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结节CT与核磁共振成像的临床结果对照观察论文_冯长灵

齐齐哈尔市第七医院 黑龙江 161006

【摘 要】目的 对比肝硬化结节CT与核磁共振成像临床结果。方法 将本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接收的肝硬化结节患者52例纳入至本次研究中,所选患者分别进行CT检查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对两种影像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在诊断准确率、特异性和敏感性方面,MRI诊断分别是86.54%、51.92%和67.31%,CT诊断分别是84.61%、50%和65.38%,两种诊断方式间未见明显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结论 在肝硬化结节诊断过程中,MRI及CT具有各自的优点,MRI在恶性疾病诊断方式占有一定优势,将两者联合在一起,可促进诊断准确率的提高。

【关键词】核磁共振成像;CT;肝硬化结节

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是肝硬化结节,其指的是患者机体内纤维组织围绕再生结节,进而导致肝脏结构破坏显著,严重影响了患者身体状况,因此需要及早诊断和治疗。由于该病诊断与后期疾病治疗有关,所以需要提高诊断准确率,并给予患者相应的治疗对策,促进患者疾病诊断率的提高[1]。临床上,通常采用CT及核磁共振进行诊断。本次研究主要针对肝硬化结节患者采用CT和核磁共振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报告。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将本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接收的肝硬化结节患者52例纳入至本次研究中,其中,男患与女患数量比为30:22,年龄处于31岁-69岁之间,均值(40.36±2.35)岁;患病最长时间为5年,最短患病时间为7个月,平均患病时间为(2.71±0.52)年。入组标准:①本次研究所选人员均在自愿的前提下签署了知情研究协议书;②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存在心理及精神疾病患者;②存在言语、肢体及意识障碍患者;③拒绝参与本次试验患者。

1.2 方法

1.2.1 核磁共振检查

应用本院MRI检查仪器,通过动态增强扫描机MRI平扫开展检查。平扫期间,T1WI为横断面SE脉冲序列,将TE及TR分别设置为11ms和540ms;T2WI序列中,TE及TR分别设置为80ms和3200ms,层厚及层距分别是8-10mm和1mm,视野为38cm*38cm,矩阵为256*256;增强扫描期间,采用横断面梯度回波序列快速小角度激发,TR及TE分别设置为145ms和6ms,层厚控制在8-10mm之间。

1.2.2 CT检查

采用本院CT机进行检查,患者扫描方式包括双期动态增强扫描和平扫两种,将螺距控制在1-1.5之间,层厚为5mm,将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入至肘静脉,每升300mg,固定注射速度为每秒3ml,注射剂量在1.5-2ml/kg之间,动脉期延迟时间设置为0.5min,门诊期延迟时间时间设置为80s。

1.3 观察指标

对核磁共振成像和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完整记录有关数据。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处理本次试验中的计数资料(%),检验值为x2,组间对比值为P,P<0.05则代表差异呈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CT检查结果

52例患者中,尾叶大小再正常肝脏以外的患者有13例,尾叶减小患者25例,左叶减小患者27例,右叶增大患者9例。

2.2 分析MRI检查结果

52例患者中,直径处于6.5-21mm之间,其中有14例伴有肝硬化再生结节,其直径在11mm以下,加权像信号中,T1及T2保持较高均匀性患者10例;T1升高患者4例,但是T2则逐渐下降。9例伴有发育不良结节,其直径在4-11mm之间。

2.3 对比MRI检查和CT检查结果

MRI诊断敏感性、准确性及特异性分别是67.31%、86.54%和51.92%,CT分别是65.38%、84.61%和50%,MRI与CT诊断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下表1:

表1 比较MRI检查和CT检查结果[n(%)]

3 讨论

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是肝硬化,此类疾病发病人群以中老年人为主,发病初始阶段,男患临床表现则以睾丸萎缩为主,女患临床表现则以乳房胀痛等为主,与此同时,伴有肝区疼痛,严重影响了患者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2]。

通常情况下,采用CT及核磁共振成像两种方式进行诊断和检查。核磁共振成像以核磁共振原理为依据,利用外加梯度磁场对发射出的电磁波进行检测,并绘制物体内部结构图像,该技术主要用于绘制人体内部结构图像,其在多种疾病治疗诊断中广泛应用,其中较为典型的一种疾病是肝硬化结节。通过扫描仪中的电磁波对人体进行扫描,目的是观测和扫描人体内结构,以便及早发现机体中异常结构,包括肿瘤、结石等,该方法具有良好的诊断结果[3]。CT也是诊断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其中较为常用的是血管内对比剂扫描,详细操作如下:在患者静脉内注入含碘有机化合物也就是造影剂,在开展增强扫描的过程中,将对比剂快速注入至静脉中,与此同时,控制血液中含碘量,以便更清楚的显示病灶及器官等。肝硬化结节诊断过程中,应用CT检查和MRI检查,能够对肝实质异常及门静脉高压进行诊断,此外,核磁共振成像诊断期间,独立性指标为结节性肝表面,CT诊断独立指标为肝边缘变钝。在诊断效果方面,两者具有同等效果,同时又具各自优点,仅采用单一的诊断方式,很难进一步提高诊断结果,因此需要将两种诊断方式联合在一起,以便提高诊断准确效果。

经过本次试验结果可知,在诊断准确率、特异性和敏感性方面,MRI诊断分别是86.54%、51.92%和67.31%,CT诊断分别是84.61%、50%和65.38%,两种诊断方式间未见明显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由此可见,两者均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其中MRI诊断优势更为显著。

总而言之,CT及MRI在肝硬化结节诊断方面均具有各自优点,其中MRI在恶性诊断方式占有显著优势,将两者联合在一起可促进诊断准确率的提高,值得进一步采纳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严福华.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CT和磁共振成像的表现及研究进展[J].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6,32(6):1079-1082.

[2] 熊浩,彭婕,郑黄华,等. 回顾性分析用MR和CT鉴别诊断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的临床价值[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6,21(4):567-568.

[3] 单崴. 高场强磁共振弥散成像诊断短暂性脑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J]. 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12):23-25.

论文作者:冯长灵

论文发表刊物:《兰大学报(医学版)》2018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0

标签:;  ;  ;  ;  ;  ;  ;  ;  

肝硬化结节CT与核磁共振成像的临床结果对照观察论文_冯长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