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礼记》“六教”与当前的学校教育论文_余家宇

谈《礼记》“六教”与当前的学校教育论文_余家宇

(江苏省江阴市敔山湾实验学校,214422)

摘要:《礼记》“六教”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的教育。依六经而治国,“其如示诸掌乎?”如果能从《礼记》六教中获得智慧启迪,借鉴“六教”内容设计,充分运用多种方式与策略,寓教于日常学习生活之中,施教于丰富的学生活动之中,可以开辟出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德育的新途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礼记;六教;学校教育;德育

【正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关重点任务和措施,如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加强国民礼仪教育等等。

一、温柔敦厚,《诗》教也

《学记》曰:“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可见,中国古人非常重视国民教育,建立一个邦国,首要的任务是教化百姓。拿什么教?不是先拿严刑峻法来吓唬人民,而是首先用诗教,即用《关雎》、《蒹葭》这样“哀而不伤,乐而不淫”这样的温柔敦厚之诗来滋养人民。他们田间地头吟唱,节日祭祀时集体歌颂,从小到大,一年四季接受熏陶,为人也就在不知不觉间变得温柔敦厚了。当然,诗教也不是整天在那里胡吟乱唱,变成村野、市井小调,那倒会让人变得淫邪、愚昧。

当前学校教育中,中华诗文诵读已经渐成风气,许多学校都开展诗歌诵读大赛、古诗文大会等,让学生诵读古典诗歌、散文,用经典滋养学生的生命。这其实就是在落实“诗教”。只不过不能停留在语文学科活动中,而应该经典诗文诵读、传唱、创作成为一种校园风尚,成为学生校园生活的一部分,让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

二、疏通知远,《书》教也

《书经》也就是《尚书》,可以说是上古时期的国家公文,是国君、大臣的重要言论,是历代君王治国的“教科书”,也是重要的政治历史文献。治国安邦,读《尚书》可疏通知远,理解什么是治国,怎样治国,了解历史兴衰的经验与教训,这便是《书》教。但是,因为时过境迁,如果不用正确的方法去解读,生搬硬套上古的做法,那么就可能近诬而害人害己。故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今天的学校教育怎样实施书教?当然不可能是让教师、学生都去教《尚书》、读《尚书》,那么教什么、读什么呢?对当代中国来说,就是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因为它凝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教师、学生、家长都需要学习。

三、广博易良,乐教也

乐教何以能致“广博易良”的教化效果呢?《乐记》说,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乐由中出,乐是天地之和的结果。天地相和,百物皆化。人生天地间,无不感通于天地,所以好的音乐,即能至广至博,通于人心。所谓“治世之音安以乐”。大乐必易,德音雅乐,能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乐至则人心无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故曰“易良”。如果不解乐的真正内涵,只把乐当作是外在的视听享乐,在乐器的精美、乐队庞大,乐舞的场面,感官刺激等方面做文章,那么就会流于奢侈、浮华。

学校的乐教要基于音乐课堂,但绝不能止于音乐课堂、依赖音乐老师。学校的乐教应该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校园课间音乐、用餐音乐、放学音乐的设计,到各项活动的文艺内容与形式,以至于各个仪式的背景音乐、学校的校歌、班级的班歌等都可以作为实施乐教的抓手与阵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然,实施乐教也要避免“失之奢”,要倡导“大乐必易”的“德音雅乐”,不能放任西方音乐、世俗流行充斥校园。

四、絜静精微,易教也

易教,即依据《易经》对百姓进行教化,是大智慧的教育。《易·系辞上》:“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易》就是告诉人们这个世界的根本道理,其基本精神可以简单概括为“三易”——变易,简易,不易,阐明的是宇宙天地人生的哲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告诉人们在天地间的生存智慧,所以说是絜静精微之教。如果把《易》异化为算命卜卦的东西,那就是用迷信来“贼天下”。

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中同样要注意不要“失之贼”,也就是不要动辄把易学说得玄之又玄,让师生望而生畏、听而生疑、近而生迷。要根据实际,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个中国文化的基本哲学思想入手,依托日常生活,加强对学生进行阴阳五行、传统历法、二十四节气、十二时辰、生肖文化、健康饮食、以及中医养生的教育等。要让学生听得懂,能接受,能运用。

五、恭俭庄敬,礼教也

古人用《礼》教化百姓,以期上至君侯下至平民,都能恭俭庄敬,通过礼,定亲疏,别尊卑,决嫌疑,明是非,这是礼教的根本目的。《孝经》曰:礼者,敬而已矣。《论语》中林放问礼之本。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礼自外作故文,所以,形式还是重要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大礼必简,礼教也不是要求人们时时处处都要按照《礼记》上的繁琐的礼仪规定去做,那样反而会让人对礼产生厌烦,这就是“失之烦”。

学校教育中的礼教,首先落实在文明礼仪教育中,要通过行动教育让学生形成自然而然、自觉自愿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而非仅仅是学校的纪律要求。其次,礼教育要落实于学校教育中的仪式教育中,如每周的升旗仪式、入学仪式、入队入团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开学典礼、休业仪式、毕业典礼等,这些仪式教育的形式、内容要有所固化,有定规、定格、定式,方能使其在学生形成仪式感、庄严感、神圣感,方能形成永久的记忆。

六、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春秋》是经孔子修订的鲁国史书,孟子有“孔子作为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的

说法,因为“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孔子上对诸侯,正对臣子,凡是他们做过的事情、说过的话,都真实地记录,毫不掩饰,措辞上也不偏不倚。作为载入史册事件、言论,好的会青史留名,坏的会遗臭万年。后世之人,读《春秋》就会把它当成镜子,对照自己,善恶正邪已经在那里了,所以乱臣贼子们恐惧不已。这便是《春秋》属辞比事之教。但读《春秋》如果不用正确的方法,可能会从中学到反面的东西,为自己犯上作乱找到依据和借口,所以说《春秋》之教会失之乱。

学校教育中的春秋教,可以简单理解为历史教育。一方面要求历史课程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即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人生智慧,找准生活的方向,让历史活起来。另一方面,要注重现实的历史教育,即学校要有校史,学校的重大事件、发展历程、先进人物等要每年编入校史,这样可以激励师生为学校发展进步而奋斗。学校日志、班级日志都要发挥其应有作用并交校史室、档案室长期保存,这样可以引导每个学生弘扬美德,日有善行,并且不敢轻易违反纪律,以免载入“班级历史”。

新时代的中国,新时代的传统文化教育,新时代的学校教育,如果能从《礼记》六教中获得智慧启迪,借鉴“六教”内容设计,充分运用多种方式与策略,寓教于日常学习生活之中,施教于丰富的学生活动之中,相信可以做到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为现代的“礼”注入新鲜血液与活力,从而开辟出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德育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礼记》(上海古籍出版社)

[2]《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论文作者:余家宇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0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9/27

标签:;  ;  ;  ;  ;  ;  ;  ;  

谈《礼记》“六教”与当前的学校教育论文_余家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