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研究 关于当前发展职教的对策探讨与政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教论文,对策论文,建议论文,政策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通过发展职教,将开发人力资源作为新时期基本国策之一
我国是人口大国,而且人口素质不高,这一基本国情是许多政策包括职教政策的基点之一。在科教兴国的战略指导下,为了把沉重的人口包袱转化为有用的人力资源,应将以控制增长为核心的人口政策扩充为控制和提高并重的方针,与此相伴随的国民经济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的重点也应由就业安置转向全面开发。
1.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应以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目标,以职业技术教育为基本手段,大力组织开发的实施工作。当前尤其要注意研究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对刚刚脱盲的农村人口和初高中毕业后回乡的知识青年要进行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并进而实施创业教育,帮助他们就地创业,实现自主就业;二是对跨地区流动于城乡之间的农民工(主体为青工),由各级扶贫办牵头,沟通输出方和接受方,在定向实施职业教育和专业培训的基础上,通过有序的转移服务来促进区域的共同发展。把民工潮引向“创业潮”。
为此建议:各级政府扶贫基金中应建立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专项资金,变“输血”资金为“造血”资金。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应鼓励在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过程中组织区域性的职业教育集团,并多渠道地参与跨地区劳务输出的中介服务机构,为当地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服务。
2.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创建过程中同步建设与该制度相适应的现代企业教育制度,从而规范基础性的企业劳动力资源开发制度。当前,我国城镇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的重点和制度创新的突破点在企业。这种突破旨在培育“科教兴企业”的新机制,从而带动现代人力资源开发跃向新高度。
因此,国家应鼓励企业加大对新增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入强度,建立职教专项资金,由政府制定政策,调控该资金趋向行业统筹,建设跨企业的职教中心和提供全行业的职业训练服务工作。其次,企业通过培训所提高的劳动者素质应纳入企业无形资产评估与管理项目,从而使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成果以资产形式积淀下来,以强化经济管理规范,完善厂长(经理)经营责任制的激励机制。第三,各种企业均须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劳动制度,加快实施企业岗位技能等级工资制,使培训、聘用、考绩、待遇真正统一起来,建立起完备的劳动者学知识求技术的激励机制。
二、完善人才和劳务市场体系,培育和建立职教发展导向机制
人才和劳务市场的供求关系对于职教事业发展和资源配置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而这种作用虽发生在职业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两环节上,其影响则波及运行的全过程。因而,体制改革的基础就在于建设完善的职教人才市场。
1.当前该市场的首要问题是体系发育不健全。首先要打破各区域内各类市场之间的割裂状态,形成大市场,消除局部市场信息引发的对全局的误导,加快市场信息系统建设,以保证市场信息的完整和准确。其次要发展培训市场作为中长期人才和劳务市场,增强市场机制对职业学校招生的导向作用。
2.市场建设的问题之二是中介组织及服务功能不发达。为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应恢复80年代中期全国业已开展的人才预测工作,以加强宏观引导,同时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作为中介服务组织归属劳动人事部门领导。为打通人才流向农村和乡镇企业的渠道,可尝试在县级人才市场实行人事委托管理制度并建立相应中介组织,对流向基层的大中专毕业生(国家计划内)实行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管理体制,由该组织接受委托,按目前政策对毕业生进行管理,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3.第三个问题是市场规则不健全,受不正当人际关系的冲击,尚未形成平等的竞争机制。为此应建立必要的人才和劳动市场准入制度,对于热门的职业岗位,求职者必须通过规范的资格考核之后才能进入市场,参与竞争;此外,应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规则,坚持招聘指标和标准的公开性,坚持择优聘用的原则。
4.第四个问题是市场主体不成熟,尤其是青少年及家长的择业心理有着不切实际的盲目性,学校也存在追随求热门倾向的盲动性,常常造成专业设置和社会实际需求之间供求关系的结构性失衡。为此,各级职校的课程计划中均需设置职业咨询和就业指导课程,提高学生择业心理的成熟程度;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对于中专学校新增专业要在评议基础上给予指导,制订招生计划时要由计划、劳动人事及教育部门协调确定。
三、加快职教行业管理制度创新,组建新型行业管理法人团体
若干年来,城市教育综合改革有关加强职教行业管理的基本思路是,依托现行政府所属的产业局来代替行业管理,但收效甚微。其基本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手段,没能激发企业的积极性;加之国家机构改革、职能转变,许多产业局转为公司实体,行政手段消失。在此情况下,必须寻找新的思路给予解决。
1.组建行业训练局或训练委员会,属财团法人性质,由行业内企业组成董事会委托该法人团体进行管理,监事会进行监督。
2.行业训练局(委员会)组建初期,政府应制订政策给予扶持:(1 )向企业征收的职教专项经费按比例分交给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训练局(委员会),作为财团资金基数;(2 )继续鼓励企业向训练局提供资助,资助部分可免交一定数额所得税。(3 )允许该法人团体举办产业实体,享受校办产业优惠政策,所得利润必须且只能用于行业训练服务工作。(4)改革信贷政策, 允许银行向行业训练局(委员会)贷款用于举办职业训练。
四、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深化高教管理体制改革
1.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从工业化向现代化过渡中对人力资源开发所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职业教育完善体系建设的必然要求。鉴于我国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还只能主要集中在专科层次,而且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又比较大,因此根据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建议允许部分经济发达省份进行地方高教结构与管理改革的试验,即允许中心城市主要兴办高等专科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地方高等教育,并在政府职能部门宏观指导下根据中央定标准,地方定项目的事权分工原则,将专科层次学校设立审批权和招生计划权逐步下放到省,增强省级统筹力度。
2.改革开放以来,在一部分地区伴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过程,我国传统的农村——城市二元形态的社会结构开始向城乡一体化方向转变。由城市辐射农村的高校布局模式已不能适应农村增加建设人才、提高社区文化品位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多种需求。为此建议,允许部分地区先行试验社区学院式的地方高校模式。即以条件较好的省辖市的地方大学为总校,在县区设立若干分校,形成高专、高职和成人高等教育三位一体的社区学院;其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和发放毕业证书由总校作为事业法人进行统一管理。
五、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发展职教事业的根本性工作来抓
师资教育是各类教育之本。近年来,职业教育事业发展速度很快。这与原有师资队伍基础薄弱、供需缺口较大且素质偏下的矛盾更加突出。鉴于当前高等教育计划权集中控制的现状,为此必须:
1.把职教师资队伍的全面规划作为贯彻落实《纲要》的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明确师资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并按照事权和计财权相统一的原则明确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行政责任。对本科层次的各类师范和职教师范的计划管理在教委内部实行单列。为了确保世纪末职教事业发展目标规定的师资增量数额按时到位,有必要采取非常规措施以解燃眉之急:从1996年起扩大“专升本”的计划主要用于招收应届非师范类大专毕业生以继续培养职教师资;调整人事部门关于控制企业人员转向事业的限制性政策,允许职业学校向社会招聘有实践经验的优秀科技干部作为教师。
2.加强和改革职教的师范教育,加快新师资培养和在职教师的培训。为扩充和发展师资教育的新体系,应采取如下措施:尽快在现行非师范类重点大学中设置职业师范系、科,同时设立职教专业的学士、硕士点;合理布局职教师范点,原则上每省均有一所以上的重点大学承担培养培训任务,人口大省应更多一点。同时应向这些学校的招生实行倾斜,体现政策扶持。继续加强和加快现有专门化的职业师范院校的建设工作,属本科层次的学校原则上满额给足本科招生指标,停招专科生以确保新师次的学历合格;应在国家级重点中专扩大高职试点,发挥这类学校在工艺技能方面的优势,定向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实训指导教师;改革招生制度,招收具有二年以上实践经验的职高、中技毕业生。
3.深化改革,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当前首先要尽快制订和出台职教师资任职资格标准,以便为制订师资培养培训规划确定基础管理规范;其次要修订现有职教师资专业职称评审条例,既要使职高、中技两大系列统一起来,又要使职高和普高的区别有所体现;再次对企业专门人才到学校稳定兼职任课的资格和双重职称评审条件也应制订相应的规范。
六、以经济开发区为依托,加快工业训练的国际合作步代,引进国外智力促进职教现代化
以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合作建设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为标志,我国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开发区不仅要作为经济、技术的窗口扩大对外开放,而且还要借鉴国外公共社会事业管理经验,促进现代化进程。鉴于开发区是目前我国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依托,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工业训练和职业教育,我们尚缺乏经验,因此加快开发区内工业训练的国际合作步伐,引进国外智力支持,对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有很大意义。国务院有关部门应着手对省级以上开发区内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作出若干政策规定,规范区内的政府行为。鼓励区内三资企业兴办企业培训中心,对于中方急需的关键共生新技术和培训基地建设,尤要采取优惠政策(如减免某些税费)加以支持,引导国际合作,联合建设,对于现行开发区公布的招商中产业政策,应含有社会的技术开发和人力开发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