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民族企业的“名牌”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近代论文,名牌论文,意识论文,民族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中国近代民族企业,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能够生存并逐渐发展,除客观的世界经济形势和历史条件给其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外,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一批有作为的民族企业家在竞争中形成了日臻完善、颇具特色的经营管理思想,“名牌意识”作为经营管理思想的闪光点,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近代民族企业为争取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从它所要达到的经营目标来适应市场,在对市场进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制订企业的计划,组织生产,指导企业的活动。在当时外国商品充斥中国市场的情况下,要取得市场竞争的优势,打破洋货独霸市场的局面,除了进行使用国货、抵制外货的宣传外,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名牌产品来增加竞争能力。民族企业的“名牌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质量管理,创“国货”名牌产品。
外国在华企业凭其资本雄厚、技术先进,生产出物美价廉的商品,在市场上倾销,以图挤垮民族企业。这就迫使民族企业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用名牌优质产品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创制名牌国货产品对企业的发展是一种强有力的推动,它不仅是民族企业生存能力的表现,也是民族企业家抵御外侮,以国货优质产品击败洋货,在市场中为民族工业的发展赢得一席地位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民族企业如荣氏企业的“兵船”牌面粉,宋棐卿东亚毛纺厂的“抵羊”牌毛线,简氏兄弟的“双喜”、“飞马”牌香烟,张謇大生毛纺厂的“魁星”、“红魁”、“绿魁”棉纱,是由中国人自己创造出的名牌产品,这些产品得到社会的信任和赞誉,提起这些牌子人们自然就和企业联系在一起。
民族企业家们深深懂得:“凡百业如欲抵制外侮,专恃国家保护政策与社会爱国心理,而不力图改进货品,实非竞争之根本办法。”(《中国民族火柴工业》第60页,中华书局1963年版)要保证产品的质量,必须在产品原料、产品生产过程中严格管理,不断更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产品性能。
(1)注重原料质量,保障原料来源。
原料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优劣。民族企业所创名牌,无不从原料质量入手。如张謇曾讲:“熟货之良梏,视乎生货之优劣”(张謇:《实业文钞》卷五,第12页,中华书局1932年版)。穆藕初在收购原料时,宁可多花钱,也要采购质优的原棉。“兵船”面粉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企业严格控制收购质量合格的原料,绝不收失晒淋伤的小麦,进仓小麦专人拣挑,同时还提倡“广集国内所有工业制品原料,以期有得”(张謇:《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五,第1页,中华书局1932年版)。对原料的选购可说到了十分挑剔的地步。不仅如此,为保障原料来源,改良原料质量,民族企业家还主张实行原料资源开发计划并积极加以实施。张謇认为“纱厂、工商之事也,不兼农事,本末不备”(张謇:《实业文钞》卷二,第1页),指出原料供应对工业发展的重要,并从1900年起,先后创办了多家垦牧公司。穆藕初也极力主张改良中国的棉种和扩大植棉面积,强调“棉质不改良,纺织事业亦难求充分之发展”(穆藕初:《藕初五十自述》上卷,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并成立试验场,从事改良棉质之研究。民族企业家在经营活动中,力求提高原料质量,加强质量管理,反映了强烈的名牌意识。
(2)引进先进设备,提高产品质量。
要提高产品质量,不断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是至关重要的。一些资本较为雄厚的大企业,注重引进性能先进的设备,以保证产品质量。如荣氏企业加强质量管理的成功之道,就是:“设备求其新”。仅以茂新厂为例,1905年采取分期付款方式购买了六部18寸英国钢磨,1913年改装美式机钢磨24部,1918年添置美式机钢磨12部,足见其对改进技术设备以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民族企业都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国外先进设备,更多的则是从企业技术改造上入手。“棉纱大王”穆藕初认为“增加生产,为第一要端,然以我国纺机之旧,即厂屋亦且多不合用,如果彻底改良,非巨资莫办……于是余有谋改良机器之动机”(《纺织时报》1933年9月25日),并研制成功穆朱式大牵伸,在纺织行业中得到推广。
先进的机器设备是产品质量的保证。民族企业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能拿出巨资,或从国外购买机器设备,或致力于技术改造,以使本企业能在竞争中保持坚实的基础。这基于认识到:要在市场中占据地位,必须有社会认可的名牌;要有名牌产品,保证产品质量,先进的技术设备是至关重要的。
2.以优质低价争得市场。
民族企业要在与外资企业竞争中争得市场,除确保产品优质名牌外,也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者的消费水平和当时的社会生活水准,否则,即使质量甚优,而价格高于洋货,产品也无人问津。因此,针对洋货的低价倾销,民族企业在降低产品成本基础上,也采取廉价促销策略,以赢得市场。“货必求美胜英美,而价钱贱过英美,人心自然推向”(《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42页),是南洋烟草公司与英美烟草公司市场竞争中所取得的经验。天津东亚毛纺厂针对英、日在华企业低价销售“蜜蜂”牌毛线的情况,宋棐卿立即采取调低“抵羊牌”毛线价格的应变措施,采取灵活的促销手段,巩固了“抵羊牌”毛线在市场中的地位。
低价促销策略,是民族企业为抵制外货在市场上的倾销,保护自己的国货名牌产品在市场上的地位,而采取的一种策略。这种策略是在保证产品质量基础上采取的,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它能刺激更多地需求,争夺更广阔的市场,确保名牌国货的竞争地位。
3.采取灵活的销售技巧,确保名牌产品的市场份额。
产品销路的好坏,销售数量的多少,还要看流通渠道是否畅通。帝国主义在华企业,凭其资本雄厚,在全国各地设立贩卖网,给民族企业名牌产品的销售带来很大困难。民族企业家为保证自己的名牌产品在市场上顺利销售,打破外资企业想在流通领域挤垮国货名牌商品的企图,不惜拿出大量资金用于竞销活动。如大中华火柴厂为了加强产品销售工作,建立和扩大推销机构,除了在企业总事务所设专职人员负责推销工作之外,还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事务所,建立起一个广泛而密集的推销组织网络,保证了在市场上的优势。而东亚毛纺厂则采取“厂商产销合作合约”的办法,建立厂商间的联合关系。具体做法是:商店向“东亚”预交部分进货押金,而“东亚”则按月付息给商店,商品因市场价格下降而造成亏损,则由“东亚”负责弥补。这种经销办法,使经销人既获利又不担风险,对商店有较强的吸引力,确保了国货名牌产品的市场份额。
4.采取质量异同与商标异同的策略,巩固名牌产品的市场地位。
商标的使用,对企业争优质、创名牌能起推动作用。商标不仅能增强企业对产品质量的责任感,而且能增强企业树立名牌的荣誉感。产品如不使用商标,就根本谈不上创名牌保名牌。民族企业在推销成品当中,也将商标作为竞争的手段。除有一、两种市场上公认的质优名牌产品外,还有几种甚至十几种同类产品,依质量不同,相应以各种商标为名。优点是不致于将企业声誉过于紧密地与个别产品相联系,如个别产品失败,不致对企业整体造成不良后果。如大中华火柴厂把每年销售2000箱以上的“中华牌”火柴作为主要商标,其余还有几十种。其它企业,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东亚毛纺厂等除“双喜”、“飞马”、“抵羊”等主要商标外,也都有其它不同商标的产品,如东亚毛纺厂的“高射炮”牌毛线等。这主要是在与洋货竞争中,为保证名牌产品获利,与外商进行竞争而采取的策略。洋商与民族企业竞争激烈,生产出许多牌子的产品,压价出售。民族企业为维护自身利益,增强竞争能力,需创一些新牌,以作后备。再者,由于竞销范围广阔,消费者偏好不同,各地盛销的牌子也有所不同。为不同质量的产品制定不同的商标,既增强了竞争能力,又适应了消费者的偏好。
如前所述,凡有成就的民族企业家都把产品质量视同生命,他们通过注重原料质量、加强生产过程管理、不断更新产品等手段,创出了一批享誉中外、经久不衰的名牌产品。他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经营管理思想,特别是名牌意识在我国经济思想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标签:商标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