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选择:中学教改的必由之路——兼评澳大利亚的中学教学与高考方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论文,澳大利亚论文,必由之路论文,教改论文,方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人口众多,市场用人又日益趋向高学历化,这便使社会、家长、学校、教师、学生都紧紧盯住高考,但高考又只能从众多的考生中选拔少数人进大学,由此造成竞争的剧烈程度日甚一日。与此同时,对减轻学生负担,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学课程改革也是一种很大的制约。换言之,高考成了制约中学教改的瓶颈。解铃还须系铃人,制约教改的是高考,解决问题也应从高考着手。
高考的问题在哪里?或许我们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在最少的时间里(2—3天),在狭小的范围内,对考生进行一次性检测。
问题就出在这里。时间和范围是紧密关联的,正因为考试内容范围小,所以考试的时间少,这就带来了许多不公平,不能检测一个人全面真实的水平,特别是不能检测学生的个性特长。学生在指定的学科范围考试,只有历史、政治的二选一,理、化、生的三选一,范围实在有限,学生没有充分选择的机会,而且在众多学科中,最基础最主要都是人为确定的,只能考这几门学科,而且大家都考这几门。如果是以人为本,那么就应该考虑到人是各有其长的,社会也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只要他的特长是有益于社会的,就应该肯定,给予发展的机会。为什么要用一个模子去套千千万万的考生呢?
这里我们不妨考察一下澳大利亚的高考。澳大利亚的高考除英语必考外,另有40几门课程可供选择。这使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他们的兴趣、特长能充分表现,而且澳大利亚的高考持续1个月之久, 不会因考试时间重合而让你错过选择机会,也即在时间上保证你的选择。然而我们的教学,我们的高考只是一个范围逐渐缩小的型态。(见图一)
社会需要其实是非常广泛的。然而中学教育只教授学习基础的、重要的内容,于是范围大幅度缩小至中学课程;因为高考不能检测学生所有中学课程的内容,于是第二次缩小范围,每门考试科目都有考纲要求,或考试说明;近年来又出现了重要知识点、重要题型,于是高考的范围第三次缩小,指向考试重点。我们的几十万师生就是针对被三次缩小的考试重点进行教学、复习、迎考。几年下来、十几年下来,上千万的考生,考同样的科目,学同样的东西,它与原来社会需要的内容差距之大可想而知。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A远远大于D。社会原本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也希望这些人才所掌握的是各种各样的知识技能,具有各种各样的特长。但经中学教育而毕业的却是单一类型的人,是一个模子铸就的,这对社会发展是绝对不利的。社会需要的人,中学教育不能提供;社会不那么需要的人,中学教育却拼命提供,甚至超过需求几倍、几十倍、几百倍。这对人的发展也是绝对不利的,个人想学的,中学教育不让你学或不教你;个人不想学的,中学教育却偏让你学;个人擅长的不考,个人不擅长的却偏要考。学生自我的发展由此受到很大的影响。
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现象?我认为有几个认识上的盲点,理解上的误区:从A到B,从社会需要到中学课程是一个误区。社会需要面很广,中学不能都设相应学科课程,只好选择最基础最重要的学科课程来开设。问题的关键是错把中学生看成一个集合概念,把众多的人看作一个人。一个人肯定学不了那么多,但是如果把众多的人看作是有个性爱好、有特长的,那么则应将众多的学生予以分类,各学所需,各自发展其爱好特长,大家必修的公共课就普遍开设,当然必修课也可以选择。
这里也有一个长期以来认识上的误区:那就是必修课大家必修,不能有所选择。其实,同一科目不但难易程度不同、类型不同,而且还与其它学科相匹配的关系也不同。这里例举一下我们曾访问过的澳大利亚的一所精英学校(相当于中国的重点中学)的英语教学。该校12年级(相当于国内高三)开设了五种等级的英语教学:有移民英语、普通英语、科学英语、表达英语(英语演讲、辩论)“Ⅲ love 英语(英语最爱)”。显然移民英语是浅易的,训练非英语国家的移民子女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它与普通英语、Ⅲ love英语就有程度差异; 科学英语和表达英语既考虑英语类型,又考虑与其它学科的匹配关系。比如选择理、化、生等自然科学的学生,他自然选择科学英语,选择今后攻读法律的学生自然应选择表达英语,有志于从事语言文学的学生当然选择“英语最爱”。“英语最爱”的教材是经典名著,诗集、长篇小说,要求学生一本本的读下去。数学也是一样,今后从事纯数学研究的,中学阶段当然应该挖掘得深一点;今后搞数学应用研究的和从事理工科学习的,数学应加强应用性;今后搞文科的,金融、财会、统计专业与文学、史学又不一样,要求自然比前者浅一点。而不同的选择又给予不同的学分。澳大利亚的升学考试与中学课程设置完全匹配,根据各科的学时数、内容多少、难易程度等因素,确定每门科目的单位值(Unite), 在高考时,每个考生所选科目的单位值之和不得少于10,学得深一点相应的内容范围可以窄一点,学得浅一点,相应的内容范围就应该广一些,高校各专业则在招生简章中规定其必考科目和级别。大学按考生等级分择优录取,等级分是表示该考生在所有考生中的排名位置。这就解决了分科分级带来的横向比较选拔的技术问题。
从B到C,即从中学课程到高考科目也有个认识上的误区,那就是考试不能加重学生负担,不能加重老师负担,只能在3天内考完, 而且考试科目不能多。其实这又是把考生当作一个整体,当作一个集合概念。考生是众多的人组成的,是可分类的,只要每个考生考试时间总长度不超过三天,他的负担就不会加重,至于是此三天,还是彼三天,根本没有关系。同样道理,教师分类阅卷,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时间里批改不同科目的试卷,也不会增加负担。相反,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科目、擅长的科目,适合自己程度的等级考试,他就会信心百倍,情绪高涨。
作为一次性检测的高考,加重了考生、家长、教师、校长的心理负担,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12年的学习要在7月7、8、9日三天见分晓,难怪人们称之为黑色的7月。显然这不是以人为本的, 以人为本就应该在考试体制和办学体制上予以改革。
澳大利亚的考试体制是这样的,决定考生入大学的成绩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高考成绩(又称高中统考),占50%;另一部分是平时成绩,占50%,平时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模拟统考占20%,12年级二次测验(每学期一次)占15%,学科特色分(比如物理就是实验)占15%。这就淡化了高考的份量,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激烈紧张的程度。
在办学体制上以人为本就应该构造立体的完善的教育体制网络,多通道,可折算,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自由,缓解高考一次性选拔带来的社会问题。澳大利亚的教育体制如图二所示。
这一体制与中国相比有四个显著不同:
(1)初中毕业以后学生有三种去向:一是进高中, 一是就业(年满15岁),一是进tafe(与中国的职校、技校、中专、继续教育学院有相近处)。
(2)高中毕业后学生也有三种去向:一是进tafe, (高中阶段可以选修部分tafe课程),一是就业,一是上大学。
(3)tafe结业(或毕业后)有两种去向,一是就业, 一是上大学(tafe有些课程可折算大学相应学分)。就业以后还有两种选择:一是进tafe,一是上大学。
(4)进大学后还有两种选择,专业或学校都可调换。
由于这种教育体制四通八达,给予学生的选择权充分,因而澳大利亚的高考就没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竞争场面。据澳大利亚国家统计局1998年对国内各高校学生的统计,情况如下:
1998年在澳大利亚高校学生中19岁及19岁以下的学生占27%,20—24岁的占32.5%,25—29岁占13.5%,30岁及30岁以上的学生占27%。这个统计也从侧面反映了表明澳大利亚的教育体制是比较完善的,终身教育的思想已经建立起来。
教育体制的改革,使高考内容与中学课程相匹配,高考的充分选择能给中学课改注入活力。但要使课改完全活起来,还需考虑诸多因素,包括:课程的多样化,教材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学生自主学习,充分选择,在众多的科目中选择喜爱的科目,在必修课中选择与自己程度相适应相匹配的课程类型,在不同的升学时机中,选择最佳路径,个性特长得以发展,社会发展需要得以满足。
社会是多元的,人的个性、爱好是多元的,如果用单一的形式去束缚它,以一元代替多元,荒谬将随之产生;如果用多元的形式来适应它,将会产生很大的发展。由此看来,充分选择是中学教改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