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与发展战略研究_国际竞争力论文

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及发展战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争力论文,我国论文,发展战略研究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由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组稿。

中图分类号:F75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84(2010)03-0005-11

服务贸易(Trade in Services)是近些年国际贸易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谈判过程中,谈得最艰苦的就是服务贸易领域的开放问题,承诺最多的就是服务贸易减让表,涉及9个大部门,92个分部门,不仅承诺的部门广泛,而且在金融等重要服务部门的承诺水平也很高,总体上高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发展服务贸易需从根本上解决服务业层面的一些体制障碍。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本文将在简要考察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态势的前提下,对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作一分析,在此基础上就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与路径提出一点看法与建议。

一、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态势分析

(一)服务贸易总量快速增长

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2年仅为43.4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2509.1亿美元,25年间增长近57倍,年均增长17.6%;同期,出口额已从24.8亿美元增长至2007年1216.5亿美元,年均增长16.9%;进口额则从18.7亿美元增长到1292.6亿美元,年均增长18.5%。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世界排名分别为第7位和第5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5,仅次于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已成为全球服务贸易的重要国家。

中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尤其是2001年加入WTO,对服务领域做出了广泛而深入的承诺,极大地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提升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2001-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入一个重要发展时期。服务贸易出口额年均增长24.4%,高于同期世界平均13.8%的增速,也高于同期世界主要国家服务贸易出口的增长速度。1980-2008年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从3650亿美元扩大到37300亿美元,占世界贸易出口的比重从1/7增长到1/5。

(二)服务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强

长期以来,货物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服务贸易则相对发展缓慢。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产业结构重心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服务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逐步提高。2003年以来,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增速明显加快。而且服务贸易对GDP增长的贡献也明显增大。

改革开放以来服务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指服务贸易净出口的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之比)和拉动(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服务贸易贡献率的乘积)一直比较小,仅有4个年份服务贸易的贡献率超过2%,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不到0.5个百分点。但自2003年起,服务贸易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这是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显著变化(见表1)。

(三)服务贸易结构在发展中渐趋优化

这主要体现在旅游、运输和建筑等传统服务贸易的比重不断下降,而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出口显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占比稳步提升。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传统服务贸易出口占比达4/5以上,保险、通讯和其他商业服务所占份额甚微。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服务贸易全面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通讯、保险、金融、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广告等迅速发展,传统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逐渐下降。2007年,旅游、运输和建筑等传统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下降至60.8%,而高附加值服务贸易占比已上升至近18%,服务贸易的结构逐步优化。即使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中国服务贸易各行业出口增速普遍受阻,除咨询出口增速同比上升了8.8个百分点外,其余服务贸易行业的出口增幅普遍回落。但以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为代表的高附加值服务贸易行业受危机影响稍小,出口同比增长率在服务贸易整体出口同比增长率的2倍以上,且出口增幅回落较小。

二、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在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服务贸易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中国应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本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下面我们在服务贸易总体和行业层次上选用TC、RCA、CA和NRCA四种指数,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对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并对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与世界其它国家进行比较,以便对我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市场竞争力进行定位。

(一)竞争力指数分析

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etitive Power Index),即TC指数,是表示一国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常用于测定一国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TC指数=(Sx-Sm)/(Sx+Sm),

其中,Sx和Sm分别表示一国(地区)服务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

该指标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剔除了通货膨胀等宏观方面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它均在±1之间。指数值越接近0表示竞争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指数值越接近于1则竞争力越大,等于1时表示该产业只出口不进口;指数值越接近于-1表示竞争力越薄弱,等于-1表示该产业只进口不出口。

从表2可以看出,整体上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仍薄弱。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为负数,这表明中国服务贸易整体上处于比较劣势,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但随着近几年各相关部门对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视,2004年以来竞争力指数略有升高,表明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在不断提高。而同期欧盟的TC指数一直保持在0.8左右,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美国的TC指数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上升趋势,2006年为0.12,具有竞争力。

从具体行业上看,1997-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结构是不平衡的。只有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保持在正数状态,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近年来旅游业的竞争力呈现出越来越强的态势,成为中国服务贸易的支柱行业。而一向被认为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运输服务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却一直呈负数状态,这是因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远洋集装箱运输盛行,运输服务越来越偏向于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方式转变,而中国在资本、技术两方面的基础一向比较薄弱,越来越显现出相对的比较劣势。建筑服务的贸易竞争力指数近5年来才有所改善,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建筑行业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劳动力成本低,使其具有了一定的比较优势。通信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大多时间内呈现出正数状态,其优势的获得主要是靠国家政策性垄断和服务外包的发展。在目前的市场机制下,如何将原有的垄断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以提高其整体服务水平,是电信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保险、金融、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和电影音像等高附加值的服务贸易领域,贸易竞争力指数绝大多数为负数,反映出中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水平比较低,特别是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10年间的TC指数平均值是-0.88,反映该行业对进口的依赖很大。

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与2005年相比保持不变,仍为-0.05,说明我们整体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依然处于比较劣势。旅游、计算机信息服务、广告宣传、其它商业服务等行业竞争力指数虽为正值,但都比较小,表明其国际竞争力不强。逆差主要来自运输、保险、金融和专利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行业,且这些行业的竞争力指数都比较小,其中专用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指数2006年达到-0.94,接近于-1,基本处于依靠进口状态。电影音像指数于2006年首次出现正值,这是因为该项目上年进出口的幅度都有下降,只是进口减少的幅度更大一些,相对于2005年来说减少幅度为21.4%,所以出口首次超过进口。2006年我国金融业全面开放,金融服务指数从2005年-0.04下降到2006年-0.72,在出口基本没有变化的情况下,进口增幅达到456.9%。

(二)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1)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即RCA指数,是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alassa bela)于1965年测算部分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地区)某一产业贸易的比较优势。以中国为例:

中国服务贸易RCA指数=(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中国出口总额)/(世界服务出口额/世界出口总额)。

它通过该产业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业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份额之比来表示,剔除了国家总量波动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可以较好地反映一个国家某一产业的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较来看的相对优势。如果一国RCA指数大于2.5,则表明该国该产业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RCA介于2.5-1.25之间,表明该国该产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RCA介于1.25-0.8之间,则认为该国该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RCA小于0.8,则表明该国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中国服务贸易的RCA指数一直小于0.8(见表3),这说明中国服务贸易缺乏比较优势,从1997至2006年10年间变化幅度不大,平均值为0.54。2006年指数值与2005年相同,均为0.47。

(2)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即CA指数,由沃尔拉斯等(Vollrath)于1988年提出,即从出口的比较优势中减去该产业进口的比较优势,从而得到该国该产业的真正竞争优势。以中国为例:

中国服务贸易CA指数=RCA-(中国服务贸易进口额/中国进口总额)/(世界服务进口额/世界进口总额)

因为,一个产业内可能既有出口又有进口,而RCA指数只考虑了一个产业出口所占的相对比例,并没有考虑该产业进口的影响。如果一国CA指数大于0,说明该国服务贸易具有比较优势;若CA指数小于0,则说明该国服务贸易不具有比较优势。该指数越高,该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1997-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CA指数呈上升趋势,由1997年的-0.26上升到2006年-0.17,但数值一直小于零,因而,从总体上来说,我国服务贸易不具有竞争优势。

(3)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即NRCA指数。以中国为例:

中国服务贸易NRCA指数=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中国出口总额-中国服务贸易进口额/中国进口总额。

为了反映进口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1989年,贝拉·巴拉萨(Balassa bela)又提出了一个改进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用一国某一产业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例与该国该产业进口在总进口中的比例之差来表示该产业的贸易竞争优势,这一指数称为“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指数值大于0表示存在竞争优势,指数值小于0表示存在竞争劣势,指数值等于0表示贸易自我平衡。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剔除了产业内贸易或分工的影响,反映了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的影响,因此用该指数判断产业国际竞争力要比其它指数更能真实反映进出口情况。该指数值越高,国际竞争力越强;该指数值越低,国际竞争力越弱。

1997-2006年,我国NRCA指数在-0.04和-0.02之间波动,说明我国服务贸易处于比较劣势,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弱的竞争力。2006年,NRCA指数为-0.03,比2005年略有下降,比1997年有所上升。

(三)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

(1)与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总体比较。以2006年服务贸易出口额排名前12位的国家或地区数据为依据,我们从服务出口额、服务进口额、服务出口占该国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服务出口占全球服务出口的比重等方面对中国与世界主要服务贸易大国和地区进行比较(见表4)。

2006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额占货物与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8.9%,而中国的这一比重仅为8.6%,在12个经济体中居末位,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不到美国的1/3,英国、印度、爱尔兰、西班牙占比分别为33.5%、37.8%、37.2%、32.7%,相当于中国的3-4倍。

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服务贸易总出口的3.4%,位居第8,而美国占全球的比重为14.3%,是中国的4.2倍,英国、德国、日本、法国占比均高于中国,说明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1985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是0.77%,说明1985-2006年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占全球的比例一直是稳步上升的,但由于基数小,所以即使有一定的增速,其份额仍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和中国整体的贸易地位不相匹配。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中国的服务贸易在劳动密集型部门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资本技术密集型服务部门的出口竞争力极弱。中国应抓住产业革命和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积极推动服务业“走出去”,大力发展服务贸易。

(2)中国与印度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从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TC指数)对比情况看,自2000-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TC指数值全为负值;印度在2000-2003年为负值,自2004年开始转为正值。尽管中国服务贸易TC指数在逐年上升,但全为负值,说明中国服务贸易整体还处于比较劣势,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弱于印度(见表5)。

从服务贸易行业TC指数的对比情况看,2000-2005年,中印两国TC指数均为正值的服务贸易行业为旅游、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中国在2002年出现负值),建筑和其他商业服务到2005年转为正值;两国TC指数均为负值的行业为运输;两国TC指数出现正负不同值的行业为通讯、保险和金融服务。

两国TC指数均为正值的行业,说明两国在这一领域具有相当的国际竞争力,但竞争力大小又有差距:旅游行业,二者TC指数相近,中国略高于印度,竞争力比印度稍强;建筑行业,中国自2002年转为正值,印度2005年之前一直为负,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大于印度;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行业,印度自2000年来TC指数一直保持在几乎等于1的水平,而中国的TC指数仅略高于0。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不仅是印度第一大出口行业,在世界出口国家中也排名前列。

两国TC指数均为负值的运输行业,说明两国在该行业国际竞争力都处于劣势,尤其中国货物贸易发达,运输是中国服务贸易第二大行业(2007年超过旅游成为第一大行业),运输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却很弱。但中国的数值略高于印度,相对于印度略具优势。

两国TC指数出现正负不同值的通讯、保险和金融服务行业,近年来印度值虽小,但均为正值,中国则一直为负值,印度在这些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高于中国。2005年,中国的通讯服务出口列世界第15位,保险服务出口列世界第9位,金融服务出口未进入世界前15位;印度则分列世界第4、第7和第10位。

上述分析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中国的服务贸易总量超过印度,目前虽在规模上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印度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超过中国。第二,中国行业优势较集中于旅游、运输、建筑及其他商业服务中的咨询等传统服务贸易行业,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行业近年有了一定的发展;印度则较集中于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他如商业管理咨询及公共关系、法律服务、与贸易相关的服务、通讯服务、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行业也表现出一定的优势,传统服务贸易行业相对较弱。从WTO公布的数据看,近年运输占世界服务贸易的份额变化不大,但旅游占的份额逐年减少、其他商务服务占的份额逐年增加的趋势明显,印度目前的服务贸易结构状况与世界的发展趋势大体一致。第三,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近年来服务贸易的高速增长与大额顺差,尤其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的出口,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自2007年开始,服务贸易的发展日益引起重视,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近年来首次超过货物贸易,达到30.9%;逆差进一步下降,旅游、运输两个传统服务贸易行业占服务贸易的比重也在继续下降,通讯、保险、金融咨询等高附加值的服务贸易行业增速明显。中国的软件和服务外包近年也在紧紧追赶印度,2000年中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3.6亿美元,印度63.4亿美元,二者差距近17倍,2007年中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43.4亿美元,印度出口403亿美元,中印差距缩小为8倍。

三、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综合以上分析及其他各方面因素,我们认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和挑战:

(一)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总体偏弱且结构失衡

就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的总体情况来看,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多集中于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业,而在金融、保险和专利使用等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服务领域竞争力偏低,许多部门出口远小于进口,滞后于我国产业的规模和发展水平。中国的服务贸易在全球并不处于领先地位,甚至和印度等国的竞争力指数比较还处于劣势。

(二)在作为服务贸易重中之重的“商业存在”方面中国存在明显差距

模式3(商业存在)是服务贸易的重中之重。实际上,GATS虽然管辖的是服务贸易,但根据对模式3的定义,它把在服务领域的直接投资定义为服务贸易的一种方式。据WTO秘书处估测,全球通过“商业存在”实现的销售收入已达到50%,而这恰恰是中国的弱项。从中国和美国附属机构的服务贸易比较中,可以明显看出中国在服务贸易方面的差距。

中国服务业在通过商业存在出口服务方面存在着如下劣势:(1)体制上的限制。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还很低,潜力和作用仍未得到有效发挥。国有企业在走向海外市场上首先遇到的是体制上的问题,包括:经营主体结构不尽合理,出现部分企业对外投资存在盲目性;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部分中国企业在海外设立公司后,出现了“富了和尚倒了庙”的情况。企业经营机制、管理水平不适应国际竞争。国有企业的海外投资存在监管体制不健全的问题。(2)政策上的限制。对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到国外设立商业存在的政策还不明确,并存在各种限制。例如,在医疗服务方面,中国有相当一批实力强、名气大的医院。中国的医疗服务,包括中医服务要想真正“走出去”,这些大医院应走在前头。如果政策上限制,推动医疗服务“走出去”就成了句空话。(3)依赖国内市场。由于垄断、不充分竞争、起点低以及其他因素,中国的许多服务行业本身就存在巨大的市场或潜力,许多国内的服务提供者的目标目前仍是开发和占领国内市场。这一点是非常好理解的,相对于一个陌生的、存在风险的海外市场,开发和占领国内市场要容易得多。保险市场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保险的密度和深度要小得多,可开发的市场潜力巨大,国内很多刚刚获得许可证的保险公司都将所有的精力放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上。从动态的观点看,此原因只能在短期上说明目前中国在商业存在上“走出去”存在的劣势,但从长期来看,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必然能提高国内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以及竞争能力,为最终“走出去”铺路。同样也说明,在商业存在上中国要“走出去”并在国际市场上站得住脚,国内竞争这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4)一些部门和地方对“走出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规划、组织、引导、支持和服务方面力度不够。(5)中国在美各附属机构服务贸易伙伴国中位次较为靠后。2006年,按美国附属机构在各伙伴国提供的服务贸易额排名,中国位列第17名,美国通过其在英国、加拿大和日本附属机构提供的服务分别为中国的16倍、9倍和6倍。而按美国各伙伴国通过在美附属机构提供的服务排名,中国位列第27名;英国、日本、德国通过在美附属机构提供的服务分别是中国的592倍、500倍和483倍;委内瑞拉、墨西哥、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通过在美附属机构向美提供的服务也均显著高于中国,分别为中国的23倍、21倍、19倍和6倍。

(三)在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方面中国既面临不少机遇但也面临巨大挑战

服务外包是当前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的一个亮点。但服务外包在整个服务贸易中的比重还较低,且其地域性较强,只有在上海,深圳、大连等少部分地区才有价值。从国际比较来看,印度和爱尔兰等服务外包引领的服务贸易发展模式,有其历史、语言、人才甚至人脉关系等特殊因素,中国难以简单复制。

据信息产业部数据,2006年,中国软件出口达60亿美元,实现了超过50%的年复合增长率(2001-2006年),并且发展了一批本地领先的外包供应商,建立了超过50个高科技园/软件园,在北亚服务外包市场树立起了领先地位,并培养了以大连、北京、上海等一批软件园为基地的本地领先企业,而且拥有高质量的基础设施,社会与政治稳定,拥有大量初级工程和IT人才,充沛的外商投资,因此,中国应在现有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把握全球服务业发展的机遇,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但中国也面临着很多挑战,诸如面临高端人才瓶颈、中国领先的IT服务提供商在规模方面远远落后于国际领先企业、中国本土服务提供商缺乏关键的国际客户资源和强有力的品牌、运营模式较为传统落后以及中国仍缺乏支持发展服务外包的良好政策环境等“六大挑战”,为实现未来跨越式发展,必须抓住机遇,积极应对当前面临的众多挑战。

(四)发展具有巨大增长潜力的文化产品与服务贸易方面中国仍面临重大挑战

文化出口在全球服务贸易中目前虽并不占有重要的份额,但文化产品具有双重属性,文化出口既能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也能提升一国的整体形象、增强“软实力”和整体竞争力。文化产品出口在一国对外贸易过程中也扮演着“火车头”的角色,能够带动相关产业链乃至一国文化影响力的整体发展。文化产业“走出去”还能增加进口国对本国文化的亲近感和认同感,提升本国的文化形象。

与一般产品相比,文化产品的高额利润是十分惊人的。大力推动文化产品出口,对于提升我国外贸产品附加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核心文化产品(包括文化遗产、印刷品、声像制品、视觉艺术品以及视听媒介)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我国核心文化产品进出口规模突破百亿美元,达103.2亿美元(其中出口96.5亿美元,进口6.7亿美元),为2001年的2.9倍。目前,加工贸易为我国文化产品主要出口方式。2006年68.2%的文化产品出口以加工贸易方式进行,而72.1%的文化产品出口由外资企业进行。国有企业文化产品出口呈下降趋势。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集中于美国、欧盟和中国香港三大市场。就我国文化服务贸易情况看,按国际收支原则统计的2006年我国文化服务出口15.8亿美元,进口10.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和23%。

中国文化出口贸易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不仅传统文化出口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而且世界华人文化市场亦有巨大的增长空间。但目前,中国文化产品出口仍未能形成百花齐放的格局。对于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来说,传统文化产品的出口仍存在严重不足。应采取相关支持措施,进一步鼓励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多元化,使得中国文化出口仅靠由动作类产品的“指头”转变为多元一体的“拳头”,真正提升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此外,如何利用好5000万海外华人对中国文化产品的巨大需求,以及他们各种丰富的海外资源,以便开拓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市场空间,这仍然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五)中国发展服务贸易仍面临强大而隐蔽的国际贸易壁垒挑战

与货物贸易相比,国际服务贸易具有更强的、更隐蔽的贸易壁垒。世界服务业的增加值占GDP的60%,但服务贸易只占全球贸易额的20%,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服务贸易壁垒的存在。美国、欧盟、印度、韩国等都存在跨境贸易和投资环节的大量壁垒。

服务业国际转移与对外投资日益触及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国内敏感领域。有些服务业部门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电力、金融等属于一国经济的要害或关键部门;教育、新闻、出版、娱乐、影视、音像制品等服务部门虽非一国的国民经济命脉,但属于国家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意识形态领域。任何国家的政府都希望保持本国在政治、文化上的独立性。因此,随着服务领域的不断开放,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来自经济与非经济方面的挑战与压力将越来越大。

四、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

(一)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定位

1.中国贸易模式反思: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替代要素参与国际分工

过去30年,中国沿着一条与拉美、亚洲“四小龙”完全不同的开放路径,即主要依靠劳动力等要素参与国际分工,而不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来充分融入全球化。这种独特的全球化模式,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但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引进来”与“走出去”失衡、国际收支“双顺差”、GDP和GNP背离、国际化企业缺失等问题。与日本等国相比,我国“走出去”的能力“先天不足”。未来服务贸易的发展,应避免货物贸易走过的弯路,探索符合国情和世情、兼顾经济与政治的“大国”模式。

2.探索中国服务贸易的“大国模式”

中国是崛起中的大国,独特的国情决定中国不可能像印度、爱尔兰等国一样靠“软件外包”立国,也不可能向菲律宾等国那样靠“自然人移动”一招鲜。服务贸易包括诸多分支部门,情况不同,问题复杂。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要探索“大国”模式,既要借鉴别国经验,又要考虑到自身的情况。既要考虑经济因素,也要考虑政治因素。

要综合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国际市场需求前景、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部门发展潜力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等多种因素,按照“重点促进”、“深入挖掘”和“特别关注”三个层次,针对运输、文化、软件外包等领域着重开展出口促进工作。

(二)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路径与策略

1.推动服务业“走出去”与“引进来”均衡发展

中国现有的全球化模式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失衡,未来服务贸易发展应推动这两方面均衡发展。为此,第一,我们需要积极稳妥地开放服务业。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哪个领域开放得早,哪个领域就发展得快。总的来讲,中国服务贸易的开放整体上晚于制造业,开放程度也远低于制造业,发展相对滞后。中国服务市场对外开放是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举措。因此,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大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力度。根据服务贸易自身的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通过有序开放,不断提高产业素质和整体竞争力,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原则上,除去意识形态部门(视听、电影、报刊杂志)部门、影响司法独立的部门以及涉及金融安全的部门,都可以逐步开放市场。需要注意的是,服务外包不能再复制现有货物贸易中的加工贸易发展模式,即外资主导的模式。否则,顶多是解决一些就业,无法提高中国整合全球要素的能力。

第二,需加快服务业“走出去”。中国在海外的商业存在有相当大的增长空间。目前,中国企业在境外的保险、分销、运输等服务领域几乎没有分支机构,与友邦、家乐福等著名外国公司在国内设立大量企业形成鲜明对比。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更多的中国企业将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提供的“中国服务”将逐渐增多。为延伸中国服务贸易的价值链,建议在金融危机情况下,重点推动中国商业连锁企业“走出去”,推销中国的产品。利用工业、农业“走出去”等形式,先把富裕劳动力带出去,再帮助他们寻求更多的商业机会,最终实现服务业“走出去”。

2.做好服务贸易统计等基础工作

第一,应以跨境贸易和附属机构为两条主线建立统计体系。按照联合国等六个国际组织共同确定的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标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以跨境贸易和附属机构为两条主线建立中国服务贸易统计体系。要加强对服务贸易进出口的运行分析,建立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库,实时掌握进出口的产业动态和国别市场格局,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加强与国际组织的联系,跟踪服务贸易统计规则的变化,不断完善统计方法,调整统计范围,细化统计项目,增强统计的时效性和可比性。

第二,从中英服务贸易的统计原则和理论、统计范围、统计方法来看,双方具有更多的共性,因而英国的服务贸易统计方法对我国具有相应的借鉴性。如通过先剔除异常企业,后再进行估算或者采取插补技术等手段对抽样调查数据进行质量控制;预告统计数据发布时间;为被调查者保守商业秘密;合理开发与使用统计信息资源;通过专门的法规规范国际收支、服务贸易和外国直接投资统计,以获取统计调查的法律保障等。

3.按照市场规律开展服务贸易的促进工作

服务贸易不同于货物贸易,不能依靠实物样品开拓市场。服务贸易是无形的,服务贸易企业很难向市场证明自己所提供服务的价值,而且企业规模较小,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所以,我们要把握服务贸易不同于传统货物贸易的特点,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开展工作。

第一,搭建服务贸易出口促进平台。办好“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站,为我国企业提供国际市场信息,帮助企业联系国际合作伙伴。充分利用国内广交会、厦洽会、文博会等平台,增加服务贸易交易的内容。利用香港服务业国际化优势,与香港贸发局在香港联合举办中国服务贸易洽谈会,由港方邀请境外客商,我方组织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和国内企业参加,为中国企业开拓国际服务贸易市场牵线搭桥。组织服务外包企业在美国等服务外包发包地参加服务外包展览,为企业创造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与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服务业联盟、美国服务业联盟、香港服务业联盟等国际组织和国际知名的中介机构建立联系,把中国有优势的服务贸易企业推向国际市场。

第二,培育以企业为主体的服务贸易行业协会。美国、印度等国都是利用行业协会来推动本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我们要借鉴其成功经验,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企业自发组建中国服务贸易行业协会。行业协会负责制定行业标准和规范,进行行业自律和约束,组织市场开拓活动,与国内外服务贸易相关部门、商会协会建立联系,积极为中国服务贸易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第三,有效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在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尤其在发展的初期,政府行为的有效介入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起到保护新生、促进成长、形成优势的重要作用。为促进服务贸易发展,各发达国家在立法、政府管理方面都高度重视。要发展中国的服务贸易,政府必须担负起相应的重要责任。以中国驻外大使馆经商参处、地方商务主管部门为主体,建立境内境外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的服务贸易支持网络。由驻外经商参处帮助国内优势企业建立海外分支机构和营销体系,与驻在国的服务贸易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建立联系,及时搜集国际市场信息,在项目对接、国别市场准入指导、紧急事件援助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帮助。特办、地方商务主管部门主动与境外经商参处建立联系,为本地的服务贸易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服务。

第四,着力培育“中国服务”的品牌。2005年英国金融时报与麦肯锡合作评出的中国十大世界级品牌排名:中国移动、平安保险、中国银行、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搜狐和新浪6个服务品牌,但是在国际上这些品牌都与跨国大公司相差甚远。要把扶持服务贸易自主出口品牌作为商务部实施品牌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要发展优势品牌,打造东软等一批主业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能够发挥龙头骨干作用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企业和企业集团。全面研究规划现有服务出口品牌,从中确定一批有影响、有发展潜力的品牌,在市场开拓、跨国经营、信息服务等环节予以重点扶持,逐步做大做强“中国服务”。

标签:;  ;  ;  ;  ;  ;  ;  ;  

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与发展战略研究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