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人民出版60年:为党和人民出好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中国论文,好书论文,为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民出版社历史悠久(1921年成立)
回望人民出版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1年7月,中央一大会议上,李达当选为中共中央局宣传主任。会议之后,为了在集中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宣传出版工作,李达根据中共中央局的决定,于同年9月,在上海创办和领导了党的出版机构——人民出版社,亲自负责编辑、校对样稿和发行书籍的工作。社址在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今老成都北路7弄30号。《新青年》第9卷第5号刊登了《人民出版社通告》,声明“本社出版品的性质,在指示新潮底趋向。测定潮势底迟速,一面为信仰不坚者驱除根本上的疑惑,一面和海内外同志图谋精神上的团结。”建社之初出版的图书包括马克思全书、列宁全书、康氏尼斯特丛书和其他一些社科类图书,广州新青年社是人民出版社的公开出版发行机构。随着国内局势的恶化,人民出版社转入地下工作,继续出版马列著作和党中央的各种资料等。
肩负重任成绩卓著(1950年~1956年)
人民出版社重建于1950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创建的党和国家政治书籍出版社。该社的重建受到了党和人民政府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1951年年初,毛泽东主席亲自为人民出版社题写了社名“人民出版社”。从此,这5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便开始作为社标被广泛用于该社的各类出版物上。
开始实施专业分工
人民出版社在中国出版界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他们在重点担当政治书籍出版任务的同时,还担负起哲学社会科学著作的出版任务。
人民出版社的重建,也标志着国家开始逐步实施对出版行业的专业分工改造工作。中国出版业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向来是出版、印刷、发行不分家,旧中国所有大的出版单位都是融出版、印刷、发行于一体,无论是解放区的新华书店,还是民营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均是如此。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印刷、发行专业分工政策的施行,改变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出版业的发展模式,也奠定了新中国出版业发展的基本格局,对中国出版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全国陆续建立起若干规模较大的国家级专业出版社或者专以某一部分读者为出版对象的综合出版社,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等。各省也纷纷建立起人民出版社。
大量出版革命领袖著作
新中国建立后到1956年年底,出版工作的整体推进较为顺利,出版物品种与印数成倍增长,内容丰富多彩,印装质量上乘。其中,马列经典著作和毛泽东著作的出版成就颇为显著,少数民族出版事业从无到有,1949年~1956年的8年间,共出版马恩列斯经典著作241种,还编辑出版了中译本《列宁全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年底,毛泽东著作共出版了48种,印数达到6200余万册。除出版汉文版外,毛泽东著作还出版了蒙、藏、维、哈、朝鲜、锡伯等6种少数民族文字和俄、英、德、法、印尼、阿拉伯等6种外国文字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新版《毛泽东选集》共出版了3卷,且无论在编校、装帧还是印刷质量上,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出版工作陷入困境(1957年~1976年)
1957年~1976年,随着此起彼伏的国内政治运动和动荡的国际形势,使刚刚步入正轨的新中国出版事业,经历了一段很不寻常的曲折发展时期。出版界留下了沉痛教训,造成“文革”时期的巨大“书荒”。1957年开始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使很多出版人被错划为“右派分子”而离开工作岗位,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1958年全国出版工作跃进会议又提出“出版大跃进”口号,使出版工作完全与政治挂钩,不切合出版实际的做法纷纷出现。
1966年~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出版社与全国许多出版社、杂志社一样,出版工作几乎陷入了停顿,内部管理濒于瘫痪。1971年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后,“四人帮”等又把否定前17年出版工作的“两个估计”写进会议报告,并转发全国,成为出版工作者的精神枷锁,使出版工作继续陷入困境。
改革开放带来飞速发展(1977年~现在)
1978年2月,人民出版社成立了落实政策领导小组,开始进行平反冤假错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1978年6月10日,中央宣传部批准了人民社临时党委上报的《关于人民出版社方针任务的请示报告》,人民出版社迎来了出版的春天。
出书品种增多
据统计,1978年人民出版社出版新书143种,重印书84种,共计227种,其中有翻译书3种。197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新书169种(人民版107种,三联版62种),重印书68种(人民版38种,三联版30种),共计237种。到2008年,全社共申报选题2538种,通过选题1900种,发稿1213种,出版新书1161种,重印书325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销售码洋(3.232亿元)和销售收入(1.89亿元)比去年略有下降,但一般图书销售收入大幅增长,增幅达21%,创历史新高。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人民出版社在做好政治类书籍出版工作的同时,充分利用其副牌“三联”和“东方出版社”出版大量翻译书籍和社科类图书。自1951年三联书店并入人民出版社至1986年该书店分出期间,三联书店一直是人民出版社的副牌,出版了许多具有学术价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和译著,在广大读者中享有盛誉。1986年以后,人民出版社又及时成立东方出版社作为其副牌,致力于学术文化精品图书的开发,目前也已形成明显的出版特色。
人民出版成为品牌
据不完全统计,仅从2002年以来,人民出版社有260多种图书获得省部级以上各项奖励,有180多种图书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新京报》、《开卷图书》、《出版参考》、《出版人》等的排行榜上列入前十名,并多次获得《出版人》杂志等媒体评选的品牌和人气指数第一名。在“第五次(2007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活动中,人民出版社连续第五次获得读者最喜爱的出版社第一名。最近,由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的调查显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著作被引用率再次在各出版社中保持第一。今年4月底在山东济南举行的全国书市上,人民出版社的“馆配图书”(图书馆订货量)名列第一。这些指标再次显示了人民出版社在出版界的权威地位。
出好书 送好书 讲好书
人民出版社的排头兵作用还表现在它联合地方各省人民出版社,于2007年9月25日成立了“全国人民出版社市场联盟”的人民书店。通过人民出版社为人民出好书、人民书店为人民送好书、人民书院为人民讲好书3个环节,创立一个完整的图书市场服务链。在以销售人民版图书为主的基础上,逐步拓展其他版图书,包括电子出版物经营。同时专项定期开展为图书馆、党政机关团体、各类院校研究机构图书采购选配服务项目。
重大项目提升影响力
2009年人民出版社策划启动了“人民文库”出版工程,该工程对人民出版社重建50多年来出版并在国内外形成广泛、深远影响的学术精品资源进行遴选和整合,精编精校,统一设计,统一宣传,努力使其成为人民出版社既经得起时间考验又能代表国家水平的标志性出版物,进一步提升人民出版社的社会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目前,已在1.4万种图书中初步筛选出318种,已请有关专家从中精选出100种作为首批出版图书。
人民社的数字出版工作也走在前列,全新改版后的“人民出版网”正式运行,实施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升级改造,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根据人民社特点,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数字资源库与传播工程”的立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标志着人民社数字化战略出版工作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跨入新的历史时期
2006年5月11日,人民出版社被正式确定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从已经转为企业体制的中国出版集团中剥离,重归新闻出版总署领导,成为一家公益性出版社。2009年4月,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就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人民出版社、民族出版社、中国盲文出版社和中国藏学出版社被保留为公益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