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奇[1]2003年在《饭店业改革进程中的人力资本产权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饭店经营者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是饭店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其积极性的高低是决定饭店企业成败的关键要素。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知识经济的渐入佳境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来临,饭店企业的竞争将不断升级。为了提升饭店企业的竞争力,饭店企业的改革势在必行。而在改革中,如何承认饭店经营者人力资本的价值,实现人力资本产权,将是我国饭店业改革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饭店业改革中的人力资本产权为研究对象,在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全面梳理与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人力资本的四个关键特征,以及人力资本的定价方式,提出了实现人力资本产权的理论基础。然后通过访谈、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分析讨论了饭店企业改革与人力资本产权、人力资本定价方式与饭店经营者的工作满意感、离职意愿,以及与饭店绩效等方面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得出了人力资本产权对饭店企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的结论。从而,为饭店企业提出了在企业组织形式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建议。与其他有关饭店企业改革的研究相比,本文是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分析问题,这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吴本[2]2012年在《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饭店业是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与国际接轨最早的行业之一。在走过的30余年历程中,以叁星级饭店为代表的中档饭店群体,作为饭店业的中流砥柱,为中国的旅游接待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旅游市场结构的变化和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原有的竞争格局已被打破,中档饭店要抓住中国旅游业大发展的机遇,再创昔日的辉煌,就必须建立动态的竞争反应机制。本文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企业竞争力理论,结合中档饭店外部竞争环境,从中档饭店企业能力、资源及动态能力机制如何匹配的视角下对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中档饭店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中档饭店是以舒适的客房和物有所值的服务吸引中端消费人群的介于高档饭店和经济型酒店两者之间的一类饭店。在当今中国,包括传统的叁星级标准的综合型饭店和部分较为高端的有限服务型饭店,日平均客房价格在200~400元人民币之间。本文第二章对中国中档饭店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从中档饭店增长趋势、投资主体类型、经营效益情况、营业收入构成以及客源结构变化等方面总结了以叁星级饭店为代表的传统中档饭店的发展轨迹。之后,对近年来新兴的中档有限服务型饭店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它们在业态、品牌发展战略、经营管理模式以及设计风格与理念上的创新。在对中档饭店的新、旧业态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企业成长中过度的路径依赖、过度竞争与竞争不足并存现象以及企业能力低下导致的资源配置低效是中档饭店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后,本文第叁章对国内外中档饭店的相关研究文献以及企业竞争力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梳理和评述,从中汲取了大量的研究灵感。本文第四章重点对中国中档饭店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和形成机理进行理论研究。认为,企业资源、能力和动态能力机制构成了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叁大决定性因素,外部环境则是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由此确定了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研究的基本框架。在对中档饭店企业资源、能力、动态能力机制和外部环境的构成体系进行了理论研究之后,笔者构建了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形成机制模型,并提出了一系列假设。在第五章,笔者对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和形成机理进行了实证研究。在获取了足够样本的情况下,采用SPSS16.0软件和AMOS18.0软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提取了中档饭店企业资源、能力和动态能力机制中的主要竞争力影响因子,验证了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模型。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现状,笔者展开了第二轮问卷调研,之后将调研结果运用AMOS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中档饭店企业资源、能力和动态能力机制叁者间的相互关系,构建了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决定因素中叁者关系的路径模型。在第六章,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对影响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外部环境进行了研究。宏观环境主要从制度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微观环境研究中,笔者采用了波特的“五力模型”作为分析框架,分别从新进入企业、替代品企业、购买者、供应商、中档饭店同行之间这五个角度对中档饭店企业面对的压力进行了剖析。如何提升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因此,在第七章,基于之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本文结合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现状,对以下迫切需要变革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通过对不同类型中档饭店企业绩效的比较分析,指出中档饭店各自不同的发展方向;其次,结合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指出中档饭店应该细分市场、精准定位,进行多渠道的营销;再次,从改进动态能力机制的角度,分析了中档饭店组织变革的必要性及创新模式;第四,为了与强大的连锁品牌进行抗衡,单体中档饭店必须基于网络进行企业资源整合,可以构建以提升营销能力、提高获取资源能力、降低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等为主要目的的多种网络联盟方式;最后,笔者对国有叁星级饭店的管理体制创新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初霞[3]2002年在《中国饭店发展趋势——集团化》文中指出饭店集团是在饭店业高度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由众多饭店组织共同构建,通过资本融合和经营协作关系等方式组成的经济联合体。集团化经营已成为90年代世界饭店业经营中日益增强的一种主导现象。一批世界着名的饭店集团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在外部市场扩张和内部经营模式方面均已步入成熟阶段,正快速向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进行大规模扩张。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旅游饭店业迅速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但近年来旅游涉外饭店业全行业亏损,国有饭店普遍缺乏竞争力等问题日益突出。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饭店数量相对供大于求、无序竞争、分散经营。加入 WTO之后,丧失了行政行业壁垒保护的中国民族饭店业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中国饭店业在当前形势下急需变革企业组织形式,走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集团发展道路。本文通过对饭店集团发展的经济学角度分析,对欧美饭店集团与中国饭店集团的发展进程及特点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中国饭店集团发展的可行性战略。 文章首先在对企业集团的起因、概念做简单描述的基础上,对饭店、饭店集团的定义作出界定。饭店集团作为企业集团的一种形式,具有服务行业企业的特点。本文从饭店产品不同于制造业产品的基本特性出发,分析了饭店产品的特点对于饭店企业集团化发展的有利因素及其对集团发展模式上的影响。本章还分析了饭店集团形成和发展的必然性,并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饭店集团化经营的优势。 其次,文章又重点介绍了欧美饭店集团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在历经50多年的发展之后,世界着名的饭店集团已经创立了一套可行有效的集团发展模式,不仅吸收了制造业的集团发展经验,还利用品牌、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实现饭店集团的低成本高速度规模扩张。世界着名饭店集团的经营管理特点为中国饭店集团的<WP=4>成长提供了先进的经验和未来发展方向。 然后,文章又简要地介绍了中国饭店业发展的历史及其自身特点,即高速发展和政府主导模式。还比较详细地描述了中国饭店业在发展速度、经济类型、规模构成、地区分布、档次、功能等方面的现状,并分析了中国饭店业目前面临的问题。中国饭店集团的历史发展和特点在本章做为重点进行了描述,中国的饭店集团从建立初就由于国外饭店集团进入中国市场而直接参与了国际竞争,其发展进程也一直都受到外国饭店集团的挑战,且中国饭店集团也是政府非市场导向型的发展战略。这与中国饭店集团发展的现状有直接联系。中国组建大型化、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饭店集团目前仍存在一些现实障碍,如资本市场缺陷、地区条块分割、网络化问题、观念问题、人力资源问题等等,本章也对此进行了分析。 最后,本文着重对中国饭店业的集团化发展提出了一些战略构想。本章首先分析了中国饭店集团化的历史环境,集团化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来自国际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市场及饭店整体市场本身政企分开所带来的大好机遇,同时,加入WTO后中国饭店业也面临着国外饭店集团在产业结构、客源及人才等方面新一轮的巨大冲击。本文针对中国饭店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和饭店集团发展的特殊市场状况,提出了中国饭店集团化发展的可行性战略,包括政企彻底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开展资本运营,实现行业内部存量结构的优化调整;发展品牌战略、建立先进管理模式;开发网络、培育人力资本;适应国内旅游需求、重新定位,组建低档饭店集团,走现实化发展道路;利用政企脱钩、国内国际旅游的大好形式,组建集团,并构建地理上的网络优势,从地区性集团向全国性集团发展,并最终走向国际化经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饭店集团。
廖晓莉[4]2005年在《我国旅游饭店业人力资本开发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力资本开发在旅游饭店业一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中国旅游饭店业目前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新世纪迎接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中国加入WTO后,旅游饭店业必须面对和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 本文旨在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旅游饭店业人力资源的构成以及人力资本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A饭店为案例进行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本文的结构分五大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文章的写作背景,研究主题和分析方法,以及内容结构; 第二部分,人力资本的相关概念。主要介绍人力资本的含义及其特征、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关系以及人力资本的相关文献综述; 第叁部分,我国旅游饭店业人力资本开发。分析了我国旅游饭店业的发展现状,人力资源构成以及人力资本开发现状; 第四部分,A饭店的人力资本开发现状。分析了A旅游饭店的基本情况,人力资本及其投资以及人力资本的开发战略; 第五部分,A饭店的人力资本开发战略构建。提出了A饭店的人力资本开发战略愿景与战略目标,战略重点与实施阶段和途径与实施措施。 文章通过文献调研以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细致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得出我国旅游饭店业人力资源组成与人力资本开发现状,最后以A公司为案例进行分析,希望籍此为我国旅游饭店业在人力资本开发方面,提供一些现实的有意义的借鉴。
辛涛[5]2003年在《系统优化在提高中国饭店业核心竞争力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中国的饭店业在国民经济众多的行业中是早觉醒的一个。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它是最早获得外资准入的服务行业之一。第二,它是最早进行市场化操作的行业之一。第叁,饭店业也是较早实现服务设施及管理运营国际接轨的行业之一。第四,饭店业是过去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扩张较为迅速的行业之一。但是也应看到,饭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崇高地位已难再现20多年前的辉煌了,经过90年代中后期以前的长时间的高速扩张,饭店业出现了严重的过剩,加之行业内相当一部分企业由于管理、人才及成本控制等环节没有相应的调整,经营状况日益严峻。目前的困局集中在以下叁个方面:1、单体饭店的经营规模局限及品牌扩散能力缺失,对高附加值服务的投入少,短期行为的投资与重复建设并存。2、产业要素在地域间横向流动受到限制,直接导致了粗放布局和简单经营的无序竞争3、国有饭店脱离原投资部门,转制问题增多,防范风险的工作越来越重要。 怎样提升中国饭店业的核心竞争力,走出目前饭店业的困局,不仅成为行业内最为关切的话题,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但现有的有关核心竞争力方面的理论很难对中国饭店业目前的困局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更不能为其提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两位美国战略管理学家C.K.Prahalad和Gary Hamel 1990年提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虽然在很多方面实现了创新,但它对于很多实际现象的解释却差强人意:首先,它不能解释为什么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并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但是他们仍然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求得了发展。其次,它也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第叁,共生、多赢的经营战略思想,将成为21世纪的主流。核心竞争力理论“唯我独尊”的思想与21世纪的新思潮显得格格不入。 笔者认为,对于饭店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必须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深化,其一,有必要引入系统科学来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其二,必须重视人力资本和组织资本的培养在饭店业创造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本文将在这两个基本的方向出发,建立一个饭店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框架,并进行相应的实证研究。 第一章进行基本的背景描述和文献综述.。第二章阐述核心竞争力的一般理论为了说明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基本内涵,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从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甄别中对核心竞争力的特定内涵进行了基本的描述,指出核心竞争力包括四个方面的能力:研究开发能力,技术转化能力,技术保护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概括了核心竞争力的叁个主要特性:价值性,独特性和延展性。
于岩平[6]2002年在《我国饭店雇主品牌战略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分析知识经济所引致的世界范围内人力资源变化、入世所引致的中国饭店业人才市场的变化,使读者了解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力资本已经取代了金融资本,成为企业真正具有控制力的最重要的资源,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久竞争优势的根基所在。企业间的竞争由末端的产品竞争变成源头的人才竞争,取得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成为企业战略的重点。中国饭店业在同国际着名连锁饭店和其他行业的人才竞争中,要想取得优势,必须建立一个有利于吸引和留住关键人才,保持持久人才竞争优势的战略,即雇主品牌战略。建立雇主品牌战略成为未来中国饭店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变革的方向。 目前,理论界对雇主品牌战略的研究还处于概念和建议提出的初级阶段,没有形成体系。为了丰富和完善雇主品牌战略,笔者运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方位地阐述了雇主品牌战略,包括:第一部分,诠释雇主品牌战略;第二部分,我国饭店雇主品牌战略的分析和选择;第叁部分,我国饭店雇主品牌战略的策划和实施。其中,第叁部分是本篇论文写作的重点。在这一部分,笔者系统地阐述了如何建立饭店雇主品牌生态环境、如何管理雇主品牌战略、如何进行雇主品牌营销和营销评价,如何对雇主品牌战略进行评估(雇主品牌评估体系、雇主品牌整体质量的评价指标、雇主品牌战略评估模型)。 本篇论文的理论贡献在于丰富和完善了雇主品牌战略理论:实践贡献在于努力将饭店的特性与雇主品牌战略的共性结合起来,专门探讨知识经济条件下,我国饭店业如何建立雇主品牌战略。在定性分析的基础卜对饭店雇主品牌指标进行量化,从而增强了可操作性,使之能有效地指导饭店,为我国饭店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并且,使饭店在日常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能将雇主品牌建设纳入战略性轨道,最终使饭店雇主成为核心雇员心目中的“最佳雇主”,从而使我国饭店在R趋激烈的人才市场竟争中,赢得先机。
郑学筠[7]2009年在《建设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构想》文中提出一、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目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商业银行整体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占据金融主导地位的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股权制度改革,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了以国有资本为主体、多种股份制为补充的新的金融架构,各类商业银行控制和抵御风险能力不断提高,对于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面对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的新格局,中国的商业银行在进一步繁荣国内金融市场的同时,面临着多重挑战,这其中包括战略选择的挑战、产品创新的挑战、经营理念的挑战、管理水平的挑战、风险控制的挑战和服务水平的挑战。纵观中国各类商业银行的现状,在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管理方法、金融产品创新和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都与外资金融机构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在本土迎接外资金融机构挑战的同时走出国门,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就必须在两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对商业银行全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造,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二是尽快引进职业经理人制度,努力造就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以尽快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对职业经理人制度相关理论的研究,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发展态势和对职业化人才的需求,通过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以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全面提高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本项研究通过对现代企业制度和委托代理理论及相关理论的研究,阐明一般职业经理人的生存基础和发展空间;通过对目前国内外有关职业经理人的研究成果的分析,根据职业经理人能力胜任模型的研究成果,揭示一般职业经理人所必备的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从我国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出发,通过对商业银行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将商业银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揭示商业银行对职业经理人的需求态势;通过对中国改革开放后职业经理人现状分析,揭示中国职业经理人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制度缺陷,进一步论述引进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特殊性和我国现行经济体制及商业银行发展方向的研究,设计出造就具有一定中国特色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的途径。本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理论方面讲,职业经理人制度本身是个舶来品,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职业经理人产生和赖以生存的条件是建立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制度。我国正处于经济变革时期,深入探讨职业经理人在商业银行的作用,具有积极的研究价值。从实践方面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商业银行已经从过去的行政管理体制走向市场,即使是国家主导的四大国有银行也陆续实行了股份制改造,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演变成为国家控股商业银行。这些变革,无疑为金融职业经理人的诞生、使用、再造和成长提供了条件。因此,深入探讨职业经理人在金融领域中的作用,对于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缔造新一代金融银行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国民经济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本文研究方法本项研究主要采取了以下四种方法。一是理论先导法,通过相关理论的研究,引申出职业经理人的生存基础和成长条件,为中国商业银行全面引进职业经理人奠定理论基础;二是比较分析法,通过中外职业经理人生存环境和制度建设的对比分析,找出我国与西方国家在理念、制度、管理方法和环境治理等方面不同,从而制定适合中国职业经理人发展的相关制度和管理办法;叁是回顾提示法,通过对我国历史上相对成功的山西票号的相关制度研究,借古喻今,对当今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以及激励约束机制做了有意义的提示。四是实证说明法,本文选用了部分实例说明职业经理人的社会作用,并以成功人士的成就作为范本,进一步说明了中国的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叁、内容与结构全文共分六章,其基本思路如下。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论文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研究的基点、研究的方法、文献基础等。第二章《职业经理人制度的理论基础》,主要论述职业经理人赖以生存的理论基础——现代企业制度、委托代理理论、激励理论和诚信法则等相关理论。第叁章《职业经理人的产生及基本素质》,主要论述职业经理人的一般定义、职业经理人自身产生、发展与成长进程、职业经理人的一般特性好职业经理人的素质要求。第四章《中国商业银行发展前景与职业经理人需求态势》,主要论述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中国近代史金融机构职业经理人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下中国商业银行对职业经理人的需求等问题。第五章《中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重点分析中国商业银行用人制度、中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中国商业银行引进职业经理人的障碍分析、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生存条件探析及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的素质要求。第六章《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创新》,为全文的重点章节。主要论述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层由政府任命转向董事会聘任的制度变迁与本质问题、现代金融体制催生金融职业经理人队伍认证制度、建立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引进及流动机制问题、事业职业经理人在中国商业银行的作用和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的激励约束等问题。四、本文主要创新和不足(一)本文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的架构。全面实现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国商业银行,必须全面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除了具备一般职业经理人的基本素质要求、职业标准要求、道德水平要求和能力结构要求外,还应当结合中国的实际,具备中国特色。比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要求中国的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必须具有面向全社会和人民大众的高度社会责任意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要求中国的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必须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适应经济转型要求,中国的商业银行必须形成多层次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架构;结合中国实际和有效的管理方法以及社会认知程度,对中国商业银行的职业经理人必须建立多层次和多形式的激励约束机制等。(二)本文对建设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提出了系统的建议。如:中国商业银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是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生存的前提;拟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标准是建立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的核心;制定一系列适应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成长的规章制度是建立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的制度保障;设计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培育机制和评价机制是建立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的重点;完善对商业银行各级经理人激励约束机制是巩固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的有效措施和控制金融风险的有效手段等。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的问题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尽管取得了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创新体会,但是由于本人长期从事实际工作,理论基础、知识结构和资料来源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目前的研究结果肯定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金融体制的不断改革、法人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和人们职业理念的不断进步,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的制度创新、实践推进和理论研究一定会进一步深入和扩展,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一课题的机遇和空间一定非常广阔。
王兆峰[8]2009年在《基于产业集群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旅游业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旅游产业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从本质上来说是由“量”到“质”的演进,关键要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走科学发展观的道路,促使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使规模扩张和效益提升相得益彰,走质量效益型道路。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具体表现为旅游产业由低端向高端、由粗放型向集约型以及由政府主导向政府与市场相结合主导转型。产业集群由于其规模效应、品牌效应以及在技术创新方面的优势,通过旅游产业集群有利于加快旅游产业的创新,提升旅游产业素质,产业集群也己成为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优化的重要途径,研究其如何推动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对于我国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构建相关的理论模型和数学模型,研究旅游产业集群在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中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与已有的研究相比,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了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理论框架。从旅游产品结构和旅游企业经营模式的变化两个方面研究了旅游产业结构变迁的途径和影响要素,实证分析了市场波动、交通、饭店、品牌和产业政策等要素对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影响,并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变迁与升级优化的关系提出了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模式,完善了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研究的理论研究框架。(2)研究比较了旅游产业集群与制造产业集群的区别与联系,探讨了旅游产业集群识别标准与界定条件,并着重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与制造产业集群的区别和在产业创新方面的独特优势。针对衡量旅游产业集中度的传统方法的不足,本文从旅游业集聚的条件、主体、效应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构造一个区位熵指数作为旅游产业集聚量化指标;同时,从投入产出表出发分析旅游业与其它产业联系,进行产业集聚和产业联系的综合,得出旅游产业集群的识别度指标。(3)建立了旅游产业集群推动旅游产业升级优化的理论模型,包括动力机制、传导机制和发展途径等方面。运用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理论分析旅游产业转型及结构调整优化属于比较新的研究领域,旅游产业集群推动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动力机制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产业经营和产业发展环境叁个方面,并通过包括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两个主体进行传导,最终通过产品结构、经营模式、部门结构和技术结构等途径推动旅游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产业集群的创新效应在旅游产业中的运用,使旅游产业发展呈现出融合化和虚拟化,促使旅游产业网络边界拓展,推动了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本文的重要的理论创新。(4)研究了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与关键技术选择的作用机理,利用基于遗传算法的理想区间评价模型进行区域旅游人文环境质量评价,利用DEA模型等技术方法评价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效率,并对东部、中部、西部、湖南省进行对比分析,证明集群在推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是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最佳模式,从方法上对旅游产业结构的研究进行了创新。(5)基于产业集群视角对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情况进行了定量的评价,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实证分析了不同旅游产业部门与旅游收入的关联度,利用SSM模型实证分析了入境旅游的收入效益结构,并分析了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更加系统的从旅游产品创新、技术途径创新、产业管理模式创新、产品营销模式创新、产业政策与制度创新、产业集群模块化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风险防范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丰富了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研究。
阮程[9]2011年在《基于DEA方法的我国沿海叁大经济区高星级酒店业效率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效率问题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提高生产效率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根本途径。近年来,高星级酒店数量迅速增加,国外酒店纷纷抢滩中国市场,高星级酒店业竞争空前激烈,经营形势严峻。对高星级酒店效率进行科学评价,找出制约高星级酒店效率的关键因素,提高效率从而实现高星级酒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同寻常的战略意义。本文系统介绍了效率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利用效率评价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详细的分析了沿海叁大经济区高星级酒店业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且进一步使用测量效率动态变化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了2000-2009年沿海叁大经济区的技术效率变动、技术进步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影响高星级酒店业效率的外在因素和内部因素进行了剖析。研究结果表明:10年间我国沿海地区高星级酒店业整体效率比较高,但内部差异明显,四星级酒店经营效果好于五星级酒店;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的分析表明,2000-2009年我国高星级酒店生产效率增长了1.3%,酒店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技术效率指数提高,技术进步不明显;高星级酒店业效率水平受竞争程度、企业规模、产权比率的影响,高星级酒店业应该通过采取进一步加强产权制度的改革、合理调控酒店规模、规范产业秩序的方式促进酒店业的发展。
黄燕玲[10]2001年在《桂林饭店集团化发展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兼并浪潮此起彼伏、中国“入世”指日可待、单体饭店的生存空间逐步被吞噬、企业组织结构与制度必须创新。面对因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国内经济、国与国或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而兴起的机遇和国际饭店集团大量介入竞争、国内饭店产品买方市场态势的压力与挑战,规模、效益、竞争优势等等日益成为饭店企业考虑的头等大事,企业面对的不再是短期内更要面对在长时间内所将产生的淘汰。组建或加盟饭店集团,从而获得规模经济、范围经济、速度经济等的优势,将成为中国饭店跻身21世纪国际饭店市场的最佳出路。桂林作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其饭店业同样面临机遇与挑战。如何参与市场竞争,如何正视自身的优劣形势将成为桂林饭店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虽然我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实业界成立了一些行政导向的饭店联合体,部分学者对国外饭店集团做了一些背景性的介绍和对策研究,在这一领域内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亟待研究与探讨,本文正是在以上背景下对桂林饭店集团化发展作了一些研究,并提出若干建议。 本文共分叁大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综合论述了国内外饭店集团的发展历程以及饭店集团化经营的优势与方式;第二部分论述了桂林饭店集团化发展的必然性,对桂林饭店业发展的历程、饭店经营现状、“入世”后对桂林饭店业造成的冲击与挑战以及桂林饭店集团化发展的有利条件进行阐述与分析;第叁部分也即研究结论,就桂林饭店集团化发展提出了构想。 作为研究和叙述的技术方法,本文采取了图、表等形式。
参考文献:
[1]. 饭店业改革进程中的人力资本产权问题研究[D]. 戴维奇. 浙江大学. 2003
[2]. 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研究[D]. 吴本. 复旦大学. 2012
[3]. 中国饭店发展趋势——集团化[D]. 初霞.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2
[4]. 我国旅游饭店业人力资本开发战略研究[D]. 廖晓莉. 西南交通大学. 2005
[5]. 系统优化在提高中国饭店业核心竞争力中的研究与应用[D]. 辛涛. 华南理工大学. 2003
[6]. 我国饭店雇主品牌战略的研究[D]. 于岩平. 青岛大学. 2002
[7]. 建设中国商业银行职业经理人队伍构想[D]. 郑学筠. 西南财经大学. 2009
[8]. 基于产业集群的旅游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研究[D]. 王兆峰. 中南大学. 2009
[9]. 基于DEA方法的我国沿海叁大经济区高星级酒店业效率评价研究[D]. 阮程. 浙江工业大学. 2011
[10]. 桂林饭店集团化发展的研究[D]. 黄燕玲. 中南林学院. 2001
标签:服务业经济论文; 人力资本论文; 集群效应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 商业竞争论文; 商业战略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星级酒店论文; 企业竞争力论文; 银行论文; 商业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