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法地理的地域空间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书法论文,地域论文,地理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
书法地理学是文化地理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用地理学的思想、理论和方法研究书法的组成、风格和特色,探讨不同地域书法表现出的地域特征和差异,以及书法在不同地理和人文环境中表现出的不同创作个性,从而认识书法语言在不同地理背景中的不同表现功能。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书法地域空间的研究内容就是书法这种文化现象与地理环境、地理景观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书法作品的地域性特征,并分析书法现象与地理环境变迁和地理景观变化之间存在着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从地域的角度,用空间的观点,对书法艺术进行分析研究,目前国内还十分薄弱。
书法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严格的时空限制性和规定性。在书法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时空限制性的规定,书法表现出比较鲜明的地域空间特性和特色,并成为书法地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和内容。一般来说,其研究的主要领域大致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书法地域差异性研究
1.1 某一地域书法字体与风格特色的相似性
书法从风格上划分,大体可以划分为阴柔与阳刚两种类型;从字体上划分,大体可以划分为动的字体如行书、草书和静的字体如楷书、隶书、篆书两种。通过对书法史的研究,我们认为,某一地域内其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特点对书法家在字体与风格的选择上有着比较稳定的影响,使得这一地域书法风格的特色呈现出相似性,进而形成了一种相似的风格特征。
法国的布封,有“风格即人”之说,如果从艺术社会学的视角来看,我们还可以补充一句:“风格不仅是人,同样也是社会”[1]。书法做为一种艺术文化,他的地域风格,确乎折射着该地域自然与社会的交映的光束。在中国,不论是居民气质、语音,还是经学、佛学,或是诗文、戏曲,其南北的差别非常明显。正如李泽厚所说:“中国南北文化的差异,由来甚远,有深厚的历史根基”[2]。地域与时代是形成某一地域风格、字体相似性的重要条件。由于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北方书法整体风格一般表现为博大、宏伟的“阳刚”之美,一般为静态字体,如楷、隶、篆等为多;南方的书法整体风格却表现为秀丽、雅致的“阴柔”之美,一般以动态字体如行、草居多。这种划分虽然有过于简单之嫌,但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近代,其趋势大致如此。
1.2地域间书法风格的差异性
一般来说,不同的地域可以朔造出不同的书法风格。一定地域环境中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对书法产生影响,就形成了书法的地域差异。
具体来说,地域背景的差异影响着书法的字体、形式、风格、书写载体、节奏、笔法。在中国书法批评史上,关于南北书风之别的理论,明末清初即开始孕育。冯班班在《钝吟书要》中发挥了明代董其昌关于画有南北宗之说,认为“画有南北,书亦有南北”[3]。钱泳的《履园从话·书学》中也说:“画家有南北宗,人尽知之;书家亦有南北宗,人不知也”[4]。在中国历史上,东晋、南北朝时期因地域之分而照成文化色彩的差异,是最为明显不过的。对着一时期书艺的南北二大派系作系统、周密的研究、考辨的,是清代的朴学家阮元。他在《南北书派论》中说:“正书、行书之分为南北两派者,则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5]。这主要是以我们国家所处地域来区分南北书派的。他又从书法家及其传承关系有以及南北书派不同的特长立论,具体地说:“南派由钟繇、卫灌及王羲之、献之、僧虔等,以至智永、虞世南;北派由钟繇、卫灌、索靖及崔悦、卢谌、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深、丁道护等,以至欧阳询,褚遂良。……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减笔至不可识……北派则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两派判若江河,南北世族不相通习[5]”。最后他在《北碑南帖论》中说,“是故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拒其盛”[6]。梁起超在《中国地理大势论》中,还以南北书法之别作为重要论据。他这样写道:“吾中国以书法为一美术,故千余年来,此学蔚为大观焉。书派之分,南北尤显。北以碑著,南以帖名。南帖为圆笔之宗。北碑为方笔之祖。遒健雄浑,峻峭方整,北派之所长也,《龙门二十品》……等为代表。秀逸摇曳,含蓄潇洒,南派之所长也,《兰亭》、《洛神》、《淳化阁帖》等为代表。……而与其社会之人物风气,皆一一相肖有如此者,不亦奇哉?”[7]。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书法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
1.3 书法特色相似性与差异性的客观规律性
书法风格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十分明显,而造成这种规律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南北地域不同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其一,地域背景中的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人的心理、气质。北方居住的环境恶劣,面对的都是广阔的平原、无限的沙漠、雄伟的山川,人们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之下,自然而然地有了粗犷、豪迈、开阔、不加修饰的本色;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山川秀美、水土柔和、春花秋月、细雨绵绵使人在感情上更加柔和细腻。其二,地域背景差异的直接影响,导致了书法风格的不同差异。代表阴柔之美的南派书法难以表达出草原的辽阔苍莽气氛,同时,代表阳刚之美的北派书法难以适合“小桥流水”似的诗情画意。而人文环境的差异性,特别是由于现代交通的日异发达,交流的日异频繁,使得这种风格在形成过程中更加复杂化。
2 书法的地域比较性研究
书法的地域比较可以是书法地域背景的比较,也可以是书法本身的纵横向比较。所以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二个方面:
2.1 书法地域风格的纵向比较
书法地域风格的纵向比较,即书法时代风格的比较。宗白华先生曾说:“三代以来,每一个朝代有它的‘书体’,表现那时代的生命情调与文化精神。我们几乎可以从中国书法风格的变迁来划分中国艺术史的时期,像西洋艺术史依据建筑风格的变迁来划分一样”[8]。书法风格从纵向来划分,明显的呈现出“商周尚象”、“秦汉尚势”、“晋代尚韵”、“南北朝尚神”、“唐朝尚法”、“宋代尚意”、“元明尚态”、“清代尚质”的特色。
2.2 书法风格差异性比较
书法地域风格的横向比较可以是书法风格差异性或者是相似性的比较,我们可以大篆中的金文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郭沫若先生在《两周金文辞大系》序中指出:“地之比邻者,其文化色彩大抵相同。更宗而言之,可得南北两系。江淮流域诸国南系也,黄河流域诸国北系也。南文尚华藻,字多秀丽,北文重事实,字多浑厚,此其大势也。……徐、楚实商文化之嫡系,南北二流实商、周文化之派演。商人气质倾向艺术……周人气质则偏重现实,与古人所谓‘殷尚质,周尚文’者适得其反。民族之商、周,益以地域之南北,故二系之色彩浑如泾谓之异流”[9]。他通过研究,也认为:“大凡篆书与地理有关系,即在成周各国有各国风气,故书法不同。余欲著一书以各国分派”(《玉梅花盦书断》)[10]。近代胡小石先生又将金文分成齐、楚两派:“东周以后,由于周室衰颓,诸侯各霸一方,文字也渐趋殊异……南北地方色彩,反映在书法之中:北方以齐国为中心,南方以楚国为中心,各自形成不同的书风流派”[11]。侯镜昶认为:齐、楚两国书艺风格,虽同属纤笔,但是,齐书严整刚正,北方近齐之国,近者如鲁、邾,远者如晋,书艺群体风格均近齐。齐派书风早期尚不甚整齐,发展到晚期,精严已极。其代表作如《齐仲姜鎛》、《陈曼簠》等。与北方齐派书风不同,楚派书风变动流利,南方近楚之国如徐、许、吴、越,群体风格均近楚。其代表作如《王子申盏》、《王孙钟》及吴、越器铭等,后者还流为奇诡不可食的鸟篆之类(《书学论集》)[12]。我们从中看出,即使处于书法字体金文发展的同一时期,由于所处地域环境的差异性,导致了金文书法风格的差异性。
3 书法地域空间扩散研究
书法的扩散指的便是这门艺术从其源地向其他地域传播的过程。
3.1 扩散时序
由于书法地域空间的不断扩散,导致了书法地域空间扩散的形成。它的形成一方面与书法自身的影响力大小有关系,另一方面与对它的宣传和传播有关,还与某地域人们的审美意识,风俗习惯,语言宗教等有关。这就造成了书法扩散时序的差别。
中国做为书法的发源地,其传播最初是随着典籍与书法家本人的迁移而传播的。由于当时社会环境和交通条件的局限,书法的传播仅仅限于朝鲜、日本等少数东南亚国家。公元后一、二世纪的东汉时期,倭人的小国曾两次遣使朝见,献上“生口”(指奴隶)为贡献,并接受东汉的印绶[13]。据《日本开国五千年史》记载:“应神帝之朝,百济王遣阿直歧至日本。阿直歧善谈经典,尚言其国有王仁者,胜于已。帝即征王仁。翌岁,王仁来朝,献《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14]。应为汉字传入日本之始。汉字的传入,结束了日本无文字的状态,从此使得书法开始在日本传播开来,朝鲜与中国有着更加密切的联系,史载,公元372年,高句丽设立国家教育机关太学,以汉学为主要内容,高句丽自建国初期时,就利用汉文撰修本国史籍,有人用汉文记下了高句丽史事一百卷,名曰《留记》。在书法史上《好大王碑》便是高句丽时期中朝文化交流的最好见证[15]。到了唐代,书法的传播达到了高潮,各国使臣纷纷前来中国学习,明清之际,书法开始向西方国家传播。现在,书法的传播已经走向世界。
3.2 扩散方式
一般而言,书法的空间扩散主要有几种模式:辐射型传播与迁移型传播。
3.2.1 辐射型传播
书法的辐射型传播是指书法在核心地区发展,保持兴旺的同时,还在向外地进行传播。例如,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的一门艺术,是伴随着汉字的产生而产生的。当中国文字从其源地流传到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后,书法便也随之向这几个国家传播。辐射型传播有三种形式。A、传染型,即在传播中几乎每个人都受到其影响,它几乎能够传染给某一集团的每一个人。中国文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等等形成过程中,尤其当此种文字正处于实用为主的时候,可以说基本上是属于传染式传播,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都会受到其影响。B、等级型,如果某种书法风格只是影响到一个社会的某些人而不是每个人,我们可以称其为等级式传播。如书法史上记载的“甥舅相承”、“亲相授受”便是此例。C、功利型传播,在这种传播中,人们学习这种书法风格的目的不是纯粹的爱好,而是把其做为入仕的敲门砖而已。南宋时期,宋高宗开始写黄庭坚、全国就都学黄;后赵构改写米芾,全国就又都学米;高宗又写孙过庭,因而孙过庭的草书就盛极一时。这便是最好的例证。
3.2.2 迁移式传播
书法迁移式传播就是指书法文化通过传播者自身位置的移动,将某种书风带到新的区域,其空间范围可以是分离而不连续的。它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式:A、占据式扩散,指的是某地的书法文化被移民带到另一地域,移民们所带来的书法风格至今仍与原地域的书法基本相似,仍属于同一文化系统。日本、韩国、深受中国文化之影响,一直到现在,汉字书法仍然是其创作的主要形式。B、变异式扩散即某一地域的书法风格到了新地域之后,由于受当地语言文字、宗教、风俗习惯、审美意识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地域的书法被当地文字所吸收,从而形成了与原地域完全不同的“新”书法(书写的对象不再是汉字而是本民族的文字了)。假名文字书法,韩国文字书法,便是如此。
值得提出的是,书法的空间扩散一般不单纯采取一种模式,而往往以混合的形式出现。
4 书法地域空间的变异研究
书法文化空间扩散的结果就形成了书法的空间变异。书法的空间变异主要表现为:
4.1 书法的内容,载体,体系等方面为适应某一新地域的社会环境而发生的变异
我们可以被日本人称为“自己的文字”的假名书法为例来说明。
假名书法是到平安朝的中后期才兴盛起来,此时正值我国的两宋时期。他的出现,自然是跟据中国的汉字,不过已不是完全的楷、隶式的汉字,而更多地含有草书成分在内。假名书法是适应日本民族的需要,而产生的书法变异,但他的那一套表现方法,创作手法还是与中国书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这种变异我们并不感到惊讶和陌生。而书法在西方国家的变异而造成的抽象化,更多的关注于线条与造型的抽象性,完全脱离了汉字。
4.2 本地书法也可能受外来理论影响而发生变异
其空间的变异过程大致如下:
4.2.1 接触 书法通过空间相互作用,扩散开去,和各地书法相互接触产生影响。
4.2.2 吸收 各地书法通过互相接触,然后互相吸允精华和养料,进而互相吸收。
4.2.3 同化 经过各地书法的相互吸收,一地书法为另一地书法所同化,一地书法为几个新地域书法所同化。
由于中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的书法家们也在吸取国外的一些美学理论,以期对古典书法给予重新的阐释,象目前书坛上变异比较明显的便是现代派书法。他们或者开始逐渐脱离汉字本身的影响,或者干粹抛弃汉字字形,完全走向了纯线条化,抽象化。另外一部分书家则开始了对书法构成空间的极大关注,由于只注意其观赏效果,展厅效应,从而忽略了古典意义上书法的内在含蓄美。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书法艺术与地理之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直接导致了书法风格的差异性。而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书法的传播与发展也深深地带上了环境的影响。总之,书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历史与中华文化史一样久远,中华文化产生的地域环境无疑对书法这门艺术的产生起了决定性的影响。独特的地理环境直接孕育了书法的产生并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由于地理环境中人文环境的影响,书法的时空特性异常明显。这直接导致了书法文化区的划分。这些都是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