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视角下的高等教育研究_社会性别论文

性别视角下的高等教育研究_社会性别论文

社会性别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视野论文,性别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社会性别分析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

以社会性别为视角,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进行性别分析,在西方社会已成为一个颇具特色的研究范畴,它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对千百年来习以为常的性别问题和性别观念的变革,而且体现在一种全新看待历史、社会、文化甚至知识传统的性别视角的出现。

社会性别在英文中是“gender”,这个词义本身为“性”,英文词典中,它的第一解释是指语言学中名词和代词的词性。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起,“gender”这个词与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紧密相连,它就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词汇,而是作为一个分析类别,用来解释女性气质的社会构成,并从社会性别的相互关系角度来分析男性权力和男性特权得以维持的原因,并进而成为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中的一个中心概念,(注:刘霓.社会性别——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中心概念[J].国外社会科学,2001,(6):52.)用它来指称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所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社会性别”概念的出现,是对长期以来盛行的性别“生物决定论”的有力挑战,它是文化建构的产物,是可操作的,它与纯粹生理意义上的性别(sex)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gender”被广泛运用到性别理论中,成为一个关键词(key words)。(注:李小江等.文化·教育与性别——本土经验与学科建设[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4.)80年代后,“社会性别”在联合国和许多国际组织和机构中发展成一个重要概念和分析范畴,用来“指任何把社会性别当作分析的关键范畴的理论框架或科研方法”。(注:谭兢常,信春鹰.英汉妇女与法律问汇释义[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149.)有学者把西方社会现有的社会性别研究方法概括为四种:一是强调“性差异”的社会性别观,二是强调“地位”和“角色”的社会性别观,三是强调人际关系的社会性别观,四是强调过程的社会性别观。(注:王政,杜芳琴.社会性别研究选择[M].北京:三联书店,1998.384-389.)

今天,在学界被广泛运用的性别分析方法和性别理论,虽然与女性主义的发展息息相关,但它已超出了传统女性主义研究所坚持的女性视角范畴,而是以社会性别为出发点,研究和探讨女性在历史、文化和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的根源。社会性别也是女性主义切入文学、语言、教育、心理、经济、政治、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和数学等多学科并在这些领域拓展的基本理论和范畴,在人类认识性别的世界里,社会性别已动摇甚至替代自然性别(sex)所构成的传统性别神话,并开始建构新的以男女平等为理想的性别知识文化体系,在人类实践领域,社会性别也逐渐转化为人类实现性别平等的行动和主张。

社会性别分析方法已对很多领域和学科的发展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以社会性别为视角研究教育在西方国家也相当普遍,几乎涉及到所有的教育学科,如教育哲学、教育史、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与政策分析,在教育实践领域也涉及到各级各类教育。(注:郑新蓉,杜芳琴.社会性别与妇女发展[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89.)在这方面,中西方的差距是明显的,到目前为止,我国关于性别与教育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成果都相当有限,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性别与教育问题才开始逐步进入教育社会学研究领域。(注: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43.)90年代中期,社会性别这个概念进入我国学界并开始使用。1995年,北师大教育系开设“教育与性别”专题研究课,开始以社会性别为视角在教育领域开展研究和探讨,以后又有不少学者就知识的社会性别问题、女性高等教育问题、教育与性别特质问题、性别与教育文化问题、教师的性别角色意识问题、教材中的性别文化分析问题和大学生性别刻板印象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2001年,性别教育率先走进了上海的大学课堂。(注:性别教育率先走进上海高校[N].解放日报,2001-12-14.)但总体而言,这些研究还显得较为零散,在概念的使用和理论的构建上还有很多问题尚需深入探讨。本文在此拟对高等教育研究中的社会性别视角作简要的探析。

二、质疑和反思高等教育研究中的“性别无意识”或“男性中心意识”

考察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世界各国均可发现该领域内的性别不平等和性别差异现象。但高等教育研究对此关注甚少,我们现有的教育学著作不仅无专门章节论述性别问题,甚至有的根本只字不提,有学者就此指出“已有的教育理论不接触或极少接触性别差异问题,可以说是无性别的教育理论”。(注:鲁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572.)至于高等教育中的性别不公平,是女性研究一出现就感觉到的问题,她们最早在历史、文学等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中,发现了学术领域和高等教育中的男性中心;发现女性即使有权平等进入各级各类学校,但校园的环境和制度都存在着各种性别不平等因素,并且这些因素不自觉地影响着女性的成长。英国著名的女性主义教育社会学家埃克(Sandra Acker)曾对一所大学的1000名男女研究生进行了调查,以了解他们在学期间对大学研究院的思想观念和宗旨的接受、认同情况,调查的本意并不是为了进行性别问题研究,但调查的结果所表现出的男女性别之间的巨大差别却使她异常吃惊,并使埃克在以后的研究中“并不一定总以女性主义研究开始,却总以性别分析的结果告终”。(注:史静寰.现代西方女性主义的教育理论与实践[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6.)而这些问题都是主流的高等教育研究没有关注甚至没有意识到的。

传统的高等教育研究中的“性别屏蔽”是显而易见的,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高等教育的观察、理解和思考。女性主义以性别视角研究高等教育系统时,发现这种以强调“理性”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高等教育模式,其实是以男性为主导的父权制意识形态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反映,它的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学术规范的建立是基于“男性中心”的,这种“男性中心”的规范性、客观性和中立性,不可能成为完整的(包括女性)研究视角和立场,正如英国两位人类学家秀莉·阿登那和埃德汶·阿登那所指出的,在男权文化体系中女人构成了一个失声的集团,其文化和现实生活圈子同(男性)主宰集团是两个相交的圆,失声集团的圆大部分都在主宰集团的圆的范围内,同时还在一个月牙形的边缘则处于主宰域之外,被称作“野地”。与之相应的,在主宰域内也有一片女人不可企及的领域。按文化人类学的观点,哪怕女人从来没有见过男人的那片月牙地,也知道它的情形,因为它已成为传奇的主题了;而男人却不了解“野地”。(注:肖沃尔特.荒原中的女权主义批评[A].王逢振.最新西方文论选[C].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276.)应该说,在高等教育研究的领域内,这块“野地”同样存在,也同样荒芜,在这里,性别是单一的、残缺不全的。女性的经验、情感和思维方式是被忽略的,是沉于历史的地表之下的,面对着这种女性的沉默和缺席,主流高等教育研究的规范模式是漠然的、不屑的。因此,有女性主义学者指出,应该在批判男性化科学的基础上重建科学与教育的范式,从而建立起“女性主义的知识图式、文化模式与研究方法以取代男性中心的文化模式”。(注:吴小英.科学·文化与性别[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1.)这种倡导或许带有强烈的女性情绪色彩,在理论上还需充分的论证,但它表明了这样一个问题:主流的高等教育规范模式是由男性创造和规定的,从其研究领域和对象、主题、内容、方法及结论等各方面来看都是符合男性中心的价值体系,它对高等教育诸多问题的分析和解释总体上是从维护现存社会秩序、权力体系和主流男性群体的利益出发,它已和男性在社会中的角色融为一体。在这个领域内,女性作为边缘群体的感受和判断是被完全忽略掉了。因而,这种“性别无意识”或“男性中心”意识在以后的高等教育研究中是需要重新审视和修正的。

三、关注和建立以社会性别为视角的高等教育研究的新领域和形式

以社会性别视角研究高等教育,是对传统高等教育研究的挑战。以往的高等教育研究的宗旨在于发现、提出和解释高等教育的本质、规律并用之来指导高等教育的实践,并把它们不分种族、阶级和性别地应用到每一个人。而以社会性别为视角的高等教育则认为,整个高等教育的体系和思维模式都是以男性的思维模式建立起来的,这种以“理性”为中心的传统高等教育模式是与女性的认知、体验和直觉相去甚远的。因而,传统的高等教育研究中的“性别无意识”或“男性中心意识”对女性的发展是不利的。基于此种认识,我们认为有必要从承认女性在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差异以及社会历史环境对性别的影响入手,分析高等教育与性别的关系,开拓高等教育研究的新领域和形式。这里我们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1.理论和哲学层面

此研究主要探讨以社会性别为视角的高等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高等教育研究中性别视角的缺失已为许多女性主义学者所诘难,在国际学术界,赋予人类知识体系社会性别结果是产生新的认知结构,在高等教育的研究中,这一新的观察角度和社会立场将有助于深化我们对高等教育的内涵及价值的理解。这一理论的探讨大致可涉及以下内容。

——社会性别视角研究高等教育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社会性别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作为剖析社会性别等级制、揭示社会性别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锐利工具,已经在许多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应该说,它对一切保存社会性别等级制的文化都具有批判意义。在高等教育的研究中以社会性别为视角,可以为我们重新认识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差异、性别平等提供方法论的指导,为我们研究性别平等的教育政策提供分析原则,因为高等教育在“消除人的性别不平等上有可能发挥主导作用”。(注:Kim Thomas,Gender and Subject in Higher education,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Fducation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0.2.)例如一些国家已开始着手建立评价社会性别公平的教育指数(education indicators),颁布了有关促进性别公平的教育法规、政策。同时,高等教育也有责任培养出具有社会性别觉悟的人才在社会各领域内有意识地从事社会变革,从而使高等教育成为现实社会性别公平的重要途径。

——批判和审视以往传统学术领域关于知识、认识和方法中无性别和性别歧视的倾向和根源。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偏见是普通的,也是国际性的。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机构最初都是为男性所设而拒女性于门外。男人已经习惯了把自己所研究的知识说成人类的知识,把自己的观点当作人类的观点,而女性也已经习惯通过男性的眼睛看待世界,看待自我和社会。而一些女性主义学者通过对历史文化传统知识的梳理和重新审视发现,在这些客观性、人类性和真理性的背后,原本基于一种性别偏见,使用的也是男性探讨世界的方式。如何在高等教育领域补充一种以往历史上被践踏、被压抑、被忽视或丢失了的不同声音——女性的声音,这是社会性别视角所关注的最基本的问题。

——研究女性独特的话语、体验、哲学观及认知方式,为建立无性别歧视的教育和教育模式提供科学论据。这一研究主题是众多女性主义学者特别关注、特别重视的。她们分别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经济学、系统科学等学科出发对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为社会性别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有效性做出了强有力的论证。例如,在高等教育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中,有学者发现女性认知观与男性有很大的差异。女性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对知识的认知方式与男性不同,她们在对知识的学习中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因为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和思维模式是以男性的思维模式建立起来的。(注:马万华.美国高等教育与女性学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3):119.)有些教育实践者在数学、物理等传统的以男性为主的学科内尝试用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教材编制体系和教学方法,针对女性进行教育,亦颇有成效。另一个关于性别与教育比较成熟的研究就是女性道德观的研究成果。卡尔·吉利根(G.Gilligan 1981)从社会心理学和女性道德发展的角度,发现男人和女人使用着不同的道德语言,男人用抽象的语言表达公正、公平、平等的权力,他们奉行一种强调准则和权利的公正伦理,而女人则用相对具体的语言表达关怀、同情、责任和共鸣,她们奉行一种重视具体情境、关系和责任的关怀伦理,在吉利根看来,这种差异并不意味着发展上的高低,或者女性在发展上的失败,这两条发展路线具有相同的价值和意义,而传统伦理观总是把女性道德发展视为发展上的不足或失败。另一位学者,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更是把关怀伦理学直接运用于学校的道德教育实践,在西方社会亦有相当的影响。

——对现有的高等教育理论进行反思。应该说现代的高等教育理论从形式上来说都是一种无性别区分的“性别平等”理论。近代以来,女性已相继获得法律上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力,但现实却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大多数国家已不存在女性教育“有”与“无”的问题。从表面上看,男女已有平等考试入学的体制,接受公共教育的机会应该说是均等的,但问题是,女性有多少机会和能力来参与这种竞争机制。(注:郑晓瑛.女性学学科化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女性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3):120.)这种深层次的追问其实可以导引我们对现行高等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思想观念、教育结果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学著作基本上对社会性别问题都采取了回避态度,更谈不上“因性施教”。以性别的视角审视现有的高等教育理念和实践,揭示“无性别教育”对性别偏见的掩饰,创设高等教育环境的公平、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男女两性在高等教育中获得自身发展的条件和机会的公平,这些都应是性别视角研究高等教育的应有之意。

以社会性别为视角的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内容应是多方面、多维度、多学科的,如高等教育中性别偏见的原因、历史分析;高等教育中的性别不平等与其它不平等(地域、阶层、种族)之间的复杂关系;女性高等教育与妇女解放的内在联系;各种社会思潮教育思想、哲学派别与高等教育(特别是女性高等教育)的相互关系等,这些理论问题都应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

2.实践层面

对高等教育的社会性别研究在实践层面的探索和改革更为广阔和丰富,这与高等教育科学的实践性特征和社会性别研究的行动性、政治性特点是分不开的。这个方面的研究大致涉及到以下内容。

——学科和专业中的性别研究。高等教育中学科和专业中的性别差异是十分明显的,男学生大多集中在理工科专业,女学生则大多集中于人文类专业,有学者曾调查发现某校测量专业及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专业男生比重分别高达93.8%与93.7%,与之恰成明显反差的是某校幼儿教育专业与音乐专业的女生比重分别高达89.5%与78.6%。(注: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53-154.)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1992年复旦大学物理系招生中女生为零。(注:韦禾.社会性别:教育研究的新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02,(5):44.)这种近乎“独占”程度的分类教育机会性别偏斜,往往更加强化了人们关于这些学科和专业的“性别适宜程度”的刻板观念,即认为男性学生长于数学、物理等理工科学科;女性学生长于阅读、语言和文学等学科。许多女性主义学者对此提出了尖锐的批判,在他们看来,正是由于性别偏见(即将性别简单地归结于天然的生理特征而看不到文化影响)、学科的偏见(即科学是男性制度,但又把它视为客观的、普通的、与性别无涉的真理),才导致了科学中某些专业、学科内的性别歧视及不均衡。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何在?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视角、不同学科进行过分析,见仁见智,但至今仍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现行教材和教科书的性别文化研究。教材作为教育资料的载体,是由一定的文化资料构成的,而从文化资料引入到教育资料里,要经过几度筛选:一是从一般的文化资料中选取有价值的文化,二是在有价值的文化当中选择适合社会需求的文化,三是从适应社会需求的、有价值的文化当中选择适合教育过程的文化。这个筛选的过程以及所有的文化资料本身都深深地打上了性别价值概念的烙印,应该说在以往的大学教材和特种资料、文献中是无视或极少考虑性别文化因素的,有的只是无意识性别文化的影响。关于这一点,对中小学教材中的性别文化以及对学生的影响,已有一些相当深入的研究且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但对大学教材和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性别文化分析,在我国尚未见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大学教师行为和性别角色期待研究。这类研究侧重教师在教育环境中对不同性别的学生的不同期待和不同的教育态度。教师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和他们在教学以及与学生的接触中自觉与不自觉地表现出的性别偏见,对学生的学术发展和事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通过对教育行为的观察和分析,发现男女学生在专业中的表现往往与教师的性别态度相关。如在课题的分配上,教师往往不自觉地把自认为适合“女性”做的课题分给女生,而把某些教师自认为高价值的高难度的课题分给男生。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因素,教师的希望和性别角色期待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到学生的事业和人生。如何深入研究并进行有效实践是我们师范教育应特别关注的。

——大学生性别差异与教育的研究。大学生的性别差异问题是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问题,人们对于性别的认识和态度影响到许多教育议题的选择和对教育问题的思考,这类研究是非常广泛的。如大学生人格特征和行为的性别差异对教育的影响;大学生学习成绩、智力和兴趣的性别差异及其对教育的影响;大学生成就动机及成就的性别差异及其对教育的影响;大学生道德发展和道德判断的性别差异及其对教育的影响;大学生能力发展的性别差异及其对教育的影响;大学生的性别刻板印象及其教育对策等。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教育实践中去改变某些传统教育观念对大学生发展的负面影响,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发展、潜质发挥提供理论指导,这是高等教育研究必须面对的问题。

高等教育实践层面的社会性别研究是宽泛的,除上述方面外,还可涉及到无性别歧视的大学教学模式和课堂模式研究;女教师在大学管理层次和学术委员会中的地位研究;学术职业的性别差异研究;高等教育中女性参与度的研究等。这些实践领域的探索和研究都从不同角度剖析了现行高等教育制度和高等教育环境中的性别不公平现象及其产生的内在社会原因,它表明实现高等教育中的社会性别公平和建立真正的平等教育还有很多问题亟需研究和解决。

四、简短评价

以社会性别为视角关照高等教育是女性主义思潮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它已引起了许多教育研究者的关注。性别的问题大量存在于高等教育的实践之中,而现有的高等教育理论对此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这又确实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研究领域,它蕴涵着巨大的教育潜能,并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要成功有效地培养女性人才,充分关注高等教育领域内的性别差异、性别歧视的研究,为大量女性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这对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人类社会的平等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以社会性别关照高等教育,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存在一些缺陷。首先,“社会性别”作为女性主义研究者的一个中心概念,在她们分析问题的过程中,难免带上强烈的女性主义色彩。在很多学者看来,女性主义教育理论中感情色彩过浓,科学分析不足,理论视角流于偏颇和偏激,这样使得她们关于教育的诠释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内在缺陷。(注:唐斌.科学及其教育中女性为何偏少[J].煤炭高等教育,2003,(1):26.)另外,以社会性别为分析范畴研究高等教育的实践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建议,在方法论上信度和效度上都受到过来自不同方面学者的质疑。至于许多女性主义研究者提出的建立一套与“理性”高等教育系统相并立(或补充)的以“生态、关怀、性别、平等”为旨趣的高等教育系统,在目前还只是一种理论假设,在实践操作中还需充分论证,即使作为理论本身也尚需不断的发展、严密和完善。但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范畴,我们不能忽视它对诸多学科的研究与实践带来的重要影响和变化,高等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标签:;  ;  ;  ;  ;  ;  

性别视角下的高等教育研究_社会性别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