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城市周边乡村产业非农化特点浅析[*]——以云南省昆明市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昆明市论文,云南省论文,为例论文,大城市论文,乡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乡村非农化即乡村地域非农产业与活动逐步发展壮大之过程。乡村非农化研究已成为我国西部转换二元结构,由传统经济走向工业化的重要突破口。昆明作为西部大城市之一,其周边农村地域非农化起步晚但进展迅速,在全省领先,其非农产业的地域分布密度和结构类型复合度均由中心向外递减,表现出同其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一致性。昆明农村非农化特征在西部颇具代表性。强调非农化理论与实证研究对西部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关键词 乡村非农化 非农产业 昆明周边
* * *
乡村非农化即乡村社会经济非传统农业化,其实质是指乡村社会经济现代化的实现过程。这个过程不仅包含了非农产业在乡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大,也包含了包括农业在内的部门由传统向现代化的改造与演进;不仅包含了乡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物质景观的变化,也包含了乡村经济组织体制和社会结构形式的演变;不仅是乡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也是乡村居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与城市的趋同化。实践已证明,由于时代的局限,广大发展中国家已不可能步发达国家的后尘,通过集中发展城市现代工业来转移乡村劳动力,最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相反,必须倍加重视农业经济和乡村发展,使传统农业得到彻底改造,才能最终摆脱传统部门对现代部门的种种制约,实现经济的“起飞”。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乡村人口份额均高,传统部门地位显赫,改革开放的十几年,我国乡村非农化发展十分迅猛,为世界瞩目。对于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的中国来说,乡村非农化发展可能是一条城市与乡村发展并举,即在逐步联合、交融,直至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工业化的新路子,乡村非农化问题的研究无疑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问题,其意义颇为深远。
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简概
本文研究的对象区域是昆明城市周边农村地域,其范围包括两个郊区和七个领县(市)。邻县城所在地与昆明市中心的直线距离都在50km。全城(除市区)面积10035km[2,],人口243.05万(1995年),人口密度242人/km[2,],乡村人口169.58万(1995年),占总人口的70%。
本文首先对昆明周边农村地域非农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水平进行分析,捕捉其特征并阐明原因;其次,分析全域农村非农产业结构,概括其特点与地域组合类型;第三,分析产业非农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最后,就本地域的非农化进程归纳几点重要结论。
2 昆明周边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特点与现状水平
2.1 发展过程及特点
昆明城市周边农村地域非农产业的发展具有起步晚、发展迅速;经济收入增长快;产业门类渐趋复杂;从业人数不稳定等特征。从1978年到1995年,其非农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27.97上升到80.15;非农收入占农村社会总收入的比重由38.94上升到86.65;非农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力的比重由8.77上升到24.72。全域非农产业的普遍发展起始于1978年,一直到80年代初,发展都不快,且从业人数急剧下降,其原因是实行联产到户责任制,农业生产收入上升。80年代后期,是非农产业迅速发展时期,此间,农业生产由高速增长转向徘徊,大量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使非农产值和收入大幅度增长。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非农产业的调整发展时期,处于由量到质的过渡变化之中,外部竞争激烈,乡镇企业面临结构优化,技术升级和效益问题,必要的收缩使非农劳动力人数减少。此间,非农产业开始从建材、建筑、加工等简单结构类型向多门类工业与第三产业方向转化。自1992年以来,非农产业开始新一轮发展,进入效益发展时期。此间,非农产业中乡镇企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9.3%,比全国水平56%高出3个百分点。其中农业企业增长87.7%;工业企业增长50.7%;商业企业112%;餐饮企业70.5%。
2.2 非农产业现状水平
由表1可看出:①本区域非农化水平在云南全省处于领先地位。②同全国比较属于一般水平,但人均量相当高。③同江苏省比较,非农劳动力比重距离大,产值比重较接近,但人均非农产值却高出江苏省水平。
表1 昆明周边非农指标横向比较
Tab.1 The crosswise comparison of nonagricultural targetin the suburb of Kunming
注释:有"*"号者为1994年数据。
资料来源:据《昆明统计年鉴,1991、1995》、《云南统计年鉴,1991、1995》、《中国统计年鉴,1991、1994、1995》上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从空间分布上看,非农化水平在全域范围内形成四个层次:高水平(官渡、西山两郊区)、较高水平(安宁市)、一般水平(呈贡、晋宁、富民三县)、较低水平(嵩明、宜良、澄江三县),并呈现从郊区—→近郊县—→远郊县渐次降低的经济梯度。以农村劳动力的产业分布为指标,对全域90个乡镇进行聚类分级,可得出反映产业非农化水平的五个级别(表2),其地域分布如图1所示。非农化处于高水平和很高水平的乡镇大都位于市区边缘,并聚集于主要对外联系通道两侧。因为这些地域工业分布集中,人口密集,农业生产条件较好,拥有发展非农产业的基础。低水平乡镇基本都分布在外围边缘地区,远离交通主干线。
图1 昆明市周边农村地域产业非农化水平分布
Tab.1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nonagri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suburb of Kunming
表2 昆明周边农村地域非农化水平分组
Tab.2 The groups of nonagricultural in the suburb of Kunm-ing
资料来源:根据各县(区)1990、1991年统计资料聚类计算所得。
3 非农产业的结构特点与地域类型
3.1 结构特点
通过运用韦佛指数法对本区11个非农部门从业人数进行结构分析,可知本区非农产业构成为以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业、商饮业为主的四元结构。从产值构成来看(表3),非农产值所占比重增长较快,其中工业一直保持高于55%的比例,并有一定增长。建筑业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但始终保持第二位,其容纳的劳动力数量却上升。交通运输业和商饮业容纳的劳动力数量也相当可观。
表3 昆明周边农村产值构成变化 单位:%
Tab.3 The output value change in the suburb of Kunming(%)
资料来源:由1985、1988、1990、1992、1995《昆明统计年鉴》上有关数据计算得出。
以本区同全国、全省情况相比较(表4),非农产业所占比重与全国更接近;非农产业内部结构则与全省相差不大。反映出本区在全省范围属于高水平区,而在全国则属于发展滞后区,带有西部农村非农化的突出特征。1994年本区农村产业劳力构成特化系数集中于农业、农村工业与建筑业、商饮业、交通业之现象也说明了这一点。
表4 昆明周边农村非农产业部门劳动力构成比较
Tab.4 The labour form comparison of nonagricultural indus-try departments in the suburb of Kunming
资料来源:同表1。
3.2 地域类型
同样运用韦佛指数法对本区90个乡镇的11个非农部门逐一分析,得出各乡镇非农部门组合情况(表5):非农部门主要在工业、建筑业、交通邮电业、商饮物资、文教、乡村经济管理、其它7个部门中进行组合,大约有70%的乡镇的组织元数为四元或三元,这一结果与前面非农部门结构分析情况相吻合。以上述7个部门的构成为指标,对全域90个乡镇进行非农产业结构的聚类分析,得到四大类12个亚类(表6),从中可以看出:以工业为主或占有较大比重的乡镇约占全部乡镇的30%;综合类型者占18%;运输为主的占2%。非农主导部门为1~2个,所占比重较突出的乡镇约占36%;非农主导部门不太集中,约为4个或以上的多元型结构者占34%;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占30%。若将此结果同东部发达省相比较,同样显示出发展滞后的特征。
表5 昆明周边农村地域主要非农产业组合元
Tab.5 The composition units of the main nonagricultural i-ndustry in the suburb of Kunming
资料来源:由1990、1991年各县(区)统计资料计算所得。
注释:A:工业、B:建筑、C:交通运输、D:商饮、F:卫生体育福利、G:文教、H:科学研究、J:乡村经管、K:其它。
表6 昆明周边农村非农产业结构聚类分析及其类型特征
Tab.6 The classed analyse and its types feature of nonagr-icultural industry structure in the suburb of Kunming
资料来源:由1990、1991年各县(区)统计资料计算所得。
注释:A:工业、B:建筑、C:交运邮电业、D:商饮物质仓储业、G:文教事业、J:乡村经济组织管理、K:其它。
4 非农产业发展与非农化水平分析
4.1 非农化水平与非农产业结构
将非农化水平地域分布图与非农产业结构类型分布图相叠置,可以看出:高或很高非农化水平的地域,大约有2/3的乡镇的非农产业第一是工业;1/3的乡镇是建筑业。在非农化水平很高的地域,工业的比重更高;一般非农业水平地域中,约有56%的乡镇工业居第一位,34%的乡镇建筑业居第一位;7%为综合类型;低水平地域中大约50%的乡镇为综合类型,31%的乡镇是工业为非农产业第一类型。这一状况明显反映出工业和建筑业对本区域非农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以水平指标和结构指标进行聚类,其结果是:非农化水平较高的类别,一般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饮业都比较发达,表现出以工业或建筑业领头的综合发展格局;以工业为主导,无明显辅助部门类型,其非农化水平也较高;非农化水平偏低者,主要为无主多元、管理领头多元、运输为主多元、工业与管理为主多元等类型;其余者基本都属非农化一般水平类型。
4.2 产业非农化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选取农村人均社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劳动力的三次产业构成三大指标进行综合聚类测度,可以看出全域各区县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形成四个水平层次:官渡区因其紧裹两城区的有利位置,水平最高,独立为一类;西山区和呈贡县与城市位置紧密度稍次,发展水平居第二;嵩明县距城市最远,人口又多,属最低水平区;其余各县(市)水平相当,属第三类(表7)。值得提出的是,本区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分布与前述的全域非农化水平地域分布表现出惊人的一致性,即呈从郊区向远郊县渐次递减的经济梯度。另就农村人均社会总产值与农村人均非农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非农收入的两两相关分析,其相关系数达0.9440,表明其相关性十分显著。即:凡农村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非农产业也十分发达。其中,非农产业对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由此可推论:积极发展非农产业,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已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如何强化农村非农产业,也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问题之一。
表7 昆明周边农村社会经济水平聚类分组
Tab.7 The classed groups of economic level in the suburb of Kunming
资料来源:根据1995年《昆明统计年鉴》、《澄江县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计算得出。
5 结语:几点认识
(1)西部地带农村地域非农化进程以大城市周边农村为快,其发展水平略高出或大致相当于全国水平。十多年的发展已使大城市周边非农产业具备雏形,并在沟通城乡交流、促进乡村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发挥了不可缺少的作用。
(2)西部地区农村非农化的发展多属它力型,具有对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的强烈依赖性。就现状而言,城市周边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社会面貌和人口素质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户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已由单纯农事活动转向多种非农活动;乡村人口在生产和生活方式、消费水平、思想观念方面已逐步向城市居民靠近;乡村经济在某些方面已同城市经济相交融。
(3)从农村非农产业的结构看,主要依托于工业和建筑业发展,多元化综合发展格局尚未形成。与发达地区农村产业非农化相比存在发展阶段上的滞后性。
(4)西部地区,尤其在云南省范围内,农村产业非农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相辅相成。表明乡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应立足于以产业拓展为重心的多方位非传统农业化过程。即通过宏观上健全农业投资机制、农产品交换机制、组织管理机制和农业政策机制;微观上给予资金、技术、人才方面的支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西部地区的非农化加以正确引导,促进其非农化的健康发展,可以加快二元结构转换,实现由传统经济向工业化、现代化的突破。
[*]云南省教委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一部。
收稿日期:1997-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