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规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是接受者出于自身的需要,在环境的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对象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行为多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它的最终结果是形成以精神形态和行为形态相统一的人的思想品德。在这一过程中,接受活动突出表现为两大矛盾: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与接受者外部因素之间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在社会中进行,无时无刻不受到来自外界(包括接受对象、接受中介、接受环境等)的广泛影响,这种影响的目的、性质、可控性、广泛性等方面是有差别的,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有向社会的,也有反社会的等等,不一而足,而接受者与外部的社会要求之间往往存在差异与距离。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自身的矛盾,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为三个层次的矛盾,即在接受主体思想品德心理要素上,有要素之间发展不平衡和心理发展水平高低之间的矛盾;另外表现为接受主体知与不知、少知与多知、片面与全面的矛盾;还表现为接受主体知与行的矛盾,思想品德认识与思想品德行为的矛盾和矛盾运动。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诸要素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的认识,必须建立在对接受内在矛盾的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由接受的内在矛盾我们可以推究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规律体系,它由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组成。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基本规律——能动受动律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矛盾运动的过程。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方向、性质、程度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理的基本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诸要素的本质联系及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据此,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理的基本规律是“能动受动律”。所谓能动受动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既是个人的能动的活动,又是受动的产物,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是能动与受动的辩证统一。
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的制约因素是相互作用的。接受的能动性表现为接受主体自主选择和接受的能力。这种接受能力主要有三种:一是驱使主体自觉选择和设立接受客体的指向能力,这种能力由接受主体系统中的动力系统来完成和实现。二是对接受客体进行思维操作和观念整合的能力,这种能力来自接受主体系统中的接受图式系统。三是在接受活动中调节主体接受活动的能力,其功能来自接受主体的调控系统。具有接受能力的接受主体能够确定接受的对象,选择接受客体,提出和设定接受目的,整合内化接受信息,外化为思想品德行为与习惯。另一方面,接受主体的这种能动性又是在外界环境的制约之下发挥作用的。外界环境包括接受客体、接受媒介、接受环境三个部分。接受客体背后直接和间接地体现了社会的要求和期待,对接受主体具有信息源的功能,不同的接受客体对接受主体接受的方式要求也不同。接受媒介则放大了主体的接受器官,扩展其接受领域,影响了主体认识,控制信源播送,丰富了信息形式。接受环境则对接受主体具有动力作用、导向作用和层次性作用。总而言之,受动性—社会制约对接受的作用表现为两类:一是导向作用。社会制约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对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进行导向,影响人的接受图式乃至接受能力,从而左右一个人接受的方向。二是调整作用。社会制约不仅调整接受的度(包括接受范围、广度、深度、程度),而且对接受中的失范现象进行调整,通过价值观念、社会关系(他人和组织的评价)、自我角色等加以规范。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既受接受主体能动性的影响,又为受动性所制约,受动性制约着能动性,规定着能动性的开展;同时受动性又是靠接受主体的能动性来支持的,离开了一定程度的接受,受动性无法具有效力。能动性更多地体现了接受主体的自主要求,受动性更多地体现了社会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既要符合社会的要求,又要符合接受主体的发展要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必须坚持接受的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统一的观点,发挥接受主体的能动性、主动性,不是片面迎合接受者的需要,而是为了改善和提升接受的主体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这个充分体现着人的主体能动性的活动与社会主义社会主导价值目标的指向相吻合。
“能动受动律”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理的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本质。因此,“能动受动律”必然处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理规律体系的最高层,对其他具体规律起着主导、支配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具体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具体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理基本规律的展开,具体规律主要包括以下三条:
(一)需要驱动律
需要驱动律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需要是进行接受活动的动力的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是具有现实需要的人,接受活动是在其自身需要的驱动下进行的,需要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出发点和归宿,反映了接受主体的能动性。人的需要不仅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也是客观地被决定的。需要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社会发展性,还具有层次性。需要越强烈,主体的接受活动就越具有内在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具有强烈的指向性和冲动性,它能够改变或重新确定接受的对象,选择接受客体,提出和设定接受目的,从而把接受主体系统中其他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接受活动的进行。
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为。根据这一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要得以进行,首先要有接受的需要,然后才能推动接受的进行。因此,马克思强调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需要(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39页。)。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第60页。)邓小平也认为:“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6页。)马克思主义一贯重视研究和满足人的需要。需要不仅有物质需要,而且有精神需要。需要驱动律不仅表现为物质性需要驱动,也表现为精神性需要驱动。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既重视物质需要,又重视精神需要,注意把广泛性需要与先进性需要结合起来,推动接受的进行。
(二)多向互动律
多向互动律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与接受客体、接受媒介、接受环境之间多向交流、交互作用的规律。尤其是在当今的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已是一种开放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接受诸要素,多方面的相互作用。
接受主体和接受客体构成接受关系的两极,在接受主体与客体这两极的关系中,有许多社会地形成的媒介,包括家庭、团体、大众传媒、社会组织等等,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各自发挥其功能,形成复杂的作用过程。接受主体——接受媒介——接受客体这一接受关系在接受环境作用场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多向互动的立体作用关系,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接受活动及其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行为的发生,要依赖于接受客体、接受媒介、接受环境对接受主体的刺激,由接受主体做出反应,在多方相互作用下得以实现。值得注意的是,接受客体、接受媒介、接受环境在接受行为选择的实现过程中,产生的作用仅仅是提供外在刺激,而一切外在的刺激只有经过接受主体的主观能动努力才能发挥作用,即接受实现的过程中,接受主体所发挥的作用是内在的、决定性的。接受行为的复杂性,既来自接受客体、接受媒介、接受环境的复杂性,也来自接受主体的复杂性。
(三)内化外化律
内化外化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规律。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发展阶段和过程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的需要,在外界环境的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行为多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接受的结果是形成人的内化的精神和外化的行为。接受主体思想政治品德的内化和外化是极其复杂的,在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过程中,内化是接受主体将接受客体及发出者的要求整合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情感等内在意识的过程。外化就是将接受内化所形成的思想品德意识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和习惯的过程。
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内化与外化是辩证统一的。内化是外化的前提和依据,没有内化,外化也不可能,因为思想指导行为;外化是内化的目的和归宿,没有外化,内化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为思想品德行为与习惯的形成是内化的结果。内化和外化不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而且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内化之中有外化,接受主体内化整合接受客体形成的思想品德,是接受主体在思想政治品德行为实践中形成的;外化之中有内化,接受主体思想政治品德行为实践的过程,也是思想政治品德内化的巩固、强化过程。
当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远不止上述几条,还有很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