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扶贫攻打重点乡镇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_贫困人口论文

云南扶贫攻坚乡特征与因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云南论文,特征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进一步作好云南省的扶贫工作,下面以506个攻坚乡为对象,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与 概括攻坚乡的总体特征,为制定较长时期云南反贫困的战略提供参考。

一、分析方法与指标构建

本文将贫困问题相关的自然、经济、制度等一系列因素看作一个有机整体,抓住主要影响 因素,经比较、综合,选择相对稳定的指标作为分析的特征变量,运用因子分析技术对其进 行综合筛选,找出其中的主要因子,并对各主因子进行专业解释,从而获得整个攻坚乡主要 特征信息。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将能考虑到的致贫困因素不论作用大小一一列出,形成一个初步的指标体系;其次 ,对这些指标之间进行相关分析后,进行适当的归并,形成一个精选的指标体系;再次,采 用多变量的因子分析方法,提取出数量较少的新的变量即主因子;最后,对各主因子进行解 译,以揭示出攻坚乡总的贫困特征。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遵循科学性原则、区域性原则、可 行性原则。在上述原则指导下,从贫困人口、自然环境、农村经济水平、农户收入与消费、 农村社会与基础设施情况等五个方面选用了59个指标来刻画攻坚乡的贫困状况及致因。整个 构架立足在贫困程度的衡量用以反映贫困现状特征;贫困人口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水平,基 础设施状况,自然资源状况用以反映致贫因素的基础之上。经过试运行输入分析,进一步筛 选,最后确定了43个指标作为因子分析的变量。

二、因子分析与结果解释

将506个攻坚乡和43个指标变量构成的矩阵进行因子分析,抽取出特征值大于1的14个主因 子,其方差贡献率总和基本达到70%(表1),采用最大方差旋转矩阵,得到这些主因子相对于 43个变量的负荷矩阵(表1),通过负荷矩阵进行分析,解释14个主因子各自包含的信息,赋 予其含义,进而概括出攻坚乡的整体特点。

表1 主因子贡献百分率与负荷矩阵

指示↓主因子→ 1 2

3 4

5 6 7

特征值 5.701 3.773 3.218 2.608 1.925 1.866 1.567

方差贡献率(%)8.28

7.87

7.01

5.49

5.37

5.65.02

累计方差贡献率(%)8.28

16.15 23.16 28.65 34.02 39.08 44.10

农民人均产粮 .766

全乡人均占有粮

.756

农民人均纯收入

.670

贫困人口占农村人口 -.555

交通总投资.965

乡人均自筹五工投工资

.959

五大工程总投资额 .817

.451

农户均耕地 .833

亩均产粮

.407 -.673

经济作物户均面积

.616

农村人口-.770

村均农户-.735

民族人口%.533

无完小村%.505

财政自给率 .372 -.466

年内获贷贫困户% .925

农户户均小额信贷.870

当年贷款回收率 .756

未通电行政村%

.875

未通电农户% .819

未通路行政村%-9.30

.353

.465

电力总投资 .875

五大工程省到资金.869

央省专项扶贫贷款.476

特困人口占贫困人口-.355

水浇地占旱地 -.376

继表1 主因子贡献百分率与负荷矩阵

指标↓主因子→

8 9 10 11 12 13 14

特征值

1.450 1.352 1.331 1.257 1.115 1.066 1.030

方差贡献率(%) 4.79

4.76

3.85

3.33

3.32

2.76

2.36

累计方差贡献(%)

48.89 53.66 57.61 60.94 64.26 67.02 69.58

民族人口% .384

农民人均基本农田地 .773

基本农田地%

.734

未通电话村% -.433

五大工程地县资金.673

绿色总投资 .651

通讯总投资 .643

地州市县其他扶贫资金 .601

户均乡企从业人员.795

经济林果户均面积.562

饮水问题人数% .809

户均缺水大牧畜 .804

农水总投资 .710

农户均池窑数

.413.452

特困人口占贫困人口 .425

水浇地占旱地 .382

水田占耕地%.713

农户户均人口

.617

当年返贫率 .873

根据表1对主因子的分析解释如下:

第1主因子分析:包括显示人口量、贫困人口比重、收入水平等6个变量,其中有5个变量的 负荷值均在0.5以上,有较重的信息准确度;其方差贡献率达8.284%,在14个主因子中居第 一位,显示的全部攻坚乡贫困信息是:基本农田地越少,农民人均粮产越少,农民人均纯收 入越少。与之对应的结果是贫困人口越多,贫困面越广,程度越深。

第2主因子分析:收反映乡村规模、经济状况等5个变量组成,各变量负荷值均在0.5以上, 主因子方差贡献率达7.87%。显示的贫困信息是关于乡村规模与经济状况对贫困的关联性: 乡村人口越多,规模越大,财政状况相对好,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可能性也较大,贫困问题 相对和缓。

第3主因子分析:反映的是小额信贷扶贫与贫困现状的关系,其包括4个指标变量,其信息 负荷值均在0.7以上,方差贡献率达7.01%,具有较高的说明度。贷款额度与还款额越高,则 扶 贫自救能力越强,返贫率相对低(由43个指标变量相关矩阵知有关“小额信贷”方面的指标 与返贫率指标呈负相关)。这一信息告知我们小额信贷扶贫方式在落后地区扶贫到户工作 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第4主因子分析:由6个指标变量组成,主要反映农户收入来源及经营结构与贫困的关系, 其中“户均经济作物面积”变量负荷值达0.73,方差说明率占5.49%。对其提供的信息解释 为:人均耕地占有量越多,交通条件相对好,则户均经济为面积越大,农户收入越高,贫困 发生率相对小。即贫困与土地结构、生产结构及运输结构直接相关。

第5主因子分析:由三个负荷结构在0.65以上的指标变量组成,最大方差说明率在5.37%, 反映的信息是贫困与基本生产条件及其建设资金投入量的关系,自筹与投工建设投资比例大 者,不需省上扶持可自我改善条件,贫困度一般不深,同第二位主因子联系起来分析可知乡 村人口多的大规模乡即属此类,反之亦然。

第6主因子分析:由涉及水利条件和收入来源的6个指标变量组成,其中户均拥有地,塘、 窖数负荷达0.68,说明水利条件好的地方,收成一般能保证,可有一定经济林果种植,人均 收入不致于太低,乡镇企业也能发展,极贫困面和贫困程度均小。这一主因子的方差说明度 达5.06%。

第7主因子分析:反映贫困与人口素质的关系,共有3个指标变量,其中民族人口比重及无 完小行政村比重两个变量负荷值均在0.6以上,最大方差说明率为5.02%,提供的信息是民族 地区,人口文化素质低,贫困面广,加上生产环境差,导致贫困程度深化。

第8主因子分析:反映家庭人口规模与贫困方面的信息,由三个变量予以说明,各变量载荷 值均在0.65以上,主因子最大方差说明度达4.79%(重要度已降到5%以下),说明贫困有时是 因 为家庭人口过多所致,农村人口占比重大的乡,相应农户户均人口多,农户人均占有粮食量 少 ,故而贫困。

第9主因子分析:反映贫困与对外联系方式的关系,三个变量载荷值均高,其中电力因素对 贫困影响大,未通电行政村多,未通电农户亦多,相应的未通路行政村也多,因为不通电首 先 是信息不灵,然后是对外联系方式落后(不通路),生产方式落后(传统手工作业),经济水平 落后(收入低),贫困程度深化,整个经济社会运行处在一种低层次恶性循环之中。这一主因 子最大方差说明率为4.76%,仍相当重要。

第10主因子分析:反映贫困与水资源条件关系,仅包含两位变量,但载荷值都在0.7以上, 表明水对贫困地区有巨大的制约作用,水资源匮乏,人畜饮水困难,必然带来贫困,饮水困 难使生活在恶劣环境中的人将大量时间耗费在取水上,起码的生活条件不能保证,而大牧畜 缺水条件则不能保证生产及运输需要,结果是生产发展受限,贫困发生且深化。这一主因子 的最大方差说明率为3.95%,与客观实际较吻合,有一定说服力。

第11主因子分析:反映贫困与自然环境条件的关系,其水田占耕地面积比重指标负荷值达0 .692,显示所在乡自然环境情况,水田比例大者多为丘陵或低山区,有一定降水,耕地亩均 小沟数量多,生产条件相对好。反之,则为高山深谷区,或干旱漏水区,灌溉条件差。另外 ,灌溉条件好坏同五大工程投资相关,与地县配套资金占五大工程比例呈正比,方差说明率 为3.334%,符合实际,因为省里资金到位多,地县配套相应也多,总投资量大,农田水利条 件相对好。反之亦然。

第12主因子分析:反映贫困与环境封闭性的关系,说明信息灵通与否与贫困直接相关。连 电话也不通的乡村无疑十分封闭,这种地方环境也十分恶劣,基本农田拥有量和人均量值均 低,说明其人口总量并不算少,但封闭导致人口质量低水平,除土地之外没有别的收入来源 ,贫困在所难免,且程度越来越深化。这类贫困区是重点扶持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区,故农 民人均中央和省级贷款额相对高,但收效却不大。本主因子的方差说明率达3.32%。

第13主因子分析:反映扶贫力度与贫困之关系,主要反映省级以上贷款和五大工程投资额 大小与贫困的关系,负荷值也较高,说明由国家和地方投资兴建五大工程,对改善乡村生产 生活环境和缓解贫困关系大。五大工程投资额越高,农民人均中央及省级贷款越多,国家扶 贫力度越强,对贫困缓解作用越大。同时亦表明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向不应单纯用于普通的贫 困人口的生活救济,而应用于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条件,否则会事倍功半。这一主 因子的最大方差说明率为2.76%,重要度相对次要,但也不能忽略。

第14主因子分析:反映贫困与返贫率的关系,仅含有当年返贫率一个变量,但负荷值达0.8 1 ,表明返贫率越高,贫困面越大,程度越深。因为返贫率是一个反映脱贫状况的综合指标, 无论是资源、人口、经济、经济哪个方面的条件出现问题,贫困就将持续下去,哪怕短时内 已在某一方面(如收入)得到改善,但由于贫困没有得到根治,故而很快又会返回贫困状态。 虽然在量化结果的各种矩阵中暂时还看不出返贫率指标与何种指标关系密切,但它确实和农 村的环境条件、农户收入及稳定持续性有关。返贫率主因子的最大方差说明率为2.36%,是 主因子矩阵中重要度最小的一位。

三、贫困特征及致贫因素分析

贫困类型种类多样,总有一些是共同的地方构成贫困的总体特征。贫困又是多方原因造成 的 ,在众多的致因子中,总有几个是起主导作用的。按照因子分析方法的要求,为保证信息分 析的准确可靠性,必须提取70~75%的信息量。在前面主因子分析中我们提取了14个主因子 ,使总的说明度者达到了70%,各主因子提供的信息解释在前面已有阐述。结合主因子分布 碎石图,可知居前5位的5个主因子特征值相对突出,其最大方差说明率都较高,可大致概括 出攻坚乡贫困的总体特征。再参照各指标变量相关系数矩阵,以及各指标变量统计分布值排 列表(表略),可对攻坚乡贫困总特征及致贫因子进行下述分析。

第一,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以1998年云南省的贫困标准560元来看,攻坚乡50%的人口 年收入低于此限,这一点由全部攻坚乡农户人均纯收入频率分布柱状图我们可以直观看出, 总的情况是低于550元的人出现频率最高(图1)。其中大约有2%的农户收入在200元以下。从 前述第一主因子分析可知,这一特征的形成主要由土地要素、粮食产量、收入水平等方面的 原因直接所致,其间呈反比关系。

第二,环境的封闭性与不利的农业生产条件导致贫困发生率高。这一特征由前述的第六、 第九、第十、第十二等4位主因子决定,共涵盖14个变量指标,其中有7个指标与水有关,并 且说明度均在此期间0.5以上。干旱缺水制约了土地的产出,封闭的山区发展非农产业的条 件极其有限,农户几乎没有农外收入来源,自我积累能力差,贫困发生普遍,呈恶性循环, 没有外力辅助一般很难打破现有状态。

第三,财政贫困,经济社会发展滞后。量化分析的结果显示:全部攻坚乡的乡财政自给率(

负荷值0.525)平均值为34%,极大值也才151%,许多乡为0值。与低水平财政自给率相对应的 是落后的乡村社会面貌:乡均贫困人口近4000人;耕地亩均小沟渠拥有量仅0.05米;年末未 解 决饮水人数乡均达2306人(负荷值0.751);年末未解决饮水的大牧畜数乡达1598头(负荷值0.811);平均每个乡有12%的村未通公路,13%的村未通电,24%农户未通电,13%的村无完小, 还有许多村既不通电通电话,又不通路,也无完小和卫生室,似乎与世隔绝。有些乡甚至连 乡政府所在地也没有商业网点,方圆几十里内没有固定集贸市场的情况十分普遍。这无疑在 相当程度上加剧了买卖双方在价格上的不平等,迫使贫困农户长期停留在传统和落后的生产 方式与生产水平上。

第四,人口素质低,民族众多,仍停留在传统农业社会阶段。封闭与贫穷使人口的数量和 质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量化分析结果显示,负荷值为0.832的“农村人口比重 ”达96%,负荷值为0.634的“民族人口比重”达52.4%,以民族人口为主体的乡村贫困人口 散居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山区,交通不便,缺医少药,受教育少,人口的健康与文化素质均十 分低下,其人口出生率、人口呆傻率、婴儿死亡率、青壮年劳动力文盲半文盲率等指标都明 显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表明民族人口数量与质量同贫困状况呈正相关,更集中体现出观念更 新及进取性方面的欠缺,构成致贫的文化因素,使其缺少为缓解贫困去自觉努力的意识,在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扶贫脱贫的难度。

第五,投入太少,扶贫政策、资金不到位,加深了贫富悬殊程度。在量化分析结果中“当 年返贫率”指标变量的负荷值达0.801,返贫率的平均值是5.4%、极大值达600%;主因子分 析结果显示:人口结构、各种贷款额度、五大工程总投资额以及通电、通路等指标变量的因 子负荷值均在0.7以上。处于赤贫的贫困人口脱贫的关键在于有没有外力的支持,否则 只能陷于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不能自拔。目前的扶贫资金运作中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中央及省 级建设资金的投入与到位情况,而在资金投入使用中普遍存在时间滞留、到位迟缓、多头管 理 、路线滞留等问题,加上银行贷款的商业运作方式,真正意义上的贫困人口是无法成为资金 扶助对象的。相关分析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攻坚乡人均央省贷款与各项指标变量关系均不 大;而农民人均地县其他贷款额仅与小额信贷指标仅有微弱的关系(0.259)。这表明在大面 积贫困缓解的同时,仍不排除存在大量脱贫无路的特困人口的情况;扶贫政策、资金运作 上缺少灵活性,不能随时空变化调整扶贫区位与对象,是导致贫困长期存在,且贫富差距拉 大 、贫困程度加深的深层次原因。扶贫的任务极其艰巨,扶贫重点亟待调整。

标签:;  ;  ;  ;  ;  ;  ;  ;  ;  ;  ;  ;  ;  

云南省扶贫攻打重点乡镇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_贫困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