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抓春管,小麦丰产——2015年全国冬小麦春管技术指导意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冬小麦论文,小麦论文,指导意见论文,全国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南地区冬小麦已进入拔节期,长江中下游、黄淮南部冬小麦陆续返青起身,此时正是加强田间管理、构建合理群体的关键时期。目前,冬小麦长势总体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地区旱象抬头,病虫害偏重发生,早春低温冻害威胁大。针对今年小麦长势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农业专家们提出了春季田间管理的技术路线:抗旱保苗,控旺保稳,促弱转壮,因地因苗制宜,加强分类指导,突出防灾减灾,科学运筹肥水,防控病虫草害,构建合理群体,搭好丰产架子。 黄淮和北部冬麦区 抗旱保苗 抗寒防冻 该区苗情和墒情总体较好,但部分地区旱象抬头,不利于小麦返青,易受冻害。要抗旱保苗,抗寒防冻,合理运筹水肥,控旺保稳、保蘖增穗,促弱转壮、构建群体,促穗足、增粒多、争粒重。 (一)浇水保苗,抗旱防冻。对墒情较差的麦田,早春土壤解冻后及时补灌,抗旱保苗,浇水过后及时划锄,提高地温,破除板结,进一步改善土壤墒情,防止或减轻冻害威胁。 (二)镇压划锄,提墒保墒。镇压与划锄结合进行,先压后锄,促进土壤上松下实,提墒保墒增温。对播种时整地粗放、坷垃多和没有水浇条件的麦田,早春土壤化冻后及时镇压,沉实土壤,弥合裂缝,减少水分蒸发,促进根系生长。早春小麦返青后对旺苗进行镇压,也是控旺转壮的有效措施。 (三)促控结合,肥水运筹。对于水浇麦田,要因地制宜进行肥水调控。三类苗以促为主。春季追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于返青期5厘米,地温稳定在5℃左右时,追肥浇水,每亩施尿素8~10公斤和适量的磷酸二铵;第二次于拔节期进行,每亩施尿素5~7公斤,提高成穗率,促进小花发育,增加穗粒数;对叶色和生长正常的晚播弱苗麦田,要控制早春浇水,以免降低地温和土壤透气性而影响麦苗生长。二类苗促控结合。地力水平一般,亩茎数60~70万的二类麦田,在小麦起身初期,结合浇水,每亩追尿素10~15公斤;地力水平较高,亩茎数70~80万的二类麦田,在小麦起身中期追肥浇水。一类苗控促结合。起身期喷施壮丰安等调节剂,缩短基部节间,控制植株旺长,防止生育后期倒伏。拔节期追肥浇水,每亩追尿素13~15公斤。旺长苗以控为主。对无脱肥现象的,应早春镇压蹲苗,避免过多春季分蘖发生,在拔节期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对有脱肥现象的,在起身期结合浇水,每亩追施尿素10~15公斤。 (四)镇压提墒,趁雨追肥。对于没有水浇条件的旱地麦,要将镇压提墒作为春季麦田管理的重点措施,提高小麦抗旱能力。早春土壤返浆或下雨后,用化肥耧施入氮肥,一般每亩施尿素10公斤左右。对底肥没施磷肥的配施磷酸二铵。 (五)防控病虫,化学除草。要做好纹枯病、全蚀病、麦蜘蛛、吸浆虫等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指导农民科学选药、安全用药,早防早治,统防统治。对于冬前没有进行化学除草的麦田,在春季日均温稳定通过6℃以后,选择晴好天气,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根据田间杂草种类,选择对路除草剂,及时进行化除,并严格按照使用浓度、适宜时期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以免发生药害。 (六)预防冻害,及时补救。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降温之前及时灌水,改善土壤墒情,调节近地面层小气候,减小地面温度变幅,防御早春冻害。冻害发生后,要及时追施适量氮素化肥,然后浇水,促进受冻小麦恢复生长。 长江中下游冬麦区 防止渍害 预防“倒春寒” 该区播期拉长,苗情复杂,稻茬麦播种偏晚,苗情偏弱,部分地区土壤偏湿。要抓好促弱转壮,施好拔节肥,清沟理墒,防止渍害,预防“倒春寒”,及时防治病虫草害。 (一)施壮蘖肥,促弱转壮。对基苗肥不足、群体偏小(亩茎蘖数小于30万)的田块,尤其是晚播弱小苗,可每亩追施10~15公斤三元高效复合肥(N、早掌握春运小麦高产&2015年冬小麦春播管理技术指导_小麦论文
早掌握春运小麦高产&2015年冬小麦春播管理技术指导_小麦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