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社会学学科发展 70年研究
黄 进 刘 伟 候 蔺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四川成都 610072)
摘 要: 文章回顾了四川省社会学学科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四川省社会学学科恢复重建所走过的路程。从恢复发展期(1978—1990)、快速进步期(1991—2000)和全面发展期(2001年至今)三个阶段及学科建设与学术成果两个方面,对四川省社会学学科始终立足西部、对话国际、力争前沿,以研究西南地区社会运行与发展的基础理论与规律,回应不同时期的社会问题与人口问题,探索西部地区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方法与路径,记录西部地区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群的日常生活机理与民风民俗等方面做出了深入的描述与分析。
关键词: 四川哲学社会科学;社会学;发展历程;学术成果;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一、概述
在教育部的学科认定中,社会学一级学科下辖社会学、人口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工作五个二级学科。在四川,社会学学科中的社会学(二级学科)与人口学是传统优势学科,沟通交流频繁、呈学科互助互促式发展之势。社会工作、民俗学、人类学则在各自学科领域稳步推进、扎实前行。
70年的发展历程中,四川省社会学学科始终立足西部、对话国际、力争前沿,研究西南地区社会运行与发展的基础理论与规律,回应不同时期的社会问题与人口问题,探索西部地区社会工作实务的理论、方法与路径,记录西部地区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群的日常生活机理与民风民俗。目前,四川省社会学学科拥有一个社会学一级博士点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三个社会学一级硕士点单位(四川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西南财经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华大学等高校与科研单位招收和培养社会学学科相关二级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西南石油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西华大学、宜宾学院、西华师范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乐山师范学院、四川理工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省内院校招收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①。
有一件东西侵占了瓜子的空间,就是人手一个甚至几个的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火车上大家面前经常都有一块亮晶晶的屏幕,打游戏也好,刷社交媒体也好,都没有多少空来嗑瓜子,边吃边刷,手机弄脏了也很麻烦。
70年的发展历程中,四川省社会学学科在学科建设、学术成果、学术活动、学科人才、对外交流等方面,均取得了大量于四川社会发展有益的成果,不论在理论创新、咨政育人方面,还是助力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方面,均成绩斐然。
(一)社会学学科发展简史
在中国的历史上,先秦时期就有了人口“多与寡、婚与育、教与养、本与位”等社会学与人口学的讨论。孔子、商鞅、韩非子等的著作中都存有关于社会问题的思考。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中心的社会思想,并形成一套相应的国家机构设置,进行社会管理、人口调查、税赋收缴、灾害救治等。
“社会学”一词最早是1838年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奥古斯特· 孔德(August Comte,1798—1853)在其著作《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提出,从此社会学便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最初,社会学专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是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学科。后来,经过各国社会学者一百多年的努力,社会学已经演变成了一门从社会整体出发,研究社会结构、社会运行与发展、社会行为、人与社会关系以及社会文化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清朝末年,国运衰败,一些仁人志士为寻求救国救民之道去国外考察留学,引进西方文化,严复先生首先将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引入中国,翻译为《群学肄言》,由此社会学传入我国。百余年的研究实践,特别是在社会快速变迁时期,社会学的洞察力与想象力在揭示社会运行规律、服务社会发展方面成效显著。
绿通治理APP在不具备NFC功能的移动终端使用时,可通过图片识别技术识别车牌和身份证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不具备NFC功能终端的信息录入的繁琐性,提高系统整体的可复用性。
“人口学”则产生于17世纪中叶,由英国人约翰·格兰特(John Graunt,1620—1674)在其著作《关于死亡证书的自然的和政治的观察》(1662年)中被提到。而人口学(Demography)作为概念是由比利时统计学家阿契尔·基莱德(Achille Guillard,1799—1876)在其学术专著《人类统计或比较人口学大纲》(1855年)中首次提出,并在1882 年日内瓦“国际卫生学和人口学大会”上被正式确认为一门学科。我国的人口学研究则始于20世纪初期。改革开放以后,在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社会背景下,在中国计划生育实践迫切需要的推动下,在社会科学研究适逢“百花齐放”的有利契机下,中国的人口学研究迅速成长并成熟起来。
(二)社会学科传入四川及其在四川的传播
四川作为人口大省,是我国较早传入并启动社会学学科的内陆省份。1918年,四川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四川大学法学院前身)开始在政治系本科开设社会学专业课程。此后,成都高等师范学堂(后改为成都师范学院)、华西协和大学(现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国立四川大学等高校陆续开设了社会学学科相关课程;1925年,华西协和大学建立了社会学系。从这一时期开始,一批著名学者先后在四川高校教授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等学科,如龙郑泽、沈嗣庄、胡鉴民、陈希虞、杨伯恺、罗成锦。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一批设有社会学相关专业的学校集中到了四川和重庆地区。在重庆有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乡村建设学院、复旦大学等,在成都有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燕京大学、齐鲁大学等。随同这些教育研究机构的进入,大批学者也先后来到川渝两地任教和从事研究,著名的学者如许德珩、孙本文、吴景超、言心哲、乔启民、龙冠海、吴愉珍、林耀华、李安宅、蒋旨昂、晏阳初、张世文、胡鉴民、冯汉骥、姜蕴刚等都在川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随着社会学学科在川渝地区的传播,一些社会学、人类学、人口学著作和论文相继出版。如孙本文的《现代中国社会问题》《社会学原理》《社会行政概论》,言心哲的《现代社会事业》,吴瑜珍的《社会个案工作方法概要》,蒋旨昂的《社会工作导论》《成都社会事业》,张世文的《农村社会调查方法》,李剑华的《由中国男多于女所发生的失婚问题及其影响的假设》,胡鉴民的《人口变迁与社会变迁》。同时,社会调查也逐步开展起来,并取得了一些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如林耀华带领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师生深入凉山考察,写成专著《凉山夷家》;四川大学农学院和四川省农村经济调查团联合对四川152个县和单位进行了调查并发布《四川农村经济调查报告》;李安宅、于式玉夫妇在甘南拉卜楞寺对藏族宗教制度进行研究,发表论文和调查报告《拉卜楞寺的护法神——佛教象征主义举例》《喇嘛教育制度》《藏族宗教实地考察》《萨迦派喇嘛教》《藏民妇女》等。1945年以后,一些高校相继迁回原地,四川社会学学科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是因为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和环境,仍有部分学者继续在四川进行深入研究,同时本地高校的社会学研究也已成熟。
二、四川社会学科的学科建设
进入新世纪以后,社会学学科开始得到政府机关和社会各届的广泛认可,社会工作被引入到高校培训系统。四川社会学学科呈现全面发展态势,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社会学学科本科、研究生培养格局基本形成,学科特色基本确定。
祝国寺建成后,最初10年间,管理不善带来种种问题。首先是内部不团结。“刚建起来,大家都来做事,很团结。”但随后,都觉得自己功劳特别大,于是僧人与僧人之间,居士与居士之间,就产生了矛盾。“造成了一个师父带着一伙居士,与另一伙人互相争斗。”
(一)恢复发展期( 1978— 1990)
四川省社会学学科自1978年重新得到承认与恢复后,快速响应,恢复期便呈蓬勃发展之势。
1979年,全国第二次人口讨论会在成都召开。同年11月,四川大学成立人口研究所;198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设立人口学专业硕士点;此外,四川大学人口研究所还是国内首批接受联合国人口基金资助的单位之一,被教育部列为人口研究与培训西南分中心。1979年,四川财经学院(现西南财经大学)成立人口研究室,主要从事区域人口、民族人口、人力资源开发、人口地理学、计算机与人口信息管理研究,也涉及社会学、历史人口学、南亚西亚人口等领域的研究;1983年,获得人口学硕士授予权;1985年,扩建为四川财经学院人口研究所。1981年,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成立;1982年春,四川省青年研究会成立。1983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先后成立社会学研究所和青少年研究所,创建初期,主要从事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婚姻、家庭、人口以及青少年问题研究。同年,重庆市社会学学会成立。1980年,四川大学哲学系开展社会学研究;1984年,成立社会学研究室,初期主要聚焦和深化农村社会学研究;1987年,四川大学社会学研究室招收了第一届硕士研究生。1984年,重庆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成立,并于1987年分设两个研究室。1985年,四川省婚姻家庭研究会成立。1988年12月,在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合作的基础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正式成立,主要从事人口变动过程与规律以及人口特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这些机构的建立促进了新时期四川社会学与人口学等社会学科的发展。
1986年起,四川大学开始着手编写社会学教材,出版了一系列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著作,如《当代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学》《社会统计学》等,推动了学科建设。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自成立伊始,一直以农村社会学研究为主,重点关注婚姻家庭、青少年问题、城乡人口流动等社会问题。1986年,四川大学袁亚愚教授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詹一之研究员等根据学科发展需要,组织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与四川大学社会学系撰写了《社会学——历史、理论、方法》(四川大学出版社,1986)一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赵喜顺、李东山、文献良参与撰稿。该书是社会学学科恢复之后,由四川社会学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社会学专著,出版后受到国内社会学界的好评,对四川社会学的恢复发展和人才培养起到了推动作用。1981年,赵喜顺发表的《试论社会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方法》(《社会科学研究》)被《中国社会科学年鉴(1979—1989)》收录,被认为是10年间“影响较大或研究较深”的9篇论文之一。沈崇麟和李东山的《计算机在社会调查研究中的应用例解》(《社会学研究》,1985),是社会学学科恢复重建初期重要的基础性研究成果。1989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与该院青少年研究所合并。
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四川各社会学教学科研机构为四川省乃至全国输送了大量社会学、人口学的专业人才。
(二)快速进步期( 1991— 2000)
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改革进入了新里程,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学学科的发展要与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相适应成为社会学研究者的普遍共识。这一时期,四川省社会学学科呈现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齐头并进、共同发展之势。
四川大学于1992年建立了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研究所,承担了多个国内外研究项目,陆续出版了《乡村社会学》(袁亚愚,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宗教社会学通论》(陈麟书、袁亚愚,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中国农民的社会流动》(袁亚愚,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当代凉山彝族的社会和家庭》(袁亚愚,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1999年,四川大学公共行政与社会学系成立,下设四川大学社会发展与社会调查研究所、四川大学心理学研究所、四川大学公共管理研究中心,确立了以西部社会发展作为今后社会学研究的重点。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在延续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领域逐渐拓展,婚姻家庭、青少年问题、艾滋病的医学社会学及农民工市民化等研究领域的研究日渐深入,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西南财经大学人口所自成立以来,就是一个寓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人口研究机构,主要从事人口理论、人口经济学、人口地理学、人口统计学以及四川人口研究与社会保障研究。开设人口学概论、人口统计学、人口经济学、人口理论、人口地理学等课程。1998年,人口研究所再次被批准为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硕士授权点,四年后又以人口研究所为主体申报并获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017年3月,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成立,该研究院为首批国家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同时也是四川省首批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
1994年,成都理工大学成立社会学系(公共关系方向),并于同年开始招收社会学本科专业学生。1999年,成都理工大学应用社会学所成立,下设农村与贫困问题研究室、传播社会学研究室、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研究室、技术社会学研究室、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室,以社会和经济、技术、文化等多学科交叉研究为主开展社会学研究。
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是由完善的硬件设施与校园网络系统组建而成的。就目前而言,很多高校的设备落后,校园网络系统也不是十分的完善,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加大硬件设备投资力度。硬件设备作为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目标实现的基础,高校必须通过加大信息化管理系统硬件设施投资的方式,确保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顺利进行。其次,不断加强现有网络系统接收容纳能力。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不仅满足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需求,而且也为向不同用户提供多元化增值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必须坚持硬件投资与信息资源开发同步进行的原则,才能确保高校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顺利进行。
应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采用χ2检验对患者住院医疗费用进行分析。依据统计分析结果,提出整改方案,改进现状。
此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面对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取得了不断的发展,并呈现逐渐繁荣的趋势,成为社会学学科发展的一大特点。总之,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到2000年左右,社会学学科在社会学、人口学、社会工作、民俗学等诸多分支学科不断分化发展,培养了大批学科人才。
(三)全面发展期( 2001年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全国进行了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社会学学科被取消。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等社会学科重新得到承认,恢复发展。
四川大学社会学学科在2000年后逐渐形成一支高水平的教学团队,组建了一支拥有正高10名、副高11名、中级4名、初级1名的26人团队,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4名、海外留学经历者16名,博导6名、硕导14名。2005年,四川大学公共行政学与社会学、心理学分离,成立了社会与心理学系,形成了应用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宗教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口社会学、社会制度与社会政策、环境社会学(人力资源、环境综合协调研究)七个研究方向。2013年,四川大学人口研究所被划归四川大学社会发展与西部开发研究院,设立人口社会学、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人口经济与信息管理四个研究方向,长期致力于保持传统优势领域,即西部农村人口研究、西部民族人口研究和南亚人口研究。同时,高度重视硕士研究生培养,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已经形成了一支高水平并具特色的学术梯队,且研究生培养质量逐年稳定提高。
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密度的不断增加,城市内用地紧张,中小学校园建设面对着更严峻的挑战。建筑师也不断在复杂的地块上挑战极限,在有限的用地中力图加入更多的功能。建筑空间体量向大型综合体方向发展。由此引发了中小学建筑尝试借鉴“综合体”式的空间语言来组织设计,资源高效地整合集中,出现了具有新时期特色的集约型中小学校园[4]。
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前身为社会工作发展研究中心)成立于2007年,于2009年开始招收社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2010年开始招收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并在2015年教育部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评估中以96.1(总分100分)的评分通过评估,2011年开始招收灾害风险管理和灾害社会工作博士研究生。至此,该研究院形成了西部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经济社会学、反贫困社会工作三大发展方向。2018年,西南财经大学成功申报了社会学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成为四川首个具有社会学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的高校。2007年,西南财经大学人口所被划归为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专注国内外人口科学领域的发展动态,不断推进人口理论和实际课题的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同时,培养了一批批致力于人口学科研究的专业人才。在国内高校和同行科研院所中获得了较大的反响和享有较高的声誉,在教育部高校学科排名中居全国第三位。
进入新世纪以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进一步增设了社会发展研究方向。刘成根、赵喜顺开展的农村家庭研究,文献良开展的农村人口研究,李东山参与进行的中日合作课题“中国城市家庭研究”,郭虹、胡光伟等人进行的城市流动人口研究,王曙光等人进行的艾滋病预防的跨文化研究等,(澳)丹芬尼·M.基茨(DAPHNE M.KEATS)同王曙光、张胜康等合著的《交流访谈及其互动沟通技巧》(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研究。2002年,社会学研究所设立晏阳初研究室,专门从事乡村建设运动相关研究。2004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获得批准设立人口学专业硕士点,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开设人口学理论、人口与劳动统计、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人口社会学等课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在2002年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以来,已经培养硕士研究生100多人。经过1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目前设立有四个研究方向: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城乡社区发展研究、基层社会治理研究、社会政策研究。于2013年开始启动“社会管理与社会创新”优长学科建设;2018年更名为“社会治理”研究学科建设,搭建起以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黄进研究员和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冯仕政教授(外聘专家)共同担任首席专家,覆盖城市社区、乡村治理、青少年及社区干预三个方向研究小组的学科研究团队。团队根据社会学所的科研优势与四川省的实际情况,重点研究四川基层治理中的政社互动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人口学硕士点设置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是四川省人口学研究的权威研究机构之一。该机构以四川人口研究为重点,积极开展人口科研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智库作用;在人口学科发展方面,结合了社会学研究所的师资力量,形成了一个具有研究实力、学科优势突出的专业。
工,文献谓之“百工”。商,文献称曰“贾人”、“商人”。以工、商(或其部分)属“国人”范畴,一般而言,论者皆以《左传》定公八年“卫侯鄟泽受辱”一段史料作为立论根据。那么,事实是否如此?为行文方便,兹将原文完整摘录于下:
四川省社会工作专业在2000年左右开始蓬勃发展。2001年,西南石油大学率先开办社会工作专业,成为四川省第一批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的学校。2002年至2004年期间,宜宾学院、西华师范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乐山师范学院、西南民族学院(现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理工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一大批省内院校相继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招收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2008年,西南财经大学开始招收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
西南民族大学于2003年获准设立民俗学硕士,并于2004年开始招生,硕士点以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羌学研究中心、西南民族大学博物馆及田野调查基地为依托平台,设有民俗文化与旅游、民族民俗文物、城镇化与民俗变迁三个研究方向,以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为研究重点。
西华大学自200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社会工作专业专科学生,并于2010级开始在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下设置了社区工作专业方向。2014年获批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并于2015年招收第一届研究生;社会工作本科学位授予权于2015年初获得,当年招收本科学生38人;2017年3月,成立社会发展学院。目前,学院拥有1个本科专业——社会工作专业,1个专业硕士学位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2019年,社会发展学院制定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规划和本科专业发展规划,重点申报完成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学位授权点。新增硕士学位点和本科专业于2019年9月招收新生。
西南石油大学于2007年获批四川省首批实施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单位;2009年获得首批社会工作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双学位授予权;2012年在全国首批有90多所高校参加的社会工作本科专业评估中,以98 分的最高分获得优秀等级。培养的本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占成都市该专业所有层次毕业生总数的近1/3。2006年,在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方向并招生;2012年,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二级学科并招生;2014年,获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点,2015年开始招生。该校是省属高校中最早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高校之一,已毕业硕士研究生9届共67人。
1.传统优势研究深耕细作
人口学研究方面,重点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人口理论,比较系统地搜集、分析人口资料以及经济体制改革与人口学的发展关系等。例如,1979年刘洪康教授提出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必须协调发展的理论,为中共四川省委所肯定,并以此为理论基础提出了“两种生产一起抓”的方针,后成为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决策依据。主要成果有:吴忠观教授编著的《人口经济学概说》(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参编的《人口手册》(成都计划生育宣传教育中心,1988)、参编的《中国人口·四川分册》(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8),杨成钢、张俊良的《人口学100题》(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李世平的《四川人口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等。
针对各高校、科研单位社会学学科蓬勃发展之势,四川省社会学学会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历史中,依托全省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社会学专业人才,通过学术研讨会、年会和学会评奖机制,推动了全省社会学学科建设和社会学理论与应用的不断发展。2002年开始,由省内各个学会理事单位轮流举办每年一届的四川省社会学年会,不断促进省内学科建设的校际联动。
3.1 护理质量管理的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当前护理质量管理走向科学化的必由之路。通过充分整合搜索引擎技术、数据库技术、分布存储技术等,设计医院护理质量信息化管理软件,包括数据录入、统计分析、实时反馈、重大案例分析、专家在线咨询、工作提醒、危重症护理实时监测、标准查询等护理质量管理资源共享模块,实现全市护理质量评价数据实时监测、动态评价、专家反馈以及护理质量改进的科学决策,研制开发护理风险危机管理系统,建立全市范围的护理安全管理共享平台,从而真正实现护理质量管理的自动化与智能化。
三、学术成果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社会学学科被取消,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社会学学科重新得到承认期间,四川省社会学学科的研究成果生产处于停滞状态。恢复重建后,社会学学科开始高速发展。
(一)恢复发展期( 1978— 1990)
这一时期,四川省社会学学科的重点任务在于学科恢复与发展,有关社会学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和早期的社会调查成为主要研究领域。
在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上,如前所述,袁亚愚、詹一之等人撰写的《社会学——历史、理论、方法》(1986),赵喜顺发表的《试论社会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方法》(被《中国社会科学年鉴(1979—1989)》收录),沈崇麟、李东山撰写的《计算机在社会调查研究中的应用例解》(1985)等,对社会学原理的本土化进行了探讨,并对国内外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动态进行了引介,使四川社会学研究缩短了与当时国内外社会学研究的差距。
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在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家庭社会学、应用社会学,同时,还结合成都社会、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开展了一系列与社会学相关的应用研究。新世纪初,原成都市社会科学研究所改建为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原社会学研究所改建为社会学与法制研究所。重庆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则重点关注人口、劳动就业、三峡库区移民等研究,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劳动力市场的社会学研究”“全国百县调查——巴县”和“全国百区调查——沙坪坝区”“三峡库区社会安全与稳定专项调查研究与对策研究”“重庆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等多项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研究。
社会问题研究方面,集中在婚姻家庭研究、青少年犯罪和独生子女问题研究等领域。主要研究成果包括:赵喜顺等的《农村婚姻——四川农村婚姻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刘成根的《家庭教育功能与青少年犯罪早期预防》(《社会科学研究》,1989)。
综合污染指数评价法相对单一指数法而言更具代表性,其将选用的评价参数TN、TP综合成一个指数值来表征沉积物污染程度,是一种综合信息的输出指标,但是忽略了OM指标。为了使评价结果更能反映污染情况,本研究同时采用有机污染指数法(隋桂荣,1996;王永华等,2004)对沉积物的污染状况进行评价(表2)。
本研究在1例超声提示肾脏增大、羊水严重过少的胎儿中检测到ACE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分别遗传自父母双方,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发现的c.2948T>C变异位点未见与疾病相关性报道,为本次研究新发现的变异位点,通过生物信息学及家系遗传学分析提示可能与疾病相关。在告知了单基因病致病位点意义不明确的相关遗传学风险之后,家属要求进行PGD,并对PGD术后妊娠胎儿进行基因检测,提示未携带父母双方变异位点,且超声未见肾脏和羊水量的异常情况,间接提示本研究发现的位点很可能就是导致该家系第一胎和第二胎发育异常的原因。
一批在国内社会学科有影响力的论文相继发表,包括:《试论社会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方法》(赵喜顺,《社会科学研究》,1981)、《变革中的农村青年思想浅析》(文献良,《社会》,1984)、《经济改革中乡村家庭的变化》(文献良,《社会科学研究》,1985)、《不可否认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袁阳,《社会学研究》,1986)、《国家在家庭变迁中的作用》(《赵喜顺,《社会学研究》,1990)、《四川人口地理》(张芳笠等,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0)等。
社会学科的社会调查方面。1983年,于社会学学科重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五城市家庭调查项目启动,成都地区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李东山研究员主持。1987年,成都市城市科学研究会、成都市公安局、成都市统计局、成都市劳动局四家单位联合牵头,对成都流动人口进行了第一次调查。1989年,成都市政府、城市科学研究会等四十多家单位联合对成都市范围内的流动人口进行了第二次调查,并召开了成都市流动人口态势及对策研讨会,会上学者、专家和有关部门从不同角度对流动人口管理及流动人口对成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提出了对策建议。
(二)快速进步期( 1991— 2000)
这一时期,四川社会学学科重点转向社会变迁中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研究。社会学理论和方法、民族社会学、婚姻家庭社会学、青少年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农民工及城市化问题研究等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
在这一阶段中,四川省社会学学科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8项,其中:社会学6项,包括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4项,青年项目1项;人口学一般项目2项(详见表1)。
表 1国家社科基金四川省社会学学科项目( 1991— 2000)
社会问题方面,李东山、刘宝驹等人开展的婚姻家庭研究,刘成根、王曙光、南山、陈昌文等人开展的青少年犯罪和独生子女问题研究,黄希庭等人开展的老龄社会研究,胡珍等人开展的青年性文化调查,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研究。主要代表作有:文献良的《中国人口性别比研究》(《社会学研究》,1993)、《论市场经济中女性的适应性》(《妇女研究论丛》,1993)、《解放以来中国农村人口性别比发展变化的特征和原因》(《人口学刊》,1994),罗彤主编的《四川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中国妇女出版社,1995),吴本雪的《成都市婚姻家庭追踪调查综述》(《社会学研究》1995),陈昌文的《跨世纪的新生代——独生子女与中国社会》(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刘成根主编的《社会稳定与青少年犯罪预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李东山、沈崇麟主编的《世纪之交的城乡家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刘宝驹的《现代中国城市家庭结构变化研究》(《社会学研究》,2000),李东山的《工业化与家庭制度变迁》(《社会学研究》,2000)。
社会发展研究方面,袁亚愚的农村社会变迁和发展研究、何景熙的劳动力和就业研究、陈昌文等的下岗工人研究、郭虹等的农民工市民化研究、骆玲等的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研究是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代表作有:袁亚愚的《乡村社会学》(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中国农村的社会流动》(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何景熙的《不充分就业及其社会影响》(《中国社会科学》,1999),杨启地公开发表的系列我国农民收入差距状况的实证分析相关研究(1996—1997),过杰等人的《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问题研究报告》(《社会科学研究》,1999)。
民族和宗教社会学研究自抗战时期以来一直是四川社会学研究的特点之一,本时期这一特点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任乃强、冉光荣、程贤敏、何景熙等开展的藏族社会和人口研究,李绍明等开展的藏族、土家族社会研究,袁亚愚等开展的凉山彝族社会研究,陈昌文等开展的西部宗教信仰社区研究,是其中的代表性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李绍明等的《川东酉水土家》(成都出版社,1993),袁亚愚等的《当代凉山彝族的社会和家庭》(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陈麟书、袁亚愚的《宗教社会学》(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何景熙的《我国藏区人口的变动——主要藏族自治地区人口民族构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5),李涛的《城镇对西部民族地区乡村生活方式的影响——西藏两个城郊乡村农民生活变迁调查》(《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7),郎维伟的《四川苗族社会与文化》(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时任国家统计人口司司长孙怀阳先生和四川大学人口所副所长程贤敏任主编的《中国藏族人口与社会》(中国藏学出版社,1999),陈昌文的《道教人格简论》(《宗教学研究》,1998)。
小乌龟就上当了。按照大黑猫的要求,晚上他等周围小朋友都睡着以后,偷偷地溜到操场边。大黑猫已经在等他了。大黑猫吩咐他爬上一个临时搭的台子,固定好小乌龟的壳。他对小乌龟说,等一会你只要拼命地往外爬,你就会从壳里挣脱出来,从此你就可以轻轻松松地活着啦,再也不是缩头缩脑地胆小鬼了。
人口学研究方面,除了对人口理论的进一步探索外,还注重了研究的创新、求实、吸收和交叉,加强了多因素的相关分析以及运用系统论的手段探究人口问题,研究成果有了极大的扩展。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的成果有:刘洪康、吴忠观的《人口理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1),文献良的《中国人口性别比研究》(《社会科学研究》,1993),肖立见的《我国人口控制综合效果核算》(《统计研究》,1993),跨世纪的中国人口(四川卷)编委会编撰的《跨世纪的中国人口(四川卷)》(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王放、李后强的《非线性人口学导论》(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 何景熙的《 我国藏族人口的变动——主要藏族自治地区人口民族构成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5),吴忠观的《人口科学辞典》(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等。
在社会调查方面,2000年四川大学公共行政与社会学系启动了对四川藏区农村的“五十户五十年”追踪调查,在金川、黑水等县选取村落开展了入户调查,这项调查在2005年8月时(第一次五年追踪)进行了复查。
(三)全面发展期( 2001年至今)
新世纪以来,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成为从国家到社会的核心关切,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及“4·20”芦山大地震等自然灾害在四川发生,社会学学科在社会发展、社会治理、社会工作、灾后重建等领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应用社会学也成为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
2001—2017年四川省社会学学科共获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1项,其中:社会学103项,重点项目9项;人口学29项,重点项目2项(详见表2)。自2002年起,四川省社会学学科共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0多项,如刘家强、王学义主编的《四川省人口发展报告》(中国人口出版社,2015)获得了一等奖。
表 2国家社科基金四川省社会学学科重点项目( 2001— 2017)
2018年,四川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西南石油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学校及科研单位先后完成了硕士授权点的评估任务,评估结果为均为“合格”,并在教育部平台上进行了公示。
延续此前的研究优势,这一时期,四川省社会学学科在农民工市民化、青少年问题、婚姻与家庭、人口社会学等领域继续深耕细作,不断扩宽、拓深研究领域。截至2017年,农民工市民化研究主要有:缪清鑫的《吸毒、戒毒及其预防——青少年禁毒问题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张胜康的《城市社区新居民群与青少年行为越轨》(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傅应铨的《四川城市化问题研究》(成都地图出版社,2002),陈昌文等人的《发展的创伤——成都市下岗女工现状报告》(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郭虹等人的《城市里的坐贾行商:成都市外来经商者的实证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骆玲等人的《城市化与农民》(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郭虹的《从进城到定居——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黄进的《新形势下农民工社会政策转型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何明洁的《劳动经历与新生代农民工认同感形成》(《软科学》,2012)等。青少年问题研究主要有:张祥荣、张雪梅主编的2015年和2016年《四川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婚姻与家庭研究主要有:沈崇麟、李东山等著《变迁中的城乡家庭》(《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张冲的《人口流动、城镇化与四川离婚率的上升》(《天府新论》,2017)等。人口社会学主要有:文献良等著《四川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天地出版社,2004)和《人口社会学概论》(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等。
2.基层治理领域成果丰硕
历史画卷既然波澜壮阔,总有个不按既定路线走的时候,三国魏晋南北朝那会儿,就出现过不少爱打扮的贵族子弟,颜之推做过一个总结:
这一时期,社会治理成为社会学学科重要的应用研究领域,四川省社会学科界顺势而为,产出了大量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以基层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为主要内容,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相继发布的2007、2015、2016、2017、2018年《四川社会发展报告》(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陈家建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论文《项目制与基层政府动员:对社会管理项目化运作的社会学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13),成为组织社会学、基层治理研究领域的重要文献。胡康的《文化价值观、社会网络与普惠型公民参与》(《社会学研究》,2013),陈家建、边慧敏、邓湘树的《科层结构与政策执行》(《社会学研究》,2013),陈家建、张琼文等的《政策执行波动与基层治理问题》(《社会学研究》,2015)和《项目制与政府间权责关系演变:机制及其影响》(《社会》,2015)在基层治理研究领域产生较大影响。刘莫鲜在美国独立出版专著《沉默还是抗争——中国虚假招聘的社会根源与治理研究》(American Academic Press,2016)。刘伟的《“项目制”下村庄“政治经纪”的结构性变化——基于对川甘交界L村的观察》获中国社会学会2015年全国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刘伟的《空间布局与网络结构中的藏地农村基层治理困局:基于四川Z州Y寺区域的观察》,获中国社会学会2018年全国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张雪梅的《中国西部民族地区乡村聚落形态和信仰社区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获得四川省社会科学二等奖;李后强、黄进等的《金牛道——成都市金牛区群众工作调研报告》(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获得成都市社会科学一等奖。还有陈昌文、张瑜的《地方政府“掠夺之手”的形成机制与转化路径分析》(《河南社会科学》,2015),李后强、黄进等发表于《人民日报》(2017年07月09日 05 版)的《在社区治理中更好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等。
3.社会发展与社会工作蓬勃兴起
在社会发展领域比较有影响的成果有:吴燕、黄国华的《从阶层结构的变化看文化观念的变迁——转型时期成都郊区农村阶层结构及文化观念变化分析》(《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03),南山的《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王素、黄进的《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光明日报》,2011年07月04日11版),杨明洪的《基于社会和谐建设的中国社会质量指标体系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社会工作领域比较有影响力的成果有:边慧敏主编《四川省社会工作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获四川省第18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韦克难的《我国城市社区福利服务弱可获得性的实证分析——以成都市为例》(《社会科学研究》,2013),潘彦谷“Parental and peer attachment and adolescents’ behaviors:The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suzhi in a longitudinal study”(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2017)、“Active procrastination and creative ideation:The mediating role of creative self-efficacy”(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7)、“A cross-lagged model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olent video game exposure and moral disengagement in middle school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2017),张威的《社会工作基础理论探究——一个学科构建的新视角》(《中国社会工作研究》,2012),胡康、李昕凌的“The Effects of Media Use and Gender Role Beliefs on Tolerance of Homosexuality in China”(Chinese Sociological Review ,2019),韦克难、陈晶环的《灾后重建社会工作嵌入性发展的机制与经验研究》(《社会科学研究》,2019)等。
仔虾期饵料投喂用配合饲料(虾片)与大卤虫轮投,每2~3h一次,并随时观察仔虾胃肠饱满情况适时加以调整,以满足仔虾摄食量的要求。此阶段水温控制在25~26℃,出池前5d逐渐将水温降至自然温。日换水量为1/2左右,换水网箱网目为40目。充气量呈翻腾状,以防止饵料沉积,败坏水质。适度保持水中大卤虫数量(每升水1~2个),避免仔虾期出现残食现象。
4.灾害社会学研究独树一帜
灾害社会学研究代表性成果有:边慧敏、王振耀等的《灾害应对中的社会管理创新》(人民出版社,2011年),谭祖雪的《灾害社会工作——基于512汶川地震的实证研究》(石油工业出版社,2013)和《我国灾害社会工作十年发展回顾》(《中国社会工作研究》,2018),任建华的“Depression,Social Support,and Coping Styles among Pregnant Women after the Lushan Earthquake in Ya’an,China”(Plos One ,2015),王曙光的《神话叙事:灾难心理重建的本土经验——社会人类学田野视角对西方心理治疗理念的超越》(《社会》,2013),郭虹、庄明等的《NGO参与汶川地震过渡安置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南山的《灾难社会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昝宝毅等的《灾难旅游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王曙光的《灾难心理学本土文化实践:儿童—神话叙事—田野视角》(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王卓等的《汶川地震灾区居民社会支持网——基于农村低保居民社会支持网的比较分析》(《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等。另外,黄进等人在灾害社会学方面的多件政策建议获得省委常委以上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5.民俗学研究富有特色
相关成果主要集中在社会转型与民俗变迁、民俗文化与旅游、博物馆与物质文化研究等领域。代表性成果有:陈昌文等的《圣俗边缘——西部社会的环境、信仰和行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张建世的论著《西南少数民族银铜工艺文化保护与利用调查研究》(民族出版社,2013)和论文《白玉河坡藏族金属锻造技艺的文化再生产》(《中国藏学》,2014),肖坤冰的“The Taste of Tea:Material,Embodied Knowledge and Environmental History in Northern Fujian,China”(Journal of Material Culture ,2017),王田的《清代以来藏彝走廊东缘的市场演化与民族共生共荣研究》(系列论文),汤芸的《他山石记:中国西南的仪式景观、地景叙述与灾难感知》(民族出版社,2016),张泽洪等的《丝绸之路河南道多元宗教文化传播研究》(世界宗教文化,2015)等。
6.人口学研究成果丰硕
这一时期的四川人口学研究领域更为宽泛,同时学界也关注到与其他学科交叉的边缘性、综合性问题,成果丰厚,质量较高,并呈现出新生代学者与知名学者齐头并进的趋势。比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有:刘家强的《21世纪中国人口问题透析》(《人口研究杂志》,2002),李永胜等的《人口统计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吴忠观的《当代人口学学科体系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何景熙的《人力资本投资:应对“三农”问题的战略选择——关于实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程的思考》(《人口研究杂志》,2002)和《成都市人口变动态势的预测及其含义》(《人口与经济》,2007),陈明立的《人口学是一门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很有发展前途的科学》(《人口学刊》,2002),杨成钢的《失业属性转变论——由人口转变转变轨迹做出的判断》(《经济学家》,2007)和《空间不平衡、人口流动与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选择》(《人口研究》,2014),茆长宝、陈勇的《人口内部均衡发展研究——以西部地区为例 》(《人口研究》,2011),严予若的《婚姻、就业及退休对健康影响的性别差异——西方的视角及其研究进展》(《人口学刊》,2012),张俊良等的《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理论与实证模型研究》(《人口研究》,2013),毛中根等的《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关系的比较分析》(《人口研究》,2013),刘家强等的《“普遍两孩”生育政策的调整依据、政策效应和实施策略 》(《人口研究》,2015),谭远发的《父母政治资本如何影响子女工资溢价:“拼爹”还是“拼搏”?》(《管理世界》,2015),王学义的《区域人口学论释》(《人口研究》,2017),张凌华、王卓的《中国族际居住隔离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基于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17)等等。
注释:
① 本研究过程中,四川大学社会学系,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和人文学院,西华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学与心理学学院,西南石油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理工大学法学院,宜宾学院,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与法制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了大量宝贵的资料,特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四川省志·哲学社会科学志(1986—2005)[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2.
[2] 文献良.四川省社会学研究十年之我见[J].社会学研究,1990(2):37-46.
[3] 李东山.“农村社会学”理论讨论会综述[J].社会杂志,1990(2):35.
[4] 赵喜顺.抗战时期的四川社会学[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1995(5):26-30.
[5] 赵喜顺.抗日战争时期内迁学校与四川社会学的发展 [J].新时代论坛,1995(2):64-68.
Research on 70Years Development of Sociology in Sichuan
HUANG Jin LIU Wei HOU Lin
(Institute of Sociology ,Sichu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hengdu ,Sichuan ,610072,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ociology in Sichuan,especially the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sociolog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40 years ago. It discusses the three periods: rest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eriod (1978—1990),rapid progress period (1991—2000)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period (since 2001),and two aspects: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the sociology of Sichuan has always been based on west China,kept on international dialogue and strived for the leading area. It describes and analyzes what has been done by Sichuan sociology: studying the basic theories and laws of social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southwest China,responding to social problems and population problems in different times,exploring the theories,methods and paths of social work practice in west China,and recording the daily life mechanism and folk customs of multi-ethnic and multi-cultural groups in west China.
Key word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 Sichuan;sociology;development history;academic achievements;the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中图分类号: C09;C1;C91-09(27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8505(2019)05-0042-10
doi: 10.19642/j.issn.1672-8505.2019.05.005
收稿日期: 2019-07-14
基金项目: 2019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四川省社会学(含人口学)学科70年发展研究”(SC19ZD12)。
第一作者: 黄进(1969—),男,研究员,博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政策和社会治理。
引用格式: 黄进,刘伟,候蔺.四川省社会学学科发展70年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8(5):42-51.
[责任编辑 李秀燕]
标签:四川哲学社会科学论文; 社会学论文; 发展历程论文; 学术成果论文; 新中国成立70周年论文;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