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理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原则_可持续发展论文

试谈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原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地理论文,原则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原则,是指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活动中应遵循的基本的要求和准绳。那么,地理教学中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应遵循怎样的原则呢?

一、要有恰到好处的情境设计①

情境是指具体场合中的情绪、思维等心理状态及其所造成的氛围的总和。情境创设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信息刺激,引起学生反映或活动的过程。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者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自己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含义。② 如果原有知识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通过同化和顺应,达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

一般来说,通过“情境设计”进行教学,根据“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这两条线索同时进行,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完成。

可持续发展教育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范畴,而情感、态度总是和一定环境休戚相关的。恰到好处的情境设计更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而情感体验在教学中往往起着动力的作用,能唤起和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产生学习动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对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可持续发展态度、价值观是有帮助的。因此,在可持续发展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有目的地精心创设情境,努力把学生带入典型情境中,以加深他们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引起浓厚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例如,讲到“善待生灵,保护野生动物”内容时,教师可先设导语:“动物是人类亲密的朋友,正是各种各样的动物才使我们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如果没有动物,人类将成为孤独者,善待动物就等于善待人类自己。”接着,讲一个女大学生为救一只丹顶鹤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的真实故事。“有多少善良的人们爱护动物就像爱护自己的生命一样,从而谱写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紧接着,播放唱片《一个真实的故事》,最后,分小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或他人是如何对待动物的。

这种通过“讲故事,播放唱片,凄美的歌声”等方式创设的情境能很容易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情感在音乐、故事等的激发下油然而生。

当然,创设地理教学情境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方法有多种,如,问题情境法、阅读材料情境法。关键在于教师平时要注意收集各种丰富的地理资料、地理信息,善于总结,开动脑筋,勇于探索。

二、要让学生对当前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目标在于,通过讲授地理知识、训练地理技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说到底这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伦理道德观的教育,需要学生作更多的理性思考。如果教育得法,能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促进其把理念付诸行动,这种教育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例如,在讲到“人口发展与问题”内容时,某位教师采取了以下步骤:先放映录像片段《地球能否承受如此压力》(中央电视台赵忠祥主讲,内容很有感染力);接着,阅读一则反映某贫困地区人口重负情况的材料;再展示一幅漫画——《地球出汗了》;最后,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我国近五十年人口资料”绘制出我国人口增长趋势图,就学生的绘图情况及前面所看内容进行分析讨论,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像这样的教学图文并茂,声像皆备,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从多方位给学生拉响了地球不堪人口重负的警钟,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它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使他们作深层次的思考,强烈的人口忧患意识、危机感,使他们对人口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三、要留给学生对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主观评价和提出不同观点的机会③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

可持续发展教育属于价值观、世界观、伦理道德观教育的范畴,需要学生作更多的理性思考,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引导学生不受学科间框框的约束,延伸课本,联系生活实际,让他们自由讨论关于环境、人口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调查有争议的问题,并鼓励他们去辨别自己的见解,探索不同的观点,这样更能增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讨论话题可以由照片、模拟游戏、竞赛、戏剧以及对媒体最近发布信息的运用来引发。为了鼓励开放性和不同的见解,分成小组也许会是较好的形式。

例如,某教师就话题“沙尘暴现象”组织了一场辩论:“沙尘暴百害而无一利”。反方学生的辩题是:沙尘暴既有害也有利。反方学生课后通过各种媒体查资料、收集信息,提出以下观点并加以论证:沙尘造就了黄土高原;有助于海洋生物生长;有利于成云致雨;缓解了酸雨;等等。

通过这种辩论形式,促使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动”起来,从而达到对事物完整、全面的认识,这也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所以,教师要多留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想象的空间。

例如,某教师在讲到“能源”这部分内容时,激发学生想象:如果有一天,石油、天然气用完了,那么我们用什么能源发电,用什么能源让汽车奔跑,让机器转动呢?结果,学生畅所欲言,想出了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用酒精发电;我国煤矿资源丰富,可以将煤液化、汽化,代替石油、天然气等许多方法。

诸如此类,学生通过活动可以相互启发,相互激励,集思广益,可以促使他们产生出更多的具有创造性的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的实施办法来,虽然其中的有些方法不一定合理、可行,但对于他们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四、要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去体验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过程

可持续发展观是一种价值观,这种观念的培养,并不是简单地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就能完成的,这需要教师在平时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培养。其形成不仅依赖于学生的主动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从来没有接触过与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真实活动,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同样,光靠讲道理、做理性分析,或者在课堂上分析一些实例,特别是如果使用的还是假设的例子,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也很容易流于空洞的形式,不会起到深刻的效果。

事实上,很多有关可持续发展的道理是人在亲身“体验”“感受”的“过程”中领悟出来的。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在做中学”。只有当学生在真实的环境、活动中有了亲身体验、感受,他才会更加确信自己的信念是正确的,才会转化为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自觉的行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才可能真正起到实效。其实,这正符合“在环境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宗旨。正因为如此,新一轮的地理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既然实践是发展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行为动机的有效方式,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多为学生提供参与解决实际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机会,让他们对解决实际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有直接的“体验”。这样,他们才能更清楚、更全面地理解当前社会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意识到参与当地、全国乃至于全球可持续发展方面决策和行动的重要性,才能逐步形成参与其行动的责任感,从而形成一种分担责任和培养技能的意识。

例如,为了使学生能对“滥伐森林,浪费林木资源”有更深的体会,可让他们调查了解当地一次性木筷的使用情况。

(1)到早市、夜市、餐馆、食堂等饮食部门调查了解一天、一月、 一年要使用多少一次性木筷;一年使用的筷子合多少立方米木材?如照此估算你所在的地区、省、市以至全国使用的筷子合多少立方米木材?因此大约要砍多少棵树?

(2)一次性筷子能否回收利用,原因是什么?

(3)在解决一次性筷子的问题中你有何好建议?

又如:在讲到“土地合理利用”内容时,可让学生调查家乡一片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土地并探讨:这片土地荒废(或利用不合理)的原因,如果这片土地让你来规划开发,你将作何打算?为什么?

再如,讲到“水资源”内容时,可组织学生课后观察、调查并思考:你的家乡附近的河流(湖泊或池塘)的水质,自你记事以来发生过怎样的变化?对周围有何影响?请分析该河流(湖泊或池塘)水质变化的原因,并为其发展前景提出设想和建议。

这种让学生自主观察、调查、收集、分析相关的自然、社会信息的过程非常重要。因为它在客观上为学生创造了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参与、探究、解决自然、社会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热情与愿望。这种探索、研究的意识乃至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培养而成的,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并形成良好行为的有效途径。其实,这也正符合路易斯·拉斯的“价值澄清理论”,即教会学生“如何获得一种观念”比“获得怎样的观念”更加重要。

五、要把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学生自身的行为、生活相结合

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生态观和发展观反映的是人的价值观,而价值观与人的行动或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它们很大程度体现在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上。利用课堂向学生传授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单纯的道德和理论教育、抽象的概念、空洞的词句只能是“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容易造成学生思想和行为、行动的割裂。

从许多方面的调查资料显示看,不少学生对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表现出知与行的脱节。

例如,不少学生看到青蛙、蛇、麻雀等野生动物被宰杀或出售,并不制止或举报,认为只要自己不做就行了;对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地乱扔垃圾、随便吐痰等现象习以为常。

因而,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键是提高其实效性。品质的培养离不开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筛选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而又存在问题的若干小事或行为习惯,把握好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切入点。

例如,合理利用资源方面,可要求学生从不浪费一张纸、一度电等一件件小事做起;爱护环境方面可要求他们从不随便吐痰、不吸烟、不向水中倒垃圾、多植一棵树、积极购买绿色商品做起,等等。

再如,讲到“水资源状况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如果仅仅通过做习题或考试等方式来考查学生是否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和学生对水资源的态度,就不易反映他们是否真正懂得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意义,而如果让学生结合自己和周围人们平时用水的行为,评价他们自身生活中是否真正具有了节水意识,这比背几个数据或口头空讲要有意义得多。这里是一份有关“你在家里和学校是否节约用水”的调查表,让学生自查和调查后回答如下问题。

你和你的家人有 没有

1.刷牙时或洗手抹香皂时,有没有关上

2.淘米、洗菜的水,有没有用在别的地

方(浇花、冲马桶等)?

3.有没有经常用水解冻或冷却食物?

4.洗碗时有没有把水龙头关掉?

5.水龙头有没有漏水?

6.有没有使用节水龙头或节水器具?

7.你用流动水洗手时是否尽量让水龙头

里的水流得小一点?

8.有没有过量使用清洁剂?

9.上个月你家交付的水费是多少?比较

你家周围人的用水量。

10.你的周围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

11.你如何为家庭和学校设计节水方案?

看一个月能省多少水?

学生完成上表后,教师根据调查反馈表及时对学生的认真参与给予肯定和表扬,指出其做得不够的地方,并鼓励学生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要继续保持良好的节水意识,节约用水。

这样,让他们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实在具体行为中,做到知行统一,真正起到教育实效。

六、要把可持续发展教育与乡土或社区地理相结合

充分利用乡土地理或社区地理是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和方式之一。

学生虽然对生他养他的家乡很熟悉,当教师以乡土或社区的人口、环境、资源、生态等方面问题为例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时,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关注。

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人们在反思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④ 因此,只通过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是难以真正确立的;而通过联系乡土地理,结合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来分析自然条件对家乡的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以及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等事件对家乡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才真正能逐步确立。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乡土地理或社区地理的学习又能较好地体现这种实践:既可让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在解决家乡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同时也有助于为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贡献力量。

例如:笔者在讲到“水资源”内容时,曾结合本地情况让学生进行考察后回答:我们市区的饮用水来自何处?水库在何处?污水处理厂在何处?有没有受到保护的水域?假如你喝的水是从河里抽上来的,那么在你们上游有多少居民区也从这条河里抽取饮用水?下游有多少这样的居民呢?为了适应今后的需要,还要对既定的规划做哪些改变?比如,修建大坝、水库或饮水渠。在本地区地图上把这些问题的答案表示出来。如有可能,做一次考察,去参观一次水厂或污水处理厂等等。

所以,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对所在地区环境的敏感性,激发他们热爱乡土,更主要是关注、爱护乡土,呵护家园的情感,从而为家乡的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注释:

①③ 赵慧:《新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评价》,《教学与管理》2004年第7期。

② 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81—195页。

④ 陈澄主编:《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83页。

标签:;  ;  ;  ;  ;  

论地理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原则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