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名将李续宾研究综述
彭岩松
[摘 要] 湖湘文化在近代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孕育了无数的湖湘志士。受湖湘文化滋润而成的湘军将领群成为近年来地方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热点,相关论文、专著不断涌现,学术研讨会也是遍地开花。湘军悍将李续宾是学术界湘军研究的一个关键人物。文章围绕李续宾的军事思想、李续宾与湘军、李续宾与三河战役等关键问题对学术界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与分析,并对今后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关键词] 李续宾;湘军;湖湘文化;三河战役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地域文化研究热的不断升温,“湘学”开始成为一门显学,引起了历史学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湘学和湘军研究蔚为大观,研究成果呈井喷状态,以“湖湘文化”“湘学”“湘军”作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上检索,论文篇数分别是934篇、1800篇、246篇,总数多达3000余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数量580余篇。以往的湘军研究主要集中在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历史名人身上,近年来研究开始拓展到整个湘军将领群,郭嵩焘、杨岳斌、李续宾等人也进入了学者们的研究视野,纪念他们的学术研讨会相继在湖南召开。李续宾作为湘军的一位传奇将领,可以说是湘军的创始人之一。2018年11月,“李续宾与晚清湘军”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李续宾故里湖南省涟源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史学学者就李续宾的军事思想、李续宾与湘军的关系以及三河战役等主题展开了多维探讨,提交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形成了相关文献辑录:《李忠武公别传》《罗泽南、王家壁致李续宾函四通辑录》《李光久:重修凤阳府志序》等,弘扬湖湘文化是此次会议的核心,现将李续宾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综述。
一、李续宾的军事思想
李续宾作为湘军的创始人之一,对早期湘军的贡献极大,其军事指挥才能卓越,在治军方面展现了自己独特的见解。“驭军极宽,终年不见愠色,而号令严明,如有犯者,挥泪手刃,曾不以情恕也”,这句话道出了李续宾治军的两个特点:一是对待士卒非常宽厚,以诚相待;二是军纪严明,士卒如有违反法令者,则严惩不贷① 见段振榜:《湘军名将李续宾成功之道探微》,《李续宾与晚清湘军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涟源市地域文化研究室,2018年,第206页。 。李续宾极其重视纪律,治军极严,并且优待将士,深知只有厚饷才能激励士卒卖命;倡导勇敢,以血肉之躯与敌军搏命,这对锤炼湘军的勇敢精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仅在军法上规范士卒的行为举止是远远不够的,提高士卒的文化素养才是建造一支湘军劲旅的关键。有学者提出,因为士卒缺少文化素质,李续宾特意撰写了《孙子兵法易解》,以《孙子兵法》为主,以《左传》《国策》《通鉴》为辅,通过讲学来推动军事教育,并且提出了“以正人心为主,以固人心为先”[1]的建军思想,正确的建军思想配合大量的军事教育,使军队带有一丝儒学气息,为湘军培养了大批军事将领① 见彭冬余:《简论李续宾对早期湘军的贡献》,《李续宾与晚清湘军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涟源市地域文化研究室,2018年,第 241页。 。
李续宾领兵作战非常注重对战场地形的考察,行军每到一个新的地方,第一件事就是登高勘察地势,扎营固垒,以防敌军袭击,也就是后来湘军闻名于世的“扎硬寨,打死仗”。学者欧阳恩涛更是提出,李续宾在寻找有利地势之时,一定要选择靠近水源的地方,以防被断绝队伍的取水之道;若是在山上扎营,一定选在山坡之上,高阳之处更好,以防被水淹、偷袭或者被敌军暗挖地道偷袭② 见欧阳恩涛:《李续宾在湘军中的作用及其战术思想初探》,《李续宾与晚清湘军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涟源市地域文化研究室,2018年,第201页。 。李续宾师从罗泽南,更是沿袭了罗泽南善于运用“以静制动”的战术以及重视对作战节奏把握的特点,始终坚持“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思想,待敌军来攻,“坚忍不出,待其气尽力乏,然后出而大战,屡以此法致胜”[2]。
对于李续宾的军事用人思想,学者们也进行了讨论。李续宾初办团练之时,招募乡勇的标准是“知耻近勇,朴诚敢战为上”[3]。曾国藩也曾经说过:“李迪庵(李续宾)兄弟之选营官,专取简默朴实,临阵不慌。”[4]李续宾所选团勇都是乡农,并且用兵法加以约束,所以才能够“明耻教战”“训练独精”。黄民文和朱耀斌还认为不遗余力地荫蔽和栽培亲属后辈是湘军群体的一大特点,李续宾也极其重视李氏族人[5]。这种“将必亲选,士必亲募”以及“善用族人”并不是李续宾个人的用人习惯,而是贯穿整个湘军组织的习惯。王闿运对湘军队伍这种命运共同体作出了解释:“上下相维,将卒亲睦,各护其长;其将死,其军散;其将存,其军完。 ”[6]
二、李续宾与湘军
李续宾师从罗泽南,罗泽南作为“湘军初期的精神教父”培养了众多晚清湘军名将,例如王錱、蒋益澧、刘腾鸿、杨昌濬等,他们以程朱理学为立身处世的标准,共同投入湘军事业之中,为晚清的“同治中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者杨国辉将李续宾与罗泽南的关系精炼地概括为三点:一是最亲密的师生关系,因为志趣相投,并且师生交往时间最长,感情至深;二是最得力的军事助手,李续宾是罗泽南最早的军事合作者,继承和发展了罗泽南的战略战法,并且和罗泽南管理思想一致,重视打硬仗;三是最重要的思想传承者,例如学术理念、教育思想、治军思想③ 见杨国辉:《论李续宾在罗泽南师生体系中的地位》,《李续宾与晚清湘军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涟源市地域文化研究室,2018年,第169页。 。学者张晨怡提出罗门弟子往往以姻亲关系相互联系,李续宾与钟近衡是儿女亲家,以罗泽南为核心,罗门这些具有浓厚卫道意识与较强经世才干的弟子就结成了一个思想相近、利益相关的群体,互相扶持,成为湘军的中坚力量,也为之后清王朝在同治年间的复兴作出了重大贡献[7]。
三河战役是湘军战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挫败,朝野为之大震。咸丰帝说:“详览奏牍,不觉陨涕,惜我良将,不克令终。”[11]曾国藩说:“三河之败,歼我湘人,殆近六千,不特大局顿坏,而吾邑士气,亦为不扬。”[12]胡林翼也说:“三河败溃之后,元气尽伤,四年纠合之精锐覆于一旦,而且敢战之才、明达足智之士,亦凋丧殆尽”,“全军皆寒,不可复战。”[13]可见,三河战役的历史意义和军事学术价值都是令人瞩目的,因此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研究。
纵观李续宾的一生,最精彩的一部分莫过于他的戎马生涯,但是其家国情怀及其人格风范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徐伟民也提出太平军大规模使用马队让湘军见之胆寒,马队是太平军制胜的关键,另外李续宾对三河一带的地性气候并不了解,选择在黎明之时交战,湘军在晨雾之中辨不清南北,无法进行正确的战斗部署,从而导致失败。此外徐伟民还提出两点原因:一是太平天国的文人、乡官积极为太平天国打探情报,明里投靠湘军各营,暗中搜集情报,使得太平军及时掌控了湘军的全部部署,导致了李续宾三河大败。二是湘军最高统帅部的“曾国藩战略”和“官文战略”一前一后夹击远在皖北前线的李续宾,争夺对李续宾的遥控指挥权,战略上的失误也是兵败三河的另一大原因[19]。由于安徽战事并不属于曾国藩的管辖范围,因此李续宾受到“官文战略”的影响更多,曾国藩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三河战败与“官文战略”的关系:“三河之败,亦由分兵所致。”[20]
酒店英语课堂教学是传授英语知识的有效途径。在酒店英语教学中,在课堂上学生能够轻松掌握英语理论知识,尤其是对于酒店行业专用英语词汇和句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英语能力主要体现在口语交际方面,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工具,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使用英语工具的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把刚性的酒店英语词汇变成自己对于酒店行业的理解和经验。目前,在酒店英语教学中,越来越多的精力致力于课堂,学生只知道书本知识却难以应用,很难达到为实际应用而学习英语的目的。
李续宾是湘军中最早参加团练创办的将领,学者江朝辉从区位环境因素、历史文化因素、家族势力因素、个人特质因素四个方面分析了李续宾创办团练的缘由,重点分析了莫瑶遗风、药王信仰、理学名家以及商道因素对于团练兴起的影响② 见江朝辉:《李续宾与“罗李湘勇”考》,《李续宾与晚清湘军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涟源市地域文化研究室,2018年,第176页。 。学者李藻华提出,李续宾等人率先在家乡举办乡勇团练,是湘军崛起的基石,为以后湘军的壮大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10]。学者彭冬余认为李续宾对早期湘军的贡献有五方面:一是首倡团练,二是孕育湘军,三是军功显赫,四是贤声卓著,五是清史留名③ 见彭冬余:《简论李续宾对早期湘军的贡献》,《李续宾与晚清湘军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涟源市地域文化研究室,2018年,第243页。 。成赛军也在《李续宾与湘军述论》中概括了李续宾与湘军的关系:练团成湘勇之源,同心护湘军之名,奋战壮湘军之声,失战挫湘军之势④ 见成赛军:《李续宾与湘军述论》,《李续宾与晚清湘军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涟源市地域文化研究室,2018年,第 76页。 。以李续宾为代表的杨家滩籍湘军战功显赫,受到朝廷极大的赏识,学者刘楚魁也根据地方志和族谱对杨家滩籍的湘军将领展开研究。杨家滩籍湘军将领数量极多,其中方志和族谱记载有58人,县史记载24人,国史记载有11人,并且社会和朝廷对其评价极其之高⑤ 见刘楚魁:《管窥以李续宾为代表的杨家滩籍湘军将领》,《李续宾与晚清湘军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涟源市地域文化研究室,2018年,第24页。 。
三、李续宾与三河战役
湘军将领之间有着十分牢固的人际关系,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使得湘军将领相互扶持,生死与共。对湘军将领群内部人际关系的梳理探析能够更好地了解湘军如何成为晚清政府军事的中坚力量,并且影响晚清的政治走向。李续宾与湘军将领之间的关系,也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
学者李超平在《对湘军三河桐城之战的再认识》一文中从李续宾部兵力人数的变化详细分析了三河战役的阵亡人数,并且结合曾国藩、胡林翼等人对阵亡人数的表述以及史志中关于此次战役阵亡兵勇的统计数据,对湘军阵亡人数进行了推算,得出三河之战李续宾部阵亡5192人① 见李超平:《对湘军三河桐城之战的再认识》,《李续宾与晚清湘军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涟源市地域文化研究室,2018年,第 64页。 。
三河战役中湘军究竟为何失败,洪均在《湘军三次屠城考论》中指出:“抢掠与放纵,严重地削弱了湘军的战斗力……故李续宾部在九江屠城后不久就在三河被太平军全歼。”[14]而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成晓军提出李续宾治军相当严格,军队战斗力较强,“抢掠与放纵”并未“削弱其战斗力”,进一步提出兵败三河战役的深层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天国新的领导核心确立,后起之秀陈玉成、李秀成等人主持前线军政,能够正确运用战术,太平军战斗力由此增强;二是李续宾部湘军战线拉得过长,兵力分散,很难发挥其优势兵力敢打敢拼、攻坚克强的特长;三是官文等部清军配合不力,赵克彰等部湘军临阵脱逃,成为李续宾兵败三河战役的重要原因;四是求胜心切、意气用事也是导致李续宾失败的重要原因[15]。继该文之后,成晓军在《李续宾败亡三河之役原因再探讨》一文中对第四点原因进行了补充和修正,李续宾之所以将自己和所部湘军置于绝境而不思避开太平军锋芒,原因不在于李续宾一介武夫愚昧逞能,而是有其深层的精神动力在起作用,李续宾内心深处所蕴含的忠于君王、忠于朝廷,为之舍身取义、视死如归、置自身性命于度外的心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晓军还提出了第五个原因:直接统帅胡林翼丁母忧回籍,李续宾部在整体军略和后勤供给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指导和保障② 见成晓军:《李续宾败亡三河之役原因再探讨》,《李续宾与晚清湘军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涟源市地域文化研究室,2018年,第3页。 。
胡林翼认为李续宾在连夺四城之后,应该立即停止作战,养精蓄锐,李续宾却恰恰相反:“不待贼来而轻进,以濒于危,又顾虑后路之虚,而一分再分,是以败也。”[16]学者张玉田据此提出李续宾兵败三河的五点原因:一是冒险轻进、孤军深入,犯了兵家大忌。李续宾入皖仅一个月就攻占了多个城池,声威大振,此时又要强行攻占三河,正值胡林翼丁忧出缺,李续宾无法与胡林翼商讨决策,再加上军中的帮办军务曾国华也是一个年轻喜进的人物,所谓“平日持论过高”,李续宾难免受到他冒险轻进思想的影响。二是李续宾指挥上的错误。李续宾初攻三河之时,在损伤过多的情况下理应撤退,因为当太平军支援部队到达之后,李续宾部的后路就会被切断,但李续宾不肯服输,选择了不撤退,并且绝不动摇,导致全军覆没,兵败身亡。三是太平天国军队采取正确的军事指挥策略。前军主将陈玉成和后军主将李秀成采取联合作战的方针,先切断湘军后路确保湘军无援军支援,再加上三河守军的顽强抵抗,最终导致湘军被全歼。四是天时地利并不利于湘军。三河地区大雾弥漫而且地势平衍,湘军无险可守,无法久待援军。李秀成后来评论:李续宾“若依其手将五更开仗,陈玉成之兵而败定也”[17]。五是太平军的捻军马队起到了关键作用。因为湘军马队甚少,而且远在鄂东无法救急,面对突然出现的太平军马队,李续宾部无法抵御导致兵败[18]。
长江边的初冬寒冷而潮湿,已经有半个月没见到阳光了。阴暗的阁楼上传来发霉的气味,和邻居家飘过来煤火煲汤的阵阵香味混杂在一起,变成了一股怪味,弥漫在这间破旧的屋子里好像已经有一个世纪了。
选用的DSP芯片为TI公司C6000系列的视频/图像定点数字信号处理器TMS320DM642,处理器结构如图3所示。它具有极强的处理性能,C64x型核心,频率是600MHz,I/O接口采用3.3V供电,供电电路如图4所示。
吃饭的时候,她忽然对顾盼说,其实我一直都记得咱们最初相识的情景。顾盼口中的牛奶咕噜一声咽下去,她继续说,还记得被偷的那个女人吗?她死了,她叫楚西。
湘军各将士之间相互帮衬和提携,从而形成了近代中国一个关系密切的军事政治集团,具有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学者黄民文更是提出湘军要员之间的地缘、趣缘、学缘、血缘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湘军集团中的将士绝大多数是湖南人,但并非均匀分布在湖南各地,而是集中在部分府县,湘乡是湘军将帅的聚集中心。从地缘上看,因为最初的军队主要来源于江忠源、罗泽南、王錱的三支团练队伍,他们在后续招募过程中往往选择回自己家乡招募;从趣缘上看,湘军要员大都志趣相投、崇奉理学、讲求经世致用、重视洋务,李续宾的思想就明显继承于其师罗泽南,并加以发扬;从学缘上看,在湘军要员的学缘圈中,罗泽南的师友关系网极大地促进了湘军内部形成一种稳定、纯洁、真诚的友谊,李续宾与罗门众多师友共同形成了湘军的坚实力量;从血缘上看,在湘军之中,李续宾等人在发迹过程中带动自己的亲族同进同退,使得湘军中形成了纷繁复杂的血缘关系网,再加上极其重视对自家子弟的培养,在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同时,更督促自家子弟修身养德,使得湘军将士具有过硬的个人素质[9]。
也有学者认为,李续宾“不过勇武敢战,有较丰富的战场指挥经验,但缺乏战略指挥才干。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又因为屡战少殆,十分骄狂刚愎,以为追求虚名,总是过高估计湘军,而轻蔑太平军”[23]。这类观点主要认为李续宾失败原因有二:一是徒有虚名,并无军事才能;二是李续宾志骄意盈,对敌我双方实力缺乏正确认识,并且一味追求虚名,因此才导致失败。其实这类观点并不能自圆其说,事实上李续宾的军事才能在多年征战中一再得到证明,说他缺乏战略指挥才干是有失公允的,而李续宾坚毅刚强的孤傲性格的确是导致战败的重要原因。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幕僚皆劝李续宾撤退,但李续宾怀抱必死决心,誓死不撤退,正是这种性格使他在三河战役中听不进任何人的正确建议,最终战败身亡。
很多学者都在论文中提到李续宾之所以兵败三河,是因为太平天国大规模使用了马队。曾国藩也正是通过反思李续宾兵败三河的原因之后,痛下决心着手组建湘军马队。咸丰九年(1859)初,曾国藩在《通筹全局仍请添练马队折》中总结三河之役教训时说:“臣往岁在军,未闻贼匪能用马队。近闻粤匪常以马队冲锋,捻匪则马匹尤多。李续宾三河之败,即系贼马数千,为湘军向来所未见”,他还郑重强调“今欲整顿陆军,不得不添设马队”[24]。学者马宇轩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且结合对其家中九世祖马德顺、马德中等湘军马队统领生平事功的考察,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当时湘军缺乏一支由自己控制的精干马队。在曾国藩的努力下,湘军顺字营马队成为湘军第一支骑兵部队,开启了湘军骑兵战略的先河,铸就了“国之利器”。
学者方英提出,李续宾兵败三河对安徽战局的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湘军立即巩固后方接济前线,集中兵力压制长江下游地区,水陆相依稳扎稳打,极大地扭转了安徽战局,使得局势朝着有利于清政府的方向扭转。而李续宾等人极其重视接纳安徽官绅、笼络知识分子,孙云锦曾面见李续宾,告诉李续宾孤军不可过于深入,应等接应部队增援后再继续前进,遗憾的是李续宾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25]。
四、研究展望
李续宾从军七年,从组织团练到成为湘军的著名将领,一生经历大小六百余战,收复城池四十余座,李续宾身上的亮点并不仅仅在于军事才能,更在于他怀揣经世致用的理念一心改变国家社会。学术界目前对李续宾的研究大多数局限在李续宾的军事思想、李续宾与湘军群体的关系以及三河战役,今后对于李续宾的研究,笔者认为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
林地除草未进行彻底清除,致使杂草丛生;在整形修剪方面,未及时进行幼树的整形修剪,或修剪不达标,枝条横生、丛生,导致一些幼树透气性较差,影响正常生长。
(一)李续宾的家国情怀和人格风范
刘蓉与李续宾、李旭宜兄弟都是湘军中的元老,学者韩洪泉与刘建海对刘蓉与李氏兄弟的交往经历进行了考证,认为他们在出生、性格、经历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又因为都生逢晚清乱世,具有超群才干,因此脱颖而出,共同促成了湘军崛起之势[8]。也有学者从湘乡众多将领族谱中找到了李续宾的相关记载,例如李超平由湘乡佩霞李氏族谱的墓铭和传文得知李辉煌与主帅李续宾交谊深厚,所以李续宾才赠以墓志铭④ 见李超平:《对湘军三河桐城之战的再认识》,《李续宾与晚清湘军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涟源市地域文化研究室,2018年,第 48页。 。正是因为湘军群体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他们之间也存在性格因素导致的矛盾,例如王闿运曾在《湘军志·湖北篇第三》中叙述过李续宾与蒋益澧的恩怨,并且认为李续宾与罗泽南有矛盾。学者梅国华对李续宾与蒋益澧的恩怨也进行了深入研究,起初李续宾信任并且十分器重蒋益澧,但是蒋益澧统领之后连打了两个本不该失败的战役,李续宾不得已处分了蒋益澧,再加上二者所受教育不同以及性格修养的差异,导致了李、蒋二人的矛盾① 见梅国华:《李续宾与蒋益澧的恩怨》,《李续宾与晚清湘军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涟源市地域文化研究室,2018年,第92页。 。
抛开阶级立场,李续宾在家是孝子,在外是忠臣,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毅然选择了为国家赴死,这种对家庭、人民和国家的深情大爱和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期待,是支撑李续宾在战场挥洒热血的精神力量,这就是他的家国情怀,是他对中华传统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更是他的情感寄托和责任归属。习近平总书记说:“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怎么样爱国’。我们常讲,做人要有气节、要有人格。”① 见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日。 从国家层面来说,家国情怀是国家凝聚力形成与维持的动力源头;从个人层面来说,家国情怀是将自己与国家紧密联系起来的纽带,只有真切感受到国家的脉搏,才能同国家一起成长,才能共同实现未来的美好愿景。
李续宾个性刚毅,善打硬仗,常常能以少胜多,屡建奇功,被清政府赞为“长城”。在面对十万太平军时,李续宾上书咸丰帝:“臣所部八千人,因克潜、太、桐城及此间留防分去三千余人,数月以来时常苦战,未尝一日休止,伤损精锐,疮痍满目,现已不满五千人,皆系疲乏之卒。三河一带,悍贼虽多,自揣犹足以制之,若遇大股援贼,则兵力亦恐难支。要当尽其所能,以报皇上之恩遇而已。成败利钝,非所计也。”[26]即使战事并不乐观,李续宾仍然誓死听命效力于朝廷,做到了为国尽忠,胡林翼也说“其忠心义气可感”。“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忠诚既是李续宾的人格风范,也是湘军的军魂,其身上的家国情怀和“忠诚”品格是值得肯定的。
学者郭国祥和朱耀斌也认同胡林翼丁忧后的协同失效是导致李续宾兵败的原因之一。因为在当时,如何协调湖北与皖北的战局是战争的难题与风险点,而胡林翼作为官文与湘军之间的沟通枢纽,没有他的督办调遣,官文调援迟缓。二位学者还提出李续宾未能组建起水陆兼进的方案,为三河战败埋下了伏笔;另外早在李续宾进兵之前,曾国藩就提出“兵分则力单,将分则谋寡”[21],兵分势单也是兵败的另一原因,当时李续宾的兵力不断分留各方守城,致使他的有生力量越来越弱,最后突然遇到数倍于己的强敌,虽然力战,但失败也是可以理解的[22]。吴敏文提出李续宾兵败三河有四个原因:众寡悬殊,犯险冒进是直接原因;朝廷督促,咸丰高压是政治原因;上不相救,下不回援是重要原因;骄悍轻敌,拒不退守是根本原因① 见吴敏文:《湘军悍将李续宾何以军覆三河镇》,《李续宾与晚清湘军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涟源市地域文化研究室,2018年,第87页。 。
(二)李续宾与儒学的关系
李续宾从小接受传统儒学教育,熟读“四书五经”,成年之后师从罗泽南,从其座右铭“处则以道善其身而为醇儒,出则以道济天下而为王佐”,可以看出儒学是罗泽南的立身之本,忠君爱国思想根基极其深厚,李续宾作为他的学生,受他的影响极深。
鉴于两种赋权法各自的优劣势,为了能够取长补短,更好地应用于实践。近年来,组合赋权法逐渐被人们广泛应用,比如基于对比法和权的最小平方法的组合赋权法[14],采用两种方法权重的算术平均值作为结果,缺乏客观依据;粗糙集优化后的层次分析法与信息熵法的组合赋权法[15],这种赋权法虽然较为严谨,但仍会出现权重结果大者更大、小者更小的情况;基于变异系数的聚类分析法[16],其主观性较强,弱化了客观权重值的作用,整体结果偏向主观化。
在现有体制下,政府是资源的分配者和扶持政策的制定者,对中高职衔接贯通培养起到宏观性的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作为管理者,通过制度建设,吸引、鼓励企业更多地参与到校企合作;二是对中高职衔接贯通给予政策支持,构建优质的外部环境;三是对高职院校在开展中高职衔接贯通工作中,给予经费支持,保障中高职衔接的顺利进行。
李续宾的一生离不开儒学,“孝道”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之处,李续宾在家道中落之时,“料量米薪,畜鱼豢豕,莫不躬之”[27],还在房屋周围广种果木、茶树,并开荒二十亩种植棉花,经常进山打猎,间或从事煤炭与谷物贩运,以贴补家用;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给了清政府沉重的打击,李续宾作为讲究经世致用之学的知识分子,果断弃笔从戎,选择投身战争浪潮;“忠君爱国”四个字贯穿了李续宾整个军旅生涯。李续宾曾说过“出队即不望生还”,身经六百余战,即使敌众我寡,宁愿兵败身亡,也不愿苟且偷生,塑造了湘军铁血军魂。李续宾常在军中讲授儒学之道,兴教劝学,培养人才;设祠立坊,褒扬忠义,赏罚分明,严整军纪,稳定了军心;在作战之时也灵活运用“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思想,扎营固垒是作战之基,极大地减少了士卒的伤亡。
化合物 3A01:质谱 ESI/MS(negative mode),m/z 200,[M-H]-。 1H NMR(500 MHz,CDCl3,TMS),δ为7.25~7.28(t,J=9.0 Hz,2H),7.04(t,J=9.0 Hz,2H),6.87(br.s,1H,NH),4.46(d,J=5.5Hz,2H),4.10 (s,2H)。
无论是修身、治军还是平天下,李续宾始终以儒学思想为根基,并结合自身理学修养,将儒学得以发扬。但是尊崇儒学思想在李续宾身上也存在局限性,例如李续宾并未对当时的社会体制产生怀疑,也没有对国家未来的发展进行深入的思考,这需要结合李续宾的生平经历进行深入探析。
(三)李续宾与梅山文化、湖湘文化的关系
李续宾故里杨家滩古属梅蛮之地,梅山文化的遗存随处可见,历代杨家滩人身上都具有鲜明的“梅山蛮”性格。有学者从梅山谚语出发,总结了以李续宾为代表的杨家滩籍湘军的性格特点:“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是梅山人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李续宾领兵作战,以兵法约束士卒,更以兵法约束自己,以身作则,不怕吃苦;梅山谚语也云“师父师父,师父如父”“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梅山人强烈的尊师感恩意识在李续宾身上更是有所体现。李续宾跟随师父罗泽南身经百战,当师父身陷囹圄时,李续宾毅然出手援助,师父作战身亡之时,李续宾更是率部完成恩师未完成的事业;梅山谚语又云“怕得老虎喂不了猪”“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这些谚语也反映了梅山人不畏困难、敢于牺牲的精神特质。李续宾在三河战役时,率四千部众面对十余万太平军,部下劝说其撤退,李续宾说“我义当死战以报国恩”,毅然选择应战,最后兵败身亡② 见刘楚魁:《管窥以李续宾为代表的杨家滩籍湘军将领》,《李续宾与晚清湘军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涟源市地域文化研究室,2018年,第31页。 。
梅山文化经过儒家文化和理学思想的长期熏陶,加之自身的艰苦修炼,形成了风流儒雅、人文教化的特色。这样既保有本地的固有特色,又不断吸收湖湘文化和外来的中原文化,三者相互作用并且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特定环境下的儒雅的“忠义血性”的性格特征① 见黄伟庐:《湘中地域文化对李续宾性格的影响》,《李续宾与晚清湘军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涟源市地域文化研究室,2018年,第258页。 。李续宾兴办团练、组建湘军之时,均挑选忠义、吃苦耐劳之士;练军之时,鼓励忠勇、提倡儒学;领兵作战之时,李续宾说过:天下本无难事,心以为难,斯乃真难。也正是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才使得李续宾面对十万敌军说出“军兴十年,皆以退走损国威。吾前后数百战,出队即不望生还,今日必死,不原从者自为计”[28]的豪言,众多湘军将士在残存的旧垒上苦战至全部阵亡,其“忠义血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李续宾深受梅山文化和湖湘文化的影响,无论是治军还是领兵作战,都深深烙上了这两种文化的印记,也形成了特质鲜明的湘军文化,究竟湘军文化、湖湘文化与梅山文化三者之间有何种联系,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并不多,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 傅耀琳.李忠武公年谱.湖南人物年谱(三)[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750.
[2]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M] .长沙:岳麓书社,1994:594.
[3] 李光久.李忠武(续宾)遗书[M] .台北: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386.
[4] 徐建.曾国藩对清代选将制度的改革[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
[5] 黄民文,朱耀斌.论湘军集团对湘中近代人才的扶持[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6(6).
[6] 王闿运,郭振墉,朱德裳.湘军志、湘军志平议、续湘军志(营制篇第十五)[M] .长沙:岳麓书社,1983:163.
[7] 张晨怡.罗泽南友人弟子述略[J] .史学月刊,2006(3).
[8] 韩洪泉,刘建海.刘蓉与李续宾、李续宜兄弟交谊考论[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9(1).
[9] 黄民文.地缘、趣缘、学缘、血缘:湘军要员之间的人际关系[J] .江西社会科学,2018(7).
[10] 李藻华.论湘军文化与娄底社会的源流[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4).
[11] [13] 胡林翼.胡文忠公全集:下册[M] .上海:世界书局,1935:694,694.
[12] 曾国藩.复刘霞仙中丞,曾文正公全集:卷二十七[M] .北京:中国书店,2011:9.
[14] 洪钧.湘军三次屠城考论[N] .光明日报,2008-03-23.
[15] 成晓军.李续宾败亡三河之役的主要原因新议——与洪均先生商榷[J] .贵州文史丛刊,2009(1).
[16] 胡林翼.胡林翼集(二)[M] .长沙:岳麓书社,1999:199.
[17] 罗尔纲.李秀成自述原稿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82:177.
[18] 张玉田.三河桐城之战[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3).
[19] 徐伟民.关于三河之役的两点认识[J] .安徽史学,1990(4).
[20] 赵尔巽.清史稿:第 39 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77:11955.
[21]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二一[M] .长沙:岳麓书社,2012:694.
[22] 郭国祥,朱耀斌.论李续宾与三河之役:历史文本的记忆与阐释[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9,36(1).
[23] 崔之清.太平天国战争全史:第 3册[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1666.
[24]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奏稿(二)[M] .长沙:岳麓书社,2011:280.
[25] 方英.咸丰年间湘军入皖及其影响[J] .学术界,2014(8).
[26] [27] 梅英杰.湘军人物年谱(一)[M] .长沙:岳麓书社,1987:102,180.
[28] 赵尔巽,等.清史稿·列传一百九十五[M] .长沙:岳麓书社,2018:657.
[作者简介] 彭岩松,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70
[中图分类号] K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728(2019)01-0086-07
[责任编辑:邵兰墨]
标签:李续宾论文; 湘军论文; 湖湘文化论文; 三河战役论文;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