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利钠肽(BNP)在诊断心力衰竭中的的临床研究论文_吴泳桦

脑利钠肽(BNP)在诊断心力衰竭中的的临床研究论文_吴泳桦

(四川省绵阳市中心医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脑利钠肽 (BNP) 对临床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50例为实验组,同期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通过应用罗氏cobas e 601全自动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清中BNP水平,并对两组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比两组的脑利钠肽检测水平,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Ⅱ、Ⅲ、Ⅳ级患者之间的脑利钠肽水平差异较大(P<0.05)。结论:在诊断治疗心力衰竭患者时,进行脑利钠肽水平检测对于诊断、预后评估等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脑利钠肽;心力衰竭;诊断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6-0184-02

心力衰竭在临床治疗中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由各种疾病综合引起的心肌收缩能力下降的症状,以致患者心脏的输出量大大降低,心力衰竭的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成为对人类身体健康产生严重不良影响的一种疾病[1]。由于我国在不断向老龄化推进,因各种原因所引起的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一直以不断上升的趋势发展。为患者及时进行诊断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意义。血清脑利钠肽是一种心脏神经激素,一般由心室产生,是心室功能障碍的一种特异敏感表现。本次研究是以分析脑利钠肽对心力衰竭的诊断及预后的价值为目的,选取我院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和健康者体检者进行脑利钠肽检测,对比分析两组的检测结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和同期健康体检者各50例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组男32例,女18例,年龄38~74岁,平均 (56.3±12.8) 岁;对照组男33例,女17 例,年龄41~78岁,平均 (57.6 ±13.5) 岁。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等无明显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所选的心力衰竭患者病例均符合相关的临床诊断指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研究检测 将所选的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血清脑利钠肽水平检测,并采用超声心电图对患者的左室舒张期末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进行检查,对两组的检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将实验组患者按心功能进行分Ⅱ、Ⅲ、Ⅳ级,对实验组的检测结果进行组内对比分析。本次研究多选患者均通过肘静脉采血,我科室使用仪器:罗氏cobas e 601全自动分析仪检测。使用电化学发光为两组患者测量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1.3检测原理及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法,设定检测时间为18分钟。第一次孵育:15µL样品中的抗原,生物素化单克隆NT-proBNP特异性抗体和钌复合物标记的单克隆NT-proBNP特异性抗体反应形成夹心复合物。第二次孵育:加入链霉亲和素包被的微粒后,通过生物素和链霉亲和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夹心复合物结合成固体相。反应混合物被吸入测量池,在测量池内磁性微粒被电磁作用吸附到电极表面,未结合的物质用Procell除去。对电极加电压,产生化学发光,通过光电倍增管进行测量。结果用定标曲线进行测定,定标曲线由2点定标和试剂条码提供的主曲线经特异性的分析产生。

1.4数据整理 通过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计量资料,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行t进行检验,组间对比用χ²检验。当P<0.05时,说明试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脑利钠肽水平检测对比:经检测数据统计发现,实验组患者的血清脑利钠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且实验组内部中Ⅱ、Ⅲ、Ⅳ级患者的血清脑利钠肽水平也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P<0.05)。

2.2两组LVEDD、LVEF、LAD检测结果对比 经检测数据统计发现,对比两组患者的LVEDD、LVEF、LAD的检测结果,差异均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内Ⅱ、Ⅲ、Ⅳ级患者之间的各项检测结果同样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并随着患者病情加重,其脑利钠肽水平、LVEDD水平、LAD水平均出现上升,而患者的LVEF则出现下降。

3.讨论

临床上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最终的结果,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其严重威胁。想要进一步提高心力衰竭诊断的灵敏性及特异性,就必须合理利用一些客观指标,也能有力的帮助医护人员判断患者病况的严重程度。现阶段对诊断心力衰竭常用的辅助检查方式有超声心动图、X线检查及一些有创性血流动力学的检查等,然而在临床应用中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脑利钠肽主要是由心室合成和分泌所产生的,脑利钠肽对促进患者排钠、排尿的进行有很好的效果,并且有很好的舒张血管的作用,心室负荷或室壁张力出现大幅度的增加是刺激脑利钠肽分泌的主要条件,所以脑利钠肽水平可以作为心室功能障碍十分重要的具有特异性的敏感指标。这一指标已有部分相关的临床研究者进行研究分析证实,肺动脉压与脑利钠肽水平之间具有极高的正相关性,认为血清中的脑利钠肽水平可以具体客观的反应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肺动脉高压。本次研究结果发现,患有心力衰竭的实验组患者的血清脑利钠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较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的脑利钠肽水平明显增高(P<0.05)。心力衰竭N Y H A心功能分级为Ⅱ、Ⅲ、Ⅳ级,患者分级越高,其血清中的脑利钠肽水平越高(P<0.05)。患者血清中的脑利钠肽水平明显提高,为患者的预后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客观的反映,发生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峰值水平相对较高(P<0.05)。综上所述,血清中的脑利钠肽水平在临床诊断和预后心力衰竭患者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患者血清中脑利钠肽的指标水平进行监测,对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和随访均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可以作为心功能监测进一步提高的指标。

【参考文献】

[1] 王岚峰,吴双,关秀茹等.脑钠素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关系的临床研究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 9,33(:3)234-235.

[2] 张红,蒋利,吴朝光等.房颤患者血浆BN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 9,9(l):113-114.

论文作者:吴泳桦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2月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9

标签:;  ;  ;  ;  ;  ;  ;  ;  

脑利钠肽(BNP)在诊断心力衰竭中的的临床研究论文_吴泳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