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产业传导机制及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中国论文,金融危机论文,机制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遭受急剧动荡,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扩散蔓延,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复苏过程。对中国而言,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需严重缩减,拖累国内产出加剧下滑,经济下行风险显著加大。为了应对危机刺激经济,国家投入巨额财政资金,又使经济紧缩转向增长与过剩并存为特征的经济实胀。究其原因,外因是金融海啸,内因是中国产业升级缓慢、产业结构长期不合理。金融危机通过产业效应、金融效应、需求效应、预期效应等各种渠道对国内经济造成冲击的同时,也为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在此背景下,本文从理论上总结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一国经济的产业传导机制,并通过剖析危机影响下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面临的新困境,试图找寻突破困境的政策措施,以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金融危机的产业传导机制
金融危机是金融系统发生紊乱导致的全面经济衰退。从金融系统出现紊乱到经济全面衰退存在一系列的过程与环节,所有这些过程和环节的集合即为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涉及金融系统、投资和消费、实体经济部门、社会信用等各个层次,是一种综合效应。金融危机通过改变生产要素向产业聚集的流程与速度,进而对产业发展造成直接冲击,归纳为以下几种主要传导机制(图1)。
(一)对外贸易传导机制
金融危机通过影响一国出口产品市场的需求数量和品种结构,从需求层面促进出口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具体体现为金融危机导致进口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下降,进口需求萎缩,通过对外贸易渠道直接影响到出口国的产品出口。这种影响一方面表现在对产品需求数量的萎缩,另一方面更突出地表现在对出口产品品种结构的需求变化上。
(二)资本流动传导机制
资本流入及聚集是一个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当金融危机发生时,一方面会出现撤资行为,资金回流;另一方面会因为预期效应而延缓资本流入的速度。外资的出逃通过影响国内使用外资的相应部门和产业可获得的资金量,从供给层面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技术要素传导机制
金融危机对一国产业技术要素的影响具有双重性:①负面影响。危机导致出口企业的制造产能出现过剩和闲置,进一步导致相应产品和服务的销量和价格同时下跌,企业开发新技术的积极性严重受挫;另一方面产业投资增长放缓,一些技术型企业难以获得风险投资支持,资金制约使得企业引入新产品和新技术力不从心,技术研发受到掣肘;②正面影响。危机的起源地多是一些技术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为了尽早摆脱危机实现经济复苏,会放松对技术输出的管制,这对技术引进国来说是难得的机遇,为技术引进国通过技术引进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了契机。
(四)劳动力转移机制
金融危机的劳动力转移机制有两种途径:一是劳动力的被迫转移,表现为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冲击,一些企业陷入经营困境或破产倒闭,就业岗位减少导致一大批劳动力处于失业或隐性失业状态;二是劳动力的主动转移,表现为金融危机下劳动力成本发生变化,一些生产效率高、收入弹性高的产业部门更易受到能力强、素质高的劳动者的青睐,这部分劳动力的主动转移加剧了产业之间的就业竞争。劳动力生产要素的转移流动,带来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五)产业链传导机制
危机通过产业链向实体经济蔓延。对出口国而言,在出口企业受到严重影响的同时,为其提供能源、原材料、物流和服务的企业也随之受到影响。金融风险通过产业链和消费等途径迅速波及房地产、建筑、建材、钢铁、纺织、装备制造及旅游等行业,由出口产业相对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扩展,从而对经济和就业造成严重冲击。
(六)金融资源的产业选择机制
危机导致金融部门资产负债表恶化,商业银行在呆账率可能上升的压力下,会将业务重点转向安全性好、收益率高的产业。金融资源的产业选择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在金融市场上,投资者以自利为前提的投资活动在客观上会带动金融资源向优势产业中的企业倾斜,使有效益、有竞争力的企业得到资本的支持而成长壮大。反之,那些没有效益、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受到抑制或被淘汰出局。
图1 国际金融危机的产业传导机制
二、危机冲击下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所面临的困境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进一步凸显,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原有问题基础上面临着新的困境:
(一)政策目标相冲突,阻碍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政策目标偏向于“保增长”,然而从执行情况看,这种依赖投资带动增长的做法延缓了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进程,和“调结构”的长期目标之间存在冲突,与“以结构调整促发展、在保增长中调结构”的理想政策效果相距甚远。2009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4%(考虑价格因素后增长更快),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尽管投资结构有所改善,但政策更偏向于扩大近期需求,对调结构的长期性目标力度偏小。
(二)工业经济结构在经济危机中进一步强化
工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冲击最大、降幅最深,已成为经济增长速度回落的直接原因。从工业内部结构看,外需收缩使得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更加突出,在建产能逆势扩张势头强劲,同时一些新兴行业盲目扩张的趋势已然显现。为了刺激经济,国家出台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①,4万亿元财政投资和9.6万亿元银行贷款大部分流向了工业领域,这些措施在相当程度上强化了落后的经济结构,使得工业经济再度扩张,经济结构再次劣化。
(三)服务业比重过低,需求受抑制,运行风险加大
第一,作为我国经济中的突出“短板”,服务业比重过低问题在此次危机冲击下反映尤其明显。直到2010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也只有43%,而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分别超过50%和70%②;第二,消费者信心低迷,服务业需求受抑制。危机使得企业投资意愿减弱、消费者信心低迷,无论生产性服务业还是消费性服务业,需求均受到抑制,进而影响服务业的整体发展及其长期发展能力的形成;第三,服务业发展和企业运行的风险明显增大。国际上发达国家经济动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剧;国内企业竞争激烈、能源和原材料的价格波动,都使得服务业的风险大大增加。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十二五”规划中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③增加值占我国GDP的比重不到2%。中国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发展环境还不完善:第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缺乏统筹规划,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有待加强;第二,市场培育不足,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模式简单粗放,产品缺乏竞争力;第三,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标准待完善;第四,专业化程度较低,国际竞争力较弱。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数量多而分散,缺乏龙头集团,企业控制权和技术控制权较低,难以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尤其与可以完成上中下游全产业链的国际大企业相比实力悬殊。
(五)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
金融危机冲击下外需急剧萎缩,国外产品向国内倾销,部分依赖于外需拉动的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进一步凸显。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虽然对促进经济企稳回升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强大的投资动力和巨额的货币信贷,也使部分产业本该淘汰的落后产能又恢复生产,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些行业的产能过剩。如钢铁行业,2008年我国粗钢产能6.6亿吨,需求仅5亿吨左右,约四分之一的钢铁及制成品依赖国际市场。2009年平均日产钢量比2008年提高11.24%,2010年产能过剩达到2亿吨,钢铁行业的投资浪费达1万亿元之多。2009年预计淘汰关停落后炼焦产能1800万吨④,但全年新增产能就高达3000多万吨⑤。值得注意的是,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重复建设的倾向,有可能造成新一轮产能过剩。
(六)国际贸易环境恶化,产品出口难度加大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着很大的国内经济、政治的双重压力,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开始调整以往债务型消费拉动的增长模式,同时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降低了中国出口产品竞争力。此外,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中国作为以低端产品出口和低价格参与竞争为主的贸易大国,成为国际贸易保护的最大受害者。据有关资料统计,2009年1~8月,共有17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79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金额约为100.35亿美元,涉案数量和涉案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6.2%和121.2%⑥。
(七)农民工成为经济危机和就业政策的牺牲品
受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开始出现大量农民工返乡现象。据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统计监测调查显示,截至2009年春节前,返乡农民工约为7000万人,约占外出农民工总量的50%,形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规模最大的农民工返乡潮。根据《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4223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30.66%,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15335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19.4%。亿万农民工成为了经济危机和就业政策的牺牲品,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三、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建议举措
(一)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推进新兴产业
继续巩固充实第一产业、提升加强第二产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优化服务业的内容结构,形成与现代农业相融合,与城镇化进程相协调,与居民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体系。选择最有发展潜力的新型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进程。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构建创新体系,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升级。
(三)构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金融支持平台
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努力缓解金融抑制,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进一步搞活和开放民间金融,对国有金融机构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贷款比例要求,向非公经济提供完善的融资环境和宽松的融资平台,完善担保、中小企业征信等金融配套制度。
(四)完善产业结构升级的外部体制环境
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体制等方面排除阻碍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建立有利于结构调整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快制定能效标准,实施排放认证,完善资源税制,制定相应的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土地管理政策,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对重大科技攻关和运营项目实行奖励补助。
四、结论与展望
金融危机通过产业传导机制对我国的实体经济造成冲击,这一冲击又使得我国的产业结构问题得到充分暴露。面对美欧国家高端产业的“挤压”和新兴发展中国家低端产业的“挤出”,我国应抓住机遇,化危为机,按照“调结构、稳增长、抓创新、促转型”的总体思路,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国民经济走向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
注释:
①十大产业: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石化、轻工业、有色金属和物流。
②人民日报,“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环境.2010-11-9。
③《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
④和讯网http://news.hexun.com/2010/jiegoutz/index.html。
⑤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www.gov.cn/gzdt/2009-12/30/content_1499953.htm.2009-12-30。
⑥在线国际商报http://newspaper.mofcom.gov.cn/aarticle/guojsb/200909/20090906506852.html.2009-9-9。
标签:金融风暴论文; 金融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金融服务业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产能过剩论文; 战略性新兴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