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由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等四部分所构成。本文分别从四个方面围绕这四部分内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政治认同 ;科学精神;法治意识 ;公共参与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9)08-002-02
学科核心素养是教育部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学生发展需要,在新修订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版)所增加的部分内容,是学生以学科学习为手段所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集中体现了学科育人的价值,是对党的教育方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在学科课程中的细化和具体化。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由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科学精神和公共参与等四部分所构成,这四个要素之间存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关系,其中每一素养都对学生不同的实际需要进行关注,并一起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任务。其中的核心是“政治认同”,其为学生指明了未来的成长方向,是对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比较重要;“公共参与”是以“法治意识”为前提和必然接,而这一过程又贯穿着“科学精神”。课堂作为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主阵地,必须将课堂教学引领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作用发挥出来。由于培养高中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渐进性与长期性的特点,这就为高中政治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因此,建议采取如下四方面的措施。
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并举,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核心要素,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学生的政治认同进行强化,这就对学生激发起爱国情怀有利,也对学生养成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有利,同时,还有利于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从层级来看,政治认同可按从低级到高级的初、中、高三个等级。高中生大都具备初级层级的政治认同。而政治认同要从初级阶层上升到中级阶层,或者从中级阶层强化到高级阶层,必须通过学校进行教育和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其途径有二:一是实施显性教育;二是隐性教育。所谓显性教育,就是将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加以充分利用,开展领导性、组织性、系统性比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显性教育这一途径必不可少。开展学生显性教育离不开思想政治课堂这个主阵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对学生传授政治生活相关理论的的同时,也就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素养。教师在开展学生显性教育过程中,要强调意识形态,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不然将使学生的政治立场出现偏差,就难以实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所谓隐性教育,就是教育者将一定的情境专门创设出来,对受教育者的感受和体会进行有意识地引导,在潜移默化中,让受教育者得到教育,并进而实现教育的目的 。采用隐性教育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的政治认同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强化。而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实行环境育人,则是对学生开展隐性教育的最好手段。如,将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关海报在校园内广泛张贴;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题举办的交流研讨活动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题举办有奖知识竞赛等方式,以积极向上的良好校园氛围,使学生的政治认同得到强化。并且,教师对学生开展隐性教育,可通过仪式教育或文化熏陶等一些途径,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如,每当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来临,可举办一系列不忘历史、缅怀先烈的祭奠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当每年中央电视台播放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和国庆节庆典以及召开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等节目,都可以用作开展学生隐性教育的良好材料。
二、道德判断与价值定位并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为其要素之一,其对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非常重要。在学生中培养科学精神,对于学生正确道德标准的确立和正确价值观的拥有非常有利,可使学生减少对现代社会生活的迷茫感,并将自己所遇到的问题正确处理好。学生要形成科学精神,必须经历教师的培养和参加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逐渐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当面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问题,可以及时采取理性的解释、判断以及选择行为,从而达到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将文化自信树立起来,采取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对社会的和谐发展能够产生促进作用。在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过程中,可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可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道德判断来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道德判断意识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不应采取单向的知识传授形式,而要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以便把学生道德判断的积极性激发出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进行有关道德判断情境的创设,对学生主动采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进行引导。如,我们可以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模块中第十课《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的第二个框题《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部分为例,当教师进行《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这部分内容的讲授时,可借用彭宇案这个争议极大的民事诉讼案件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可以去主动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对其正确道德判断的建立进行有效引导。教师还可对2017 年 1 月发生的唐山追逃肇事者致死案进行借用,从而引导学生讲正确的道德判断建立起来。在这个案件中的张永焕,自己驾驶摩托车撞人之后便逃逸,被目击者朱振彪开车紧追出 20 多公里。张永焕在被追赶过程中,对过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承受,卧轨自杀身亡。在张永焕的家属看来,正是朱振彪的追赶行为才造成张永焕的死亡,便向法庭状告他,并提出60 万余元的赔偿要求。而法院的一审判决结果是,朱振彪的行为不仅不违法,而且还是一种见义勇为行为。教师可把这一案件引进课堂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以便把学生的道德判断积极性激发出来,为学生正确道德判断的建立提供帮助。并且,教师还可通过让学生对自己实际生活遭遇的道德困境进行列举,以便为学生分析问题提供帮助。一旦发现学生出现了道德判断偏差,就应马上给予纠正,以便确保实质性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另一方面,可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定位来实现。教师要讲好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就应为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引导,在课堂中搬入真实社会,让学生一起分析和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可在社会问题的自主评价中,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对社会问题进行自主评价,并对社会现象主动分析,以便能有正确的价值定位,从而带动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科学精神不断提高。我们再通过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模块中的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的第一个框题《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作为案例,一旦教师对这一框架的内容进行讲授, 就可引导学生去分析和讨论“我爸是李刚案”,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定位提供帮助,并可让学生在道德标准多元化的信息化时代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定位,自己讲正确的价值观念充分树立起来,学生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正确价值观念,对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也非常有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因此,在开展课堂教学中,班主任要关注学生情况,对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和价值定位情况及时给予了解,提供给学生针对性强的指导,让学生尽快讲正确的道德判断标准建立起来,促进正确价值定位的形成,为学生正确价值定位的形成,为学生提供科学精神提供帮助,并促使学生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不断提高。
三、联系生活与创设情境相伴,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另一个过程要素就是法治意识,而且在对学生进行这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的培养和提高,不仅利在让学生有良好法治观念的养成,而且利在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要让学生形成和提高法治意识需要一个过程。第一步,应为学生理解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国家治理方式提供帮助;第二步,是通过将宪法至上、法律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确立起来,对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两者之间的关系能有充分地了解;第三步,为学生逐步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履行法定义务的习惯提供帮助;第四步,帮助学生将法治意识向内心情感内化,并有法治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认知的有效形成。在这一复杂过程中,可采取联系生活与创设情境相结合的途径,来促使学生法治意识的提高。在长期的思想政治课堂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一些教师对向学生灌输与法律相关的理论知识比较重视,而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就相对缺乏,这必然使不少学生产生情感上对法律的认同和实际运用法律能力的双缺乏状况。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就必须将现行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尽快改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将实际生活素材加以充分发掘,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情境创设出来,并不断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培养学生法律运用能力的前提下,促使学生法治意识的提高。如,在我们所学的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模块里第三课中“通过行政诉讼制度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这部分内容中,教师对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可通过一个“行政诉讼模拟法庭”创设的形式,学生可分组进行,同时将“审判长”、“审判员”、“原告律师”、“被告律师”等角色一一安排好,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并评议和审判行政诉讼的相关案件,这一形式可加深学生理解法律知识的程度,学生通过活动,也能对法治的重要性有所明确,从而有法律能力的形成和法治意识的提高。并且将探究活动引入教学设计,这对学生掌握劳动者维护权益的具体操作过程能够有所帮助,并促使学生法律运用能力的提高和法治意识的增强。不仅如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安排学生完成的制作仲裁申诉书等一些作业,也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法律意识非常有利。而开展教学实践,更需要教师对生活高度关注,有针对性地选取实际生活素材,并在教学中适当使用,在情境创设中,让学生的法治意识逐步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不断得到培养。
四、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同行,促进学生的公共参与
在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学生公共参与的促进为其中的必备环节。培养学生公共参与,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也有利于为学生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提供帮助,更对促进国家与社会的良性发展有利。然而,形成与促进学生的公共参与具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此期间,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人民当家作主与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充分树立起来,并对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规则和方法有所了解。其次,教师应帮助学生多进行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实践经验积累,借助于实践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公共参与进行培育,从而让学生通过对话协商或沟通合作表达诉求、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显著提高。在这个学生公共参与的培养与促进过程中,教师和学校应将更多的课外实践机会为学生创造出来,达到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提供帮助,以便促进学生的沟通交往与合作探究的能力不断提高,对公民角色能够了解和认同,进行良好的公民品质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公共参与得到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不断提高。
这一工作需要从学校和社区两个方面入手。在学校方面,学校的教师可进行校园相关的实践活动多组织,对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意识进行培养,让学生公共参与的能力不断提高,以便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能有效实现。如,我们可从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模块中第八课《走进国际社会》的第一个框题《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讲授来看,当学生将本框题的内容学习完毕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联合国”活动,让学生进行各成员国的代表人的扮演,围绕某一国际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学过的政治理论知识,在模拟联合国大会上,代表各自的成员国发言,以便让学生产生关心国家大事的意识,使自己理解和运用政治理论知识的能力不断深化,公共参与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完成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在社区方面,学校可与社区进行沟通,一起开展相关实践活动,让学生在面向社会深入社区过程中,进行生活体验,通过理论学习与课外实践的有效结合,达到提高学生公共参与能力的目的。我们再以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模块中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的第三个框题《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这个内容为例,当学生学完本框题的内容之后,学校可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清洁街道、关怀老人等社区服务活动,以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能够让自己的公共参与能力得到切实提高。可见,要促成学生的公共参与,单纯的课堂理论知识学习很难实现,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多创造一些课外实践的机会,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公共参与,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培养。
总之,对高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就必须做长期艰辛的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才可有效实现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狗狗够有效实现。
参考文献
[1]柳平,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研究——以教师角色为例[J],学周刊,2018,(9)。
[2]朱明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
[3]田建军.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以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为例[J].创新人才教育,2016(3).
[4]辛涛,姜宇,林崇德,师保国,刘霞.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6(6).
[5]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基础教育论坛,2016(9).
[6]王馨乐.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途径探析[J].才智,2016(19).
王瑞孙.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华敏,白广勇.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新模式[J].学理论,2009(12):200—201.
论文作者:蔡彩虹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5
标签:学生论文; 思想政治论文; 素养论文; 学科论文; 核心论文; 政治论文; 教师论文; 《教学与研究》2019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