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宣传片中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机制研究
——以2018年河南宣传片为例
唐璐璐
(郑州大学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450001)
摘 要: 隐喻和转喻是人类重要的思维认知方式,存在于语言模态和声音、图像、文字等非语言模态之中,并通过相互作用构成多模态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文章从多模态转喻和隐喻理论视角出发,以2018年河南宣传片为例,分析宣传语篇中的多模态转喻和隐喻现象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阐释了多模态宣传语篇的认知机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转喻和隐喻在语篇推进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功能,二者相互作用,实现了多模态语篇内部的衔接与主题的连贯,达到了宣传片的目的。
关键词: 多模态语篇;转喻;隐喻;认知机制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机制,是人们认识世界、表达情感和组织意义的重要载体。[1]隐喻和转喻现象不仅仅存在于语言模态等单模态中,还存在于声音、图像、文字等其他模态中。[2]与单纯的文字相比,多模态语篇通过语言、图像和声音等各种模态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传递信息、交流情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语言、图像、声音、文字等符号已成为重要的资源,共同作用建构语篇的意义。城市形象宣传片作为一种多媒体传播方式,“是一种灵活地应用声音、图像、文字等多模态符号准确生动地传达城市独特魅力,向全世界展现城市形象的宣传片”[3]。宣传片通过图像、声音、文字等跨模态元素之间的互动配合,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具体形像,其中蕴含大量的概念隐喻和转喻,属于多模态语篇研究范畴。但是目前关于城市形象宣传片的研究大多是探讨城市形象的建构,缺乏深层的认知依据分析。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从隐喻方面对多模态语篇进行认知分析。
基于此,本文从认知视角出发,以2018年外交部河南全球推介活动上的城市宣传片为例,分析城市形象宣传片中的多模态转喻和隐喻表征及其认知机制,希望可以丰富多模态的研究领域,加深对宣传片的认知解读,同时为城市宣传片的研究提供有利参考,加大对城市形象的宣传,建立城市在大众心中的良好形象,更好地展现城市魅力,促进各方面发展。
一、多模态隐喻与转喻研究
Forceville把“模态”简单定义为“利用具体的感知过程可阐释的符号系统”[4]。为了便于研究,他进一步把模态分为图像符号、书面符号、口头符号、手势、声音、音乐、气味、味道和接触等九类。[5]在此基础之上,Forceville又界定了“单模态隐喻”和“多模态隐喻”[4]。“单模态隐喻是目标域和源域只用或主要用一种模态来呈现的隐喻”[4]。“多模态隐喻指源域和目标域分别用或主要用不同的模态来呈现的隐喻”[6]。多模态隐喻综合了图像、声音等其他资源的特点,比抽象的语言符号更有感染力,加强了信息的传达和情感的交流,更容易被受众接受。但是目前学界对于多模态隐喻与转喻的研究大多关注隐喻与转喻之间的互动关系、隐喻与转喻的区别性特征和表征方式上,且研究语类多为电视广告、漫画、音乐、电影等,从认知角度对城市宣传片的多模态研究相对较少,对宣传片的认知机制分析力度不够。
二、宣传片的界定及其多模态化
宣传片指利用现代媒介手段,诉诸动态图像、有声话语、文字、音乐等异质媒介有针对性地向受众传播信息的影(视)片。[7]城市形象宣传片综合了各种声音、文字、图像等大量符号资源,图文并茂地展现了该地区经济、文化、历史、社会等多方面的特色,将该地区的人文特色、城市风貌和经济发展等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塑造城市良好的形象,彰显城市的魅力。多模态话语是指包含两种及两种以上不同的模态(如声音、图像等)的话语,根据模态的类型,多模态话语又可以分为涉及文字、图片等平面媒介的静态多模态话语和采用动态影像、手势、声音等超文本介质的动态多模态话语。[2]因此城市形象宣传片属于动态的多模态话语,可以作为研究多模态语篇的理想语料。
本文所选取的语料是2018年4月13日在外交部河南全球推介活动上,一部以中华文明之源开篇的河南主题宣传片。这部近8分钟的宣传片通过图像、声音、文字等多种模态展现了河南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文明的发展,利用多种模态的组合建构了许多隐喻和转喻,画面被赋予了新的积极的含义,整个宣传片向世界呈现了一幅美丽壮阔的河南图景。
三、多模态宣传语篇的认知机制
立体交通网络形成的“空中丝绸之路”、覆盖全球货运航空网络的“网上丝绸之路”和米字型高铁网络形成的“陆上丝绸之路”把整个河南连接起来,河南构建起来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让德国啤酒、荷兰乳制品和智利车厘子等从世界走进郑州,再从郑州走进中国千家万户,这表明现代交通网络把河南和外部世界也连接成一个整体,河南与世界接轨,河南与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相互交流,给河南和世界人民都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宣传片中飞速发展的交通网络和人民的满足感、自豪感,表现出中外是一家,中国和世界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河南人民与世界人民友好往来,和谐相处,再加上视觉上的欢笑和听觉上喜悦的音乐和言语的共同作用,激活了世界是一个大家庭这一本体隐喻。
(一)多模态宣传语篇的转喻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是同一认知域中的认知突显,即同一认知域中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概念实体提供心理可及。[1]研究表明,宣传片通过“范畴—成员”“方式—行为”和“居民—地点”[2]等不同模型构成“重复”“同义”和“部分—整体”[1]等多种衔接手段 (如表1所示),通过画面和图像的转换,从而把整个宣传话语连贯成一个完整的语篇。
表1 城市宣传片中的多模态转喻功能
1.成员—范畴转喻模型
“成员—范畴”转喻模型是宣传片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种转喻形式,也是很重要的语篇衔接手段。宣传片的开篇部分为了突出河南悠久的历史,呈现了炎黄二帝、河南烩面,豫剧、陈氏太极拳和甲骨文等中国传统特色文化,再现了河南独一无二的传统内涵。此外,宣传片中间出现的现代化高层建筑、立体交通网络形成的“空中丝绸之路”、覆盖全球货运航空网络的“网上丝绸之路”和米字型高铁网络形成的“陆上丝绸之路”则展示了现代河南发展的特色。代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两种不同的元素在宣传片中反复交替出现,借助视觉模态的画面展现了河南现代与历史并存的和谐景象,凸显了河南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与一脉相承,河南历史的源远流长与现代化城市的繁荣发展相互联系,彼此照应。此外,河南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元素在宣传片中反复交替出现,则构成了“同义”和“重复”这两种重要的语篇衔接手段,再次表明了河南悠久的历史和现代化文明的迅速发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好地吸引世界人民来到河南,更好地展现河南的魅力。“空中丝绸之路”“网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分别表现了现代河南交通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突出了整个城市的发展变化。宣传片通过声音、图像、文字等多模态形式共同作用,呈现了整个河南的全貌特征,同时构成了部分—整体的语篇衔接手段,传达出完整的意义,将整个河南图景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突出了河南独特的风采。
2.居民—地点转喻模型
隐喻中的源域 隐喻中的目标域
3.方式—行为转喻模型
方式—行为模型通常以涉事者的动作等方式转指其行为。[1]本宣传片中人们“欢呼雀跃”的表情以及张开的双臂这一动作,都可以用来表示欢迎的具体实现方式,通过“方式—行为”转喻模型,更加形象地表现河南人民“欢迎世界”的行为,使“欢迎”这一抽象的行为具体化直观化。另外,宣传片中反复出现的孩子、老人、普通工作人员、家庭成员等各类群体都是本地居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代表了整个河南,突出了河南不同人群的特征,同时也展现了整个河南的风貌。短片中人们不断重复“河南欢迎您”,举手欢迎的画面反复交替出现,在语篇层面形成了“重复”“同义”的衔接手段,不仅成功实现了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而且更加表现出整个河南对世界的欢迎与开放态度,反映了整个河南人民欢迎世界的热情。
(二)多模态宣传语篇的隐喻
1.(河南)欢迎世界是(居民)欢迎客人
隐喻不仅在词汇和语法层面有具体表现,而且对整个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起到很大作用。隐喻在多模态语篇中贯穿主题发展始终,使整个语篇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增强前后逻辑的承接关系,各部分语义层层推进。
语篇中的某些情景有时会按照实际生活中事情的发生顺序进行描述,目的是通过再现真实情景,激活人们头脑中类似的认知意象。本宣传片通过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模态的排列组合,按照时间顺序展现了当地居民“远方眺望”“欢呼雀跃”和“微笑欢迎”等几个连续性的动作,这些动作与现实中人们欢迎客人的情景具有相似性,在逻辑上相互对照,很容易激活观众意识中“迎接客人”这一抽象概念,这一隐喻使得“欢迎”这一动作更加具体化,有效地达到了宣传片的目的,即河南人民像迎接客人一样欢迎世界。另外,短片中所有人微笑、欢迎的表情象征着人们积极乐观的态度,代表了河南蓬勃发展的美好未来和希望,能够更好地吸引世界各地人民来到河南,携手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进步。
2.世界是一个大家庭
经过隋朝两代帝王的相继开凿,广通渠、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等运河,形成了完备的沟通关中与魏、齐旧地和梁、陈旧地的水上交通体系。
城市宣传片中包含大量的动态影像、声音、文字、图像等多种模态,并通过这些异质模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建构大量的多模态隐喻和转喻,这些转喻和隐喻现象通过多种模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实现不同的功能,以达到语篇内部的连贯,因此对隐喻和转喻的分析有利于深化多模态语篇的认知机制研究。
①应进一步明确基层水利的公益性质。实际上,基层水利工作,除了农村小水电、水产养殖等极少数职能是经营性业务,绝大多数是公益性任务。因此,需要明确基层水利工作的公益性主体地位。
(三)多模态隐喻与转喻的互动关系
中国香港学者赖恬昌先生用一副对联更加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诗歌翻译尴尬:“中译英诗,如着马褂长衫,带红领拖翎,醉跳华尔兹舞,西翻韵句,如穿燕裁礼服,佩黑身蝶结,闲看三叠飞泉”[6]。经过多年实践,国内外学者们现在也普遍认为诗歌翻译大致有四种情形:全可译,大半可译,小半可译和不可译[7]。因此,古代诗歌在翻译过程中诗意损失是必然的,只不过损失有大有小。举以下实例说明:
由于在电力、轨道交通与电动车辆等行业的生产、制造、物流及自动化过程中都需要大量的连接,包括物理连接和数字连接,而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进程,并通过数据分析、数据采集实现价值拓展,连接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将体现在电气化、自动化和数字化三大方面,这让浩亭如鱼得水,也正是浩亭连接技术解决方案要重点发展的领域。
1.转喻建构隐喻的源域
多模态转喻中的图像模态对于隐喻源域的建构和表征有很大的影响,原本比较抽象的源域通过多模态转喻呈现为具体可感的图像,极大增强了隐喻的可读性。[1]图1中所示,在隐喻“(河南)欢迎世界是(居民)欢迎客人”的源域“居民欢迎客人”的建构过程中,“方式代行为”的转喻模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即以河南人民“欢呼雀跃”“微笑欢迎”的方式代指河南迎接世界的行为,使源域“欢迎客人”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凸显“欢迎”的重要特征,有效地建构了目标域“河南欢迎世界”。此外,宣传片中出现的男女老少不同阶层的成员等属于“居民代地点”转喻,以居民指代整个河南,并映现至目标域。宣传片的结尾是河南不同人群代表张开双臂微笑欢迎的动作,同时反复说出“河南欢迎您”这句话,因此,其隐喻意义即河南人民像欢迎客人一样欢迎整个世界得以显现,综合了图像、声音、文字和手势等多种模态来深化“欢迎”这一动作在观众心中的形象,再次强化本宣传片主题,并通过“重复”和“同义”这两种衔接手段达到语篇内部的连贯。
居民—地点转喻模型通常是通过居民的形象特征突出其居住地的特点。本宣传片中反复出现的河南人民,是宣传片必不可少的部分,包括男女老少作为居民代表象征着整个河南,人们说着各地的方言,画面呈现出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元素,例如郑州的二七纪念塔和中原福塔、洛阳的牡丹、登封的少林寺、安阳的殷墟遗址等,代表了包括郑州、洛阳、开封、安阳等在内的河南多个城市。宣传片最后几个嬉戏的孩子、一群足球运动员、一位老人和一个普通三口之家面向镜头分别说出“河南欢迎您”,突显了整个河南人民友好开放的性格以及和谐共存的生活状态。这些代表不同层面的人群在宣传片中多次反复出现,贯穿整个宣传片的始终,构成宣传片的核心要素,同时也从语篇层面形成了“重复”与“同义”这两种重要的语篇衔接手段,使语篇内部逻辑连贯,语义完整。
转喻和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模式,但是转喻较隐喻更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对隐喻的概念结构起辅助性作用,[8]隐喻往往是由转喻诱发的。[9]研究表明,一种转喻可能建构隐喻的源域或者目标域,形成跨域隐喻映射。
图1 转喻建构隐喻的源域
2.转喻建构隐喻的目标域
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收诊的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n=48)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为(57.31±3.56)岁;研究组(n=48)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44~78岁,平均年龄为(57.35±3.51)岁。所有入选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表现确诊为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并在了解实验具体步骤后签署研究同意书。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如图2所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分别通过“成员代范畴”转喻,即用起源于河南的典型文化元素如少林功夫、豫剧等代指传统文化,高层建筑物和发达的交通网络代指现代文明,两种不同的文化元素在宣传片中交替出现,建构了本宣传片的一个重要主题即河南的两种文化一脉相承和谐共生。另外在整个语篇组织过程中,这一主题始终贯穿整个宣传片。例如宣传片的开篇是中华人文始祖炎黄二帝在河南开启了中华文明的璀璨篇章,引出河南是世界各地中国人共有的精神家园,新时代下提出的“一带一路”让两千年前古老的丝路精神焕发出时代生机,展现出时代特征,说明现代发展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齐放异彩,现代发展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同时宣传片中豫剧、少林功夫、皮影艺术等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生活方式反复出现,现代交通网络的发展使河南和世界其他地方连成一个整体,本着平等开放的态度进行文化交流,通过“成员代范畴”这一转喻建构了“世界是一个大家庭”“传统与现代和谐共存”的隐喻,说明现代化进程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发展,河南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支撑,极大地增强了“河南传统与现代一脉相承,河南与世界共同进步”的主题,实现了宣传语篇的连贯,达到了宣传目的,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媒介共同塑造了城市良好的形象,多方面展现了该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等的发展面貌。
2.6栓塞。经过相关处理,出血仍反复出现,患者血色素仍然有持续下降的趋势,经过医护的合作,通过观察患者尿液颜色的变化趋势,医生仍然怀疑有小动脉在出血,下午第一次进导管室,未找到明显出血点,于是在清晨患者尿液颜色变化明显时及时送患者进入介入室再次行经皮动脉介入检查术,在患者右肾实质外侧发现有小动脉出血,并及时行相关动脉的栓塞,返回 病房时患者尿液已经由暗红色转为清亮淡黄色,但是当日夜晚再次堵管,注射器冲出血凝块。
1.3疗效判定方法我们将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成了三个等级。显效:患者的瘤体完全被切除,使用CT检测,没有发现残留,病灶完全消失;有效:患者的瘤体缩小至少50%,存在部分残留。无效:患者的瘤体缩小不足25%,有超过一半的病灶残留。
隐喻中的源域 隐喻中的目标域
图2 转喻建构隐喻的目标域
四、结 语
隐喻和转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存在于声音、文字、图像等多种模态之中,并通过这些模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建构语篇意义。隐喻和转喻在多模态语篇中呈现出不同的表征方式,各有不同的功能。本文从多模态隐喻和转喻层面对2018年河南宣传片进行了认知机制解读,分析了多模态宣传语篇中隐喻和转喻表征,以及在语篇意义建构过程中的不同功能,通过多种模态之间的协同作用,不仅用语言文字把河南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发展完整地呈现出来,更利用声音、图像、视频等动态模态配以和谐优美的音乐从多方面表现河南的特色,并激起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增强观众对城市的好感,以达到宣传的目的。另外,宣传片通过多种模态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呈现宣传片的主题,成功地实现了宣传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借助隐喻和转喻之间的动态互动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直观化,增强了宣传片主题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加深了观众的记忆,充分展示了一个历史悠久、现代文明发达的大美河南,生动形象地阐释了宣传片的主题,即河南传统与现代共生,河南与世界融为一体,同时也有效地表现了河南人民欢迎世界的热情和开放的态度,让观众对河南产生积极的印象,获得公众的认可,实现了宣传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小平,梁燕华.多模态宣传语篇的认知机制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130-135.
[2]王小平,梁燕华.电视宣传片中多模态隐喻与转喻的认知建构[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17-21.
[3]王扬.后语言哲学“三观”理论在视频传播中的运用——以《重庆旅游形象宣传片》为例[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144-149.
[4]赵秀凤.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兼评Forceville&Urios-Aparisi《多模态隐喻》[J].外语研究,2011,(1):1-10.
[5]Forceville.Non-verbal and multimodal metaphor in a cognitive framework:Agendas for research[C].Forceville&Urios-Aparisi:2009:19-42.
[6]康春艳.多模态隐喻语篇意义的认知构建研究[J].文化产业论坛,2015,(3):39-40.
[7]国玉霞,吴祥恩.宣传片的历史探源[J].新闻爱好者,2011,(4):100-102.
[8]杨波,张辉.隐喻与转喻的相互作用:模式、分析与应用[J].外语研究,2008,(5):5.
[9]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
On Cognitive Mechanism of Multimodal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City Promo——Takingthe 2018 Henan Promoas an Example
TANG Lu-lu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Henan,China)
Abstract: Metaphor and metonymy,as the basic cognitive mechanism of human beings,exist not only in language modes,but also in non-verbal modes such as sound,image and text,and form the cohesion and coherence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through interaction.Based on the theory of multimodal metonymy and metaphor,this article takes 2018 Henan promo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modal metonymy and metaphor and their interac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different types of metonymy and metaphor have different functions in the process of textual advancement,and the two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achieving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the multimodal discourse.The purpose ofthe promowas achieved.
Key words: multimodal discourse;metonymy;metaphor;cognitive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 H0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2134(2019)01-0057-05
DOI: 10.13933/j.cnki.2096-2134.2019.01.011
收稿日期: 2018-12-18
作者简介: 唐璐璐(1993-),女,河南信阳人,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语用学研究。
【责任编辑:徐 梅】
标签:多模态语篇论文; 转喻论文; 隐喻论文; 认知机制论文;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