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经济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在实践中论文,理论论文,经济论文,邓小平论文,丰富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它没有结束真理,而是不断地为我们在实践中开辟着认识真理的道路。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也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象党的十五大报告所指出的,“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经济理论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不能也不会停止自己的发展。
一 实践在发展,邓小平经济理论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来源于实践,以实践为其生命力源泉的。而人类的实践活动总是常新的,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这就要求理论必须不断地发展。从实践来看,马克思主义诞生一百多年来,世界一直处于剧烈和深刻的变动之中,这种变动的幅度之大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并因此形成不同的时代。相应地,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马克思主义也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和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列宁主义;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最新的理论成果,也要随着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不断向前推进而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理论是什么?理论就是对实践的总结。一切科学的理论,总是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指导实践,同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自己。马克思列宁主义是这样,毛泽东思想是这样,邓小平理论也是这样。”[1](P.4)
邓小平经济理论是在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过程中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它是我们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有力指导,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奠定了发展的基础。但是,实践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的。从邓小平1992年发表最后一次讲话后,至今又过去了8年,我国的许多情况都在变化,今后还会不断变化。新的变化必然会引发新的问题,出现新的矛盾。这些问题和矛盾的解决,不可能在他的著作中找到答案,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开拓,总结新的经验,形成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性地继承邓小平同志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邓小平理论是不会停止自己的发展的。邓小平曾指出:“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2](P.292)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对待自己所信奉的理论的科学态度:强调继承基础之上理论的不断发展。这种态度是理论向前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巨大推动力。对于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江泽民也讲到了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思想。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在讲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时,有这样一段话: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在这一段话里,“初步回答”说的是这些问题有待于在实践中作出进一步的回答;“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科学体系”说的是在实践中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等诸领域,而不是个别的领域。在十五大报告的最后,他又强调: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在纪念邓小平同志逝世一周年的时候,江泽民进一步强调:“学习邓小平理论,既要坚持他的基本观点,又要通过实践使它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列宁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志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同志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采取的就是这种态度。”[1](P.4)我们相信,只要全党、全国人民坚持这样一种科学的态度,包括经济理论在内的整个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一定能够取得创造性的发展,从而永葆生机和活力。
二 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为首的党中央在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经济理论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创造性地发展邓小平理论,是对待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态度,也是邓小平同志期待于我们的。党的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为首的党中央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邓小平理论的实际运用,着眼于对理论问题的实际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敢于突破陈规,又说了一些“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说了一些邓小平同志没有说过的话,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就经济领域而言,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提出了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特别是若干带有全局性重大关系的观点。针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化建设所遇到的涉及全局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江泽民同志1995年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所作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报告中,提出并阐明了十二个带全局性的重大关系。包括:改革、稳定、发展的关系;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江泽民对这些重大关系的论述,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明确了我们面临新矛盾和新问题时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
第二,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思想,是邓小平经济理论最有创造性的地方之一,它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社会制度基本特征的思想束缚。根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论述,1992年6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要建立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规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从总体上概括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解决了一个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和具体化,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这一基本框架主要有以下一些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主要环节构成: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转换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又进一步提出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同时,指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等等。这些内容围绕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阐发了一些新的观点,提出了一些新的举措,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第三,在所有制问题上实现了理论上的一系列突破。提出了以下观点:(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2)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优势。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3)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股份合作制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使之逐步完善;(4)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这对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第四,形成了一整套关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十四大以来,党中央根据邓小平的改革理论和我国改革的实践,积极探索,不断开拓,进一步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形成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新思路。这集中体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和《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2)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推进国有资产合理流动和重组,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积极发展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放开搞活中小企业;(3)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着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构造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4)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5)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包括建立有效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营运机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上述这些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方针和政策,不仅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经济理论,而且对于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步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五,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观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的一个著名论断,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是邓小平同志的重要经济思想。同时,邓小平同志也十分重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在其经济理论中也富含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他说:“要采取有力的步骤,使我们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2](P.312)为了全面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中国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同年召开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在阐述我国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时又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再次郑重强调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指出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又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坚持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1998年3月,朱镕基同志则在九届人大上庄严宣布,本届政府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最大任务,进一步把科教兴国方针贯彻到底。上述这些,既说明了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的共识,也说明了我们在理论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三 要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经济理论,就要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条思想路线走下去,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正确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线,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与飞跃的基本前提。思想路线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世界观、方法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毛泽东用中国的语言把它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邓小平同志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内在统一关系。他说:“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3](P.31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正是在这条思想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才找到了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正确道路,才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也正是在新时期全面改革中一以贯之地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才成功地找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所以邓小平同志指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当然也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精髓,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它贯穿于这一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又贯穿于这一理论的各个方面。从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来看,这一过程是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新恢复、确立和贯彻的过程相统一的。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恢复和确立,才逐步形成和发展了邓小平经济理论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逐步形成和发展了邓小平经济理论的科学体系。从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来看,从从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进行经济建设的理论,到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从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阐述,到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从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到“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的理论,到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到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的思想;从强调经济建设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到强调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有可靠的政治保证和稳定的社会环境等等,无一不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无一不体现着邓小平同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革命精神。正是因为坚持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邓小平经济理论才能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成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闯,大胆地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精髓,也是邓小平进行理论创新的最基本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尊重实践,尊重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目前的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就是一种全新的实践,我们也面临着许多全新的问题。比如: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农业第二次飞跃的伟大目标——“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的规模经济,发展集体经济”,我们所面临的怎样把农业体制改革推上新台阶的问题;怎样搞好、搞活作为国民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的问题;城镇大批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进一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以及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问题,等等。上述这些问题的解决,靠本本不行,停滞不前不行,必须大胆地闯,大胆地试。要敢于创新和试验,勇于创新和试验,善于创新和试验,不断创新和试验。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2](P.372)只有在实践中大胆地“试”和“闯”,大胆地探索,才能开辟新天地,获得新经验、新认识,才能把邓小平经济理论进一步推向前进。当然,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决不是瞎碰乱撞,蛮干莽干。它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是“看准了的”。所谓“看准了的”,就是看准了某项改革、某一政策符合生产力标准,顺乎民心民意;就是在作出某项改革措施之前,已经有了周密的调查研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在“试”和“闯”中不断地总结经验,要走一步看一步,有错就改。只要敢闯敢试,善于总结经验,就会不断形成新的认识,使邓小平经济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经济学论文; 江泽民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