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武陵山区民族村寨民生体育发展的因素研究
湖南工程学院 杨 频
摘 要: 当前,我国民生体育工程如火如荼,但一些少数民族村寨体育设施少,而且上规模的体育赛事也不多见。本文针对武陵山区民族村寨的体育民生进行研究,试图找到制约体育民生在此地发展的因素,并形成解决方案,希望可以促进民生体育的发展,提升村民的身体素质。
关键词: 武陵山区 民生体育 体育事业
武陵山区有29个少数民族,这里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模式。在全国体育民生工程如火如荼的过程中,这里的体育发展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受观念、经济、资金、人才等因素影响。对这些因素进行详细分析,是制定具体策略的关键。
AR/VR属于新型技术,国家鼓励其与传统产业进行融合创新发展。各地方,如山东、江西、福建、山西等地政府也纷纷大力投入资金支持AR/VR产业的发展。
一、具体的制约因素
1.观念制约
观念的主体有两个,一个是政府的观念,一个是民众的观念。武陵山区经济发展落后,这里的政府偏重于抓经济生产,对体育文化事业不是非常重视。同时,政府认为武陵山区的民间体育项目多,且大部分不受场地和设备制约,具有地域性、娱乐性、经济性,并不需要政府的介入。但是民生体育不仅仅涉及体育本身,更涉及体育文化建设,因为政府没有吃透精神,导致武陵山区民间体育没有得到整合,资源散乱不成体系,降低了民间体育资源的利用效果。或者说当地政府以旅游、农业为主要发展对象,对民间体育项目的发展没有重视,更没有将民生体育结合当地体育特色,造成了武陵山区民生体育发展落后。
民众作为政策的接收端,基本上是被动接受政府安排。关于民生体育工程,民众并不是非常清楚,他们对村寨中安装的体育设施感到好奇,但是并没有真正地利用起来,主要原因是忙农业生产等,没有时间去搞体育锻炼。甚至有人认为用那些体育设施搞体育锻炼是不务正业,或者觉得体育锻炼应该是老年人、身体不好的人进行的,是一种康复训练。他们并没有认识到民生体育是自己的一项权利。
2.经济制约
民生体育是一种公共服务,体育设备也是公共设施。这些资金要从当地政府的公共财政中拨款。但是因为武陵山区经济发展落后,公共财政本就吃紧,不可能拨出大量的款项来推进民生体育。武陵山区总体有22032个村寨。每个村寨的体育设施投入为2000元,共需要4400万元人民币。这对于发展落后甚至于个别地区才实现供电的武陵山区来说是天文数字。况且这些村寨彼此距离较远,仅仅运输费就难倒了乡镇政府。体育也是一种消费,体育装备、体育工具都需要购买,这对于武陵山区的村民、寨民来说无疑是一种压力。资料显示,2018年我国农民年均收入有望突破15000元,可支配收入13000元,平均每月1083元。武陵山区村民寨民的平均收入低于这个数字,拿出一部分钱来购买体育装配是非常奢侈的事情。这也就不难解释在一些困难山区小学连一个像样的足球、篮球都没有,更别提高质量的足球鞋、篮球鞋。因为地区落后商业经济发展薄弱,少有社会组织机构对民族村寨捐款,社会力量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民生体育事业的经济基础,使这项工程进展异常缓慢。
经济制约和人才制约,分别对应人力资源、财力资源。这一部分的资源主要是信息资源。武陵山区是集中贫困地区,这里的现代化建设较慢,有的地区于近些年才通电,可见其发展落后之状况。在数字信息化的今天,这里的信息化建设任重而道远。因为不能及时了解武陵山区外的信息,造成人们耳目闭塞、观念守旧。资源指的是当地资源开发。武陵山区的体育资源开发不利,如传统体育的文化资源就比较落后,导致人们体育文化活动范围窄,参与的活跃度不高。另外就是武陵山区的物资资源开发薄弱,使其不能直接转化成为能源、资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当地的发展。
3.人才制约
体育事业需要人才支持。武陵山区的山区经济发展落后,人们的观念较为陈旧,这里的孩子一旦走出大山都不愿回到家乡,造成了人才外流。体育人才本就是稀缺人才,缺少了体育人才的参与,这里的体育事业进展缓慢。虽然政府定期举行民运会,对这里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起到了一定的推广宣传作用,但是并没有形成全民健身的热潮,现代体育和传统体育的矛盾制约了现代体育项目的普及。大量的中小学中都是以民族体育项目为主,虽然对民族体育项目保护拥有很好的作用,但是却与现代体育活动思想割裂开来,不仅不能实现体育经济协同发展,也增加了孩子们未来接受现代体育教育的难度。在一些城市高校中存在着来自贫困山区学生不会足球、篮球等体育项目知识的情况,或者现代体育基础薄弱,成为体育课的边缘生。
4.资源制约
农业作为我国第一产业,主要是指利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据重要位置。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又可以称之为“农业合作社”,主要是指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联合组成的组织形式,力求维护和改善各自的生产及生活条件,具有服务性、盈利性、民主性以及双层次性等诸多特点,在农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就农业可持续发展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要求进行阐述,并提出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二、促进武陵山区民生体育发展策略
1.改变观念走出去请进来
公共财政支出指的是公共卫生、医疗、体育等公共服务所涉及的资金投入。一般实行的是“地方政府自筹+国家拨款”复合形式予以支持。面对天文数字的体育公共服务支出,建议国家划拨专门款项支援武陵山区民生体育的发展,广泛地投入健身设备,并匹配专门的服务团队,对设备进行维修养护,延长设备的寿命。积极地面对武陵山区村寨群众发放现代体育刊物,配合当地政府扭转他们的传统观念,确保民生体育政策能够获得民众支持。
2.国家增加民生体育拨款
政府要充分认识到体育、文化、经济、政治的内在关系,要明确民族村寨群众体质提升的重要性,积极地推进民生体育工作进程。考虑到财政压力,建议当地政府结合武陵山区传统体育项目,展开村寨体育赛事,以密集的体育赛事来提升村民寨民的参与度,打造娱乐性、交流性、学习性、发展性的综合体育平台。积极联合各少数民族威望高的族长,对传统体育进行考察,形成具体的管理体系,形成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体育项目,实现武陵山区体育文化的发展。借用现代舞蹈形式,将传统体育内容植入,利用舞蹈来实现项目的大面积传播,以达到体育锻炼体魄、怡情怡心的作用。政府要积极地走出山区,向其他相对发达地区学习,并邀请兄弟地区到武陵山区进行交流,促进当地体育项目以及文化的新陈代谢。利用民族村寨的旅游资源,面对游客进行传统体育项目表演和竞赛,实现游客和本土民众的互动,增加体育活动的趣味性,同时进一步增强旅游品牌。
1982年,戴金星[14]认为,硫酸盐与烃类等有机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大量H 2 S,主要反应见式(3)~式(4):
当地政府可以配合国家进行社会众筹、招商,积极地调动当地社会力量成立民生体育基金,用于增加村寨小学体育设施、社会群众体育设施,更可以为中小学生提供运动服、运动鞋等体育用具,树立政府形象,拉近政府和民众的距离,让偏远地区的学生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对于积极参与农村民生体育的企业、组织,政府要给以方便,为其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实现体育、民生、经济协同发展。
3.鼓励体育高校学生支教
教育领域当中,教师是第一资源。对于武陵山区这样的落后地区来说,教师资源是非常匮乏的。一些大专院校毕业生特别是教育领域的毕业生大量流入社会从事非教育行业工作,造成了资源浪费。建议国家提供基本的保障,鼓励他们到落后偏远地区支教,签订合同,合同期满转到相对发达的县市安排就业。对于体育高校的学生更要充分重视,发动他们支教热情,给予大力补助,以求促进武陵山区一类山区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升当地村民寨民的身体素质。另外,结合武陵山区传统体育,安排高校学生到此观摩学习,促进传统体育和现代体育的磨合。引导体育组织到武陵山区挑选运动员,让孩子们走出山区开阔眼界,使他们成为信息沟通渠道,让大量的现代体育思想能够进入村寨,影响更多的儿童和青少年重视现代体育锻炼,将体育看成一项事业。
4.加快基础建设促进发展
希望通信、电力主管部门加大武陵山区的工程力度和速度,加快通讯工程建设,让信息这一生产力于这片土地上早日发挥生产要素作用,促进武陵山区和外界的联系。积极整合资源加快武陵山区道路建设速度,实现村寨之间的快速交通、网络交通,降低民生体育因为交通不良而产生的成本。从通讯到交通,从电力到能源,全面完成基础建设,增加生产投入和科研投入,促进资源开发利用,从而使政府、民众的传统观念、生活质量发生转变,二者能够积极地接受并支持民生体育工程,实现体育教育的全面参与全民提升的目的。
观察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补阳还五汤加减。用药:黄芪60g、赤芍15g、川芎15g、红花15g、地龙5g,有半身不遂者加用穿山甲、水蛭、桑枝,兼有言语不利者加用菖蒲、远志等。药房熬制过后由患者服用,分早晚温服(饭后),1剂/日,7天为一个疗程,连续服用两个疗程,进行效果检查和统计。
三、总结
武陵山区民族村寨民生体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是观念、人才、经济、资源等因素,造成了目前民生体育关注度低普及率低,设备匹配低,民众口碑低。因此,政府为主导积极地改变观念、引进人才、发展经济、开发资源就成为该地区民生体育发展的根本策略。在政府和当地民众的配合下,民生体育事业一定会蓬勃地开展起来,并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姚小敏,饶 平,尹 龙.多民族聚居的武陵山区农民体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
[2]朱晓红,李 燕.武陵山区民族村寨民生体育发展制约因素分析[J].武术研究,2016
[3]朱晓红,王 锋.武陵山民族聚居区民生体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文章编号: ISSN2095-6711/Z01-2019-07-0241
(本文系武陵山片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研究,课题编号:16YBX007)
作者简介: 杨频(1982—),女,湖南凤凰人,硕士研究生,湖南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