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现状及对策_农产品论文

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现状及对策_农产品论文

河南省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现状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南省论文,对策论文,现状及论文,标准化工作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河南是个农业大省,加入WTO后随着农产品关税的降低,国外大量质优价低的农产品将大量涌入,对河南省农产品将会产生较大冲击,提高全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已成为迫切需要。对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面对入世,河南省的农产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成本较高

小麦、玉米、水稻、大豆是河南的主要粮食作物,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同类农产品相比成本偏高。社会净收益的估计结果表明,目前河南的小麦和玉米缺乏国际竞争力。1990年小麦和玉米的社会净收益分别为0.16和0.28,即每生产1公斤小麦和玉米可分别得到0.16元和0.28元的纯收益,资源配置具有效率;至1997年,小麦和玉米的净收益已变为-0.15和-0.11,这意味着每生产1公斤小麦和玉米将分别亏损0.15元和0.11元,资源配置缺乏效率。以小麦进口为例,据计算,美国的小麦进入我国市场后扣除运费、关税、市场交易等费用,其每公斤小麦价格仍低于我国小麦市场价格0.10元左右。因此,从潜在比较优势看,贸易自由化将使河南省小麦、玉米、水稻的竞争力进一步下降。

据调查,造成河南省小麦、玉米、水稻价格成本高的主要原因是种植管理的不规范。河南省农科院的专家介绍,河南小麦种子的品质良好,有的品种如豫麦27号、豫麦30号、豫麦47号与美国、加拿大的小麦品质差不了多少。由于受传统的种植方式的影响,大多数农民凭经验对农作物进行管理,结果造成不必要的投入。如生产者对化肥的作用就表现出了盲目性,往往是想当然地认为农作物施什么肥、该浇多少水,而忽视了土壤的结构、作物的需要。又如对棉花喷洒农药灭虫,生产者往往抓不住最佳灭虫时机,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参考数据,结果既费工又费钱,造成了生产成本的增加。

二、水果、蔬菜品质较低

入世后,河南的水果、蔬菜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品质较低也是不争的事实。一是由于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缺乏标准化管理,造成水果、蔬菜品质降低。以泌阳县的香菇生产为例,几年前,该县凭借良好的自然条件大规模种植无污染香菇,远销海外,一度成为该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然而,由于缺乏规范管理,香菇生产由自然种植发展到用大棚种植;用烧煤代替气候自然特征来调整大棚温差,结果造成香菇的二氧化硫含量超标,最终影响了品牌形象。二是执行标准不严格,造成水果、蔬菜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超标。最近,《科技日报》头版头条位置报道了陕西省某县向欧洲出口苹果遇挫的情况,该县原定向国外出口300吨苹果,由于品质较低、检验不合格,最后只成交了20吨,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三、农产品、畜产品不安全因素较多

一是我们当前种植饲养缺乏科学的方法和管理,加之受环境的影响(主要是三废的影响),造成农产品、畜产品中的有害物质含量超标。

二是河南省的检测机构装备水平很差,很多对人体有害物质不能检测。例如我国出口到韩国、日本的蔬菜农药残留量、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其含量检验指标达200多项,而河南目前的检验能力只达到国外标准需求的50%左右。又如日本对进口小麦的检测项目达114项,而河南省的质检机构只能检验20至30项,与国际市场接轨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直接影响了全省的产品出口创汇。

对此,提出如下应对措施:

一、加快农业地方标准的制、制定,建立和完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

为有效降低农产品的成本,一是紧紧围绕优质专用小麦、大豆、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加快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更新换代;二是对优质农作物、优良畜禽品种,制定相应的品种标准及优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围绕农业、畜牧业、林业、水产等部门重点推广的良种及配套的重大的优质、增产、增效技术,加紧制定配套的地方农业标准规范。

二、加快农业标准的推广应用,重点抓好优质农产品和无公害蔬菜、水果及名优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

一是创建优质农产品(小麦、水稻、饲料、玉米、烟叶等)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50个,到“十五”末按标准化组织生产面积达到100万公顷;二是创建无公害蔬菜、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00个,到“十五”末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20万公顷;三是指导具有一定规模的畜禽养殖加工基地和水产养殖加工基地,如漯河双汇集团、信阳华英集团等,从饲料、粮、草的种植,饲料的生产及深加工,全面推行标准化管理,认真抓好试点示范基地建设;四是新建的防护林体系、速生丰产林基地和名、优、特经济林基地及林木种子种苗,全面按标准化实施管理。同时,引导农产品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企业标准体系,充分利用标准化手段,把农产品质量作为企业与农户连接的纽带,带动农户有效地实施标准,推动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三、加快完善农业监测体系建设,有效地开展对主要农业生产资料监督检验、对农业生态环境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测

要以现有的法定和行业检测机构为依托,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优势和积极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大投入,强化管理,形成组织方式社会化、技术水平现代化、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管理模式与国际接轨的农业检测体系。

(一)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工作。

一是对于省级质量检验机构。进一步加强省级法定和行业质量检验机构建设,在提高对粮油、棉毛麻丝、果蔬、畜禽、糖茶、水产品、蜂产品等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质,尤其是在安全卫生指标检测能力的基础上,按照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装备水平和技术能力,力争达到国内同类机构的先进水平。

二是对于区域性质量检验机构。充分利用各地现有检验机构的设备和技术能力,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加快建设特色明显、机动性强、贴近农业、贴近农村、贴近市场的就近就地进行快速监测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机构,以满足农业发展和市场监督管理的需要。

三是对于企业(市场)质量检验机构。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市场检验机构的建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以产品标准为依据,配备必要的检测手段,确保产品检验合格后投入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应以国家强制性安全卫生标准为依据,建立快速检测站,严把农产品质量关。

(二)加强农业生产资料检验工作。

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三级农业生产资料质量检验网络建设。检验机构在加强对肥料、农药、饲料、种子、种苗、种畜、种鱼、农林机具及零配件、农膜等农用生产资料监督检验的同时,积极面向市场,服务企业,承担企业和消费者的委托检验任务。加强对各类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帮助企业建立健全产品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

(三)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工作。

进一步加强省、市、县三级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加强对农业环境、病虫害、疫情、土壤、大气污染等生态环境进行质量监测,促进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农业环境监测机构在加强环境监测的基础上,对涉及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技术规范实施开展监测。特别要配合无公害农产品、出口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的评定,广泛开展监测和技术监督服务。

(四)以国家农产品检验郑州中心和河南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为龙头,拟组建成河南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集团,形成河南农产品检验的权威机构,以抵御国外检验机构的竞争。

加入WTO之后,关税贸易壁垒越来越弱化,而技术性贸易壁垒(WTO/TBT)将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WTO/TBT的作用主要通过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来实现,而技术标准这种壁垒是在标准化的基础上通过检测手段来实现的。因此,只有具备了高精尖的检测手段,才能真正打破或设置技术壁垒,保护河南的农业生产和发展。高精尖的内容包括:可以开展并获得授权的检验项目门类齐全,涵盖面广;仪器设备配置完善,满足需要;实验室通过国家认可,检验结果国际认可有效;有一些高素质的检验专业人才,能完成承担任务,并及时跟踪、研究国际动态,提出河南的应对策略。

四、开展对农产品质量评价,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提高河南农产品竞争能力

实施名牌战略是我们开拓市场、占领市场的重要措施。去年以来,我们成功推出了30个河南名牌产品,其中神象、金苑面粉等12个农产品入选,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农产品的发展。今后,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名牌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

一是抓好无公害农产品认定。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规定》的规定,按照国家、行业和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系列标准的要求,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的认定工作。通过科学、公正的认定,大力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严格规范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标志的使用,以确保无公害农产品的健康发展。

二是抓好出口优质农产品质量评定。根据国家、行业和地方农产品质量等级标准的规定,积极开展河南省优质农产品的评定工作。对经监督检测其质量符合优级(等)品指标的农产品,授予“河南省优质农产品”称号,并准许在其产品上使用“河南省优质农产品标志”。

三是抓好名牌农产品质量评定。根据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需要,将名牌农产品的评价工作纳入河南省名牌产品评定范围。按照河南省名牌产品评定管理办法,结合农产品的特点,每年组织一次名牌农产品的评定工作。到“十五”末,争取向国内外市场推出200个河南省名牌农产品,以提高河南农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五、加强河南省农业产品的信息化建设

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规划在原河南省标准研究院的基础上,加大投资,完善功能,提高研究水平,为全省的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标准信息服务。

标签:;  ;  ;  ;  ;  ;  

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现状及对策_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