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共产党党史理论的几个问题_政治论文

关于中国共产党党史理论的几个问题_政治论文

关于中共党史学理论的若干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史论文,若干问题论文,中共论文,学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3;K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0214(2001)05-0016-05

关于中共党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一直比较薄弱,而且对于其中的若干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从广义上来讲,中共党史应该包括中共党史学,中共党史学是中共党史这门学科中的一个分支、一个部分;也可以把中共党史和中共党史学统称为中共党史学,把具体的中共党史看作中共党史学的一个分支、一个部分。从狭义上来讲,中共党史是指具体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它包括不了中共党史学,中共党史学是在具体的中共党史之上的一门学问,即指导如何学习和研究中共党史的一门学问。对于中共党史学的有关问题,在这里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 中共党史学的理论方法论体系和主要内容

关于中共党史,大家都知道它讲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那么中共党史学主要讲些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现在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共党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和方法,同时应吸收传统史学、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一切合理的东西。王仲清主编的《中共党史学概论》一书,就认为中共党史学的理论和方法,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同中共党史这一学科的特点紧密结合,从宏观上、总体上来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因此,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和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它在中共党史学科中的具体运用,研究中共党史学科的性质、特点、社会功能、对象、内容、体系和中共党史的分期,研究把马克思主义的史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中共党史研究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等。[1](p2-3)根据这种看法,这本书依次论述了中共党史的性质、特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理论和方法,以及中共党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史料及其应用与校勘、人物年谱传记的编写、史学批评、地方党史研究、党史工作者的素养等问题。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共党史学的理论体系,主要由党史本体论、党史认识论、党史方法论三部分组成。所谓党史本体论,指的是对于党的历史过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的认识,其核心是社会历史观,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它包括以下这些问题:党的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党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什么?党史发展中的物质性因素和精神因素是什么关系?党史发展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什么关系?等等。所谓党史认识论,指的是对党史研究的特点和功能、主体和客体、主观性和客观性、阶级性和科学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等问题的认识。所谓党史方法论,指的是关于党史研究方法的理论。党史本体论是党史学理论体系的核心,是最高层次的理论,党史认识论和党史方法论则是它的基础,三者构成了“三足鼎立式”的立体结构。

第三种观点认为,可以把党史学理论的总体结构,划分为最高、基础、反映三个层次。最高层次就是中共党史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属历史哲学;反映层次指的是全国党史、地方党史、专门史,是反映历史过程、历史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层次是指党史史料,包括文献资料、革命文物、回忆录。而党史学方法,根据不同的性质、作用、范围,大体上可分为基本方法、具体方法、特殊方法三个层次。基本方法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方法;具体方法是指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研究党史的各种具体方法;特殊方法是指仅仅适用于党史领域某些专门分支学科或某些领域的特殊方法,包括数学计量方法、统计方法、图表方法等。

这几种观点,都有道理,但都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如第一种观点体系不够严密,党史的特点不够突出;第二种观点套用了史学理论的分类,但不够具体;第三种观点主要侧重于方法论,理论的部分没有展开。

我认为,中共党史学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共党史学概论,诸如什么是中共党史,中共党史学科的性质、特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体系和分期等等;2.中共党史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史学理论;3.中共党史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方法,同时还应借鉴传统史学、西方史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一切有用的研究方法;4.中共党史学史,即中共党史学产生、发展的历史,包括各个时期的发展脉络、代表人物、理论观点、重要著作、史学流派等等;5.中共党史文献学和史料学。文献学主要是关于中共党史文献的搜集、整理、鉴别、加工、研究、编纂、出版、利用等方面的学问,也包括传统史学中的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考证学等有关的内容。史料学除了关于书面文献、视听文献等方面的学问以外,还包括关于文物、遗迹、遗址等实物史料,口述或文字记录的历史传闻和口碑史料等等方面的学问;6.中共党史编写学,即关于各种类型的党史论文、著作、读物如何撰写,各种党史资料如何编辑等方面的学问;7.中共党史研究主体学,即对于党史研究工作者的要求和应具备的素养的研究。

二 中共党史学科的性质

关于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分歧。在1985年以前,中共党史一直是作为政治理论课开设的。1985年,高等学校的中共党史课改为中国革命史,只有各级党校和少数高校的某些系、专业仍旧保留党史课。在此之后,一些党史学家明确提出中共党史不应属于政治学科,而是一门历史科学。这种认识,很快被党史界的大多数人所接受,只是在表述上有所不同。但也有的认为它既属于历史学科,又具有政治学的色彩;有的仍认为它应属于政治学,是一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科学,或历史与理论相结合的科学;有的认为是政治学与历史学的交叉学科,但以从属于历史学为主,以从属于政治学为辅,因为它主要不是研究政党及中国共产党的一般理论问题,主要是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要不是从政治学的角度研究中国共产党,而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研究。有的还认为它既非历史科学,也非政治科学,而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的甚至认为它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现实政治的一部分,等等。国家规定的学科分类,也一直把中共党史划分政治科学,先是把它划归法学,后来又把它作为政治学中的二级学科。

那么,中共党史到底属于历史学,还是属于政治学,或别的什么学科呢?

我认为,把中共党史看作历史学或政治学,都有道理,中共党史本身就具有历史学和政治学的双重性质。因为它研究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既是历史,当然属于历史学。主张中共党史是历史科学的学者,主要是强调了这一点。但是,它无疑又具有政治学的性质,很难把这两种性质截然分开。张友渔等政治学家在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所写的导言中说:“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政治学所研究的古今中外一切政治现象,都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把历史称为过去的政治,把今天的政治叫做未来的历史,因此政治学与历史学水乳交融。在政治学研究中,一方面,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一切政治现象都要置于一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考察和分析;另一方面,政治学的一些研究领域,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如政治制度史、政治思想史、政治发展史等。”(注:该书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出版,引文见该书第3页。)历史学与政治学的关系一般来说尚且如此,历史学中与现实政治联系特别密切的中共党史,与政治学的关系就更是水乳交融,很难截然分开。可以说,历史学和政治学,都是中共党史所具有的特性,是同一个事物在两个方面所同时表现出来的特征。

但是,在历史学和政治学这两个方面,中共党史确实是以历史学为主的,可以说是带有政治学特点的历史学科。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它主要不是研究中国共产党的一般理论,而是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要不是从政治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而是从历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但是,在强调历史学特性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它的政治学属性,否则,就容易使党史研究工作者偏重于史实的研究和考证,忽视理论性的概括和经验教训的总结,减弱其教育和借鉴作用,降低它的社会功能。

因此,对于中共党史的学科性质,不应只强调一个方面,否定另外一个方面。在研究时当然可以有所侧重,可以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研究,也可以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研究,但最好将这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很好地统一起来,使其既具有历史学的科学性,又具有政治学的现实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把专家学者的认识同国家的规定一致起来,而不至于各强调一面,甚至存在互相矛盾的现象。

三 中共党史学科的特点

认清了中共党史学科的性质,它的特点也就随之看清了。对于这个问题,不少专家学者曾从不同的方面加以概括,有的把它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阶级性,政治性,革命性,现实性。我认为,对于中共党史学科的特点,应从历史学和政治学两个方面来加以把握。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可以说中共党史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现实性。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中共党史则具有很强的历史性、科学性。因此,从历史学与政治学相统一的角度来看,可以将中共党史学科的特点概括为“五性”,即历史性、科学性、政治性、理论性、现实性。

所谓科学性,是指它具有历史科学的特点,即周恩来在谈到撰写文史资料时所说的,要“存真、求实”,“只有忠于事实,才能忠于真理”。就是说,中共党史必须从客观的历史事实出发,不能从逻辑进行演绎,更不能进行想象,因此,它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可信,掺不得半点假。

所谓政治性,也就是平常说的党性、革命性、阶级性,是指中共党史是为党的事业服务的,研究者必须站在党的立场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指导,要与政治紧密联系,并受现实政治的制约。这里不用革命性、阶级性而用政治性,是因为在剥削阶级已经消灭,阶级斗争、革命斗争已经不是主要任务的社会主义社会,用政治性来概括更为全面、准确,更便于为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

所谓理论性,是相对于历史学的其他内容来说的,即它不仅要求史实的真实和准确,还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加以分析,在表述上更具有理论色彩,并对党的思想、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重点加以研究。如果缺乏理论性,党史研究就容易平淡、沉闷、一般化,不能更好地起到启发、教育、借鉴的作用。

所谓现实性,也是相对于历史学的其他内容来说的。它不同于历史学的其他内容,大都已经成为过去,而是同现实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有的内容甚至仍然是现实问题,研究它的目的也主要是为现实工作服务,具有直接的借鉴作用。因此,有的著作认为:“同现实社会联系密切是中共党史科学的首要特点。”[1](p45)

以上五个特点,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的。在党史研究史,应该将这五个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不能只强调一两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四 中共党史学科的研究对象

关于这个问题,也一直有多种表述。最早谈到这个问题的是毛泽东,1942年他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是用整个党的发展过程做我们研究的对象,进行客观的研究,不是只研究哪一步,而是研究全部;不是研究个别细节,而是研究路线和政策。”[2]后来党史学者的表述,大都由此而来,但也存在分歧。

有的学者认为:“党史这门学科,从总的方面来讲,就是以党的活动为核心,把整个党的发展过程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一方面,是党领导人民的革命斗争实践,包括建设在内;另一方面,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过程。”[3]

有的文章把党史的研究对象具体化为六个方面:1.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及其发展;2.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3.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战略、策略,包括它在各个历史阶段实践中的成败得失;4.中国社会经济史特别是新中国经济建设史;5.党活动的历史背景以及党对国情的认识;6.敌、友和国际关系史。[4]

有的学者则认为,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是不同的,它反映的是这门学科的最本质的东西,是高度概括后的一种抽象,这种抽象性的表述具有相对的确定性。因此,中共党史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在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过程。有的著作还将中共党史的研究对象,进一步概括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过程。

有的学者还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共党史的核心内容这个角度,将中共党史的研究对象概括为:“中国共产党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现代化而奋斗的历史发展全过程。”[5](58p)

我认为,研究对象应该是一种高度的概括和抽象,能够反映出一门学科的本质,而且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可以作出以下概括:中共党史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全过程及其有关的方面。至于具体包括那些方面,可以在研究内容中加以论述。

五 中共党史学科的研究内容

关于中共党史学科的研究内容,有的学者认为比较具体、丰富,可以列出许多条;是相对变动的,可以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研究者视野的扩大,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它被包含在研究对象之中,而不能包含研究对象,与研究对象的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至于具体的表述,有多种概括,例如有的认为应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历史发展;2.党的理论建设史;3.党的组织建设和民主建设史;4.党所领导和影响的革命斗争史和经济建设史;5.党与国内外党派、团体的关系史;6.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社会历史环境。有的认为应包括以下七个方面:1.党的建设史;2.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历史发展;3.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历史;4.历史人物;5.党和国内其他政党、派别的关系史;6.党同各国共产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关系史;7.党领导下的中外关系研究。总之,不仅应包括党的建设的历史,也包括与其活动相联系的国际条件、国内环境,包括近现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有关方面,不能把它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使它成为孤立的、片面的东西。[1](p95、94)有的认为它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1.中国共产党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各方面实践活动;2.中国共产党参与的各方面各层次的事件;3.中国共产党从筹建以来组织、集体、个人的言论;4.各个时期各个方面的经验教训;5.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以及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规律;6.中国共产党各时期、各层次、各方面、各类型的人物;7.中国共产党组织历史上制造和应用的器物;8.中国共产党组织和制度建设的历史。有的认为可以概括为党的基本实践、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经验四个方面,其中又各包含一系列具体内容。有的则认为可以从纵横两个方面加以划分:以横断面分,可划为全国党史和地方党史两大部分;从纵切面分,可划出党的组织沿革史、政治斗争史、军事斗争史、统一战线史、党内斗争史、自身建设史、领导决策史,还要涉及党所领导的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以上概括,都有一定的道理。我认为,对中共党史的研究内容,可从不同方面来加以概括:从横的方面说,包括全国党史和地方党史两大块;从纵的方面说,包括自身发展、建设史,以及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史的各个方面;也可分为思想理论、组织建设、实践斗争(包括路线、方针、政策)、经验教训四大块。总之,内容要全面,要包括党史的全部内容。

在撰写和修改《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时,胡乔木曾多次提出,要处理好党和人民、党内同志和党外朋友、党的领导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关系。第一,要讲清楚党是在人民中间奋斗,是在群众斗争的基础上引导斗争,密切地依靠群众取得胜利的,因此党的历史不能跟人民斗争的历史分开,要把人民的情况、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要斗争的情况表现出来,要写出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使读者读了之后感到共产党是尊重人民的,并不是眼睛只看着自己。第二,党是依靠跟党密切合作的人共同奋斗的,如宋庆龄、鲁迅、“七君子”、邹韬奋、沈钧儒、吉鸿昌等人,在党史里面应该有他们的位置。如果不写这些人,显得我们有一种宗派的感情,有一种狭隘的观点,会使人家感到不公道、不公平。党史是要给人民看的,不要光讲自己怎么反“围剿”,讲得津津有味。第三,党中央是重要的,但不能离开广大干部和党员,要有意识地多写一批优秀的干部,对普通的党员也要加以描写,这样党的历史才是立体的,不是一条线的历史,也不是一个面的历史。但是,党史就是党史,要把党史跟政治史、军事史等相区别。跟党史关系太远的事情,就不能成为党史的正式篇幅,比方说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不能写得太多,党史不是抗日战争史。每个时期的政治形势要交代清楚,但不是叙述那些政治军事本身的内容。

也就是说,党史研究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和认识的提高,不断扩展领域,增加新的内容。特别是对于那些党史研究的空白点、薄弱点、疑难点,要重点加以研究。过去根据革命斗争、阶级斗争的需要,对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多,而对党领导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对于新时期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改革开放的历史研究得也很薄弱。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根据党提出的把各方面的工作胜利推进到21世纪的需要,这些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并不断丰富新的内容,以使党史研究能够适应迅速变化的新形势和党所面临的新任务的需要。

当然,中共党史的研究内容也不能包罗万象,不能把什么东西都作为党史研究的内容。首先,要像胡乔木所说的,把中共党史同政治史、军事史等相区别,也就是说,要把中共党史同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相区别。特别是中国革命史,性质和中共党史比较接近,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更应该注意它们的不同之处。中国革命史在高校虽然也是作为政治理论课开设的,但它在研究时限上与中共党史不同,研究内容比中共党史更宽,即使同一个历史时期的内容,研究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因此,不能把中国革命史的内容都写到中共党史中去,中共党史应该突出自己的特点,抓住自己的重点。其次,要把中共党史同政治学的其他内容相区别,突出自己所特有的史的特点。在研究中可以采用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但不能把中共党史完全变成理论,而是要通过历史来体现自己的理论观点。

六 中共党史的体系和历史分期

多年来,中共党史都是按历史顺序,以重大事件为中心,将整个党史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两大时期,然后再按党的创立、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为顺序撰写的。这种体系和分期,阶段性明确,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突出,但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党本身的发展线索不清晰,应该加以改进。

在体系上,除按现有的体系外,还可以考虑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进展情况为线索,或者以自身的组织发展为线索,构筑新的学科体系。

在分期上,可以将两个大的时期改为三个或者四个时期。改为三个大的时期,是龚育之提出来的,即将整个党的历史分为1949年以前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49-1978年的社会主义前期,1978年到现在的社会主义新时期。这样分的好处,是突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个时期已经过去20多年,是党取得辉煌成就的一个重要时期,将它单独划出来作为一个大的时期,是完全应该的。现在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就是按照这种分期,分成了三卷。四个大的时期,即以遵义会议为界,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分为党的成立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曲折探索的时期,以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探索的成熟时期;社会主义时期则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分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及对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的时期,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成熟时期。这样划分,可以跳出具体的历史事件的束缚,更便于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高层次上来总结经验教训,清楚地认识党的发展的规律性,以为今天的工作提供借鉴。

【收稿日期】2000-12-15

标签:;  ;  ;  ;  ;  ;  ;  ;  ;  ;  

关于中国共产党党史理论的几个问题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