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矛盾实地化解效率管理的资源探析
——以七县市农村调研为例
刘新春
(湖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摘 要: 亲情友情、老人德望和精英智慧是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可资利用的资源。自治资源、政治资源、法治资源、德治资源依次排序,民间调解、人民调解、基层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须交互组合。亟待创建新型自治资源,驱动情礼理法综合施治。
关键词: 农村矛盾;实地化解;效率管理
以1100件农村各类矛盾为样本,研究农村社会矛盾实地化解的资源效率。问卷提出两个问题:一是“矛盾化解借助了哪些资源?(多选)”,人际关系占92.4%,威望占81.0%,权力占53.9%,政策占50.3%,法律占37.9%,风俗习惯占34.3%,乡规民约占27.4%,公民道德占11.8%。二是“矛盾化解期望借助哪些资源?(多选)”,威望占90.8%,乡规民约占71.0%,人际关系占66.9%,政策占63.9%,权力占45.3%,法律43.9%,风俗习惯占22.4%,公民道德占14.9%
从实际借助资源来看,社会关系资源的影响大于政治资源,政治资源的影响大于法规道德资源。当前,无论基于生活需要还是情感需要,农村居民仍然十分看重血缘、地缘关系。人际交往的“差序格局”并未发生实质性改变,农村居民待人接物都会根据关系的亲疏远近区别对待,因此当事人解决矛盾时往往会寻求亲戚朋友的参与,解决效果一般也好于外人、陌生人。老人和精英作为村庄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节点,其威望也是解决矛盾格外重要的资源。政府部门对基层维稳工作异常重视,权力、政策资源在矛盾化解中的运用很常见。而法规道德资源,无论是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公民道德还是传统意义上的风俗习惯、乡规民约,影响都有限。这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新旧规范更替过程中的“失范”状态,传统规范逐渐失效,现代规范尚未普及。
从期望借助资源来看,呈现出自高向低自治资源、政治资源、法治资源、德治资源的排序。农村居民最为期望的是:村庄体制内外的新乡贤能够快速成长起来发挥领袖作用,能够缔结和执行符合本村实际、维护社会秩序的现代村规民约,能够增强村民的经济社会组织与联系,从而利于实时、就地、低成本解决矛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多受其益的农村居民对政府政策、权力在解决“三农”问题、化解农村社会矛盾中的作用充满期待。法律适用范围较小,更多在较为严重矛盾的解决中发挥作用,农村居民对它的认知、接受也还有一个过程,并不太期望借助它解决矛盾。乡村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巨变引发精神文化的改变,传统风俗习惯逐渐消散,现代公民道德的树立还需假以时日,这种青黄不接的状况让农村居民对二者在矛盾化解中能够发挥的作用期望很低。
无论什么模式的第二课堂,都应该以服务于第一课堂为宗旨。只有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衔接和贯通,才能使第二课堂真正服务于第一课堂。
为了从“解决程度”角度了解各种矛盾化解资源的效率,问卷提出“解决矛盾的效果如何?”的问题。数据显示:各种资源“完全解决矛盾”或“部分解决矛盾”的百分比从高到底的排序是法律、政策、权力、乡规民约、威望、人际关系、风俗习惯、公民道德(见表1)。
农村地区由于种植户和经营者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专业的电商人才,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关键是人才。地方政府应该重视这方面投入,在本地区特色农产品优势主产区要积极开展农民电子商务培训,将农村地区有志于从事电子商务的农民群众集合起来,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电子商务的操作技能。同时还应该积极鼓励电子商务方面的专业人才回乡创业,吸引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到农村帮扶,在较短时间内,重点培养一批懂电商的科技带头人,以弥补农村地区电商人才不足的问题。
教育观念讲究与时俱进,我们所说的老师已经不是指掌控课堂的严师,也不是正言威仪的长辈,而是面向社会在文化教育上的引导者。如今的教学要求师生之间地位平等,双方具有关于人性的交流互动,教师可以导演整个课堂的流程,但是不可以抹杀每个学生独特的表演。同时教师扮演的也不是一个旁观者或者点评者的角色,如果为学生创造了相应的情境,却缺乏有效的指导,那么情境教学的实施也不会获得好的效果,所以在情景教学中,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
各种资源解决矛盾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其约束力大小。法律作为由社会认可、国家确认、立法机关制定的行为规则,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并得到司法机关保证实施,约束力最广最大。党政部门以其权威规定的在一定时期内应该达到的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步骤措施,对农村居民的意识和行为也具有极大约束力。而乡规民约、威望、人际关系、风俗习惯这些自治资源,因为乡村人口的流动、乡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村民自治建设的困境,对农村居民的约束力减弱。农村,公民道德建设任重道远,虽然2001年我国印发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并随后设立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大力开展公民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但在乡村还远未能实现公民道德规范的内化和社会舆论场的重建,公民道德的约束力也较小。
在市场经济大潮和国家现代化洪流的强力推动下,以经济利益、契约精神和法律规则、公民意识等为主体的现代社会元素逐渐进入农村居民的头脑、行为,不断改变着基于血缘地缘关系、传统伦理道德的乡村传统社会结构和秩序[2]。近郊村与远郊村,由于涉入市场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先后、深浅不同,对矛盾化解资源的认知、信赖和借助也呈现一定程度的分化。在近郊村,“村庄共同体虚无化、乡村人际关系理性化和城乡社会趋同化”的特征更明显[3],居民更能接受跨地域、普遍性高、适应“团体格局”的价值标准,从而在矛盾化解中相对更多借助公民道德、法律、政策和权力。远郊村居民,仍然保持着对村庄共同体的较强认同感和归属感,更能接受本地域、特殊性高、适应“差序格局”的价值标准,从而在矛盾化解中相对更多借助风俗习惯、乡规民约、人际关系和威望。
为了从“联动性”角度了解各种矛盾化解资源的效率,本研究统计了“借助不同资源共同解决同一矛盾的百分比”。数据显示,8种矛盾化解资源,“借助1种”的占2.3%,“借助2种”的占5.0%,“借助3种”的占21.0%,“借助4种”的占27.9%,“借助5种”的占23.1%,“借助6种”的占13.2%,“借助7种”的占5.3%,“借助8种”的占1.2%。
表1 各种资源解决矛盾效果的百分比表
表2 不同类型村庄与矛盾化解实际使用资源的交叉互联表
表3 不同程度矛盾与矛盾化解实际使用资源的交叉互联表
各种矛盾化解资源在近郊村与远郊村的效率有何不同?数据显示:近郊村借助公民道德、法律、政策、权力解决矛盾的百分比高一些,远郊村借助风俗习惯、乡规民约、人际关系、威望解决矛盾的百分比高一些(见表2)。
近年来,各地都在探索和实行农村社会矛盾实地化解的联动模式,借助3至6种资源共同解决矛盾的情况比较常见。如综治工作模式是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由公检法司四个部门和村委会共同参加矛盾化解,又如大调解模式是把民间调解、人民调解、基层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结合起来解决矛盾。这些联动模式旨在将分散在各个场域的自治资源、政治资源、法治资源、德治资源配置组合起来,从情、礼、理、法多个角度对当事人做工作,兼顾当事人各方面诉求,对矛盾进行整体施治,从而争取矛盾的完满解决[1]。
各种矛盾化解资源应对小矛盾、大矛盾的效率有何不同?数据显示:矛盾程度越大,借助法律、政策、权力解决矛盾的百分比越高;矛盾程度越小,借助风俗习惯、乡规民约、公民道德、人际关系、威望解决矛盾的百分比越高(见表3)。
随着乡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矛盾发生于多元主体之间。小矛盾大多发生于家人亲戚间、村民间、村民与村经济社会组织间,主要表现为日常矛盾,只要借助村庄内部的风俗习惯、乡规民约、人际关系、威望资源或强制力较弱的公民道德即可获得解决。大矛盾大多发生于村民与村两委间、村民与政府间、村民与企业间、村两委间、村两委与乡镇政府间、村经济社会组织与企业间,主要表现为行政矛盾、民事矛盾、刑事矛盾,需要政府、司法机关借助具有普遍性、强制力法律、政策、权力来解决。
农村社会矛盾实地化解效率管理资源探析表明,农村居民依然保有对村庄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解决矛盾会惯常地借助传统的人际关系、威望,他们也非常期望能够生成新权威、新乡规民约以便更好解决矛盾,因此在矛盾化解中应重视社会关系资源的利用和自治资源的创建,增强矛盾化解及结案的地缘文化性约束。法规道德资源对农村社会矛盾解决的作用孱弱,尚须加大法制宣传、法律援助的力度,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在农村社会矛盾实地化解中,一定程度上做到了自治资源、政治资源、法治资源和德治资源相机组合,情礼理法综合施治。但各类资源的内在脉络尚未有效联结,尚需理顺互通机理形成有效的资源统摄,打造更富效能的各类矛盾化解平台。
本次检查中的12例患者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CTV能够清除的显示出患者静脉血栓的位置、大小和周围血管关系等,并且对侧支循环情况也能良好显示;患者接受下肢CTV进行检查后,未出现任何并发症,患者对本次检查满意度较好。
参考文献
[1]朱素明.和谐社会视野下农村社会矛盾解决机制的完善[J].调研世界,2010(3):10.
[2]刘同君.转型农村社会的矛盾化解:类型分析与偏好选择[J].学海,2011(5):48.
[3]梁开银.现代乡村社会结构变迁与民事矛盾化解路径选择[J].社会主义研究,2015(6):76.
中图分类号: C912.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390(2019)10-0140-02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农村社会矛盾实地化解效率管理研究”(13BGL135)。
作者简介: 刘新春(1964-),男,湖南邵东,教授,研究方向:农村思政教育与农村社会治理。
标签:农村矛盾论文; 实地化解论文; 效率管理论文; 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