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美日“2+2”部长会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日论文,部长论文,会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7年5月1日,美国国务卿赖斯和国防部长盖茨与日本外相麻生和防卫大臣久间在华盛顿举行了自2005年以来的第三次“2+2”部长会议。这次会议是在安倍就任日本首相后首次访美刚刚结束两天之后举行的,它不仅是前两次会议的继续,也是一次贯彻安倍-布什首脑会晤成果、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美日同盟关系的重要会议。从会后双方发表的联合声明看,它的意义不仅限于加强双边安全合作,更重要的是涉及美国在亚太的战略部署以及日本未来在地区和全球的作用,即涉及日本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其对亚太和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影响问题。与前两年的会议联合声明比较,今年的联合声明具有以下四个引人注目的特点:
一、美日同盟向全球化转型,日本政治军事作用向全球化扩展
2005年“2+2”会议确定双方在亚太地区的13项共同战略目标和在全球的6项共同战略目标,标志着美日同盟向着全球化转型的开始。布什在与安倍会谈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强调:今天的美日同盟“是全球性的”。今年的“2+2”会议联合声明也再次强调了美日同盟转型的重要性,并把这种转型进一步具体化和向深度发展。正如赖斯在会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所说,这次会议“在执行(美日同盟)转型和重新部署安全态势的计划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展,旨在应对21世纪全球安全环境提出的挑战”。这次会议的联合声明再次确认了2005年10月25日双方签署的《美日同盟:未来转型和重新调整》的文件。该文件就美日军队的作用、使命和作战能力提出了纲领性的倡议。随着美日同盟向全球化转型,日本的政治和军事作用无疑正借机向着地区化和全球化扩展。
今年的突出进展体现在联合声明中双方外长和国防部长确认日本将与北约展开“更广泛的”合作,并强调美日同盟与北约在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方面的“一致性和互补性”。《日本时报》网站5月2日发表的一篇新闻分析指出:“这意味着日本自卫队的活动向全球范围扩展,从而推动安倍晋三首相发起的解禁‘集体自卫权’的运动。”日本共同社等其他日本媒体也做了类似的评析。
扩大日本与北约的合作关系既是美国为实现北约全球化的战略目标之一,也是日本为实现政治和军事大国的战略目标之一。2006年11月,布什总统在北约里加首脑会议上首次提出要求北约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结成“全球伙伴联盟”,给予这些国家“北约参与者”的地位,即高于已经存在的“伙伴关系”。虽因法国等国反对未能做出最终决定,但美国并不甘心,决心继续推进。当时,韩国和澳大利亚对美国的建议均持谨慎态度,未做表态。惟独日本显得十分积极,立即表示欢迎,麻生在里加峰会结束后的第二天,再次强调日本与北约建立伙伴关系的必要性。这次“2+2”会议等于把这个格局确定了下来。
今年3月28日,日本政府正式批准成立一支快速反应部队。这支“中央快速反应部队”的总兵力将达到3200人,具备较强的远程投送和打击能力,明显超越了“专守防卫”的限制,不仅为日本陆上自卫队实施海外作战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意味着在二战中通常担任对外侵略先头部队的日本陆战远征军编制或将逐渐恢复。总之,正如日本共同社等部分媒体所说,防卫厅升为防卫省后的日本一系列军事步骤,已逐渐显露其对外扩张的态势。
日本军队的全球化作用为修改宪法,实现安倍“摆脱战后体制”的愿望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借口。安倍说:“日本周边安全保障环境发生了变化,为适应时代需要,安全保障的法律构成也应做出改变。”这再次明确无误地表达了安倍修宪和重新定义集体自卫权的意愿。今年5月14日,日本议会通过了修改日本宪法程序的国民投票法案,为日本修改战后和平宪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值得指出的是,近年来美国一直在鼓励和推动日本修改宪法第九条,在2005年讨论联合国改革期间,甚至把修改宪法第九条作为支持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先决条件,说什么若不修改宪法第九条,日本就不可能发挥一个作为常任理事国的作用。美国的战略意图是要日本在美国称霸全球的进程中发挥像英国那样的左右臂作用,在军事行动中充当先锋。当前美国最迫切需要的正如盖茨所说,希望日本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重建中发挥更大作用。
美国的意图正中日本下怀。今年3月20日,正值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4周年之时,安倍首相宣布,驻伊日军于7月到期后将再延长两年。这与今年2月21日布莱尔首相在下院宣布将逐步撤出驻伊英军的决定形成鲜明对照。即将接任英国首相的布朗虽已表明将继续维持英美“特殊关系”,但至少在今后一个时期内英国不可能再像布莱尔那样,在美国的对外军事行动中亦步亦趋。种种迹象表明,日本在美国未来军事行动中正在取代英国的地位。令人担心的是,日本一旦扮演这种角色,不仅是充当美国全球战略的主要帮手,而更主要的是其背后隐藏着的以美日军事同盟为依托,“借船出海”向军事大国迈进的企图和扩张野心。日本今天采取的战略显然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因此,日裔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今年3月发表的《日本的民族主义问题》一文中告诫说:“自冷战结束后,美国一直在推动日本重建军队,并且公开支持对禁止日本拥有军队或发动战争的战后宪法第九条进行修正。但是美国应该对其到底想要做什么保持谨慎。”
二、美日军事一体化进一步加强,日本将加速向军事大国迈进
在这次会议上,美日双方签署了《军事情报保护协定》(GSOMIA),表面上这是因最近发生了宙斯盾舰核心情报被泄漏所致。但是,实际上美日两国政府在2005年10月提出的美军整编中期报告中已同意,“将采取必要的追加措施以保护共享的秘密情报”。日本共同社指出,这次签署该协定的目的在于扩大两国在防卫领域的秘密情报共享,加速实现两国军事一体化,以调整驻日美军的部署和加强导弹防御系统(MD)的建设,应对所谓朝鲜问题等东亚不稳定局势。这次加强美日军事一体化的另一个新措施是,双方同意成立一支能够快速防御和应对化学、生物、放射性和核袭击的突击部队。
实现两国军事情报共享、构建导弹防御系统和成立美日防御生化核袭击突击队等一系列措施,意味着日本已被纳入美国的全球战略。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共同社说,一段时间来“美国一直在迫使日本为行使日本现行和平宪法所禁止的集体自卫权所需的法律上技术性问题铺平道路,从而使日本的导弹防御系统能够用来拦击北朝鲜发射针对美国的弹道导弹”。
冷战结束以来,美日双方一直在努力促进两国军事一体化。但真正提出和确定一体化具体目标、步骤和措施并开始大踏步迈进的是2005年2月的“2+2”会议。自那时以来,美日军事一体化正在一步一步地走向指挥联合、训练协同、设施共用、装备共研、情报共享的新阶段。美日军事一体化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两国联合作战。
根据美日2006年5月1日就调整美军在日部署问题达成的协议以及《驻日美军重新整编最终报告》大纲,美日两军司令部将加强协调联系,美陆军第一军司令部将改编成联合作战司令部,从美国本土的华盛顿州移驻日本神奈川县座间营区,“以指挥应对朝鲜半岛、台湾海峡等周边事态”。同时,日本新设陆上自卫队中央紧急应变司令部,也将与联合作战司令部并设于座间。驻日美军与空军两司令部所在地横田基地内的日本航空自卫队航空总队司令部将迁移,改为创设导弹防卫的“共同综合运用调整所”,以期能尽快与美国共享卫星、雷达情报应付弹道导弹的袭击。日本航空自卫队还计划将防空司令部及其相关机构从府中基地迁出,转移至美国第五航空军司令部所在的横田空军基地。这表明双方的航空部队可以在协同指挥下展开同步行动,并允许共用双方在“日本境内外”的设施。
在情报合作和分享方面,美日两国已在太平洋地区建立包括海、空、天、电多种情报搜集手段的综合侦察网络。根据1997年的美日防御指导原则,美军只在必要时向日本提供情报。同时,按照现行宪法,日本向美国提供秘密情报是与禁止行使集体自卫权的精神相抵触。但是,按照新的协议,今后这种单向模式将彻底改变,美日之间将加强侦察手段的互补和所获情报的共享。
在共同研发和合作生产导弹防御系统方面,原先双方在合作范围、成果分享和资金分摊方面存在较大分歧和障碍,但现在这些分歧和障碍已基本克服。日本防卫厅在2006年度预算的概算中,已请求政府拨款30亿日元用于下一代拦截导弹的美日联合开发计划,从2006年度起美日联合“开发”下一代海基拦截导弹。此外,在美国的要求下,日本政府计划与美联合研制可以击落弹道导弹的激光武器。
此外,美日军事一体化还体现在把台湾问题列入“共同战略目标”。据外电报道,美日双方正在根据2005年“2+2”会议确定的这个“共同战略目标”制订台海“有事”“共同作战计划”和“互相合作计划”,并为应对朝鲜半岛“有事”制定了代号为“5055”的联合作战计划。从中可看出,美日军事一体化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联合应对未来在台海和朝鲜半岛等地区可能发生的武力冲突。
我国军事专家指出,美日强化军事一体化,美日军事同盟的全球化,是出于美日双方各自战略目标和利益的需要,不利于东亚安全,只会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另外,美日军事同盟将矛头指向台湾海峡,将给东亚和平带来极大隐患,并且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
三、美日共同构筑“民主轴心”,谋建亚洲版“北约”
美日双方在这次的联合声明中重申“在本地区和世界就安全和防务方面进一步加强美日澳三边合作关系”,同时强调“继续加强与印度的伙伴关系”。声明把澳印两国视为本地区与日美“有着共同价值观的重要伙伴”。这恰恰是近几个月来美日双方一直在努力构筑所谓亚洲版“北约”和“民主轴心”的又一次努力和体现。
今年3月,日澳两国签署《安全协定》。人们注意到,《日澳安全协定》是在美国副总统切尼2月下旬的亚洲之行三周之后签订的,它显现这个条约背后的美国影子。
同时,美日两国一直在努力把印度拉入美日澳同盟,使其成为安全同盟的第四个堡垒,从而在亚太地区形成美日澳印四国联盟,为在亚洲建立一个所谓的“民主轴心”和构筑亚洲版“北约”形成基本框架,以便将来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展。今年1月,日美印三国首次在东京举行战略对话会议。今年4月,美日印三国又在靠近日本的太平洋举行了首次联合军事演习。这种联合演习已被定位成旨在强化四国关系的一部分。国际舆论普遍认为,美日策划建立四国联盟的意图就是要遏制中国的崛起和发展。但从媒体透露的情况看,澳印两国至少在目前对正式建立四国联盟关系还都有所顾虑,都不希望做得太过明显,也不想走得太快。澳大利亚在签署《日澳安全条约》后立即声明该条约不针对中国。今年5月18日,印度国防部长安东尼也重申印度不会“与中国发生冲突”。这些都反映了澳印两国目前的心态。
人们还注意到,建立日美澳印“四方战略对话机制”的构想是安倍首相首先提出来的。安倍在这次赴美途中又重提了这个构想。2006年11月30日麻生在题为“打造‘自由和繁荣之弧’,开创日本外交新天地”的演说中提出了“价值外交”的新理念和建立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上的“自由和繁荣之弧”的主张,为建立“民主轴心”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理论基础。他所主张建立的“自由和繁荣之弧”是指位于欧亚大陆外圈的弧形地带。他在2007年1月26日的外交演讲中进一步解释说,在这个地带,“分布着沿自由、民主主义的道路前进的国家,或现在将要起步走这样道路的诸多国家。在这里,我国想扩大自由之环”。他在演讲中特别提到“要与具有共同价值观和志向的美国、澳大利亚、印度、英法德等欧洲各国”“携手推进这项事业”。日本等国舆论认为,日本主要是企图通过支持东南亚、中亚和东欧的国家,从而加强对这些国家的外交影响力,同时也包含着构筑对中崮的包围圈。无论是安倍的“四国战略对话机制”构想还是麻生的“自由和繁荣之弧”的主张,都反映了日本图谋在全球发挥更大作用的野心。
四、美日对台政策虽有微妙变化,但不宜对其进行过度解读
今年“2+2”会议的联合声明在关于中国问题方面,只是呼吁中国要“以一个‘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行动,提高军费开支和军事能力的透明度”,而没有像2005年会议那样再次明确把台海问题列为美日同盟的“共同战略目标”之一。正是这一点引起了一些媒体特别是台湾媒体的注意,进行了很多猜测和解读。有的文章说,这标志着美日对台政策的“重大调整”。
诚然,这次的联合声明避谈台海问题,确实表明美日对台湾陈水扁当局的态度有些微妙变化。这主要是由于台湾岛内政局混乱,特别是陈水扁最近又提出“四要一没有”(要独立、要正名、要新宪、要发展,没有左右路线,只有统独问题)的台独主张和一系列台独举动,使得美日都担心若再次在联合声明中强调台湾问题会给台湾陈水扁当局以“错误信息”,使台独分子更加有恃无恐,从而破坏目前台海相对稳定的局面,破坏它们特别是美国的战略部署。从这个意义上说,联合声明避谈台海问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但是,我们不应对此给以过度的解读,因为它并不表明美日对台政策的根本改变或重大调整。赖斯在记者招待会上回答这个问题时明确指出:“美国的政策没有变化。大陆和台湾领导人都不应有任何怀疑。”
再说,这次会议发表的联合声明明确指出,这次会议是在2005年确定的共同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召开的,是一次进一步落实和执行2005年联合声明的会议。盖茨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中一开头就强调了这一点。同时,我们从这次会议的联合声明和美日两国四位部长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中也可以清晰地意识到,中国问题和台海局势依然是他们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日本防卫大臣久间在记者招待会上谈到东北亚形势变化时,提出了中国增加军费和发射导弹击毁废弃气象卫星问题以及声明要应对东亚“变化中的安全环境”的必要性等,都足以证明这一点。所以,联合声明避开台湾问题只是在当前形势下美日双方所使用的一种策略手法,绝非政策的重大调整或改变。
更重要的是今天美日两国在对华政策上都采取两面下注的战略,即一方面继续与中国交往,特别是发展与中国的经贸关系,既可以从中获得巨大利益,也可以利用它们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以及由它们制定的一系列国际规则,不断对中国施压,把中国逐步纳入它们所主导的国际体系中;另一方面,美日双方从军事安全上加速在中国周围构筑防范和遏制的包围圈。什么导弹防御系统、驻日美军调整部署、建立“民主轴心”、“四国联盟”和亚洲版“北约”等等,虽然不能说都是针对我国的,但我国是它们所要防范和遏制的主要目标,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
至于台湾问题,无论美国还是日本都不会轻易放弃。从美国来说,它担心放弃台湾将损及甚至丧失它在整个东亚地区的战略利益。从日本来说,台湾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线,日本能源及原材料进口海运大都要经过台湾海峡。同时,日本曾侵占台湾半个世纪,有着历史情结,它非常不愿意看到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因此,台湾问题将始终是美日同盟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它们2005年确定的“共同战略目标”之一。这一点不会改变。当前美日和我国都希望维护台海地区的稳定,但各自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不同的。美日希望借台海稳定使目前的海峡两岸分裂状态长期化、永久化。对此我们要有清醒认识。
标签:军事论文;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论文; 美国军事论文; 日本军事论文; 北约代号论文; 日本中国论文; 情报搜集论文; 同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