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生态视角探讨非遗保护问题
李 丹
(昆明市广播电视事业技术管理中心 云南 650018)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过去相比较获得了迅猛的提高,在物质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在现代社会,精神文化不经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传承和发展的动力源泉,而且文化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国来说,传统的文化形式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外部环境的依存度是比较强的,并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对传统的文化形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是就目前来说,我国在传统文化保护方面还是比较缺失的,不仅在制度保护方面还是在操作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所以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笔者主要从文化生态角度,围绕着云南阿诗玛长诗的传承以及传承人的故事对其非遗保护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 文化生态;非遗;保护;问题;分析研究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就目前来说,我国在发展的过
程中,不管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实现中国梦,都需要强大的文化进行支撑。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随着人类历史发展,不断的出现新的文化,也不断的淘汰旧的文化。笔者在分析的过程中主要是以云南阿诗玛长诗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希望通过笔者的分析研究,可以为云南阿诗玛长诗的保护提供一些建议和借鉴。
工程量清单计价是指投标人完成由招标人提供的工程量清单所需的全部费用。这种方法能够使得基础电力工程更加的合理科学,提升其自身的发展空间。而且工程量清单计价能够使建筑单位进行自主报价,更有利于电力单位在招标过程中进行规范化的管理。而且它能够使得招标工作更加透明化,维持电力基础工程的正常进行,最大限度避免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电力单位也可以根据建筑单位提供的工程量清单计价进行合适的造价规划,真正的实行自主控制。工程量清单报价增加了报价的可靠性,有利于工程款的拨付和工程造价的最终确定。
一、现状分析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随着不断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也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这主要是因为任何一种物种的消失,都可以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也具有同等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够脱离民族的生产生活,是一个民族个性和审美习惯的显现。它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以口传身授得以延续。从这我们就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要依托于人而存在,正是由于其具备的这个特点,这也就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传成为活态文化及其传统中作为脆弱的部分。所以这就需要国家和地方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为了加强对阿诗玛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加强对阿诗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2018年2月12日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二次会议就制定了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阿诗玛文化传承和保护条例。《条例》的实行不仅为更好的传承和保护阿诗玛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而且还更好的发扬阿诗玛文化,促进了云南省石林地区文化和旅游的发展。
二、存在的问题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数量庞大的文化形式。而这些文化形式就有一部分列入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录中,而云南的阿诗玛长诗就是其中之一。云南阿诗玛长诗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和过程中,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ii)查询ERP数据库可获得子组Ey(y=1,2,…,10)的初始权向量,λ =(0.1009,0.1115,0.0109,0.1032,0.1005,0.1219,0.1006,0.1054,0.1224,0.1227)T。
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进步。这样不可避免的就造成了阿诗玛生存环境的变化,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以及文化形式、娱乐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这直接就对阿诗玛长诗的传承和保护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于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出现了对资源的粗放式、掠夺式过度开采,严重地破坏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人与自然不和谐的恶果。而且还大大的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这就使得云南阿诗玛长诗在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
(一)生存能力薄弱
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越来越重视。就目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其现有的保护措施其实主要是以抢救性的保护为主,而且在保护的过程中还整理相关的资料并收藏起来,这就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就目前来说,这种保护措施其实并不能改变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失的现状,所以笔者就主要从文化生态角度出发,对云南阿诗玛长诗的传承和保护的措施进行分析研究。
(二)生存环境的变化
不难知道,柱面坐标下三重积分的体积微元dv=rdrdθdz,因此可将一般形式的三重积分转化为柱面坐标下的三重积分,即:
三、改进的措施
云南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众多的一个省份,有其独特的文化。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阿诗玛长诗来说,其在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对为外部环境有着很强的依存度,就目前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和传承能力是比较弱的。主要有如下的表现:一是虽然云南阿诗玛在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措施,但是由于受到现实种种原因的影响,其实云南阿诗玛长诗的传承范围并不广,在云南流传比较广泛,就其他省份来说,有的人仅仅是听过阿诗玛长诗的名字,其具体内容并不了解,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就使得云南阿诗玛长诗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云南当地文化环境有着十分强烈的依存度,一旦失去或者是离开阿诗玛长诗依存的环境,阿诗玛长诗的生存现状可想而知。二是云南阿诗玛长诗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其传承方式的影响,所以这就使得阿诗玛长诗在传承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问题。三是云南阿诗玛长诗在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就容易因为经济问题出现问题,由于阿诗玛长诗在传承的过程中,行内人员都有直接的经济回报或者是间接的其他利益,但随着不断的发展,这种利益有可能满足不了行内人员的需求,因此很容易为了生存的需要而谋求其他的生存方式。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的影响,就使得云南阿诗玛长诗的生存能力比较薄弱。
(一)加强宣传与教育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加强宣传与教育其实主要是为了扩大人们对非物质文化的了解,这样更多的人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就会到达认识上的共识,如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没有形成共识这一前提,就很容易使得保护和传承政策、规定的发挥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云南阿诗玛长诗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加强对阿诗玛长诗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并在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除了对宣传和教育形式进行分创新之外,还需要对宣传教育内容进行创新,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结合云南阿诗玛长诗保护和传承的实际情况,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其次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突出“人为”这一特点,让人们都参与其中,这样这种宣传教育不仅能够在人们群众中达到效果,而且还会使得相关人员对自己要有何作为、如何去做,以及身负的责任、权利、义务等方面有清晰的了解。
(二)政策前移,预防在前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的重视,云南阿诗玛长诗在传承和保护过程中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在传承保护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出现问题,因此我们在保护和传承阿诗玛长诗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具备预防重于抢救的意识与理念,只有预防在前,才能真正实现我们预期的目的,才能保护好阿诗玛长诗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我们要根据阿诗玛长诗保护和传承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保护措施和政策,并应该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这种保护措施和规定需要进行调整。其次还需要将相关人员工作设置在考核内容之内,并赋以较重的权值,使文化形式的传承保护和相关人员——特别是主要责任人的直接利益挂钩,强化管理的执行力。最后还需要对阿诗玛长诗的传承人给予支持,并资助其授徒传艺、提供活动场所、资助有关技艺资料的整理和出版、帮助展示和宣传。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强对阿诗玛长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三)健全机制,强化落实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其保护和传承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项长期而巨大的系统工作,想要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相关规定、政策和法律的保护及约束、制约工作不可缺少。虽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我国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实施细则的制定、管理部门职责的明确分工,问责机制的建立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强化。如对于云南阿诗玛长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来说,其不仅具有基层的特点,而且还具有云南当地特殊的文化,所以云南省想要做好阿诗玛长诗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就必须要健全将相关的保护机制,强化落实工作。如可以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法律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石林第五阿诗玛长诗传承和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出现相应的有针对性的实施细则。而且对于阿诗玛长诗的工作者和传承人来说,一定要将阿诗玛长诗的保护和传承落到实处,保护好阿诗玛长诗的原生态和传承阿诗玛文化的内涵,为阿诗玛长诗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最大限度的提供人力、物力以及资金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关心、扶助传承人和传承群体,以解决其困境。除此之外还可以对阿诗玛长诗的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分析,可以为阿诗玛长诗的传承人提供授徒传艺、提供活动场所、资助有关技艺资料的整理和出版、帮助展示和宣传。层级管理,层级支持,为云南阿诗玛长诗的传承提供条件。
结语
笔者主要在文化生态的角度下对非遗保护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云南阿诗玛长诗为例进行分析研究,希望通过笔者的分析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乔建中.传人、文化生态及其他——关于“遗产保护”的断想[J].音乐研究,2006(2).
[2]张德祥.改良我们的文化生态[N].人民日报,2010-06-29.
[3]白庚胜.民间文化保护前沿话语——民间文化保护讲演录[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4]郭文岭,刘贤.拥抱“后非遗时代”——访中国民协副主席、非遗保护专家郑一民[J].当代人,2011(6).
【作者简介】 李丹,昆明市广播电视事业技术管理中心编辑;研究方向: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