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星条旗将从“飞地”降下——巴拿马收回运河和运河区主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运河论文,巴拿马论文,飞地论文,星条旗论文,美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12月31日将是巴拿马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根据1977年卡特总统和托里霍斯将军签订的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美国将在这一天中午把运河归还巴拿马。届时,巴拿马全国上下将举行隆重的运河回归庆祝活动。随着当天中午12点钟声的敲响,巴拿马运河的历史将翻开新的一页。
历史的回顾
巴拿马原是哥伦比亚的一个省。1903年11月3日, 在美国政府的策动和支持下,巴拿马爆发一场所谓的“革命”,宣布脱离哥伦比亚而独立,建立共和国。11月6日, 美国正式承认巴拿马并与之建立外交关系。11月18日,美国同巴拿马签订《美国和巴拿马关于建造一条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通航运河的专约》(简称《1903年美巴条约》)。条约规定,美国保证并将维持巴拿马共和国的独立; 美国以一次支付巴拿马1000万美元和在条约生效9年后每年支付25万美元租金为条件,取得独家开凿和经营巴拿马地峡运河的永久垄断权和对16.1千米宽的运河区永久使用、占领和控制的权利;美国在运河区及其附属土地和水域内享有主权国所应有的权利,而排除巴拿马在这个地区行使主权的权利。(注:《巴拿马运河问题参考资料》,第36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因此,研究近代国际关系史的专家学者将巴拿马称之为“一个因开凿运河而制造出来的国家”。
在修建巴拿马运河的问题上,法、英、美等国曾经有过激烈的斗争和角逐。19世纪初,德国地理学家洪堡考察了中美洲地峡的地理和地质情况,提出有9处地颈可供修建通洋运河。当时, 西欧和北美资本主义国家对洪堡的地理考察结论非常重视。法、英、美等国都曾有过开凿地峡运河的设想,相互之间为争夺独家开凿权进行了激烈的较量。最早从哥伦比亚取得巴拿马地峡运河开凿权的是法国人。他们有修建苏伊士运河的成功经验,先后组建了两个巴拿马地峡运河公司。首次动工是在1881年3月。由于地峡地形复杂和施工难度大以及公司经营管理不善, 经费枯竭,运河工程半途而废。
19世纪20年代,美国对地峡运河问题产生兴趣。当时美国工业革命兴起,经济迅速发展,竭力向海外扩展势力,迫切需要一条沟通东西方的海上捷径。巴拿马运河自然在考虑之列。在整个19世纪,美国政府都在同有关方面进行有关运河条约方面的谈判,并且还开展了有关地峡运河路线问题的研究工作。其间,美国政府还宣布了旨在独霸西半球的“门罗主义”。1902年美国以4 000 万美元为代价从破产的法国运河公司手中购得有关开凿运河的租让权和全部资产。1903年1 月美国利用哥伦比亚内战之机,强迫哥伦比亚与其签订《海—埃兰条约》,确认由美国独家开凿巴拿马运河的权利。但条约遭到哥伦比亚人民的强烈反对并为哥伦比亚议会所否决。为排除障碍,独霸地峡运河,美国策划了1903年11月3日的巴拿马事变,将巴拿马省从哥伦比亚版图上分裂出来, 并独立建国。
美国的控制
1904年美国重新启动巴拿马地峡工程,继续进行法国公司半途而废的运河开凿工作。1914年运河竣工,8月15日第1艘万吨货轮试航成功,1919年运河正式通航,1920年开始对世界各国开放。运河建成后,最大的受益者是美国。运河的通航使美国东西海岸的航程缩短了1.2 万多千米。在军事方面,它大大加强了美国的战略地位;在经济方面,美国40%的对外贸易是通过运河进行的,每年美国驶经运河的货物约占运河年通行量的1/3,半个世纪以来运河的通行船只中有70%发自美国或以美国为目的地;在政治方面,美国在拉美地区的影响进一步扩大。由于运河对美国的侵略扩张和经济发展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美国统治集团把它称为“美国的地峡生命线”。
为了确保对巴拿马运河的控制,美国把从运河中流线向两侧各延伸8.05千米、总面积为1 678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为1 432平方千米)的狭长地带划为运河区。然而,就是这个运河区,将巴拿马国土腰斩两截,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中之国”。从1910年起,美国以保卫运河为名,开始在运河区内修建军事设施。1914年美国总统威尔逊把运河、运河区和巴拿马铁路全部交由陆军部管理,命令在运河区实施军事管理制度,由美国总统任命的总督(兼巴拿马运河公司总经理)负责运河区的行政工作和运河的营运工作。运河区内施行美国法律,升美国国旗,英语为惟一的官方语言。随后,美国在运河区建起十多个军事基地,设立了南方司令部,常驻军队1万多人,最高时达到大约8万~10万人。巴拿马人未经许可不得进入运河区。在运河区受雇的巴拿马人与美国人同工不同酬,后者的工资比前者高出4~5倍。区内就医看病、餐饮服务及娱乐场所等都有白人与有色人种之分。此外,美国独揽了运河区的所有运输业、商业和服务业,还控制了运河区外边的大部分商业、服务业及其他一些企业的经营活动。
巴拿马名义上虽是一个独立国家,但实际上其政治生活和经济命脉完全控制在美国人手中。1904年巴拿马通过的宪法规定,美国可在巴拿马任何地方驻扎军队,从而为美国的军事干涉和侵略大开方便之门。同年,美国海军陆战队占领安孔城;1918年,美军以“维持秩序”为由占领巴拿马城和科隆市;1918~1920年,美军又以保护美国公民利益为借口占领奇里基省;1925年,美国派军队镇压巴拿马的大规模罢工运动;1942年,美国在巴拿马租借军事基地134处, 加强对巴拿马和拉美其他地区的控制。1908年、1912年和1918年巴拿马的总统选举都是在美国军队的监督下进行的。(注:〔苏〕维·沃尔斯基主编:《拉丁美洲概览》,中文版,第657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在很长时间内,巴拿马的总统都是美国支持的各种寡头政治集团的代表人物。否则,他们上不了台,即使是上了台的也要被美国暗中推翻或搞掉。在巴拿马独立后的头10多年中,担任过总统的人多达29位,其中5人被废黜,1人被刺杀。(注: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上册,第487页,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3。)另外,美国的各种垄断资本集团在巴拿马经济中占据统治地位,控制了巴拿马的金融业、工矿业和香蕉种植业等,使巴拿马经济成为一种依赖于巴拿马运河的半殖民地性质的商业和劳务型经济。在历史上,巴拿马的所有外债全都是欠美国的。美、巴两国靠运河和美元紧紧地维系在一起。
斗争的历程
巴拿马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从1903年屈辱条约的签订和美国霸占巴拿马运河区的那一天起,巴拿马人民就开始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决心收回运河区主权,捍卫国家领土的完整。
早在1904年8月, 巴拿马驻美国代表就在致美国国务院的照会中郑重声明:巴拿马不曾将运河区主权和统治权让与美国。1923年巴拿马外长照会美国国务卿,再次郑重声明巴拿马共和国从未将运河区售与、让与或割与美国。(注:王明中:《巴拿马运河》,第33~34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20世纪20年代初,巴拿马工人运动兴起。20年代中期巴拿马出现了第一批共产主义小组,1928年巴拿马成立了第一批工会联合会,1930年共产主义小组合并成巴拿马共产党。它们积极推动巴拿马人民的反美爱国斗争,要求修改1903年美巴条约和收回运河区主权。1936年3月, 美国政府和巴拿马政府经过1年多的谈判, 签订了一项关于加强两国友好联系与合作的条约,对1903年美巴条约作了第1次修改。根据条约, 废除1903年条约中美国“保证并维持巴拿马共和国独立”的条款,将美国支付巴拿马的运河租金由每年25万美元增加到43万美元。但条约并未涉及运河区主权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日益高涨。巴拿马人民收复运河区主权的斗争更加蓬勃发展。1952年巴拿马警察总长雷蒙当选为总统。在人民大众的推动下,他向美国提出进一步修改1903年美巴条约的要求。美巴双方经过一系列谈判,于1955年1 月签订一项相互谅解与合作条约,对1903年美巴条约作了第2次修改。根据条约, 运河年租金由43万美元增加到193万美元, 巴拿马有权向运河区的非美籍人员征税,运河区美、巴雇员同工同酬,等等。但巴拿马提出的有关运河区主权方面的要求均被拒绝。
1956年埃及政府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极大地鼓舞了巴拿马人民。1959年古巴革命的胜利进一步激发了巴拿马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和捍卫国家主权的斗志。同年11月,巴拿马首都人民连续几天示威游行并向运河区进行“争取主权”的进军。在全国人民斗争的压力下,巴拿马总统恰里在1961年10月发表的国情咨文中又一次向美国政府提出谈判和修改1903年美巴条约的问题。为缓和巴拿马人民的反美斗争情绪,美国肯尼迪政府于1963年1月同巴拿马政府发表联合公报, 同意在运河区并悬美、巴两国国旗。但在1964年1月初,美国违反协议, 连续几天在运河区美国学校门前单独悬挂星条旗。巴拿马人民无比愤慨,遂掀起持续1 周的反美风暴。1月9日,200 多名巴拿马学生冲进运河区悬挂巴拿马国旗时,遭到美军残酷镇压,国旗被撕毁,1名学生遭枪杀。次日,3万多名巴拿马群众举行抗议示威,要求进入运河区升挂巴拿马国旗。美军再次出动军警镇压,当场打死21人、打伤400多人, 制造了震惊世界的流血惨案。随后,巴拿马人民连续几天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抗议活动。全国一致行动,罢工、罢课、罢市,并为死难者举行了有10万人参加的送葬示威游行。国家总统、政府部长、各党派和群众团体的成员都加入了送葬行列。巴拿马政府宣布同美国中断外交关系,并向联合国和美洲国家组织控诉美国的侵略罪行。巴拿马人民的爱国斗争得到拉美乃至世界各国人民的大力声援和支持。美国政府陷入空前孤立之中。4月3日美国同巴拿马发表了一项联合公报,同意就运河区主权问题进行谈判。两国遂恢复外交关系。但由于美国作梗,谈判时断时续,一直拖延达13年之久。
1968年10月,具有民族主义倾向的国民警卫队青年军官奥马尔·托里霍斯发动军事政变上台后,积极领导和推动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区主权的斗争。1973年他为打破美巴谈判僵局,采取了将巴拿马运河问题“国际化”的方针,向美国发起攻势。3月中旬,应巴拿马要求, 联合国安理会在巴拿马城召开特别会议讨论运河问题。会上,巴拿马赢得了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拉美国家的广泛同情和支持,美国再次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1977年卡特总统上台后,为了摆脱美国在外交上的困境,加强同拉美国家的关系,遂把解决运河问题作为美国外交的首要任务。在谈判中,美国作出了一些让步,巴拿马方面也适当调整了自己的立场,双方达成了共识。1977年9月7日卡特总统和托里霍斯将军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署了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条约规定,废除《1903年美巴条约》和后来的两个修正条约以及一切与运河有关的条约、公约、协定和换文等;1999年12月31日中午美国将运河交还巴拿马,撤出在巴拿马的所有驻军;巴拿马人民将单独行使对运河和运河区的全部管辖权。同时,双方还签订了《关于巴拿马运河永久中立和营运条约》。至此,巴拿马人民长达70多年的收回运河区主权的斗争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新条约的签订,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美、巴双方相互妥协的结果,同时与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巴拿马方面讲,人民群众经过70多年的流血斗争,迫切需要有一个确认他们对运河区享有主权的条约,只要美国承认巴拿马对运河拥有主权,其他问题都好商议。50年代以后,巴拿马在运河问题上举国上下团结一致,加大了斗争的力度,扩大了斗争的影响,赢得了国际舆论的同情,得到了世界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支持。在同美国的谈判中,巴拿马政府坚持正义立场,讲究斗争策略,发挥了灵活性,最终取得了收复运河区主权的胜利。
从美国方面看,它顺从了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逐渐抛弃了原来的顽固立场。60年代以后,美国在拉美的霸权地位发生了动摇,殖民时代的“大棒”政策已不得心应手。70年代中期结束的越南战争,使美国投入重兵54万人,耗资2 000多亿美元。结果,美国以失败告终, 元气大伤,留下了许多“战争后遗症”。在拉美有重要投资项目的美国一些垄断资本集团担心,运河条约谈判一旦破裂,将会引起巴拿马人民的反美浪潮,导致美拉关系恶化,最终影响它们在拉美的利益。因此,它们不断向政府施压,主张尽快同巴拿马达成妥协。拥有和经营美国一半以上远洋货轮的35家公司组成的美国商船协会主席詹姆斯·雷诺茨指出,如果谈判破裂,其后果对运河使用者将是灾难性的,骚乱和破坏的问题将会发生,一切关于海军陆战队肩并肩保卫运河的侈谈是不会将其消除的。(注:沃尔特·拉费巴:《巴拿马运河,历史透视中的危机》, 第215页,牛津大学出版社,1979。)进入70年代后,苏联同美国在加勒比地区的争霸日益激烈,并曾利用美巴矛盾来扩大自己的影响。美国政府担心,如果同巴拿马谈判长期僵持下去,有可能将托里霍斯推向苏联一边,这对自己更为不利。另外,即将签订的条约虽然承认巴拿马对运河区享有主权,但美国仍可在20世纪的最后20多年中行使对运河的经营权,且在运河区仍有驻扎军队和调动军队的权利。美国权衡再三,才在新条约上签了字。1977年10月23日,新的运河条约和运河永久中立条约在巴拿马经公民投票获得批准。但两个条约提交美国国会进行审议时引起激烈的辩论、争吵和斗争,一直拖延至1978年4月18 日才以比法定票数仅多1票的结果最后获得通过,而且还附加了两项条约保留案。
艰难的轨迹
1979年10月1日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正式生效。巴拿马城20 多万人参加了接管运河区主权的隆重仪式,涌进了与国土分割70多年的运河区,欢庆这一历史性的伟大胜利。美、巴两国的关系也因新条约的签订和生效恢复正常化。
但是,新条约的实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留下了艰难曲折的轨迹。随着巴拿马运河回归日期的临近,美国国内出现了一股要求修改1977年《巴拿马运河条约》、企图延长美军驻扎巴拿马期限的势力。进入80年代以后,美国曾多次提出延长在巴拿马的军事基地期限的问题。据报道,里根在竞选总统时曾对卡特总统签署1977年的运河条约进行了激烈的批评;80年代中期里根总统曾给巴拿马方面传话,表示修改1977年运河条约的愿望。美国白宫和国会中抱有同样愿望的政治家也不乏其人。
1983年诺列加出任巴拿马国民警卫队(后改称国防军)司令后,逐渐独揽军政大权,实行军事独裁,肆意干政,使巴拿马民主化进程发生逆转,引起巴拿马政界特别是反对派的强烈不满。但在运河问题上,诺列加坚持民族主义立场,维护国家主权,拒绝美国方面有关修改1977年运河条约的各种要求,并且经常揭露美国违反新运河条约的行为。此举在国内颇得人心,但美国对他大为恼火,必欲除之而后快。1988年2月5日美国联邦检察官在迈阿密对诺列加提出控告并向新闻界公布了一份长达30页的起诉书,为诺列加罗织了走私贩毒、扼杀人权等12大罪状。
1989年布什就任美国总统后,继续对巴拿马实行经济制裁、政治高压、外交孤立和军事封锁,妄图逼迫诺列加下台,在巴拿马扶植亲美政府,实现修改1977年条约之目的。但其招数用尽,并不奏效。出于无奈,布什遂以“保卫美国驻巴拿马军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恢复巴拿马民主制度、维护巴拿马运河条约的完整性、拘捕诺列加到美国受审”为由,于12月20日凌晨下令出动两倍于巴拿马国防军的兵力,在最新式隐形战斗机的配合下,对巴拿马发动突然袭击,武装攻占巴拿马。巴拿马国防军寡不敌众,很快被瓦解;准军事组织民兵“尊严营”进行了近乎悲壮的抵抗。1990年1月3日,国防军司令诺列加向美军投降,被押往美国受审。美军的入侵给巴拿马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入侵第2天,美军扶植反对派领导人恩达拉宣誓就任总统。 但1990年2月和1991年5月恩达拉总统两度拒绝美国有关修改1977年运河条约的要求后,也被美国指责存在“涉嫌”贩毒的问题。由此看来,运河问题是两国关系的症结所在。美国尽管同巴拿马签订了新运河条约,但它并不甘于按期拱手交出运河,撤出驻军。美国参议院外委会主席赫尔姆斯曾大声疾呼:“你们想想吧,美国国旗将于1999年在巴拿马降下来,我们怎么能听之任之呢?必须把它矫正过来。”(注:《巴拿马拒绝美国参议院关于保留军事基地的决议》,埃菲社巴拿马城1996年9月9日西文电。)这应该是美国真实意图的最典型的表露。
尽管如此,在巴拿马政府和人民坚决反对延长基地期限、强烈要求美国按期撤军的压力下,美国政府最终还是按1977年的条约规定,逐步从巴拿马撤离其驻军。1993年1月美国国防部宣布了撤军计划。1994年6月,美国驻运河区的193步兵旅开始正式撤离。 南方司令部负责人在撤军仪式上宣布,到1995年拟将驻巴拿马的1万名军人减至6 000人,而后继续分阶段撤离,在1999年年底全部撤完。可是,就在刚开始撤军的同时,美国国会不断传来不谐调的声音。1995年6月和1996年9月美国众议院和参议院先后通过决议,要求克林顿政府同巴拿马政府举行谈判,以便将美国在巴拿马的军事基地保留到2000年以后。1998年7 月赫尔姆斯和美国众议院国际委员会主席吉尔曼再次建议克林顿总统同巴拿马谈判延长军事基地问题。美国国会及其成员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巴拿马政府和人民的强烈反对和谴责。
在要求修改条约和延长军事基地期限的图谋失败后,美国又想通过将运河区霍华德空军基地转为“多国反毒中心”,变相地保留军事基地。尽管建立“多国反毒中心”的建议是巴拿马总统巴利亚达雷斯于1995年9月首先提出来的,但这也正是美国想利用的。美、巴双方经过3年的酝酿和谈判,未能达成协议,谈判于1998年9月以失败而告终。 其中主要原因是在建立“多国反毒中心”问题上美国坚持“除了缉毒,还可以从事其他活动”的立场,以及巴拿马人民强烈地和一贯地反对。(注:《法制日报》,北京,1998年10月2日。)
撤军过程中尽管有几多插曲,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美国不得不依条约行事,继续分批撤军。1997年9月25日, 美国南方司令部大本营从它占领了50多年的夸里海茨驻地最后一次降下美国国旗,驻扎在那里的最后一批200名军人迁移到迈阿密。据报道, 南方司令部总部将迁至波多黎各首府圣胡安附近的瓜伊那沃的布坎南堡基地。1999年7月30日,南方司令部所属陆军部队200名官兵在运河区克莱顿基地举行了“美国从巴拿马撤出最后一批军队”的告别仪式。巴拿马总统巴利亚达雷斯、外长里特尔和美国驻巴拿马大使西蒙·费罗应邀出席。告别仪式标志着美国在巴拿马长达近1个世纪的驻军历史走到了尽头, 也标志着美国在除古巴关塔那摩基地之外整个拉美地区军事存在的结束。驻克莱顿基地459名军人、212名预备役军人和700名文职人员遂从8月初开始陆续前往波多黎各的布坎南堡基地。
空白的填补
从美国的外交史上看,美国如此快速地撤出其在巴拿马驻军的例子是不多见的,美国最终放弃在霍华德空军基地建立“多国反毒中心”的要求,也许在美国外交史上只是一个例外。但是,美国已经撤军,基地已经关闭,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然而,美军撤离巴拿马,并不等于美国放弃了巴拿马这块战略要地,也不等于美国改变了其在拉美地区的一贯立场。相反,美国对巴拿马的压力从未减弱,美国也一直没有放弃要求巴拿马同意它继续从运河区监视整个拉美地区。(注:墨西哥《至上报》,1999年8月25日。)其中的原因是很清楚的。 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说:“美国的领地中没有比巴拿马运河区拥有更大的战略重要性,美国的财产中没有比拥有巴拿马运河拥有更大的经济重要性。基于这两方面根本性质的考虑,从一开始就决定了美国的巴拿马运河政策所依赖的原则”。(注:乔恩·斯佩斯:《巴拿马运河,美国安全的心脏》,纽约,1972。)美国在撤出最后一批驻巴拿马军队时曾一再强调,美国南方司令部陆军将从加勒比的新基地继续执行它在拉美的积极参与计划。它在波多黎各的存在将会保证拉美和加勒比地区能够继续得到军事关注。(注:埃菲社巴拿马城1999年7月30日西文电。)
由此可见,美国之所以从巴拿马撤军,一方面是巴拿马人民坚持不修改1977年运河条约和不延长军事基地期限而长期进行斗争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世界广大人民特别是拉美广大人民的要求和愿望。美国如不撤军,一是违反条约,二是违背世界广大人民的愿望,这势必会影响美国的信誉和名声。但是,美国政府很清楚,即使美国撤出巴拿马驻军,美国仍然可以控制巴拿马。波多黎各的新基地距巴拿马只有1 000 多千米,在通讯、航运、军事等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巴拿马运河区完全处于美国现代化武器的控制范围之内,而且美国的军事力量仍可覆盖拉美地区。当然,这毕竟与直接驻防巴拿马还是有效果上的差别的。这一点也是应该承认的。众所周知,为了弥补从巴拿马撤军造成驻防上的空白,美国已经同一些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或地区,就利用其机场起降“缉毒”侦察机问题进行接触或谈判。目前,美国已在阿鲁巴、库拉索和厄瓜多尔建立了3个侦察机基地,以利于它在拉美地区进行空中巡逻。 据报道,美国还将同哥斯达黎加和洪都拉斯政府谈判解决类似问题。
另外,美国还有随时干涉巴拿马的一条法律根据,那就是与1977年新的《巴拿马运河条约》同时签订的《关于巴拿马运河永久中立和营运条约》。据此条约以及卡特和托里霍斯于1977年10月14日补签的一项解释此条约的谅解声明,在2000年以后运河的中立制度受到威胁时,美国有权按照自己的宪法程序采取行动,保卫运河。这一条内容,虽然美巴双方都认定“并不意味着,也不应该解释为美国有权干涉巴拿马内政”,但运河在2000年以后完全是巴拿马内政,而美国有权对运河采取行动,实际上就等于有权干涉巴拿马内政。所以,上述条款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美国的监控和干涉提供了依据和便利。因此,巴拿马新当选总统莫斯科索在1999年5月答记者问时曾说, 运河永久中立条约是悬在巴拿马人民头上的一把剑。对此,巴拿马不得不坐下来同美国对话。(注:委内瑞拉《国民报》,1999年5月4日。)巴拿马前总统候选人、法律专家鲁文·布拉德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如果愿意的话,美国军队明天就可能回来,军队在肉体上撤离了,但干涉的可能性从未消失,因为一个现行的条约就是这样规定的。”(注:墨西哥《至上报》,1999年8月2日。)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头号发达国家。尽管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但美国并未放弃其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政策。1999年春天,它既然可以在不通过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纠集北约集团国家以“保卫难民”为借口,大规模地武装侵略南斯拉夫联盟,那么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美国随便找个借口就可以武装干涉巴拿马。借口肯定是很多的。1989年美国武装入侵巴拿马时,需要的不是任何条约和授权,而是美国的单方面决定。现在就有一种危险的信号。1999年6 月底美国南方司令部负责人查尔斯·威廉将军在参议院外委会作证时,就巴拿马形势提出了8 个方面的问题,如巴拿马公安部队缺乏人力、设备和训练,不能对付哥伦比亚游击队对其南部边境的威胁;美国南方司令部所属部队撤离后,巴拿马毒品走私活动迅猛增加;美国现正在研究,一旦情况需要时,美国与巴拿马合作或单方面干预巴拿马的方案,等等。(注:英国《拉美每周报道》,1999年6月29日。 )威廉的讲话立即受到巴拿马和哥伦比亚外长的强烈批评。人们不难看出,威廉表面上是在关心巴拿马的安全和担心毒品问题的扩大,但实际上是在为将来在某种情况下美国对巴拿马等国家进行军事干预作舆论准备。这不能不令人警惕。
巴拿马人民即将接管运河和运河区,这的确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大喜事,但巴拿马人民任重道远。他们既要管好运河,发展民族经济,又要警惕外国的军事干涉,捍卫国家主权。前进的道路肯定是不平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