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过程管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_过程管理论文

出版过程管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_过程管理论文

出版过程管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容忽视论文,过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生产管理理论指出,生产过程是把投入转化为产出的一个转换过程,其目的是把有效的各种要素转化为有效的产出。出版过程即是通过书稿、人力、材料、资金、管理等因素的投入最终形成图书商品的过程。出版过程具有连续性的特征,它由相互衔接的各个环节组成,作为一个整体它又是出版工作的一个片段。该片段涉及出版社内大部分成员以及排版、印刷厂家等,因而其管理内容相对来说尤为复杂。将出版过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统一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对其共性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有助于出版社内部管理分工的明晰化,进而有助于生产为编辑服务、为发行服务功能的实现。

出版过程管理关乎诸多方面的问题,我们选取其主要内容予以阐述。

1.质量管理

图书质量是出版工作的生命,质量管理是出版过程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出版过程质量管理包括三审及编辑加工质量管理、录入排版质量管理、三校质量管理、通读付型样质量管理、质检及质量管理、封面装帧与版式设计质量管理、印制质量管理等。可见,它涵盖了出版工作主体对其客体即图书产品的内在质量和外在质量发生作用的全部过程。

质量问题无小事,抓质量管理就是要认真把好每一道关口。比如我们在工作中有时会遇到字迹潦草不清的书稿,编辑兴许碍于情面接了。这样一来姑且不论给编辑本人加工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它对后面的复审终审以及排版、校对乃至成书质量都有影响。又比如型片质量较差会直接导致印刷质量的低劣。我国出版行业现行的责任编辑制度规定,责编“负责对编辑、设计、排版、校对、印刷等环节的质量进行监督”。据调查,能够名副其实做到这一点的出版社不多。

图书质量管理的另一个方面是质量标准问题。《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对图书的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装帧设计质量、印刷装订质量分别区分了质量等级,提出了具体的指标要求。这是出版工作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业标准,应落实到各出版社的管理制度和出版过程管理之中。

2.生产周期管理

图书生产周期是指从审读加工书稿到制作完成图书产品所需的时间。出版过程周而复始,但不同于一般工厂生产的是它不具备批量作业的属性。由于每个图书品种生产复杂性和应时性要求的差异,并非划一的周期值,加之单个品种的生产起始时间及品种之间时间间隔的不同,使得周期管理更加困难。

周期管理又可称为生产进度管理,有两种管理模式。一种是以书稿发稿的自然顺序依次进入出版过程,以按部就班的管理为主,只有当某些环节发生“堵塞”现象时才赋予某些书稿以优先权。这种模式的基础是每部书稿是“平等”的。另一种是从编辑加工开始就规定每部书稿的优先权,并根据这种优先次序对各个环节进行调控。笔者认为,相对而言第二种模式更利于出版社适应日益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这也是下面讨论的出发点。

搞好周期管理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生产流程。从大的作业程序来讲各出版社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如何规划环节的结构和进行环节间的有效衔接却大有艺术性,不然为什么会有各社出版物生产顺畅与否的天壤之别。其次应做好生产进度计划的编制工作,包括年度计划和单个品种计划安排。再者就是生产过程控制机制的运用。

周期始于选题计划。抓周期管理应从落实选题计划着手,保证按时交稿。图书生产的均衡性问题事关质量和正常秩序的维护,其源头则是编辑及时收稿、均衡发稿。必须承认,均衡是相对的,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不均衡是绝对的。当冲突不可避免时,为某些品种开绿灯是必要的。做到事前计划与过程调控有机结合是搞好周期管理的关键。计划是预见和期望,执行计划是前提,顺势修订、调整计划是保障生产畅通的需要。生产过程是一个整体,应综合考虑制约生产周期的各种因素,诸环节通力配合,共同实现图书生产的良性循环。

3.成本—效益管理

我国现行的图书定价政策有据可查的是1993年国家物价局出台的文件精神,除大中专教材、中小学课本及教辅,党和国家重要文献有专门规定外,其他图书由出版者根据纸张成本、印刷工价、发行册数自行定价。图书定价与成本相关,直接影响到经济效益,是一项操作技巧要求很高的工作,值得认真研究。遗憾的是许多出版社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有的盲目跟风定出离奇的高价,有的数年前的图书重印居然价格纹丝不动,还有的不分种类胡子眉毛一把抓。凡此种种一言以蔽之全然没有营销策略的观念。以第一种情况为例,姑且不论严重偏离成本可能遭致主管部门处罚或企业在读者中形象受损的风险,由此导致的销售册数减少也会使其最终收入受挫。

图书印数的确定需要与发行、编辑部门的配合,但它发生在出版过程中。生产管理部门应承担的一件重要工作是做好开印前的成本预算,供印数决策及其调整参考。同样一本书印刷两个2000册也许次次亏损,但一次印刷4000册则可能会有万元以上的赢利。当然,印数问题绝非这么简单,它受图书市场容量、销售周期、库存费用等因素的制约,需要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甚至包括经验性的成分。笔者在此想强调一下的是图书征订问题。征订数是印数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但征订数返回到出版社通常要历经数月,因此征订工作肯定应当提前。最佳印数方案的形成有赖于数学模型的方法,这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排版印制工作一般由出版社之外专门机构完成,出版者行使的是纯粹的管理职能。从1992年起国家对书刊印刷工价基本上全面放开,各省级管理部门却制订有自己的行业标准。至于这些标准,一则由于市场竞争而很难“照办”,二则即便铁定的规矩也有吃透标准运用技巧的问题,这给成本控制创造了条件。实施成本控制还有一个方面是材料,主要是印刷用纸的采购,尤其是在纸张价格处于上扬趋势阶段。用纸量较大的单位自备纸材往往能够起到有效降低成本的作用。此外,图书产品用料选择也与成本密切相关,那种不顾后果追求高档化做法的受害者不仅是读者还有出版者自己。

毋庸置疑,出版过程的每一环节都有一个降低成本的问题,这正是检验管理本身是否科学的标准之一。

4.信息管理

出版过程中的信息管理是出版过程管理功能得以实现的前提。没有信息管理将无法维系,缺乏完整信息将使管理产生偏差,信息错误将直接导致管理失败。信息管理的内容十分广泛,一切与出版过程相关的信息均属于管理的对象。可见,信息管理又是前面所述出版过程质量管理、周期管理、成本—效益管理的基础。

为便于信息管理,我们可以按照机构设置与分工特征把出版工作信息划分为编务信息、生产信息、发行信息、财务信息、社务信息等五类,这五类信息或多或少与出版过程相关。应当明确的是,出版社的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围绕整个出版工作而不是作为片段的出版过程来建立。网络化是出版信息管理的必由之路,出版社内部管理局域网络的建立很好地解决了两者的兼容问题。

目前一些出版社或通过购买市面已有现存软件或自行研制建立起局域网络,网络将不同功能模块的信息联系在一起,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不仅大大提高了出版工作效率,而且方便了出版过程管理。例如生产周期管理,只要软件设计适合是完全可以在网上开展的。

标签:;  ;  ;  

出版过程管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_过程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