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神经元和构式语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神经元论文,镜像论文,语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镜像神经元和镜像系统 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首先在猴子大脑腹侧前运动皮层的F5区发现,然后在顶下小叶的PFG区发现。猴子大脑中的运动镜像神经元在它做出某个动作和观察相同动作时都会放电,引起镜像神经元反应的运动和纯粹由运动神经元编码的反应是一样的。在发现猴子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之后,人类大脑中的镜像系统也开始得到电生理学和神经影像技术相关证据的支持。很多研究表明,人脑中IFG和IPL区域的激活从解剖学上来说和猴子大脑中发现镜像神经元的F5区域相对应,大脑区域是一个包含一系列活动的镜像系统(Nishitani and Hari 2000; Fadiga,et al.2005; Fillmon,et al.2007)。 人类的镜像神经元包括一些在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不明显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和语言有很大关系。因此,镜像神经元被认为提供了模仿、动作、理解、学习、心智理论、隐喻、语言等很多现象的解释,而镜像神经元系统的错误导致相关的神经心理疾患这一观点也已经被广泛接受。 镜像神经元系统和语言之间的关系通过很多的比较数据得到证实,比如猴子F5区包括和手口运动有关的运动神经元,人类大脑布洛卡区也包括手、手指运动、抓握动作和手势模仿等功能。F5区的侧面区域神经元在有条件的发声情况下激活,意味着在发声演化中可能起着作用。Rizzolatti等(1996)提出,人类大脑布洛卡区的功能特殊性源于产生和理解运动行为的古老机制。之后,Rizzolatti和`(1998)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目前人类的语言能力并不只是基于话语,还基于整合了话语、表情和手势的交流。他们提出镜像系统假说(Arbib and Rizzolatti 1997;Rizzolatti and Arbib 1998),认为人类大脑的布洛卡区是从原本和交流无关的基础机制上进化而来——即镜像系统。 2.神经语言学语义和句法表征 在词汇语义尤其是动词语义方面,主要认为基于运动的感知,即具身性感知是运动和感知过程的表征;感知运动系统和语言之间存在着强烈联系,镜像神经元机制存在于感知、动作和语言理解之间。Pulvermüller(2005,2008)提出了动词意义的躯体分布模型,认为动作和动作执行的表征在神经元层次上是重叠的,动作语义和镜像神经元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很多研究支持感知运动系统和语言语义处理之间的关系,感知运动表征在语言处理时被激活的灵活性和概念表征的灵活性是一致的,这已经得到大量证据支持(Zwaan,et al.2010)。 尽管也有一些研究认为感知运动表征并不是语言的必要因素,甚至不是动作词语的必要因素,而是在某些语境下比在另外一些语境下更容易激活的模式特殊性的表征(Aziz-Zadeh,et al.2006)。然而,感知运动皮层的激活对于理解和动作有关的语言,甚至对于抽象概念来说,确实具有功能性作用,这些都满足了具身化语义的最小要求。在语言处理中被激活的感觉运动表征的灵活性和概念表征的灵活性一致,动作和感知的联系甚至对于抽象语义的处理也起作用(Boulenger,et al.2009)。可是,人们也能了解并没有做过的动作行为,这就产生了具身化和抽象化之间的张力问题。Kemmerer和Gonzalez-Castillo(2010)认为动词语义存在两个层次,分别对应于两个不同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因而试图提出两个假说来解释这一问题:动词意义的运动特征依赖于躯体特殊性,由左运动皮层的镜像神经元组织起来;动词意义模板层次的运动特征依赖于BA44区或者左额下回中更图式化的镜像神经元表征。所以,尽管词语意义的一些成分是身体特殊性的,其他一些成分则可能是抽象于物理经验的,这仍然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神经语言学中包括镜像神经元在词汇语义方面的作用和解释已经得到相对充分的研究,镜像系统假说也提供了较好的语义模型和语言进化解释;而神经语言学中关于句法表征的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神经成像在句法方面的证据通常更关注句法在大脑区域的位置以及反应时间的问题,在语言学句法理论方面还没有比较成功的应用。 一个值得注意的提法是:有意义的语言单位之间(包括各种规则、一致等关系的句法联系其成因)在神经生物学上被认为在于离散组织性神经元集合(discrete combinatorial neuronal assemblies,DCNA,Pulvermüller 2003a)。DCNA的激活导致一个分离性状态,这些单位连接起来时是组合性的,从而成为语言单位中比词汇更高层的神经元组合。除了将范畴连接起来,典型的DCNA在范畴成员之间建立暂时顺序,在神经元框架中,每个句法连接是由一个DCNA承载的。大脑机制的研究框架认为DCNA直接连接于词汇表征,而词汇表征又和语义网络相连接,这就将句法和语义功能性地连接起来,句法的DCNA通过核准其组成成分的顺序可以调节词汇和语义之间神经回路的平衡(Pulvermüller 2003b;Knoblauch and Pulvermüller 2005;Pulvermüller and Knoblauch 2009)。 尽管大多数的语法框架将句法规则、词汇语义看成独立的成分,可是在大脑机制的框架中,DCNA直接连接了词语表证和句法表征,将句法和语义功能性地连接在一起。DCNA通过同时反映句法和语义特征的组合性信息联系不同的组成成分;这种句法和语义的混合特征使得认知语言学和构式语法宣称的形式和意义的配对有了神经生物学基础。按照神经生物学的研究路径,基本的语素表征联系了形式和意义,语素序列的表征是通过序列检测器和DCNA的方式来实现的(Pulvermüller 2003a;Feldman and Narayanan 2004;Feldman 2006)。这个观点契合于构式语法认为词语序列能被表征为更高词汇项目而加以储存的研究框架(Goldberg 2006;Lakoff 1987)。Pulvermüller(2010)更进一步认为,规则是不同序列列表重新组合为线性成分的涌现特征。这样,句法DCNA整合了词语形式和意义信息的神经回路,句法约束和语义回路的动态性之间就建立了直接联系。这就提供了语义组合性可以作为句法约束和对语义激活有直接影响的特定词汇单位之间联系的神经生物学视角,也为构式语法认为的句法和语义之间具有紧密联系性这一观点提供了神经生物学的支持。 在神经语言学的框架中,具体运用构式语法考察相关语法现象、提出相关理论模型的已经有一些研究:Kemmerer(2000a,2000b)是最早明确认为神经语言学和构式语法有关联的学者之一。构式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产生了层级性的句子结构,这个功能产生的区域主要在包括布洛卡和布罗德曼46/9区的前额叶。Kemmerer(2006)使用构式语法框架来考察动作动词和论元结构构式的主要语义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动作动词和论元结构的神经解剖学基础,认为它们的语言表征基础是镜像神经元系统。Dominey和Hoen(2006)提出源于构式语法的神经语言学模型,认为语义结构和句法形式之间的强烈互动是由包括下部前部脑回整合的神经网络实现的。Arbib和Lee(2008)则提出了模板构式语法(Template Construction Grammar,TCG),在镜像系统的基础上将句子和感知框架连接起来,第3节中我们将具体介绍。Pulvermüller和Fadiga(2010)也认为句法尤其是层次性结构,是具身化于镜像系统的。 3.TCG构式语法 尽管构式语法本身并未直接承认或反对镜像系统假说,但是两者之间存在相容性,可以在视觉和语言之间找到这一模型的证据:Draper等(1989)显示了一系列感知图式在静止视野中编码事物的方式。Ar-bib和Lee(2008)提出将SemRep表征作为类似视觉情境中层次性图形的语义表征。不管是静止还是动态的视觉情境,单个视觉情境可以有很多SemRep(语义表征),每个SemRep包括这个视觉情境中出现的施事、事物、动作和关系等分析。SemRep可以看作视觉工作记忆中图式实例集合的抽象,但是加入了关键的、随着时间扩展的动作、事件成分。镜像系统则是情境识别中的重要成分,可以连接情境和具身化的经验;语言系统因此能够将识别不同情境的认知过程并寻找词语和构式来表达实体及其关系。 Arbib和Lee(2008)提出的TCG构式语法,是在神经语言学中关注语言和视觉关系模型的基础上,将句子和感知框架连接起来的一种构式语法。TCG接受传统构式语法(形式意义配对和构式系统组合产生整个语法结构)的主张,认为话语的意义由SemRep决定。Arbib和Lee(2008)以“A pretty woman in blue hits a man.”(一个漂亮的蓝衣女子打一个男人。)为例,其SemRep表征如下:镜像神经元与构造语法_镜像神经元论文
镜像神经元与构造语法_镜像神经元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