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发展的普遍规律、自然科学技术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自然科学技术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把握自然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对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 自然规律 生态文明
进入21世纪,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了,不仅要吃饱穿暖,更需要好的生活品质。生态问题成为了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拦路虎,而且成日趋加深的趋势。这使得人们对生态问题越来越重视。在我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那却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大肆采伐,粗放生产,环境污染……的基础之上的。为此,我国付出了无法估量的代价。以党的十六大所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为基础,党的十七大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建设生态文明就是其中之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有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入,使其内涵更加丰富了。在此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最终形成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编辑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08页]
在自然辩证法中,包含着丰富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了解和学习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思想,研究和分析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这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自然辩证法中蕴含的生态思想
(一)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人类的早期,由于没有先进的生产工具,使得人类对该着自认的能力还很弱,这使得人类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更多的表现为自主的适应自然。这时候的人类对自然有着本能的敬畏,对自然是很崇拜的。中国古代先哲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孟子强调“天人合一”,董仲舒信奉“天人感应”,这些思想都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工业革命的开始,使得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这种平衡的相处模式开始打破。工业革命让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认的能力获得了迅速增强,使得人类在与自然界的相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掌握了主导权。先进生产工具的产生使得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开始加深。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了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人类开始无节制的开发自然资源,征服自然而不顾自然的承受能力,想要成为世界的主宰,人类与自然界的茅盾更加激化。自然界是人类进行一切生产活动的基础,自然界宽容的给人类供给一切所需并不代表自然界会无条件承受由于人类的贪婪而给自身带来的毁灭性的迫害。面对人类无节制的开发和破坏,自然界会展开报复,以惩罚人类的贪婪和进行自我保护。
因此,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自然界才是整个世界的主宰,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的恩赐,无论人类将科学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都必须依赖自然界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人类绝对不能过分夸大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忽视了自然界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客观作用。
(二)人类的生产活动必须以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人类为了自身生存而利用生产工具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时,必须以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自然界万物的形成都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很多的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利用完了就没有了,例如:煤矿、是由、天然气、金属等。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如果人类不注意保护、任意取用,那么这些可再生资源也有可能会因过度的开发变成不可再生的资源。比如就某种野生动物而言,一旦人类对它的生存环境进行破坏,使得其物种数量减少到一定程度后,它就不可能再继续维持自身的繁衍,只能走向灭绝,植物同样如此。所以,无论是不可再生资源,还是可再生资源,我们都应该注意加以保护和合理利用。
遵循自然规律,对自认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开发才能将对自然界的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面对不可再生的资源尽可能的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发新能源来进行代替,例如风能、水能、太阳能等;面对可再生资源,对其的利用一定要遵循其生长规律或是尽可能的人工培植和饲养。对于木材的需求,要做到在砍伐的同时不忘栽种树苗;而对于动物的需求就尽可能的采用人工养殖的模式,而不去对野生动物进行猎杀,以此来保护自然的动植物资源。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对自然资源进行无节制的开发,就会遭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大量的砍伐森林造成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同时给人类带来了沙尘暴等等;动物资源也变得急剧减少。不仅如此,对资源的开发使得自然环境的自我恢复能力减弱,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类的生活质量遭到严峻的挑战。只有遵循自然规律,人类才能在自然界里永远的立足。
(三)利用自然科学技术进行生产活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自然辩证法》中不仅介绍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强调了自然科学技术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做出的巨大贡献。科学技术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强大武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功能是由科学技术的本质决定的。因为自然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而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使自然变得更为使人生存、为人所需、促人发展。”[栾玉广:《自然辩证法原理》,[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412页]
人类可以通过科学的探索活动来认识了解自然事物的根本性质,从中揭示出自然的客观规律,更准确的把握好自然事物的本质联系,避免在生产活动中做出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同时还可以通过科学来预测和推论出尚未发现的一些自然现象和自然事物,人们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探索,增强其活动的预见性和能动性。自人类出现以来,其一切活动都收到了自然规律的制约。只有通过了科学的认识活动,才能准确的揭示并掌握自然规律,从而指导人类在进行生产活动的时候能更自觉和有预见性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技术活动的基本任务是在科学的基础上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更好地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手段”[栾玉广:《自然辩证法原理》,[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413页]一定的技术手段可以避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帮助人类更加高效的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特别是在自然资源急剧短缺的现今,人类想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更是需要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扬利避害,对自然资源善加利用。
(四)通过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早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恩格斯就敏锐的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弊端,先进的生产工具使得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大肆的开发对自然环境造成了难以预计的影响。而且当时的大资本家只注重生产给他们带来的巨额财富,不回去关注环境保护,在生产活动中当然不会花资金对生产附带的污染物进行治理,也不会为减少污染而限制生产活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注重私人所有制,个人利益至上,这对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极其不利的,只有变革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生产方式才能有效缓解人与自然之间激化的矛盾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自然辩证法原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资源急剧减少、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严重的严峻形势,我国的生态问题不容乐观。习近平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他还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编辑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08页]这一系列举措的实现都离不开自然辩证法原理作为理论指导。
(一)尊重自然的恩赐,善待自然万物。
人类的出现,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界为其提高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于自然界慷慨的恩赐,人类应该报以感激,尊重自然给与我们的一切,善待自然的万物。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态环境也是极其脆弱的。在对自然资源的开采方面应从分的尊重自然,在自然的可承受范围类进行开采同时在能力范围内对自然资源的恢复贡献自己的力量。例如:栽植人工林、对一些濒危的野生动物进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等等。如果人类不加节制的开采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将会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二)掌握自然的客观规律,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人口大国,分布也因自然环境因素极其不均;耕地不足,高产的耕地更少;人均资源比较贫乏,自然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这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能只顾满足我们当代人的需要,而忽视了对子孙后代的生存所需。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我国现在自然资源急剧减少,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可估量的破坏,只有充分掌握好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规律进行生产活动,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而不是将经济增长建立在盲目的开发和对环境的大肆破坏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实现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推进科学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共同发展。
高能源资源消耗、高排放、低产出型经济的粗放型经济在一定时期给中国带来了大量的财富,但是也让中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自然灾害频率加快、自然资源急剧减少、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不能只顾当前的利益而忽视了自然的承受能力,忽视了持久的发展。
不可否认粗放型经济曾经使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伴随着的污染又给国家、给人民带来了什么呢?国家的资源环境已经无法再承载这样的经济发展形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各种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大量病菌引发了许多的疾病大大折扣了人民的生活幸福感。国家发展经济就是为了给人民提供好的生活,而粗放型经济的发展无疑已经不再适合国家的发展需要了。在21世纪的今天,资源紧缺、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发展难题,唯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才是经济发展的正途。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先污染后治理”只会为未来的经济发展道路埋下许多的隐患,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们国家要将生态建设同经济建设紧密的结合起来,发展节约型经济、绿色经济,不能将经济建设建立在对资源的大力消耗和环境的严重破坏上。
中国将立足于自然辩证法原理,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认真贯彻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国策。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搞好生态建设,努力给人民建设一个有着蔚蓝天空、清澈水源、绿色山林的“美丽中国”,真正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人民的生活幸福感。
参考书目:
1刘大椿.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栾玉广.自然辩证法原理[M].安徽: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张震寰、张天祥、罗文.自然辩证法概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编辑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论文作者:曾静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5
标签:自然论文; 人类论文; 自然界论文; 辩证法论文; 自然资源论文; 生态论文; 人与自然论文; 《文化研究》2015年1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