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的美学意蕴_文化论文

论“青”的美学意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蕴论文,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3)05-0109-03

“目迷五色”。人的感知系统中最重要的是视觉,视觉感知中最重要的是颜色。瓦西里·康定斯基曾说:“色彩是最能直接对心灵产生影响的手段。色彩是琴上的黑白键,眼睛是打键的铜锤,心灵则是那架具有许多琴键的钢琴。艺术家是手,他通过这根根琴键把心灵带进颤动里。”我们熟悉的七色中除了青以外,都有对应的英语单词。而青为中国五色说中首位,地位显赫。所以,“青”成为我们解密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一、青——神奇的颜色

“青”字在文字草创时就已经存在。《说文解字》释为:“青,东方色也,木生火,从生丹,丹青之信,言象然。凡青之属皆从青。”但是联想《说文》中黑的解说“火所熏之色也”,“青”的解说就显得过于抽象。中国人造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断,《说文》中“青”的释义并非青的本义,是受周代以来盛行的五方说、五色说影响的产物。那么,青的本义是什么呢?

在金文中,“青”有两种写法:“”、“”。从而,产生了“丹井之辩”。“丹”在甲骨文中写作“”,而“井”则写为“”,像井栏四木相交之形。有学者指出“凿井取水,而得赤色之矿物,遂名之为丹”。可见,丹是由井演化而来。两者字形相似,区别是“井”四面出头,中间全空;而“丹”左右不出头,呈平滑状,中间有一横表示意。由于缺少甲骨文例字,我们只能参考吴方彝文中“青”为“”。由此,我们推测“青”与“丹”相关。学者也多认为“井”是“丹”的讹变。

1.青石说

孔广居对《说文解字》中“青”的解说发出质疑,曰:“丹,青,类也。故青从丹,生声。木生火之说,太凿。”学者王筠也认为青为丹类。“丹”《说文》释为:“巴越赤石也。”那么,青就是青石了。古代绘画又称丹青。因为它多用朱砂(丹)和石青(青)等做颜料。

2.草木说

丹是赤石,也即红色。“青”字上为生,因此“青”可被释为:“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我们可以想象在寒冬之时,草木如火焰般在地下萌动,如赤石般就是丹。而春天,万物复苏,草木就带着一冬的热情,欣欣然钻出了大地,露出点点新绿。《释名·释采帛》就释为:“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

3.蓝草说

“青”是蓝草之色。“丹”有种说法是:“古文字或像研磨调制颜料的工具。”林光义《文源》谓古丹砂以柝盛之,柝音拓者,截竹以盛物,丹字像丹在柝中。“青”上面“生”可解说为蓝草。“青”字就记载了古人加工蓝草的过程。荀子《劝学》中有云:“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靛蓝是我国古代最早提炼加工,并且应用最广泛的颜色之一。战国时期,劳动人民就已经熟悉染蓝技艺。青为蓝草之色,更符合“黑,火所熏之色”的逻辑。

由上可知“青”应是绿色或蓝色。最奇特的是,“青”还可以是黑色。《尚书·禹贡》:“(梁州)厥土青黎。”现代汉语沿用这种意思,“青丝”代替“黑发”,“青白眼”代替“黑白眼珠”。“青丝”代替“黑发”,也许因为黑色过去是丧服的颜色。古人珍视头发,让头发和死亡等不祥之意相连不相宜。而“青”是春天的代称,充满喜悦、希望。而且,中国古典文学中常道“人面”为“朱颜”“红颜”,搭配上“青丝”“绿鬓”倒也赏心悦目。中国人注重辩证思维。从而,青还可以指白色,如青霜、青云等。

颜色互用,固然有其修辞上、审美上的考虑,但从根本上说,还是有科学依据的。物理学上,色彩光谱是一个连续渐变的矛盾统一体,各种颜色没有明确的界限。色谱上绿色与蓝色相邻,视觉感差极小。“春来江水绿如蓝”就是说如果水很深,水里绿色的明度、亮度就会降低,江水就显现出蓝绿色、深蓝色。而藏青色就是一种发黑的蓝色。“如果青的色素很强,便成为近于黑的“玄色”,稍微轻一点,便成为蔚蓝的“苍色”,再轻一点,就成为仲冬松柏那种翠。黑玄、苍青、翠绿等色,其实只是色素深浅浓淡的变化。”

英国语言学家莱昂斯指出,英语中基本颜色构成的词汇场,每个词项所指并不明确,但是它们在这个词汇系统中的相对位置是存在的,例如:橙色是位于红色和黄色之间,绿色是位于黄色和蓝色之间。我们要确定一个颜色词具体指称什么,就必须在颜色词汇场中确定它不是什么。因此,“青”的含义中包括两种相近色的概念,也包括对其他颜色否定。

由表1可以看出:上古文献中,蓝绿青三词,只有青作为基本颜色词出现。绿与丝织品相关,蓝也不表示颜色,而是蓝草的代称。作为基本颜色词来说,蓝出现晚于青、绿。所以,绿较早地从“青”含义中分化出来,而蓝色被“青”所代称。古代,绿、青可以换用。不过实际使用中青比绿更多了一种修饰的意味。“绿竹青青”在音韵上优于“青竹绿绿”,更给人以美的享受。由于“青”的多义性,“青”作为颜色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青”的文化意义并未随之消退。

二、青——特殊的风物

1.青与服饰

我国古代色彩有正色和间色的区分。正色是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而绿、红、碧、紫、駠黄是间色。明代杨慎说:“相生者为正色,相克者为间色”。正色和间色之间有贵和贱、尊和卑、正统和非正统的象征意义。《礼记·月令》曰:“孟春之月,(天子)戴青旗,衣青衣,服仓玉……”《诗经·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天子、学子等贵族阶级穿青色衣物,足见青色的尊贵。而同属《诗经》的《绿衣》则因绿色是间色成为卑贱的代表。《绿衣》写道:“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诗歌借绿衣黄服来比喻贱妾尊显而正嫡幽微,即上下颠倒,里外不分。大概从汉代开始,青色衣物成了卑贱的象征。唐代的官制规定,官七品以下服青色。青衣则是指如婢女等地位低下的人。王勃的《为人与蜀城父老书》中“绿帻青裳,家僮数百”更是“青”“绿”对举,可见青的没落。但青色以其色相沉着、质朴,远离限制用色,深受人民群众喜爱。青色有着清静高远的意味,反映了文人阶层审美的“返璞归真”的价值取向。杜甫的“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以“青鞋布袜”指代平民服装,喻超然傲俗的隐士生活。

2.青天

青天又作晴天,对比乌云蔽日,压抑沉闷的黑暗天空,晴空万里,清明广袤,给人以神清气爽、高远坦荡的感觉。人们常说,雨过天晴,青似乎让我们带来了光明和希望。所以,人们多用“青天”比喻光明坦荡、清正廉洁的人,如包青天、海青天等。

3.青眼

《晋书·阮籍传》记载“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后人便以“青眼”表示对人的喜爱或器重。随之生发出了“青睐”、“垂青”等词。而“青白眼”表现了一种不拘礼俗,潇洒放达的魏晋风度。

4.青冢

青冢一词,最早见于杜诗《咏怀古迹》(之三)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此诗后注解为:“北地草皆白,惟独昭君墓上草青,故名青冢。”青冢的传说极具浪漫主义色彩。这种神奇是人们对于王昭君的惋惜和哀怜创造的,寄托着对这个可怜女性的深深纪念。萋萋的青草是昭君不灭的思乡之情,是昭君不绝的幽怨。

5.青鸟

青鸟是一个神秘的鸟类。它没有具体形象的记载,是一个人类主观臆造的模糊形象。青鸟的最早历史记载是《左传·昭公十七年》的“青鸟氏,司启者也”。在《山海经》和《艺文类聚》中,西王母曾派青鸟,向汉武帝传相会之信。李璟《摊破浣溪沙》中是“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写道“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成为殷勤的爱情使者,传递着思念之情。此外,还有大量诗歌借青鸟的飘忽不定和仙隐洒脱来表达出世的思想。

纵览古今,青色的风物繁多,而且是灵异,浪漫,极富有中国特色的。青色,不似黑白两色,与其他颜色对比鲜明,步入极端,走向虚幻;也不似大红大紫那样,光彩艳丽,张扬世俗。“青”是明净深情,古朴雅致的;既具有浪漫气息,又极富有人情味。

三、青——美妙的意蕴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青”与“美”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再分析一下与“青”字相关的汉字,我们将更加肯定这一观点。字典中,青字部的汉字有“静”、“靓”、“靖”、“鶄”和“靛”五个字。除去表示水鸟的“鶄”和表示蓝色的“靛”的具指词汇,只剩下“静”、“靓”与“靖”这些抽象字词了。还有从青得声的“晴”、“请”、“情”、“清”、“蜻”、“精”、“倩”、“箐”等字。这些字意思也千差万别,但都给人以美的感受。天之美曰“晴”,人之美曰“倩”,心之美曰“情”,言语之美曰“清”。

1.青春

我们的祖先把色彩与四季对应起来,春为青,夏为赤,秋为白,冬为黑。于是,汉语中就有了青春、朱夏、素秋(白商)、玄冬的说法。“青,生也,象物生时色”,很容易联想到:春回大地,阳光和煦,草木葱茏的景象。杜甫的“青春作伴好还乡”就是要与春天相伴回乡。由物及人,“青春”还可以指人最珍贵的青年时代。正值青春年华的青年,风华正茂,有的是激情和活力。他们正如初升的太阳,带给我们光明,带给我们希望。

2.清澄

《论语·公冶长》中:“崔子杀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子曰:‘清矣。’”这里的“清”被释为“美”。《释名》曰:“清,青也,去浊远秽色如青也。”于是,“青”幻化为“清”,成为一种特殊的美。

《说文解字》中“清”被释为:“朖也。水之兒。从水青声。”段玉裁注:“朖者,明也。”《玉篇·水部》:“清,澄,洁也。”也许是“山路元无雨,青翠湿我衣”那样的感觉,让我们对“青”有种涓涓流水的认识。最终,这种认识就凝结为了“清”。“清”不仅是水,更是一种澄明洁净,毫无杂质的水。清水纯净透明,折射着阳光,使偌大的空间明晃晃,亮堂堂。这不禁让我们想起来清明的社会。清明的社会一切都是公开、公正、透明,按着公平正义的原则有序运行,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勾心斗角。光明似乎照亮每一寸土地,照进每一个人心中。每个人内心都安宁澄明,如“赤子之心”。这还让我们联想起了“清正廉洁”,回忆起“青天”。天空万里无云,高远广袤,似有着博大的胸怀。望着这长空万里,毫无阻隔,明净光清,心也似乎跟着敞亮了起来。而那些清正廉洁,为民请命的青天大老爷,似乎是政治清明,四海清平的希望和象征。

水,一直给人清澈流动之感。而水的流动,又能推陈出新。朱熹有语道“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于是,水又产生了“清新”之感。中国审美批评中一向有错彩镂金之美和芙蓉出水之美。司空图《诗品》虽也主张雄浑壮阔的美,但总体仍倾向于“清水出芙蓉”的清新之美。《诗品》:“生气远出”,“妙造自然”。李白诗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苏轼也说:“无穷出清新”。中国诗歌追求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平淡并不是枯淡。一切因情而发,一切又水到渠成。中国一直把“玉”作为美的理想。玉的美,就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一种圆润光洁之美。可以说,一切艺术的美,乃至人格的美,都趋向于玉的美:内部有光彩,但是那是含蓄的光彩。这种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青”色彩内敛含蓄,不耀眼夺目,清洁纯净,让人感到明亮、洞彻。“青”色是天空的本色,是深邃高远,超凡脱俗的,但又不会走向空无,死寂,而是充满生机,富有人情味。青色清丽如水,飘然若云,总是给人一种清透心扉的淡雅之美。

3.青山绿水

青青山林,幽幽碧水,抛却了名利纷扰,远离了尘世喧嚣,获得了内心的宁静。于是,青山绿水就成为文人精神的憩息地,文人心灵的后花园。每个文人似乎都有绿水青山有个美妙的约会。李太白曾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白居易则道:“白首青山约,抽身去得无?”

中国文人,以“儒”为正统,背负着“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力图建立一个大同社会。而现实是残酷无情的,儒家那完美至善的理想必然要遭遇暴雨寒风的洗礼。这就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身处于这种冲突风头浪尖的文人必然会产生一种难以排遣的宿命似的苦闷。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清幽的山林,倾心于道家的“清静”“逍遥”。中国文人既师儒,又师道。师儒,就要“道济天下”,必然要“纡朱曳紫”;师道,就要“清静无为”,必然要参悟阴阳黑白。这种矛盾,由青来调和。青,明丽而不张扬,玄幻而不失真实。因此,青就成为中国文人的梦想色。

青山绿水,清幽自然,别有一番天地。那山涧水滨的云卷云舒,花开花落,自有禅意玄妙。“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是辛弃疾与青山的相看两不厌,两情相悦。“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这是袁枚在绿水青山中获得的豁达开朗。“是非成败转成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不仅是清扬淡雅的,更沁透着一片悠然禅意。走进青山,宛如为生命注入一股灵性的活水。总之,青山让人望峰息心,涤除了尘心机栝,领会了人生真谛,获得了真正的大美。

4.相思之情

古人送别,总少不了青青的杨柳。杨柳依依,恰似离别恋恋不舍的心情。古代人爱因情敷彩,以彩抒情。于是,当记忆沉淀,那伤心的离别场景就浓缩成一抹在心头挥之不去的青色。“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白居易《青门柳》)“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饮马长城窟行》)在离别的情人眼中,青色绵延深远,似那渺渺远道,行人就在那青色的尽头。青色成了相思之情的触发媒介。“借问堤上柳,青青为谁春。空游昨日地,不见昨日人。”(韦应物《有所思》)草木荣枯,又到一年青青时。可是物是人非,相爱的人不在身边,美景无人分享。青色成为今对比的桥梁。

《诗经·蒹葭》更是把青色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寒秋的清晨,天还有些冷。大地上布满了苍苍的芦苇,铺天盖地一般。天青地苍,上下相连,营造出了一个广袤苍茫的青色环境。水边薄薄的轻雾,像淡淡的忧伤笼罩在挂满露珠的茫茫芦苇上。整个环境是那么飘渺,梦幻,清冷。“我”对“伊人”的不断苦苦追求,希望与失望,凄清与落寞交织。这场可望而不可即的凄美爱情,就如同青果一般诱人却苦涩。这种感觉是一种普遍的情感,它触动了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引起我们跨越时空的共鸣。这时的青色是飘忽迷离,梦幻轻灵的,可以感知却难以追求的。

《蒹葭》好像是一场相思之梦,一场迷失于青色的梦。思念如此深广,那青草绿柳触发了一场魂梦。我不畏艰难地去寻找我的爱人,但总是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相思的缠绵悱恻,让我们感动。相思的汲汲悲苦,让我们动容。青色,深情伤感,浸染着淡淡的怅惘,微微的落寞,道出了多少痴男怨女不可言说的心情;迷醉了多少骚人墨客,引得他们乐此不疲地编织着关于青的美妙诗篇。元人刘秉忠《鹧鸪天》中写道:“青山隐隐水悠悠。行人更在青山外”。刘禹锡曾经深情地吟咏道:“春已暮,冉冉如人老,映叶见残花,连天是青草。可怜桃与李,从此同桑枣。”(《送春曲》)

四、结语

青,是上古五色中色彩范围最广的一种颜色:或为蓝色,或为绿色,或为黑色,甚至白色。关于青色的风物也是飘逸高洁,神奇而美妙。青,虽然作为颜色词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是它却幻化为美,抚动着我们的情思。青化身为青春,带给我们生机与希望。青化身为清新澄明,带给我们光明与清雅。青又徜徉于青山绿水间,给人以清幽淡远,和谐逍遥之美。青浸染着相思的甜蜜与苦涩,营造出梦幻轻灵、飘忽迷离的氛围,以情动人。

青之美,人之美。青与人共鸣,沉淀入民族无意识中,以美的形态,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标签:;  ;  ;  ;  

论“清”的美学意蕴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