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任力取向的校长专业标准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取向论文,校长论文,标准论文,专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校长专业标准成为世界性的重点课题,但是,对于校长专业标准的研究与实践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反思我国的校长专业标准,并尝试以新的研究视角推进我国校长专业标准的研究与实践有重要意义。
一、校长专业标准的提出
专业标准是职业发展的标志和尺度,也是衡量职业是否发展成熟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校长职业而言,研究和建立校长专业发展标准是校长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校长专业发展的行动框架和现实路径。基于这种认识,国内外教育行政部门都将专业标准的研制与实践视为重要的工作。
1.国外校长专业标准的实践。
在国外,英美各国纷纷制定了国家或各州的校长专业标准,从而为校长职业发展、校长专业化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分析比较这些专业标准具有启示意义。
英国对校长专业标准的研究比较具有特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一直十分重视中小学校长专业发展,并逐步形成了系统的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和专业发展体系。2004年,英国师资教育署颁布《英国国家校长标准》,旨在提高校长专业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发展,提升英国教育质量。该标准主要从六大关键领域阐述了校长所需的知识、专业品质及应有的行为。这些领域是: (1)领导技巧。包括学校目标的制定,学校变革的设计,学校工作团队的创建,敏感地处理人事关系和解决冲突等。 (2)个人品质。包括个人的影响力,进取心和热情等个人特质。 (3)职业能力和专业才能。包括通过执行职责下达可靠的指令来影响他人,给他人的工作提供专业的指导,实践和尝试新的方法,联系和协调与内外各种人事和组织的关系等。 (4)决策技能。包括依据收集的信息数据进行判断和作出决定,及时正确地分析和理解新的信息和新的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 (5)人际交往技能。包括表达时能够明确地切入要点,善于倾听与理解别人的观点,有效地与他人进行口头的交际,有效地进行谈判和协商,有效地主持会议,积极发展和保持与各种相关媒体、组织的关系等。 (6)自我管理。包括能够有效地计划时间和安排自己的行动,设计富有挑战性的职业目标,善于缓解工作压力,善于自我激励,为自己的专业发展承担责任等。
同样,校长专业标准的研究在美国也受到了重视。1996年,美国州教育行政长官联席会议(CC-SSO)下属的州际学校领导者证书联盟(ISLLC)发布了一套面向21世纪的“学校领导者标准”。“学校领导者标准”涵盖创建学习愿景、领导课堂教学、学校组织管理、学校公共关系、校长个体行为规范、校长社会影响力等6大项标准纲目。[1]
表1 美国和英国校长专业标准比较
国别 提出者 研究过程
主要内容 指标(项)结果运用
在一些全国性专业协 历时两年。最早倡议始 创建学习愿景;领导教知识(43): 被广泛接受并推向了
会的倡议下,24个州 于1994年8月,1995年 学:学校组织管理;学态度(43); 全国,30多个州用于
美国 教育机构的人事部门 3月到1996年3月一年中 校公共关系;校长个体绩效(96)。 改进学校领导者的培
和11个专业组织代六次集中性的专题研
行为典范;校长与社会共182项分指标。训项目、评价等。
表。讨、整理分析。
互动。 知识(49): 将用来招聘校长 并制
英国 由政府发起编写,与 由政府发起,与教育界 规划未来; 态度和能力(52) 定绩效管理流程。也
教育界专业人士广泛 专业人士广泛沟通后公 指导学习和教学:自我行动(4 8)。将用来在全国校长专
沟通后公布。布。 发展和与人合作;管理共149项分指标。业资格框架内评估校
组织;承担责任:加强
长的绩效。
与社区联承。
2.我国的校长专业标准的发展与反思。
在1991年6月,原国家教委颁发了《全国中小学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试行)》(以下简称《条件》)。《条件》是根据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对中小学校长队伍素质提出的要求,兼顾校长队伍现状而制定的。[2]P195《条件》中“校长的岗位要求”分为:基本政治素养、岗位知识要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三个部分。其中岗位能力要求涉及六个方面的能力: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的能力;开展思想工作和品德教育的能力;指导学校教学、业务工作的能力;协调学校内外关系的能力;开展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能力;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在实践中,《条件》成为了选拔、任用、考核和培训中小学校长的基本依据。
但是,由于这样的能力要求比较抽象,应用时,需要对规定的能力进行分解和解释,这增加了研究者与实践者的难度,容易产生下列问题。
(1)任职条件分类交叉重叠。校长岗位能力怎样分类,重点是人格特征、知识要求,还是专业能力要求?校长常常比较迷惑。例如,有校长将这些能力分为:基础能力、核心能力、执行能力、创新能力,分类之间存在明显的交叉重叠关系。
(2)专业能力分解的困惑。对《条件》所界定的岗位能力进行实践性的分解,常常出现“负载”过大的状况。《条件》规定的六个方面的能力要求,经过若干级的分解展开之后,能力项目的数量也大大上升。六个方面的岗位能力要求最终可以分解为几十项甚至上百项具体的能力。一些论述“中小学校长应有素质”的文章,按照这个条件,面面俱到,好像校长必须是“完人”“圣人”“全能人”。什么是最重要的专业能力?校长专业能力怎样在分解过程中纳入能力体系?怎样确立因人而异的能力发展因素等,成为了基层执行者的一个难题。
(3)任职条件与要求在理解上的误差。一些内隐的人格特征被忽视,导致校长不了解这些能力是否与校长的工作绩效之间存在因果关联;另一个倾向是,校长会从特定的视角出发,强调某一专业能力的重要性,如将校长的专业能力窄化为管理能力。
在校长培训过程中,校长常常感到校长的专业能力标准太抽象,如培训者强调校长的文化建设能力,但受训校长却很难搞清文化建设能力对应的校长行为表现有哪些。
近年来,基于胜任力的校长能力研究成为新趋势,并为解决以上实践问题与发展我国校长专业标准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工作思路。
二、胜任力理论及其在校长专业标准研究中的应用
胜任力理论研究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当时美国国务院发现以智力因素为基础选拔外交官的效果并不理想,许多表面上很优秀的人,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却令人非常失望。于是,美国国务院决定邀请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麦克利兰(McClelland),让他设计一种能够有效预测实际工作业绩的人员选拔方法。1973年,麦克利兰教授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发表一篇文章,题为《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在文章中,他首次提出胜任力概念,并指出,传统的智力和能力倾向测验不能预测职业成功或生活中的其他重要成就,而且人们主观上认为能够决定工作成绩的一些人格、智力、价值观等因素,在现实中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效果。因此,他强调回归现实,从第一手材料入手,直接发掘那些能真正影响工作绩效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为提高组织效率和促进个人事业成功做出实质性的贡献。麦克利兰教授把这种直接影响工作业绩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称为胜任力。
另一个著名的胜任力研究专家斯潘塞(Spencer)对胜任力进行了更具体的定义,他明确指出,胜任力是一种个人的潜在特质,而此种潜在特质会导致个人在工作和情境中产生相关参照标准的效能和杰出表现。[3]P17~19斯潘塞等人认为,胜任力能预测个人在不同情境与工作任务中所有可能产生的行为,从结构来看,胜任力包含了五种类型的行为特质,分别是:(1)动机。面对行动或目标所需的驱力、指引和选择的行为;(2)特质。指心理特质和对情境与信息的一致性反应;(3)自我概念。指个人态度、价值与自我形象;(4)知识。包括事实、观念、原则、理论、架构与模型等工作上所需之专业能力;(5)技术。指心智技术能力,包括分析性思考与概念性思考两种。斯潘塞进一步将此五种能力特质以冰山模式(The iceberg model)加以分析:其中技术与知识位于表层,是可见的,易于培养;另外,动机、自我概念、态度和价值为核心人格,是隐藏的、潜在的、不易发展的(见图1)。
图1 胜任能力的结构模型
从能力研究的角度来看,胜任力理论是传统能力理论的重要发展。较传统能力概念,它有一个重要的进步,它不仅关注了传统的技能性特征,更关注了内隐性的人格特征,特别是对动机、价值观、态度等深层次内特征,这为认识校长专业发展的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综合地来看,胜任力概念下的能力具有三个重要特征: (1)与工作绩效有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预测员工未来的工作绩效; (2)与任务情景相联系,具有动态性; (3)能够区分业绩优秀者与业绩平常者。
此后,胜任力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在美、英、加等西方国家广泛运用,并且成为20世纪80年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理念,也引起了校长能力研究者的重视。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校长胜任力研究在西方国家受到了重视,例如英国“国家教育评价中心”(NEAC)开展了学校管理者胜任力研究,并提出了一个包括四个方面12条特质(见表2)的学校管理者胜任力模型。[4]P18~19
表2学校管理者胜任力的12条特质
日常管理
分析问题能力、判断力、组织能力、决断力
人际方面
领导力、敏锐性、意志力
沟通
口头交流能力、书面交流能力
个人广度
兴趣广泛、自我激励、明确的教育价值观
由于它是经过科学的分析和建模方法提炼出来的,并且以行为标准进行清晰的能力因素界定,因此,在实践应用中得到广泛的好评。
将胜任力理论应用于校长能力标准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但是,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胜任力研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是否能适应我国国情,并建立一套基层部门易操作的程序是问题解决的关键。为此,我们在宁波地区进行了一项相关研究。
从研究方法来看,麦克利兰教授开发的行为事件访谈法(BEI),提供了一种有效抽取胜任力素质特征的方法,其基本流程为:(1)界定在所研究的岗位上的优秀业绩者和普通业绩者;(2)使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两组样本进行访谈;(3)定义能够对优秀样本和合格样本进行区分的能力因素;(4)寻找并发展测量这些能力的方法;(5)对这些能力进行检验。
通过研究,最终可以抽取胜任力因素,而且这些因素是与工作绩效有因果关联的重要能力因素,并排除了不重要的专业能力因素。
三、胜任力理论下校长专业标准建构
为了建立适合宁波地区校长专业发展的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我们尝试采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和核检表法。研究中,参加行为事件访谈的中小学校长共25人,我们将校长分为优秀组和普通组两组,其中优秀组13人,普通组12人。在宁波市校长能力核检表的调查中,共在宁波市江北区、海曙区、象山县、慈溪县获取校长调查表110份,其中有效调查表96份。
通过对访谈和能力核检表中的言语文本进行内容分析与编码,从而确定胜任力特征模型。我们开发了宁波市中小学校长的专业能力标准,由个人特质、人际关系、管理特征、专业知能和敬业度五个特征群构成,具体表述见表3:
表3宁波市中小学校长胜任力特征的定义
群胜任力特征 定义
影响力(I MP)为了使师生赞成或支持自己的态度、观点或行为,采取说服、示范等
个
方法使师生信服、赞同的能力,例如人格感染。
人诚实正直(I NG) 随时随地以诚信开展工作,遵守学校制度规定和社会道德规范。
特自我控制(SET)
能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以事业心、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人生理想
和价值观作为基础。
质务实(F0)开展工作时关注事实,而非抽象的概念,能够客观分析情况并能以认
真严谨的态度处理问题。
建立关系(RB)有目的、有计划地为改善或维持某种关系而进行实践活动的能力。能
人
与 上 下级、社区建立联系,并包括利用关系处理危机。
际尊重理解他人(UO)站在教师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观地理解教师的内心感受,且把这种理
关
解传达给教师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
系互动沟通(IC)在学校工作中妥善处理与上级、平级以及下级之间的关系,促成相互
理解,获得支持与配合的能力。
灵活性(FLX) 具有适应不同环境、不同个性或不同人群,并有效工作的能力。
发展他人(DEV)
识别和发掘教师的优势与潜能,用人之长,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
用,实现学校团队与成员共同成长。
管团队精神(TWS)
协调学校团队内部关系,优化人员配置,使组织高效率地运转。
理创新变革(INN0) 不受陈规和以往经验的束缚,不断改进工作学习方法,以适应新的教
特
育形势发展的要求。
征资源管理(RM)从宏观上考虑学校资源的配置,将学校各种资源(人力、物力和财
力)合理组织起来,尽可能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自我评估(SA)分析和认识自我并对自身成败进行评价的能力。
分析思考(AT)能把事物拆分成小步子来理解,或用步步推进的方法对事物进行解
剖。能把握联系,全面性思考。
专专业知识与技能(EXP) 对教育教学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非常敏感,有较强的领悟力和驾驭
力,能做教学专业的“专家”。
业战略思考(STG)
深刻理解学校发展战略思想,根据本学校实际将战略落到实处,并采
知
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战略的实现。
能持续学习(CL)能不断更新 自己的 知识结构,能拓展并习得新知识和新技能。
执行力(EXE) 为确保教育计划政策的实施,通过采用创新性的、严格规范的学校管
理行为,高效率地实施计划、取得成果的能力。
敬成就导向(ACH)
不满足于现状,对成功具有强烈的渴求,总是设定较高目标,要求自
己克服障碍,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业自信心(SEC) 有能力或采用某种有效手段完成学校工作某项任务、解决某个问题的
度
信念。
责任心(R SP)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在学校中的重要性,把实现学校的工作目标当成是
自己的目标。
本胜任力特征定义既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又来自基层校长的新认识,说明原有的校长任职条件和岗位要求,不仅社会不满意,被规定的对象也不满意。建立适合宁波地区校长需求的校长专业发展的能力标准体系,为在职校长专业发展提供目标导向,还可为中小学校长的选拔提供明确的标准,使传统重知识、学历和教学效果的选拔方式转化到了以校长职位的能力要求为基础的选拔。还可以提高校长培训有效性,针对校长的现实能力与能力标准的差距,实现个性化的培训,并有针对性地引导校长发展指向适应未来环境的潜能。胜任力模型可解决当前校长评估难以量化的困难,促进校长评估的专业化和科学化。宁波市部分地区,下一步将参照上述“校长胜任力特征的定义”,开展在职校长培训,并考虑在新的校长选拔中试行,通过实验检验完善这个模型。
我国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是不同区域的差异性比较大,因此,我国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校长专业发展也应有所不同。但长期以来,我国都采用整齐划一的校长能力标准,界定校长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方向。以本研究为例,若校长胜任力理论研究得以推广,我国就可以在统一要求的理论指导下,建立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发展阶段的校长专业发展模型,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系统、多样的国家校长专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