量基础或达不到一定的质量标准的时候,编辑是不可能通过加工整理来创造出奇迹的;如果让这样的作品去复制传播,必然是对读者、对社会不负责任的。所以,在编辑加工整理工作之前,首先也是更重要的,是必须通过审读来选择出具有一定质量水平的并在其他方面符合传媒要求的作品稿,这是把住质量关的最主要的关键所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否定加工整理是编辑要素之首要或惟一原质的论断,而把选择推崇至首要(决不是惟一的)地位。美国的编辑大师马克斯·珀金斯把作者的作品稿与读者、传媒最可能出现的主要矛盾归结为质量如何和是否切题这两项,而认为只有通过“出版人”的“选择”工作才能解决矛盾。他是这样形象化地说明这个道理的:“出版界的理想是要提供一个讲坛,各界人士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不管他们的目的是进行说教,还是提供消遣,还是制造恐怖……然而,还是存在着某些质量和切题规则的,这些只有通过某种选择才能确定,而代表广大人类的出版人正是试图来从事这种工作的——当然会犯许多错误。”[2](P578-579)在珀金斯的眼里,编辑工作者就是从事选择工作的人。这里,要附带说一下,一些编辑在加工整理稿件时,煞费苦心,绞尽脑汁,有些是必要的,是敬业的表现,但也有许多是自讨苦吃,是吃力不讨好、事倍功半的。倘若编辑选择准了作者,选择好了稿件,那么,后期的必要的加工整理活动应该是比较快速和顺利的。编辑因不恰当的加工整理活动,常会引起与作者的矛盾。严重的会侵犯作者的著作权,轻的也容易损害作品稿原来的一些特色或某些面貌。即使编辑的修改与删节是完全合理并被作者允许及首肯的,但如果红笔涂改成片,人们当然会提出疑问:编辑,你对作者及作品的选择是否下过功夫?他或它是否是最合适的?是否是不得已而为之?
2.创作与编辑不同,某些创作当以“收集”与“整理”的面貌出现时,加工整理就成为此种创作活动的最主要环节,而编辑活动中的加工整理则不能不退居于与选择相对而言的次要位置。关于我国古代的“编纂”(“编撰”)究竟属于编辑活动还是创作活动的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认为,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下一类工作基本上属于创作活动古籍版本的考订、校雠、增补、修正、注释等,辞书类的编修,文艺作品中的集民间故事传说、历代创作之大成而编撰者(如弘治本《三国演义》就题作“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虽然也有个对材料的选择问题,但对“成书”的质量起最关键性作用的是加工整理:或是对材料加工整理、融会贯通后成为一种完全不同于材料选编类的新的精神创造产品,或虽保留原始材料的面貌或基本面貌但经过加工整理使增、删、注、订成为新的精神产品的可以独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不是像编辑的个别修改完全融入作者的作品之中)。梁萧统编纂的《文选》,似乎不太好确定其是编辑成果还是著述成果,但依笔者的上述观点则认为《文选》是编辑成果:《文选》是前代作品的选集,保留了材料的完整全貌,萧统的加工整理仅限于“凡次文之体,各以汇聚。诗赋体既不一,又以类分;类分之中,各以时代相次”,可能还有些考订,但对全部活动起最关键作用的是萧统的选择,用“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的标准从七八百年的众多作品中选择了大体比较精的文学作品,对后代影响至深。现代的报纸、杂志也好像是某种作品“选集”,关键也在于编辑的选择。也许正因为著述活动与编辑活动在某些方面有类似的和交叉的方面,所以一些学者首肯“收集材料,整理成书”为“编辑”概念的定义。也许古代可供编辑选择的作品稿不是很丰富,所以人们更多注意到加工整理的重要性。但上文业已指出,即使在古代,选择之于编辑也是最关键的活动。而到了近现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教育的普及,文化市场的繁荣,作者的作品稿的蜂拥而至,读者精神需求的不断丰富与提高,专职编辑的产生,那么,选择之于编辑活动的关键性则益发显露。美国双日出版公司总编辑麦考密克对补习图书出版课程的学生如此说:“编辑工作……今非昔比。过去主要改改拼写和标点,现在更重要的是必须了解该出版什么,如何才能拉到稿件,如何赢得最多的读者。……所有这些,马克斯·珀金斯都是首屈一指的。他的文学判断力有着独到的和非凡的敏锐;他那激发作者创作出最佳作品的能力是众所周知的。”[2](P2)毫无疑问,在现代的出版界, 加工整理的地位更加下降(但决不能忽视其作用),选择的地位更加上升,组稿成为一个新课题,读者工作显出紧迫性。但是,选择与现代编辑的其他活动相比,特别是与时髦的策划活动相比,是否仍是最主要的呢?
策划也不是编辑要素之首要原质
策划是市场经济的宠儿。包括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所有生产领域内,策划成为生产者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和付之实践最多的一种行动。《现代汉语词典》对其释义为“筹划;谋划”。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是以顾客为上帝的经济。没有策划,显然难以在竞争中取胜,难以赢得上帝的青睐,难于获得好效益。于是大众传播界,也迅速盛行“策划”一词,影响到编辑学界,有位教授发表了《从“选择”到“策划”》[3]的论文,认为“近年来在编辑学界, ‘策划’一词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选择’。这一有趣的现象,表明了编辑劳动者主体意识的更加觉醒,也表明了人们对编辑劳动者主体创造精神的日益重视和普遍认同。”这位作者对笔者90年代初的一篇文章《选择:编辑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职责》作了某些肯定,使笔者深感惭愧。这位作者对编辑策划的重要性与编辑策划的“度”等问题的论述,十分有道理。但笔者并不赞同其认为“选择”“与计划模式下的传统编辑观念和编辑实践有着较多的瓜葛……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依附性”的观点,更不同意这位作者文章内在蕴含的把策划看做是编辑要素之首要原质的看法。
这里先说后者,但同时要讨论一下编辑策划的释义与界定问题。
80年代中后期,北京和广西等地出现了专职的组稿编辑的身影,有些学者认为中国的组稿编辑就是西方的策划编辑。实际上,组稿只是西方策划编辑的一部分工作内容。但若把组稿看做是编辑策划的中心,那么,这种策划不能成为编辑要素之首要原质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组稿虽然改变了编辑“等米下锅”的局面而为“找米下锅”,主动又积极,扩大了稿源,更容易符合媒介的意图与标准,在好作者、好作品或适时的作品就是有号召力的旗帜,就是效益,媒介惟恐争抢不到的情况下,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组稿不能盲目组稿,它必须根据媒介慎重确定的目标、方向或选题计划来进行组稿活动。所以,组稿也就不可能越过前者而成为编辑要素之首要原质。
不过,把组稿看做是策划的中心环节的看法很快就被否定了。目前比较流行的是“策划编辑”的策划与“选题策划”的策划这两种对“策划”的界定。
1992年末、1993年初,上海等地出现了策划编辑的身影。他们首先是策划选题,但又远远不限于策划选题,还要对编辑的全过程进行战略性的策划。这来源于西方的策划编辑的设立,所以我们还是直接看看西方的策划编辑在干些什么。1999年1月22 日的《新闻出版报》登载了冯小竹的文章《访美归来——美国出版企业编辑述评》,其中说:“在美国的出版社里,编辑常分为三种,即策划编辑、责任编辑和生产编辑。其中策划编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策划编辑在书的制作和生产过程中扮演着‘生产经理’的角色,是出版社的核心,统领着出版和其他各项业务。策划编辑的首要任务就是向各方面提出目标,并作出决策。同时,还要分析图书市场,预测应出哪些新书,然后……组稿,签合同……”文章转述美国西南大学出版社一些策划编辑的经验之谈,认为策划编辑应具备下述四种素质:能签合同——意味着策划编辑要尽可能多地结识新作者;能发行创收——负责发行,销售应达到创利的数目;能运作资金并能核算成本;掌握四种技能——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人际协调能力、创立团队精神能力。从上述的美国策划编辑的任务与素质来看,这种策划编辑的活动的确影响着出版社的命运与前途,不仅是编辑过程也是整个出版过程的核心。名为策划编辑,实际上他的活动已远远超出“策划”的范围,模糊了出版社传统的分工,或者换句话说,策划编辑“策划”了编辑与出版的方向目标、新书目录,“策划”了如何赢得新作者、签好合同,“策划”如何发行创收,如何能最合理、高效地运作资金,如何能组织团结好手下的一班人马来实现编辑出版目标,等等。但这种“策划”显然与我们所要讨论的作为编辑要素的“策划”不是一回事,对编辑的选择来说,不具有可比性。
值得一谈的是把编辑策划主要限定在选题策划上的见解,这种狭义的策划与主要限定在审稿选择上的选择究竟哪个是编辑要素中的首要原质呢?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刘杲在《编辑学刊》1998年第5 期上发表了《遵循编辑活动的客观规律》一文。文章认为:“编辑活动基本的客观规律是对科学文化成果的选择和加工。”“策划是对选题和创作意向的选择。对书稿的审读也是选择,是对既成书稿的选择。”我以为,刘杲同志是从哲学意义上来看编辑选择问题的。我本人在拙著《编辑的选择与组构》(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中,也曾在《选择编》的第三章专门讨论“选择:编辑活动系统无所不在的精灵”的问题,论述了“方向、性质、宗旨、对象等的选择”、“特色与风格的选择”、“形式的选择”、“编辑人员的选择”等论题。这也是从哲学意义上来谈选择的。而且我在“编辑”概念释义时也没有使用“策划”一词:“一个比较完整的编辑概念,我以为应如下陈述:对作者的作品稿,通过选择、组构和完善,为出版或其他大众传播形式提供‘母本’或‘定样’的社会活动。”我是把编辑的策划分解在编辑题(书)目与作者的选择及“组构”中的组织作者开辟新的精神生产领域中了。从哲学意义上说,策划的确是对选题的选择,审稿是对已创作成的作品稿的选择。这样一来,当然就没有了策划与选择哪个更主要的问题,向新阳的《从“选择”到“策划”》中的问题也无须辨析与回答了。但我认为,既然编辑学界已经提出了选题与审稿哪个是编辑工作的中心环节的问题,而且实际上它们分别是编辑策划与编辑选择的狭义注释,所以很有必要对两者进行比较。
编辑策划的确很重要,也的确是编辑主体创造精神的一种表现。但由此而贬低甚至抹煞编辑选择的主观能动作用,认为它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就大谬了。选择本身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活动,与策划一样,发挥得好坏是另一回事。拙著《编辑的选择与组构》专章论述了“选择:充分发挥编辑主体作用的手段”这个问题。单就创新作用来说,例如编辑通过选择作者作品构成一个新的整体(出版社的整个出版成果,一份报纸,一本期刊),与其说是显示了作者们的特色,不如说是显示了编辑的眼光,借作者的文章或书寄寓了编辑自己的意见,潜移默化地深深影响了读者对世界某人某事某种现象的看法;又如起关键作用的新闻编辑部的新闻作品选择,常能助创出新的舆论,起到议题设置的作用;再如杰出的文学编辑、学术编辑通过卓有成效的选择是可以助创出新的流派的,等等。因为有拙著在,这里不再赘述。
选题策划与审稿选择相比较,哪个是编辑工作的中心,即编辑要素之首要原质?我认为是后者。理由如次:
1.选题策划只是一种计划与设想,它再好,再美满,也必须落实到作品稿上。精神产品的最权威的鉴定人是受众,但毫无疑问,在编辑工作流程上必须以最关键的审读选择关,来检验选题策划是否合理、科学,有否严重失误,以及实际弥补选题策划的不足。如果把选题策划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而把审读选择放在次要的位置上,那么在媒介内部就难以避免与实际脱节的、质量不高的、人为炒制的作品稿的顺利流通了。这类选题策划决定了的而没有认真审读把关的作品,出版或用其他形式传播之后,就更会造成浪费或失误。
选题策划能为审读选择,提供更为广阔、更为优化的选择对象。但这是可能性,并不就是现实性。审读选择才是面对现实性的东西,而进行实际的择优。同时是一种实际的汰劣或者舍弃不符合媒介及社会此时此地标准与需求的东西的活动。
2.真正是编辑选题策划得来的作品稿只是一部分,大量的作者自投稿需要披沙拣金。虽然精神生产企业门口的婴儿死亡率(作者投稿不被采用率)要远远高于物质生产企业的,但一是存在着不是选题策划所能获得的自然纯真、厚积薄发及与社会实际联系更为天成的优质稿,二是不管多不成熟、多难以卒读的作品稿编辑都有义务对作者负责、尊重作者劳动而加以审读,所以编辑的这种选择—把关工作也应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决不可等闲视之。
3.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流程来说,其必要的组成部分都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编辑的选题策划与审读选择都是编辑活动系统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体育等竞赛上有并列第一的说法,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不可能并列。选题策划的程序在前,审读选择的程序在后。但前后次序不是衡量哪个才是中心环节的正确标准。就编辑工作来说,质量是生命,而对编辑质量有首要影响的还是审读选择活动。
从社会关系看编辑要素之首要原质也是选择
编辑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在传播场中与作者、作品稿、受众的关系,在传播场外与国家控制、广告客户及赞助单位(两者的经济控制)、培育编辑人才的单位及本媒介外的发行商等的关系。
笔者一直持这样的见解:编辑的产生与发展是为了解决大众传播中的不可避免的社会矛盾从而推动精神生产力的发展的。
从作者、作品与受众构成的信源与信宿的关系来考察,两者之间将会产生以下矛盾:
1.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作者及其作品接触不到或寻找不到需要它的受众,而受众也无法直接接触所需要的作品,甚至根本不知道它们的存在。这种矛盾现象,需要有一种为某类作品信息选择相对应的受众、为某类受众选择相对应的作品信息,并使之沟通的社会角色与社会活动来进行解决。这种角色叫编辑,这种活动叫编辑选择。
2.受众受时间、精力、能力及经济条件等的限制,不可能无限止地接受现存的所有作品信息及潜在的作品(尚停留在草稿或已形成为稿件的阶段)信息,这样就使相对多的作品信息与受众相对低的接受能力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矛盾,这就需要有种叫编辑的人员来为受众选择其所必需的并为各方面的条件所许可接受的作品信息。
3.从社会传播总体来说,作为信源的作者作品或其草稿总是良莠混杂、真伪并存、精粗相间的,而受众一般来说总是希望能够接受到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信息,再加上受众的其他利益与兴趣爱好等因素,也使传播渠道中的信源在满足信宿的需要方面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这类矛盾主要是质量矛盾,本文前面已论述过,解决此矛盾最主要的也是靠编辑的选择。
4.作者与传媒的矛盾还有相对多得多的作品稿信息与十分有限的“大众传播窗”的矛盾。“大众传播窗”的大小受制约于时代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传媒的承受能力。不可能人人都成为被社会承认的作家,也不可能任何作品稿都能获得大众传播。这就必然需要有编辑的选择活动,以解决这个稿多而复制传播少的矛盾。
从国家社会组织的控制的角度来考察,编辑选择的必然性与首要重要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集团都是要以其信仰与价值观来对传媒施加或直接或间接、或笨拙或巧妙的控制的,由此来维护所谓国家与社会的利益。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民主旗帜的高扬,使非主流的甚至反主流的力量也能掌握或支配并不占统治地位的某些精神力量,以表现它们的信仰与价值观。绝对民主、自由是没有的,纯客观也是没有的。社会的各种形式的控制总是存在的,这种控制则必然以各种方式要求或影响传媒的编辑,通过选择活动来隐蔽地显示其倾向性,鼓励提倡什么而反对排斥什么。通俗一点说,就是首先要求编辑把好关,而不是首先要求编辑策划什么、如何加工整理,那是为了使传播效果更好而提出的第二位要求。而把关,就是选择——选择合乎标准的允许复制传播,舍弃不合乎标准的作品稿,中止后者在传播渠道中的流动。
2.人们往往注意到了社会通过法律的强大力量治理和制约着传媒,但容易忽视社会、集团通过强有力的经济力量来控制和影响传媒。毫无疑问,没有经济来源任何传媒都无法继续生存,更遑论发展。除了图书出版以外,其他载体很难依靠自身的传播销售来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以维持生存并谋求更大的发展。各种形式的社会赞助和经济支持,特别是广告的收入,是媒体的重要的经费来源。据美国的前些年的统计材料,报纸的广告收入占其总收入的75%,杂志占50%,广播、电视则几乎是100%。广告收入的高低,主要是由某媒介、 某精神产品受受众欢迎程度(表现为书刊报纸的发行销售量及广播、电视的收听收视率)来决定的,因为广告客户总是愿意在相对来说是最有影响、最受欢迎的媒介上为自己的产品广而告之,以达到最好的效果,赢得最高的产品销售量。受欢迎程度,是客户提供广告支持的最主要标准,但并不是惟一的标准,客户还会有其他的像信仰、价值观、集团利益、心理情绪甚至是政治的、道德等的考虑。总之,广告客户与赞助单位是以提供广告支持和财政支援而从经济上对媒介实行控制的。这种经济控制就要求媒介的编辑通过选择符合它们意愿的作品稿进行复制传播来维护其利益。
综上三部分所述,能不能证明“选择:编辑要素之首要原质”这个论题呢?请方家批评指正!
(感谢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将“编辑要素”课题列为重点研究项目并给以资助!)
收稿日期:1999—07—05
标签:策划编辑论文; 媒介策划论文; 质量策划论文; 文化论文; 工作选择论文; 文选论文; 策划经理论文; 媒介经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