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初探_可持续发展论文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的初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区域论文,评价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区域可持续性发展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只有建立起一套评估区域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才能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监测和预测,使区域发展不偏离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也只有建立一套科学、严密、完整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才能了解区域经济发展与持续经济发展目标之间的差距,才能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找出存在的不足,校正发展方向,使可持续发展从理论阶段进入可操作性阶段。

1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1.1 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具备解释功能、评价功能及预测和预报功能。根据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结构和目标,在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1.1 科学性原则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建立在充分认识、系统研究区域的科学基础上,能客观地反映区域发展的状态,并能较好地量度区域可持续发展主要目标实现的程度。

1.1.2 整体性原则

指标体系应是一个有机整体,不但应该从各个不同角度反映出被评价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状况,而且还要反映系统的动态变化,并能体现出系统的发展趋势。

1.1.3 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取舍要考虑到指标量化及数量取得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指标内容应简单明了,容易理解,可比性强,容易获取等。

1.1.4 层次性原则

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应根据系统的结构分解出若干亚系统,亚系统再分解为若干子系统,使指标体系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便于操作。

1.1.5 动态性原则

考虑到可持续性发展需要通过一定的时间尺度才能得到反映,因而指标的选择要求充分考虑动态变化特点,要能较好地描述、刻画与量度未来的发展或发展趋势,如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指标。

1.1.6 前瞻性原则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应反映区域发展的趋向性,它不但能揭示历史的发展情况,并且能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间接信息,如预测指标和门槛值。

1.2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许多因子密切相关,由于这些因子的性质和特征不同,它们对区域持续发展的影响也不一致,其评价的指标和方法也有差别。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大致可分为4个步骤进行,其一是确定区域持续发展的范围; 二是确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三是确定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四是确定区域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诊断标准(即指标的变化范围和阀值)。总括起来可用图1表示。

图1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1.3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不仅要对区域的资源、生态、经济、社会各要素现状进行调查与评价,而且还需要评价目前这种区域发展模式所导致资源消耗、生态过程、经济结构、社会组成的动态变化,是有益的还是不利的。评价指标可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来讨论。

1.3.1 资源环境指标

区域内的资源与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通常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能源、环境污染、污染治理、自然灾害等。表1给出了资源环境评价的指标类型。 在区域持续发展评价时,应着重强调区域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过程的影响,即使目前各种资源可与区域发展协调,环境要素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可更新资源可能消耗已尽,可更新资源可能接近当年可利用的阀值,生态环境可能趋于恶化,影响到区域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表1 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资源环境指标

因子

指标分类 指标属性与评价方法

土地资源人均耕地/土地面积/城镇用地面积

资 水资源 人均水资源量、水资源保证率

源气候资源 年内变化、年际变化

环生物资源人均林地面积、植被覆盖率、物种受威胁程度

境矿产资源金属矿/能源/非金属矿产人均占有量

因环境污染 人均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排放量、空气中SO[,2]含量/

子环境治理

废水/废气处理率、水土流失面积比重

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成灾率、旱涝保收面积比重

1.3.2 经济指标

区域持续发展评价的经济指标主要包括经济资源、经济环境和综合效益三个方面(表2),经济评价的指标可通过统计资料的分析、 计算得出定量的预测结果,根据预测结果可评价目前这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在近期和未来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及其潜在的和隐性的生态影响和社会影响。

表2 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经济指标

因子

指标分类 指标属性与评价方法

经济资源

劳动力资源数量、占总人口比重、增长率

智力资源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口比重,文盲、半

文盲率、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

资金资源 人均财政收入、经济密度、固定资产投资率

、农田基本建设/ 基础设施投资占基建总投

资比重

经济环境

子 生产成本 单位GDP的资金投入/劳动力投入/ 耗能源数

量/耗水资源数量

收入与消费城镇居民/农民人均收入、 人均年末储蓄存

款余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市场状况 工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率、每万人拥有的商

业、服务网点数

人口环境 人口密度、人口流动数量、人口出生率/ 增

长率

综合效益全员社会劳动生产率、资金利税率、产值利

税率、固定资产产值率

1.3.3 社会指标

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指标主要包括宏观的社会、政治环境、社会的承受力、社会保障水平、生活质量及公众参与程度和伦理道德等(表3)。社会因子是难以定量的指标,在评价中可利用专业判断法、 调查评价法、比较分析和定量评价区域经济发展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傅伯杰等,自然资源学报,1997(2),112—118), 以及社会因素对区域持续发展的影响。

表3 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社会指标

因子指标分类指标属性与评价方法

政治环境

政策法规国家政策、区域政策、专项政策、条例、法规

社 总体规划国家、区域中长期规划、近期规划

会 政策保障政策的有效性、持续性

因 社会接受能力

文化、宗教、部门、团体、伦理道德

子 社会保障能力

失业救济率、医疗保险率、残疾人就业率、每

千人拥有病床数

生活质量

平均预期寿命、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城市居民

人均绿地面积、煤气普及率、人均用电量、人

均公路里程、每百人拥有电话数

2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内容

2.1 资源环境评价

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环境评价是评价区域经济发展在目前及其较长时期内对区域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一定时期内,资源是有限的,不合理的资源利用会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进而影响到人类的健康和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区域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决定于资源的总量和可更新资源的年均更新量,可根据各种资源总量、人均资源占有量及可更新资源年均利用阀值等指标进行评价。

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生态环境恶化一方面会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还会妨碍资源的利用,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可以说环境质量的好坏是鉴别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子。由于区域生态环境因子的边界较模糊,环境演变节律与区域经济发展节律不同步,生态环境因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比较复杂。通常根据“三废”排放量、处理能力、水土流失面积比重、自然灾害成灾率等指标进行评价。

资源环境评价在区域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区域发展在资源上和生态环境上的可持续性,才能保证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可以说资源环境评价是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基础。

2.2 经济评价

经济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区域的可持续性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使人类脱离贫困,而且经济发展又是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根本手段。这是因为经济发展可以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提供资金和技术,经济发展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经济评价的定量指标可从经济资源、经济环境和经济效益等方面来确定。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决策中,并非所有的决策制定均符合经济规律,如果一个新的发展项目在生态环境上和社会上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即使其满足了所有的经济指标,也必须调整。

2.3 社会评价

社会评价是评价区域持续发展是否符合社会的文化观、价值观和能否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主要指标有国家和区域政策、法规、总体规划、社会团体和个人的接受能力、社会保障能力及生活质量等。

区域持续发展中的社会评价通常表现为社会对区域发展的干预。当一个地区选择了社会公认的具有资源和生态持续性的区域发展模式时,社会应对这种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保护措施给予政策扶持、资金补偿和技术支持,对于那些只满足经济指标,而不符合资源环境和社会指标的发展项目,社会应进行必要的干预和限制,以确保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过程与方法

3.1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过程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包括资源环境评价、经济评价社会评价,评价过程的核心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综合分析评价。对于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其评价因子与指标应根据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和特殊性而有所区别。图2给出了区域持续发展的评价过程。

图2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过程模式

3.2 建立区域可持续性发展评价模型

考虑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多,参评指标多样,为了使评价的可操作性强,可用区域发展协调度模型进行求算和评价。

3.2.1 功效函数

设区域持续发展系统评价指标变量为U[,i](i=1,2,3,…,n), 其值为X[,i](i=1,2,3,…,n),a[,i],b[,i] 为系统稳定临界点上指标的上、下限值。根据协同论可知:①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状态方程为线性;②势函数的极值点是系统稳定区域的临界点;③慢驰豫变量在系统稳定状态时也有量的变化,这种量的变化对系统有序度有两种功效:一种是正功效,即慢驰豫变量的增大,系统有序度趋势增加;另一种是负功效,即慢驰豫变量的增大,系统有序度趋势减小。因而,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指标变量对系统有序的功效可表示为:

式中U[,A(U[,i])]为指标U[,i]对系统有序的功效,A为系统稳定区域。

3.2.2 协调度函数

可用线性加权法对每一个指标功效配以权系数W[,i], 则协调度函数可表示为:

协调度C介于0到100之间,当C=100时,协调度极大, 区域发展结构有序,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高度协调;当C=0时,协调度极小,区域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极不协调,经济崩溃。

该模型合理的关键在于功效函数中的上下限值的选取(吴跃明等,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6(2),47~50), 其值的确定可以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当我们知道了各指标目前所处的稳定区域的临界值时,便能很容易求出区域发展系统的功效。区域发展是持续的发展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区域发展的阶段性为我们确定协调度指标功效提供了可能性,在一定的区域发展阶段,指标值有相对的上下限,不同发展时期指标的阈值有所差别。

3.3 区域可持续发展预测与预警

根据区域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区域的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值,根据协调度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对危及区域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指标进行报警,对区域重大的资源、环境等问题进行报警,提出解决的途径、措施和区域持续发展的对策等。

标签:;  ;  ;  ;  ;  ;  ;  ;  ;  ;  ;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初探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