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央行实施非现场监管有五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央行论文,基层论文,现场论文,有五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我国金融业发展和加入WTO步伐的加快,提高金融监管工作水平和效率成为中央银行当前的主要任务。非现场监管方式以其全面性、效益性和及时性等特点,在金融监管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为更好地发挥非现场监管作用,在实践工作中要注意以下五点:
一忌思想认识不够。有些监管人员认为非现场监管只是收集、整理金融机构报表,按要求汇总上报,掌握一些经营数据而已。认为它没有现场监管那样直观、具体,不能起到监督管理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作用。金融机构的报表资料只充当了摘录个别数据的媒介,随后即被打入“冷宫”。
非现场监管作显央行履行金融监管的重要手段,应成为其他监管工作的基础,通过对非现场监管报表的收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工作,全面掌握被监管机构经理概况及发展趋势,发挥日常监管和预警预报作用。
二忌操作程序不规范。缺乏科学化、系统化的操作规程,非现场监管的实施就会因人而异,其结果也必然大相径庭,监管效果难以保证。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本末倒置,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报表资料的核实、计算上,主要验证平衡关系是否正确,各项数据是否准确、一致,却忽略了对监管指标的监测和分析。报表的真实性、准确性是非现场监管的基础,但不应作为重点工作;二是没有运用全面、系统的监管指标体系,没有从资产流动性、安全性、收益性和资本充足性等各个方面考察被监管机构的经营状况,使监管结果偏面、不合理。三是没有建立健全的非现场监管资料档案,无法进行历史数据的查询,使以后的非现场监管工作缺乏坚实可靠的基础。
三忌重监轻管,措施不到位。要发挥非现场监管作用,既要进行及时细致的监督,又要及时采取果断有效的处置措施加以规范和控制。非现场监督中如果发现金融机构经营活动出现问题,监管机关熟视无睹或视而不见,任其蔓延,其结果只能是不断恶化,从而使非现场监管工作劳而无功,形同虚设。如在备付金比率不断下降、存贷比例持续升高的情况下,若不果断采取措施加以控制,就会由量变达到质变,最终出现支付危机。
四忌条块分割,各自为政。非现场监管作为金融监管的重要方式,应作为业务监管、人员监管和机构管理的基础,并与之相互补充,互为依据。把非现场监管与其他监管工作分割开,一方面会使前者总停留在报表数据的表面,难以达到深度化、实质化;另一方面又会使后者缺少详实、具体、准确的数据基础,难以对整个金融机构的全面状况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工作应作为一个整体,不同的监管内容和方式只是对被监管机构不同侧面的监督和管理,只有将其融为一体,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五忌业务素质低。做好非现场监管要求监管员具有很高的计算能力、分析能力和相当的金融监管专业知识。监管员业务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非现场监管工作质量的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