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孟东[1]2000年在《20世纪帕萨卡里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帕萨卡里亚,是一种巴罗克时期起源于西班牙的舞曲,一般为三拍子,小调式:8小节的固定低音主题依据复调变奏技术被不断重复衍展,其多声织体通过节奏、力度、音色、音区等各项参数的变化,以及对位、和声、配器等手段的处理安排,获得丰富的动力和发展。巴罗克后期,这一滥觞于17世纪初,在西、意、法、德等国广泛流行100余年的固定低音复调变奏形式由巴赫等人发展至高峰。本文第一章对这种形式形成发展过程的回顾、陈述和思考,无疑为进行20世纪帕萨卡里亚研究提供了一个历史的坐标。 20世纪初,在功能和声体系逐渐瓦解、复调音乐以新的形式复兴的趋势中,帕萨卡里亚藉表现主义、新古典主义音乐流派的推波助澜而得以再生,并以其独立的结构性、横向的高度衍展性、材料的集中统一性、织体的坚实性、音乐发展的连续性、以及特有的风格韵致而得到现代作曲家的青睐,几乎所有在20世纪音乐史册上享有重要地位的作曲家,如勋伯格、威伯恩、贝尔格、兴德米特、斯特拉文斯基、布里顿、拉威尔、肖斯塔科维奇、科普兰、卢托斯拉夫斯基等人,均以这种形式创作了数目不等的作品。本文第二章即从这些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不同流派作曲家的创作中选取了9部帕萨卡里亚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作曲技术理论的角度,对它们逐一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而概括的分析研究;在第三章,又对20世
田艺苗[2]2005年在《帕萨卡里亚的现代内涵——读徐孟东《20世纪帕萨卡里亚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帕萨卡里亚研究》作为一篇成功的博士学位论文,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于2003 年4月出版。这是徐孟东先生在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导师陈铭志先生的指导下完成的一项涉猎广博的、深入的学术研究,其史料性、理论性及对作品特性的敏锐而准确的把握和总结音乐现象的
谢仕美[3]2011年在《肖斯塔科维奇的帕萨卡里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举世瞩目的前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的作曲家。其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为人类的音乐文化宝库增添了宝贵的财富。肖斯塔科维奇在创作中努力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优良传统、现实主义的内容以及现代音乐作曲技法相融合,在他很多作品中得以体现。值得关注和深思的是肖斯塔科维奇在其漫长的各个创作时期中,以持续不衰的热情整体或局部地运用帕萨卡里亚到歌剧、室内乐、交响乐等音乐体裁的创作中,创作出了多部优秀作品,被誉为20世纪帕萨卡里亚大师。本文分为绪论、本论的三章以及结语,在绪论部分中简述了肖斯塔科维奇的生平;概述帕萨卡里亚的形成与发展;介绍肖斯塔科维奇所创作的帕萨卡里亚作品;阐述国内外对肖斯塔科维奇作品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提出对肖斯塔科维奇帕萨卡里亚研究的可行性与研究价值。本论部分主要从作曲技法的角度,针对肖斯塔科维奇所创作的帕萨卡里亚作品,从作品的主题形态、复调变奏织体以及曲式结构特点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与提炼。第一章从帕萨卡里亚的原形主题及其在连续变奏中的发展两个方面入手,对帕萨卡里亚主题形态进行了分析阐述。首先,针对帕萨卡里亚的原形主题,对原形主题的结构、调式调性、性格以及初次陈述的方式进行分析与总结;其次,探讨了主题在连续变奏中的原样反复和变化反复,着重分析和总结主题在连续变奏中的变化反复。第二章以肖斯塔科维奇帕萨卡里亚中的变奏织体为研究对象,从对题的构成、变奏织体形式、调式调性、和声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分析。第一,阐述了帕萨卡里亚的固定对题、自由对题、综合对题。第二,系统分析了模仿式、对比式、支声式和主调式音乐织体。第三,分析了帕萨卡里亚变奏织体声部关系中的同一和不同的调性关系。第四,阐述了帕萨卡里亚变奏织体中的和声关系。第三章分析说明了肖斯塔科维奇帕萨卡里亚的曲式结构特点及其在作品中的实际应用。曲式结构独特:呈示、展开、再现的三部性结构特点;在结构上有着奏鸣曲式的因素;在结构方面为以复调音乐写法为主来发展音乐的双主题帕萨卡里亚。在其作品中,肖斯塔科维奇将帕萨卡里亚作为整体中的局部或相对独立的乐章用于各种套曲形式中。通过系统分析肖斯塔科维奇在帕萨卡里亚创作这一领域内独特的作曲技法,从而深刻认识肖斯塔科维奇立足于传统、勇于创新赋予这一古老音乐艺术形式新的生命力,进而体现出具有时代的、民族的、个人的独特风格;理解西方现代音乐在体裁、风格、作曲技法上以新的面貌再现欧洲古老固定低音复调变奏音乐形式这种周期性的运动规律;以及在探讨中国复调音乐创作如何继承和创新传统复调体裁技法方面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
徐孟东[4]2001年在《20世纪帕萨卡里亚作品主题》文中研究指明帕萨卡里亚 ,是17世纪初产生于西班牙的一种依据固定低音变奏技术演变而成的舞曲形式 ,巴罗克时期逐渐流行于意、法、德等欧洲各国 ,并由巴赫等人将其发展至高峰。在历经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约一百五十余年的衰落沉寂之后 ,帕萨卡里亚这种古老的固定低音复调变奏
袁娜[5]2012年在《斯特拉文斯基《七重奏》复调技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斯特拉文斯基,伊戈尔·费奥多罗维奇(Stravinsky,Igor Feodorovich),是一位在20世纪给予音乐以巨大影响、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的俄罗斯作曲家。他在音乐中的最大贡献是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其中涉及节拍上的不平衡、不断变化的节奏、极不协合的和弦的运用、以及推陈出新的配器法等。他对二十世纪的音乐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七重奏》是其前期创作中惟一的一部纯器乐套曲。作于1952-1953年,献给敦巴顿橡树园图书馆,于1954年1月首演。乐器编制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钢琴、单簧管、圆号、大管。全曲由三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第二乐章:帕萨卡里亚;第三乐章:吉格舞曲。在《七重奏》这部作品中运用大量的复调技法。第一乐章,奏鸣曲式这一部分主要运用对比复调和模仿复调。第二乐章,运用了古老的舞曲体裁——帕萨卡里亚,不同声部在结合方式上主要运用模仿复调的手法。第三乐章,运用了复调写作的最高形式——赋格。单主题赋格、二重赋格并用,模仿、卡农等复调技法得到了广泛深入的应用。通过对斯特拉文斯基《七重奏》乐谱的分析及对相关文献的阅读与整理,从作者的生平、创作历程以及曲式结构、复调技法、配器手法等角度来分为四个章节进行论述。在绪论中主要针对本论题的目的和意义、范围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等相关问题进行阐述与研究。第一章着重介绍斯特拉文斯基的生平、创作历程以及《七重奏》的创作背景;第二章从复调技法——对比复调、模仿复调,以及赋格的应用等方面解读《七重奏》,并对总谱进行全面分析。第三章主要从复调技法的特征对《七重奏》进行归纳总结,并结合二十世纪重要的序列技法做进一步分析,并对从这部作品中得到的启示与思考进行说明。
吴雅文[6]2009年在《继承和超越—几首帕萨卡里亚作品的分析与比较》文中研究表明西方音乐在20世纪呈现出多元化的纷繁局面。对于传统的怀疑和决裂,不仅表现在对19世纪音乐的反叛,甚至抛弃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各种音乐准则。但是仍然有不少作曲家执着于传统音乐的创作,一些在现代音乐历史上享有重要地位的大师们,就以帕萨卡里亚一这种古老的固定低音复调变奏艺术形式,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形成现代音乐创作领域里一个令人瞩目的艺术现象。本文第一章回溯历史,以巴赫和勃拉姆斯的帕萨卡里亚作品作为分析对象,概述了帕萨卡里亚的形成和发展。第二章重点讲述20世纪帕萨卡里亚的发展,并从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不同流派作曲家的创作中选取了4部帕萨卡里亚作为研究对象,对它们逐一进行分析研究。关于现代帕萨卡里亚作品对传统的继承与超越的全面的比较分析在第三章。第四章从美学的角度看帕萨卡里亚。
高谕鑫[7]2016年在《雷格尔三首帕萨卡里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帕萨卡里亚起源于西班牙,最初是西班牙的歌曲,后成为舞曲。帕萨卡里亚一般为3拍子、慢速度、小调式,是巴洛克时期盛行的一种体裁,被巴赫、亨德尔等人发展到高峰。从1750年巴赫逝世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帕萨卡里亚这一音乐体裁呈衰弱的态势,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作曲家的一些作品中,只是表现出帕萨卡里亚的技术特点及风格特征。直到浪漫主义晚期,几乎是中断一百多年之后,帕萨卡里亚再次受到作曲家的青睐,得以复兴。帕萨卡里亚不仅作为独立的变奏曲式形式出现,也经常作为一个乐章被镶嵌于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等大型器乐套曲之中。德国作曲家马克斯·雷格尔的音乐创作在西方音乐史及世界音乐史上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些年来随着对浪漫主义晚期音乐的进一步研究,雷格尔音乐研究的重要性逐渐凸显。雷格尔的音乐创作涉及的体裁十分广泛,但对帕萨卡里亚可谓是喜爱有加,相继创作了至少六首帕萨卡里亚作品,其中《d小调引子与帕萨卡里亚》(管风琴)、《b小调引子、帕萨卡里亚与赋格》(Op.96,双钢琴)、《e小调引子、帕萨卡里亚与赋格》(Op.127,管风琴)是以独立的变奏形式创作的作品。本文将对这三首作品主要从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和整体变现手段两个大的方面进行具体研究。通过对作品的研究,理解雷格尔的创作技法、创作意图,同时对帕萨卡里亚这一体裁有更精确的把握,进而达到这正理解音乐作品的目的。本文由四章组成,第一章,雷尔格及其三首帕萨卡里亚;第二章,三首帕萨卡里亚基本表现手段,基本表现手段限定在变奏手法、调性布局、织体等三方面;第三章,整体表现手段,整体表现手段包括主题和曲式结构;第四章,三首帕萨卡里亚的特征及对晚期浪漫派音乐的影响。
彭志敏[8]2001年在《关于《二十世纪的帕萨卡里亚研究》——徐孟东博士学位论文读后》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的帕萨卡里亚研究》,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 2 0 0 0届博士研究生徐孟东教授的毕业论文 ,其全文已由《音乐艺术》季刊 2 0 0 0年第 4期~ 2 0 0 1年第 3期连载发表。本文结合对该文的阅读 ,在述及其中主要观点和内容的基础上 ,对二十世纪的“帕萨卡里亚现象”及有关问题 ,提出了一些看法
王晶[9]2012年在《潘德烈茨基《第五交响曲》对位技法研究》文中认为波兰当代著名作曲家、指挥家克利斯朵夫·潘德列茨基(Krzysztof Penderecki,1933-),是活跃于二十世纪下半叶的最具有影响力、创作力的音乐家之一。他所创造的新音响对二十世纪中期的西方先锋音乐潮流产生了革命性影响。然而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潘德列茨基一改地道十足的“先锋派”风格而转向了“新浪漫主义”风格,这个转变轰动了整个音乐界。他于1991~1992年创作的《第五交响曲》就是风格转型后较为成熟的一部代表作。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20世纪音乐创作的“回归”浪潮;第二章、贯穿全曲的核心乐思;第三章、核心乐思在全曲对位结构中的运用;第四章、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赋格段;第五章、富有空间立体感、结构支撑力的帕萨卡利亚。本文在对20世纪两次回归浪潮的产生、发展作了简要综述以及对潘德列茨基在第二次回归浪潮中的影响和地位作了总结归纳之后,试图通过对《第五交响曲》中独具特色的核心乐思的详尽分析,以及对传统对位技法、对位曲体如何与现代作曲技法巧妙结合的深入研究,充分展示潘德列茨基线性思维的独特魅力、超强的艺术想象力、极高的音乐天赋和良好的结构平衡能力。本人认为,对潘氏《第五交响曲》对位思维、技法的研究以及对新的技术理念的总结,定会对我国今后的音乐创作实践、音乐理论分析提供有益的参考。
喻波[10]2009年在《布里顿帕萨卡里亚复调技法研究》文中提出爱德华·本杰明·布里顿(Edward Benjamin Britten 1913—1976)是二十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指挥家、钢琴家、社会活动家。布里顿的音乐创作基于传统,博采众长,兼容并蓄,一生创作了大量体裁各异,风格迥然的音乐作品。在这数量如此众多的音乐作品中,包含“帕萨卡里亚”的作品共有9部,它们既有声乐也有器乐,贯穿了布里顿创作生涯的始终。本文主要以布里顿的9首帕萨卡里亚体裁或技法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帕萨卡里亚的主题形态、织体构成,以及帕萨卡里亚在管弦乐《交响曲》中的实际应用,对布里顿帕萨卡里亚及其复调技法加以研究。旨在对当今复调音乐的创作与教学,特别是如何将传统复调体裁技法加以继承和创新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20世纪帕萨卡里亚研究[D]. 徐孟东. 上海音乐学院. 2000
[2]. 帕萨卡里亚的现代内涵——读徐孟东《20世纪帕萨卡里亚研究》[J]. 田艺苗. 音乐研究. 2005
[3]. 肖斯塔科维奇的帕萨卡里亚研究[D]. 谢仕美. 湖南师范大学. 2011
[4]. 20世纪帕萨卡里亚作品主题[J]. 徐孟东. 音乐研究. 2001
[5]. 斯特拉文斯基《七重奏》复调技法研究[D]. 袁娜.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
[6]. 继承和超越—几首帕萨卡里亚作品的分析与比较[D]. 吴雅文. 山东大学. 2009
[7]. 雷格尔三首帕萨卡里亚研究[D]. 高谕鑫.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
[8]. 关于《二十世纪的帕萨卡里亚研究》——徐孟东博士学位论文读后[J]. 彭志敏.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1
[9]. 潘德烈茨基《第五交响曲》对位技法研究[D]. 王晶. 中国音乐学院. 2012
[10]. 布里顿帕萨卡里亚复调技法研究[D]. 喻波. 武汉音乐学院.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