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才转型看电大的素质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电大论文,素质教育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已由军事、经济转向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和关键是教育的竞争,培养人才质量的竞争。因此,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教育改革,重视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提高人口素质。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世界范围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用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和素质(Quality)的英文简写来描述三者的关系:K-A(K)-Q[A(K)],能清晰地表达对人才转型的认识。
人类早已经历了从K到A(K)的认识上的飞跃,即已实现了从“知识型”向“知识—能力型”人才认识上的转变。“知识型”人才是人类早期的认识,韩愈关于“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说法实际上把目光集中在知识上,未提及能力,反映了对知识型人才的崇尚。“知识—能力型”人才是人类在近代的认识。爱因斯坦的观点比较典型:“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这说明了培养能力更重于获得专业知识。
为什么当今的教育界乃至全世界出现了对K-A(K)-Q[A(K)]的人才转型的认识呢?根本点在于教育的宗旨原来就应该是培养综合素质强的知识—能力型人才,即“基于高素质的知识—能力型”人才,Q[A(K)],素质Q放在底的位置,表明了素质的基础作用。
人类的认识总是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K-A(K)-Q[A(K)]也体现了这一特点。知识的载体是有形的,像质量,大小易把握;能力像场强,较质量为无形,较难把握;而素质像位势,更难把握,它是更深层的无形。素质Q随着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增强,在潜移默化地提高。这是一个长期地同步升华过程,各自的量值由少、弱、低向多、强、高增长。三者之间应有如下关系:
素质越高,运用相同的知识、发展相同的能力,就能创造出高品位、高水平的成果。因此将Q写在底上作为基础,把知识作为自变量的能力函数作为指数,Q[A(K)]反映了三者之间的综合效应。
一、在电大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意义
电大教育是现代远距离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它是在教师和学生受时间、空间及其他因素的制约而不能集中在一起进行课堂教育的情况下,专门的教育机构利用各种通讯媒体,通过师生的双向联系,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它一方面利用各种媒体对分布在各地的学生进行教学、指导和联系,另一方面又定期将学生集合一处进行指导性面授教学。电大作为一所现代远距离开放式的专门培养实用性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学校,在专业素质教育中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在电大教育中强调和提倡素质教育,可以遏制“应试教育”,培养名符其实的实用人才。
1.电大教育有利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
电大教育是一种以中央电大为龙头,省电大为中心,市电大为骨干,县电大为基础,乡镇教学班为网点的系统办学模式。它面向社会、面向基层为具备一定条件且愿意接受培训的人们提供学习机会,具有办学的社会性。这与素质教育的全民性特点相适应。电大教育扩大了教育信息传播的覆盖面,扩大了教育对象,使人们在接受这种形式的教育时,不受经济、职业、年龄、地域等方面的局限,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有利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活到老,学到老,用到老,这符合现代终身教育观,变人口包袱为人力资源。
2.电大教育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延续与发展。
电大教育是以大专教育为主,向下有中专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向上有本科教育。它是素质教育的延续,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性特点。素质教育既是专业教育、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等专向教育的基础,又是这些教育的归宿。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素质教育的外延将扩大,内涵也将更加丰富。电大教育作为自学为主,专门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将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落实,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提高人口素质,培养合格人才。
二、素质教育在电大教育中实施的途径与方法
素质教育与一般的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不一样,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一种养成教育。因此,素质教育的实施就不能靠一些硬性的办法,素质的形成最终要靠学生自己,必须使他们从潜移默化的被动形成变成自我培养的主动升华。老师与学校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外因,有两个作用:引导与营造。要引导方向,使素质的培养走在一条正确、健康和有效的道路上;营造氛围,使素质的培养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使进入这个环境的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都能受到熏陶。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需要有几个方面措施的配合。
1.从转变思想观念着手。
学校应结合日常的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和党团活动,举办有见地的专题报告会,组织学校师生员工开展素质教育的大讨论,形成共识。
2.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
电大是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的,课程体系必须以这个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教学要求。这就要求电大课程体系要充分体现学生自学为主的特点,但当前的电大课程未能充分体现学生自学为主的特点,违背了电大教育规律,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因此,电大课程体系在加强基础课的建设与设置的同时,应扩大选修课的比例,增加学生的自由度,让他们能够从适应工作需要,丰富生活内容需要,转行转业需要,更新知识体系需要出发,选择所要进修的学科知识,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可以毕业的学分。应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的设置,使学生肚里有墨水,手上有绝活。
电大普专生作为普通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课程体系设置又可以和成人生有所不同。除完成规定的教学计划外,还可以多增加一些通识教育课程如体育、外语、计算机等必修课程,以及文理交叉选修课;艺术类选修课如哲学、历史、科学、美学、自然哲学、科学方法论和逻辑学等课程,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地选修加强修养或拓宽知识面的课程。
作为学校一方应注意强化对学生几方面能力的培养:一是加强计算机能力。在改善条件充实机房设备、满足同学上机需要的同时,在课程教改中引进计算机辅助教学。二是加强外语实际应用能力。在英语教学中除保留基础英语外,增加实用英语、专业英语。三是加强理工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教改中不断强化实践训练,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四是加强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3.改革电大现有的考试评价制度。
电大考试是“一锤定音”的卷面考试,获得60分就通过了这门课程,这种考试制度带来的弊端是学生平时疏于积累,临到考试则穷尽心思,想尽办法来过关。由此形成了电大学生的“应试”学习,教师也被动地“应试”教学。要克服这种弊病,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我们可以借鉴国外远距离教育的评分方式,将平时作业考查、其中考试、期末考试的成绩按比例来综合评定,以这种结构性成绩来决定这门课程是否通过或需重修重考。
在考试形式上也可以突破传统的闭卷笔试、开卷笔试,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诸如闭卷口试、开卷口试、写学科论文等。这些考试还可以在同一科目中同时采用。要用多种考试形式来考的好处是可以从多个侧面了解并检查学习收获。如果一个学生的分析能力较好,他可以在论文中尽情发挥;如果他综合能力和操作能力较高,他的开卷口试一定得高分;而如果他又善于理解并记忆,闭卷考试亦会大显神通。当然,不能假定每个学生样样都有优势,因而这种结构性分数和多种多样的考试方式总会给他发挥特长的机会,不至于一次考试砸了锅,就一锤定音全军覆没。结构性分数重在全面测量,电大学生多数都是边工作边读书,这样的考核方式更适合他们的学习特点。
此外,针对理工类学生在考试命题上应既重视理论知识考核,更要重视实践操作考试;既重视基本要求的考核,更重视创造能力的考核。对文科类学生在考试命题上要注重结合当前形势,要就一个知识点作多方位的论证。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每一门课程中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
素质教育除了在课程体系中要有体现外,还应贯彻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之中。一个教师讲授一门课程,除了其专业知识的传授之外,还应对学生至少产生三种影响。第一是教师自身的形象给学生所带来的影响,即所谓身教重于言教;第二通过课程的学习给学生思维方法上的训练;第三,每一门学科都与社会、与人类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通过对这种关系的理解,可以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一个教师形象的好坏,他治学的方法是否科学严谨,以及他自身对他所从事的学科的理解和态度对学生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会对学生起引导和感染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可以从素质教育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内容,重新组织自己的教学实践,使各门课程从以往的A(K)型上升为Q[A(K)]型教育模式。
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从提高业务水平上说具体的措施有以下几点:(1)适应性岗位培训。主要针对刚从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教师,他们虽已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但缺乏实际工作能力,缺乏实际操作经验,若让他们立即走上讲台,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根据岗位的需要,施加短期培训,使他们能较快地适应电大教师的岗位工作。(2)扩充型进修提高。对各类教师补充必要的知识,其目的为扩大知识面,改革知识结构,如补习外语、计算机的使用,教育现代理论,管理知识等。(3)更新型进修提高。对那些在岗位时间较长的教师提供新的专业知识,使他们及时了解和掌握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以适应科技的不断发展,从根本上消除“一本教案讲到老”,“以不变应万变”的陈旧教学现象。(4)创新(科研)型突破升华,以培养专家型教育家。
5.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来达到文化素质养成的目的。
素质教育不同于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知识可以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也可以通过读书、看报以及电视、网络等种种新的信息媒体获得。能力可以通过训练或从工作经验中获得。文化素质的提高,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和环境的熏陶。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生活在其中,耳濡目染,他们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和思想品格不知不觉地在提高。国外很早就有人就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作了很多研究。Kurt Lewin提出一个简单的公式:b=f(p,e),这里的b=bebavior,p=personality,e=environment。他将人的行为概括为个性和环境的函数,认为人的行为是自身的个性特点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气氛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要有自己特有的文化氛围,这是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无形资产。
电大生的流动性(业余性)、成人化、实用性等特点决定了电大校园文化的要求是重视培养电大生的自我抱负水平、兴趣(学习)、意志力、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对当前学术文化发展的前沿水平关注力、学子典范(尤其是本校校友的典型事例)等等。为此,建设电大校园文化的途径可以通过:
(1)校橱窗、校刊、校广播站、校园闭路电视等宣传渠道;
(2)建立、发挥校史陈列馆的教育作用;
(3)举办校庆,以检阅、展示电大成果,追踪报道校友的风采;
(4)校园布局、设施的德育功能:名人名言画像、校园塑像、教室内的设施的文化氛围等;
(5)为电大生提供高品位的精神食粮(包括软盘、录相带等等);
(6)计算机网络。
总之,一切方法的原则要体现:
(1)教育性。有目的地选择教育内容、途径等;(2)渗透性。寓教于乐,实现没有说教的教育;(3)前沿性。要有高的品位;(4)整体性。(5)即时性。提供新信息、展示新角度、采用新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