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加入WTO后的经济互动关系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关系论文,海峡两岸论文,经济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中国入世谈判取得重大突破,海峡两岸加入WTO进程进入倒计时,入世后两岸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将呈什么样的发展态势?越来越备受世人的注目;两岸应如何把握入世带来的新机遇,趋利避害,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和经济关系的正常发展,更是海峡两岸及港澳和海外学者广泛讨论的议题。本文拟从分析当前海峡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现状入手,着重探索入世后两岸经济互动关系的发展前景,以就教于各位与会学者。
一、两岸经济关系快速发展为入世后的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海峡两岸虽然近在咫尺,但由于自1949年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处在军事对峙、完全隔绝状态,使两岸经济联系不幸完全中断。直到1979年1月,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调整对台政策,提出“和平统一”方针,呼吁台湾当局与祖国大陆“商谈结束两岸军事对峙状态”,“尽快实现通航通邮”,“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注: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载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一国两制重要文献选编》,P3-4。),两岸之间完全隔绝状况才开始逐步被突破,冻结了30年之久的两岸经济关系亦随之逐渐得以冲破种种禁忌,朝着不断交流交往的方向发展。
(一)当前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状况。
今天我们所说的两岸经济关系实际上主要是指两岸之间的间接贸易及台商对祖国大陆进行投资两个方面。在过去的20余年里,海峡两岸这种经济关系的发展,虽然受到人为因素的强大干扰,但仍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两岸贸易发展迅速。1979年海峡两岸经过香港的贸易额仅为0.78亿美元,1991年达到57.93亿美元,12年增长了75倍,累计贸易额达215.39亿美元(注:李宏硕主编:《海峡两岸经贸关系研究》,中国致公出版社1994年11月版,P23。)。到2000年两岸贸易额达320亿美元,与1979年相比,21年内增长了300多倍。从1987年到2000年这13年间,两岸间接贸易总额累计已接近2200亿美元(注:萧万长:《两岸共同市场开启和平契机》,载《中国时报》2001年5月11日。)。从1993年起,祖国大陆仅次于美国与日本成为台湾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成为台湾的第二大出口市场(参阅表一)。相对而言,从1990年起,台湾已成为祖国大陆的第四大贸易伙伴,从1993年起,成为祖国大陆的第二大出口来源。
表一:两岸进出口贸易统计 单位:百万美元,%
说明:本表之比重栏是按占台湾进出口总额加以计算。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总署统计。
2.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迅速增长。两岸之间的贸易与台商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有相当密切的关系。随着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两岸间接贸易的展开,一些台商也开始突破台湾当局的严格限制,以外商名义来祖国大陆进行投资,但当时数量很有限。在1987年台湾当局解除了外汇管制、年底又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后,台商不仅可以开始对外进行大量投资,而且还可以以探亲的名义赴祖大陆直接进行商务考察,寻找投资机会。自此,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渐趋活跃。特别是1989年西方对中国实行经济制裁和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后,祖国大陆掀起了新一波的改革高潮,给台商提供了无限的商机,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迅速增加。据统计,目前在祖国大陆投资的台商已达5万家左右,从1990年台商开始兴起第一波对祖国大陆投资高峰算起,到2000年9月底,在大陆投资协议金额已突破465亿美元(注:萧万长:《两岸共同市场开启和平契机》,载《中国时报》2001年5月11日。)。去年台商在大陆的实际投资金额更高达26.714亿美元,占台湾当年对外投资比率的50%以上。据台湾“财政部”今年3月的统计,台湾530家上市公司中已有305家在祖国大陆投资,汇出总投资金额为1228亿元新台币(参阅表二)。
表二:台商对大陆地区间接投资金额统计
说明:表中1991年以前的数据包括1991年以前的累计统计。
资料来源:1.台湾方面统计引自“经济部投审会”之公报;
2.大陆公布的资料见《中国对外经贸统计年鉴》及DRI资料库。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由于台湾当局对台商来大陆投资实行“戒急用忍”政策,台商对大陆的投资不少都是采取迂回的方式,所以台商对祖国大陆的实际投资金额与件数到底是多少很难搞得清楚。据台湾“中央银行”估计,台湾流向祖国大陆的资金,累计金额达700亿美元(注:台湾《联合报》2000年11月18日。),还有人估计高达1000亿美元。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占台湾对外投资首位,在祖国大陆外商投资排名中占第三位,仅次于香港和美国。
3.两岸产业分工初步成型。在贸易与投资推动下,海峡两岸已形成初步的产业分工关系。台商投资祖国大陆已有10多年的历史,前8年这种分工主要体现在移至祖国大陆的下游产业同岛内中上游产业的垂直分工关系。亦即在这期间台湾移往祖国大陆的产业,多为劳力密集的加工工业,劳工工资占生产成本65%以上。主要为伞具、鞋类、小五金、玩具、纺织、塑胶等台湾已列为“夕阳工业”的产品,而其中上游产业活动仍在台湾岛内,这就是通常所说两岸垂直产业分工的含义。但是,近几年来早期所形成的两岸产业分工形态已开始发生结构性的转变。台商移往祖国大陆的主力,已不再是劳力密集的“夕阳工业”,而是作为台湾经济新支柱的电脑、资讯工业和石化产业,两岸产业分工领域逐渐由传统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分工方式亦由垂直分工走向水平分工(参阅表三)。海峡两岸一个分工合作的新格局正在迅速形成。
表三:台湾出口货品结构分类
资料来源:《台湾地区进出口统计月报》。
过去台湾厂商的经营方式,由制造到出口大都在岛内完成。近几年已转变为由台湾输出机械及中间原料到祖国大陆,利用祖国大陆廉价劳工及土地等要素加工制造,再出口的运筹模式。这种方式不但带动台湾对祖国大陆的出口,也使两岸的分工合作更趋紧密。据台“经济部”《2000年制造业对外投资实况调查报告》透露,大多数到祖国大陆投资的台商,是由台湾母公司负责行销,在台湾向外接单。但有相当大部分是由祖国大陆制造后出货,其中以资讯电子工业由祖国大陆出货比率30.9%为最高。其次为石化工业占30.5%,化学工业占29.6%,金属机械工业占20.9%。表明企业对祖国大陆投资后,台湾母公司与在祖国大陆投资事业已形成行销与生产出货的分工模式(注:蔡宏明:《解决失业与投资大陆的平衡策略》,载《中时电子报》2001年4月21日。)。
随着祖国大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台商在祖国大陆的投资产业也必将转向以高科技、服务贸易和科技开发合作的方向发展,这将有利于建构适应加入WTO后两岸经济发展的分工合作体系。
(二)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主要特征。
总体看,目前两岸经济关系发展主要有以下特征:
1.互补互利是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基础。两岸生产要素及经济资源具有巨大互补性,祖国大陆的巨大市场、低廉的生产要素价格及丰沛的人力资源,同台湾充裕的资金及较为先进的管理、国际行销优势相结合,互蒙其利,共同强化了两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大推动了各自经济的转型与升级,起到了双赢的效果。
2.市场力量是推动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原动力。事实证明,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到今天,是市场力量决定的结果。这种巨大的市场力量,是任何非经济因素都难以阻挡的。
3.两岸经济关系发展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不断延伸,两岸均已更大程度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两岸经济关系既是这种格局下的必然产物,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国际产业分工的深化。两岸产业分工关系,已成为全球国际产业分工尤其是IT产业国际分工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两岸经济关系快速发展已成为两岸关系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两岸经济关系迅速发展,大大增进了两岸人员的相互往来与了解,增加了两岸人民的互信和共同利益,成为稳定两岸关系的力量。
总之,二十年来海峡两岸在间接贸易与台商在祖国大陆投资中所形成的规模、经济分工与合作模式和所营造的两岸人民之间的融洽氛围以及所累积的相当丰富的经验与教训,为两岸加入WTO后,推进双方经济关系的良性互动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两岸经济关系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仍将是入世后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不确定因素
由上述分析可知,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方针以来,在祖国大陆积极推动下和其它各种因素的作用下,20年来两岸经济关系虽然发展迅速,但是它基本上是处于自发状态。尽管这种经济关系的发展为海峡两岸都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利益,但同时也存在或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台湾当局的政治干预。台湾当局出于政治目的,一直对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加以干预。祖国大陆方面早在1979年就提出两岸就结束军事对峙状态进行政治谈判、开放“通邮、通航、通商”等主张与建议。这对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改善和以间接贸易与间接、单向投资为主要内容的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台湾当局基于政治考虑,早期坚持所谓“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维持两岸政治僵持局面,禁止两岸进行公开、直接、双向、合法的经贸往来,使其一直停留在“单向、间接、低层次、不对等”状态。
李登辉主政期间,在政治上,公开背弃“一个中国”原则,破坏两会协商,拒绝两岸进行政治谈判,不断制造分裂活动,煽动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敌视情绪,并公然提出“两国论”,使两岸关系一直处于极不稳定甚至高度紧张状态,从而恶化了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环境。在经济上,不仅无视岛内各界强烈的要求,拒不开放“三通”,甚至亲自出马,对台湾民众中兴起的一波波“大陆投资热”踩急煞车,并提出“戒急用忍”政策。为此,台湾当局一方面制订更严格的对祖国大陆投资、贸易政策;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南向政策”,以分散台商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李登辉的强力干扰,不仅严重干扰了两岸经济关系的正常发展,也使不少台商丧失了在祖国大陆投资的商机。
“台独”立场鲜明的陈水扁上台执政后,或明或暗地推行“台独”路线和分裂政策,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拒绝承认“92共识”,使两岸政策僵局更无法打破。在两岸经贸方面,继续执行李登辉的“戒急用忍”政策,抗拒“三通”,其反复无常的经贸政策,对台湾工商界造成了极大困扰。这些做法,不仅严重地阻碍了当前两岸经济关系发展,亦将是入世后两岸经济关系能否正常发展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二)两岸经济关系的畸形发展。由于台湾当局坚持“戒急用忍”政策,禁止两岸进行直接通商和投资,并对“间接”贸易也采取种种限制措施,这些人为的做法,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两岸经济关系的畸形发展。而且,在这一政策下,两岸经济活动愈频繁,经贸关系愈密切,其畸形发展的程度愈明显,愈严重。这种畸形状态主要体现在两岸贸易严重失衡上。
从80年代初期开始,祖国大陆在两岸贸易中就处于逆差地位,随着两岸“间接”贸易额的不断扩大,逆差额更呈大幅增加之势。据统计,1981年至1989年,台湾对祖国大陆的贸易顺差约为30亿美元,1990年一下子猛增到36亿美元,占台湾对外贸易顺差将近3成,1993年突破了100亿美元,2000年更超过200亿美元,是台湾外贸顺差83亿美元的将近2.5倍。今年1-4月台湾从祖国大陆又获得顺差57亿美元,预计全年还将超过200亿美元。1990年到2000年,台湾对祖国大陆贸易顺差累计近1500亿美元(注:台湾经济研究院:《两岸经济统计月报》,2000年8月96期,P21;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编:《台湾经济总览》,P553;高孔廉:《台商外商结盟两岸经贸互惠共荣》,载《中央日报》2001年7月5日。)。台湾一直是祖国大陆对外贸易的最大逆差来源地区,而祖国大陆则早已成为台湾每年对外贸易顺差的最大来源地区,如果没有对祖国大陆巨大的贸易顺差,台湾的外汇存底早已就是负数,有人预计,今年台湾的经济成长只能完全仰赖于两岸经贸(注:台湾《中央日报》2001年7月5日。)
造成两岸贸易严重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台当局严格限制对祖国大陆产品进口的种类和数量,禁止两岸进行直接贸易和不许祖国大陆资金进岛投资。这种“间接”的经贸政策,阻碍了两岸经贸关系的“正常化”、“公开化”、“秩序化”,制约了两岸贸易的顺畅发展,其所造成的日趋悬殊的贸易差额已成为两岸贸易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障碍,同时将会对两岸入世后的经贸关系正常发展留下后遗症。
此外,由于台湾当局的种种政策限制,目前两岸经济关系仍主要集中在“间接”贸易和台商单向对祖国大陆投资领域,与此相关联的金融、保险、人力资源、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与交往仍非常薄弱,有很多方面甚至竟告阙如。这种不平衡发展不仅伤及祖国大陆利益,同样也对台商和岛内经济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这也是两岸加入WTO后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两岸缺乏正常的沟通管道和经贸立法。在台湾当局拒绝两岸直接“三通”和坚持“戒急用忍”政策的限制下,两岸经济关系仍处于间接、单向、民间的非正常状态,因而使得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至今仍未能走上正常化的轨道,并衍生出以下问题:
1.没有正常的资讯交流。海峡两岸的经贸往来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但双方却没有完整的统计资料和相应的咨询服务。这种局面既不利于两岸主管部门对两岸经贸活动的全盘了解和引导,也无法向两岸工商界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和咨询服务。
2.缺乏正常的沟通、调解、仲裁管道。目前,海峡两岸的半官方接触管道,因李登辉公开制造“台独”分裂活动,破坏了接触的基础而被中断,陈水扁当局上台后,又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拒不承认“92共识”,使海协、海基会的接触无法恢复,两岸的经贸往来也还只能局限在“民间”、“间接”的层次上。因此,对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海峡两岸都只能根据自己的立场和需要进行规范、推动或限制,双方尚未建立起正常有效的沟通、协调、仲裁渠道。这就使得两岸在经贸往来中所产生的争议和纠纷不能得到及时、合理地解决,从而影响到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这一状况的存在并在可以预估的时间内还将难以改变,它势必要影响到入世后的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
3.两岸经贸立法跟不上相互经贸关系发展的需要。在海峡两岸经济关系发展过程中,双方都制定了一些相关经贸法规,但是,远远不通适应两岸经济关系快速发展的需要。从祖国大陆的情况看,虽先后颁布了《关于鼓励台湾同胞投资的规定》、《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及中央有关部门和一些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投资贸易管理办法或优惠措施,但对于两岸经济往来中许多具体问题尚未来得及进行规范和引导。从台湾方面的情况看,台湾当局的大陆经贸政策不仅明显地落后于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现实,而其拒不开放“三通”,坚持“戒急用忍”的政策措施完全是开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倒车,是与台湾各界,特别是工商界的期盼完全背道而驰的。在这种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所制订出来的措施与法规只能阻碍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这正是当前台湾岛内民众特别感忧虑的地方,他们担心台湾当局在两岸加入WTO后,仍政治挂帅要与WTO的精神硬拗,继续限制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
三、加入WTO对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影响
根据各方报道,祖国大陆和台湾可望在今年底先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该组织的宗旨是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所有缔约成员都必须履行各自的权利与义务,遵守和执行基本准则和规范。加入WTO后,两岸经济尤其是祖国大陆经济将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并立即享受GATT与WTO先后历经50年8个回合多边谈判的关税减让成果,取得各成员国最惠国待遇(注:王新奎:《世界贸易组织与发展中国家》,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P335页。),这不仅将促进两岸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且将对两岸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产生直接影响。当然,这种影响将是渐进地、逐步地,而不是发生在一夕之间。另一方面,由于两岸关系的特殊性,台湾当局能否对祖国大陆完全遵守和执行WTO的基本准则和规范亦有待观察。基于此,我们对加入WTO后短期内,对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积极、正面影响还不能抱过于乐观的态度,但从长期发展来看,其影响将是深远而巨大的,两岸经济关系将因此而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一)入世后两岸关税大幅下降,将推动两岸贸易加速发展,贸易严重不平衡状况亦有望得到逐步改善。从祖国大陆方面看,入世后关税减让和市场开放将为台商提供更大的贸易商机。祖国大陆承诺,在加入WTO后将平均关税从1997年的24.6%降至9.44%,其中化学品关税降低到5.5%-6.5%,资讯科技产品的关税到2005年将调降为零,农产品关税降至17%。这些措施将使现有的保护逐步解除,它故然会导致外商与台商之间的竞争,但由于台商原本即已开始在祖国大陆从事石化、资讯科技产品、汽车零件生产内销,在市场上占有先入为主的优势,这将有助于台商产品大量地进入祖国大陆市场。
从台湾方面来看,根据WTO设定的非歧视、互惠、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等原则,两岸加入WTO后,台湾当局现行的以对祖国大陆种种限制为主的两岸经贸政策必将调整。目前台湾单方面限制祖国大陆产品进口,约有3000项工业品和1000项农产品,允许祖国大陆间接进口的工业品仅占总项目的六成左右,农产品间接进口项目占总项目的还不到二成,这是违背WTO规定的严重的贸易歧视的做法。入世后,台湾必将开放祖国大陆产品进口,同时,台湾当局也必将改变两岸贸易只能以间接方式的做法,将最终由间接向直接转变,这将大大有利两岸贸易公平、合理地开展。另一方面,台湾工业关税将降至4.7%,农产品关税降至12%。两岸市场相互开放度加大,关税减让承诺原则互为适用,将会使两岸贸易出现快速增长势头。
此外,由于入世后,台湾对祖国大陆产品进口限制减少,大陆对台出口增加的速度可能将高于从台湾进口的速度,祖国大陆对台贸易逆差将会相应下降,两岸贸易严重失衡状态将会得到改善。两岸贸易关系将逐步会走向正常化。
(二)入世后两岸市场准入程度扩大,投资规模将会迅速扩大,两岸经济关系亦将出现结构性变化。入世后,祖国大陆市场准入程度大大提高,将扩及金融、保险、旅游、法律、会计等服务业的大部分领域,投资限制也大大减少,这势将为外商创造无限的商机,也将吸引更多的台商到祖国大陆来投资。
入世后,台商投资的重点将会由目前传统产业领域转向高科技产业和金融保险、电信、商业、旅游与外贸服务领域的产业。目前台湾当局对台商到祖国大陆投资实行“戒急用忍”政策,将台商投资祖国大陆的项目分为三大类,其中禁止类有3422项,占总体项目的5%,专案审查类有1615项,占总体项目的21%,准许类有5658项,占全部项目的74%。由于这些禁止类的项目主要是高科技、基础设施、石化上游产业和金融保险、旅游服务等需要巨额投资的项目,而允许类项目基本上是传统的劳力密集等领域的产业,因此严重地限制了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虽然WTO对投资的规范不多,两岸加入WTO后,台湾当局可以不必一定要立即完全放弃其“戒急用忍”政策,但是在祖国大陆全面开放外商垂涎已久的投资市场的巨大吸引力下,岛内工商界一定会对台湾当局形成更强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当局种种限制台商到祖国大陆投资的政策恐怕再也难以为继了。未来台商对祖国大陆投资,将逐渐淘汰传统产业,向高科技、金融、保险、电讯、法律和旅游等产业领域发展是大势所趋,并将逐渐形成大型化、高科技化及上下游产业集体化。这一趋势必将带动两岸经济关系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另一方面,两岸加入WTO后,在各方压力下,两岸投资将由目前的单向逐步走入双向。在过去的10多年里,只有台商投资祖国大陆,而未见大陆资金进入台湾。这是台湾当局单方面限制祖国大陆资金赴台投资的政策所造成的。这种以意识形态挂帅的做法不仅是违背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也是不符合WTO精神的。目前已越来越受到岛内各界特别是工商学术界的强烈质疑,在加入WTO后,台湾当局势必将逐步地加以调整。台“陆委会”主委蔡英文称,台已成立专案小组,针对包括陆资赴台投资服务业、制造业、不动产及资本市场进行全面检讨,将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做出政策调整(注:《世界日报》2001年3月8日。)。台湾“中央银行”总裁彭淮南也表示赞成开放陆资投入台湾房地产,以提振台湾不景气的房地产业(注:台湾《贸易杂志》第72期,2001年3月16日,P2。)。台湾当局一旦开放祖国大陆资金赴台投资,将掀开两岸经济合作关系新的一页,将使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进入一个更高阶段。
(三)两岸加入WTO后,开放直接“三通”将无法回避。从祖国大陆1979年提出“和平统一”方针以来,台湾当局一直把“三通”作为拒谈拒统的政治筹码,拒不开放。近几年来随着海峡两岸人民往来和贸易投资活动的深入发展,尽快实现两岸直接“三通”,已成为岛内各界特别是工商界的强烈呼声。台湾当局虽然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但仍以所谓“国家安全”为借口,采取拖延的方式拒绝开放两岸直接“三通”。在两岸加入WTO日趋逼近的情况下,“三通”问题已成为台湾当局再也无法回避的课题。因为根据WTO非歧视和贸易便利化的原则,台湾当局应当开放两岸直接通商、通航、通邮。但是台湾有关当局声称,WTO仅规范通商,并未规范通航与通邮,两岸入世后,并没有立即开放“三通”的压力,入世和“三通”也没有必然的关系。显然这种说法既违背岛内的主流民意,也不符合WTO规范的要求。因此,此言一出,立即受到了业者和学术界强烈批评。在社会各界压力下,台当局对开放直接“三通”的态度开始出现某种变化。台湾当局主要领导人也不得不讲“施政的最大目标就是三通”,“陆委会”主委蔡英文在2000年年终记者会上亦指出,“两岸三通问题目前已进入实质处理阶段。预计在两岸加入WTO后,将优先针对WTO所涵盖的经贸事项进行调整,随后将由两岸协商实质推动两岸直航”(注:台湾《贸易杂志》第72期,2001年3月16日,P2。)。今年5月她又更明确地表示,在确保“国家安全”前提下,将配合客观条件分阶段来进行“三通”,第一阶段配合两岸加入WTO时程,就两岸通商部分展开因应作业;第二阶段配合相关经济“安全”及应变机制的有效建立,就商品、资金、人员等进一步双向直接往来,以及两岸“通航”进行整体规划,并经过两岸协商来加以落实(注:台湾《联合报》2001年5月12日。)。
可以预期,虽然在台湾当局拒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两岸政治僵局无法在短期内获得突破的情况下,两岸直接“三通”还不会因加入WTO而很快实现,但是,在台湾经济发展和各种压力下,台湾当局将对“三通”政策进行局部调整和开放将不可避免,并将最终会全面开放两岸直接“三通”。这一趋势的发展再也不是任何人为的因素所能阻挡得了的。如果两岸一旦实现直接“三通”,将为两岸的贸易投资者提供十分便利的条件,并可大幅度降低其运输成本,提高竞争力,赢得更多商机,获得更丰存利润。同时,还可以使台湾的半成品到祖国大陆加工,大陆台资的产品也可以回销台湾,使两岸的产销关系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复合式分工发展,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产业内贸易,进一步扩大两岸贸易额。
(四)入世后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的经济互动与合作关系的发展。海峡两岸加入WTO后,祖国大陆与台湾、香港、澳门均成为WTO这一重要国际经济组织的成员,同时,又同属一个中国,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祖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经济贸易关系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新阶段。两岸加入WTO后,将在该组织的架构和既有的发展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经贸合作,推动经济一体化的整合。
首先,彼此之间在资本流动与融合方面将会趋于正常化。目前台湾、香港和澳门与祖国大陆之间的资本流动除大陆资本不能进入台湾外,相互之间资本流动规模已相当大,基本上已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资本融合。在两岸加入WTO后,祖国大陆资本不能进入台湾市场的限制将会逐步解除,届时,彼此之间的资本流动与融合将会迈向正常化,因而其规模会更大。现在台湾一些商业银行为因应两岸加入WTO后,进军祖国大陆的金融保险市场,早已在香港进行投资部署,如设立分行或办事处,以作为其在整个中国经济区金融事业发展的基地。香港也是台湾证券业进军祖国大陆和东南亚市场的跳板,近几年来台湾证券商在香港设立营业据点及投入资金不断增加。
其二,将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的产业分工布局。可以预期,在两岸加入WTO后,海峡两岸与港澳地区企业界均会在中国经济区范围内寻找适合的发展产业与基地,将会形成一个较合理的产业分工布局。祖国大陆将真正成为台湾与港澳地区经济发展的纵深腹地,亦即重要的生产基地。目前香港早已将生产基地转移祖国内地,台湾近几年在这方面也加快了脚步。象台湾在国际市场上占极大比重的“资讯产品”,如滑鼠、电源供应等,已有九成转移至祖国大陆生产,扫描器、显示器、机壳、监视器等有六成至八成在祖国大陆生产。在岛内生产的资讯硬件产值不断下降,已从1995年的72%降到1999年的52.7%,而在祖国大陆生产的比例则不断上升,从14%升至33.2%(注:台湾《卓越》杂志,2000年12月号。),2000年以来这一趋势在快速扩大。近两年来,台商在不断地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大陆的同时,亦将研发中心开始向祖国大陆转移,以部署未来的合理产业分工与布局,追求最大利益与长远发展。
其三,将促进中国经济区内的经济繁荣。加入WTO后,所带动的两岸与港澳地区相互之间的贸易往来、资金流动、人力资源流动、科技经贸交流与合作等将更加频繁,必将形成亚太地区一个高度发展的中国经济区,进而促进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整体经济的繁荣与发展,实现中国区域经济整合。
(五)入世后的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依然面临着不确定的因素。
两岸入世,为两岸经济关系的深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机遇能否化为现实,也还面临着政治因素的强力挑战。两岸政治关系仍是入世后两岸经济关系发展面临的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两岸关系不同的政治走向将导致出完全不同的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局面。
1.两岸关系如能良性发展,将使两岸经济关系进入全面正常化。两岸加入WTO后,如果均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真正回到“92共识”的基础上来,就可以打破目前的政治僵局,使两岸关系出现良性互动的局面,这不仅可以为入世后两岸经济关系发展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而且两岸还可以建立起有效的交流交往机制,实现两岸经济关系的全面正常化乃至形成更为密切的经济互动关系奠定良好基础,推进两岸经济关系的快速发展。这是所有的中国人最希望见到的结果。
2.两岸关系如仍处于僵持局面,仍将使入世后的两岸经济关系充满变数。在这种政治局面下,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入世后台湾当局虽然不会对祖国大陆使用WTO中的“互不适用条款”,但从政治因素考虑仍将会要硬拗,极力限制两岸经济关系发展,比如对祖国大陆引用“安全保障条款”和“豁免条款”,拒绝开放直接“三通”和放弃“戒急用忍”政策等等。因为WTO制度对于会员的经贸体制是否符合协定,并无自动矫正功能,其相关协定的实现,决定于会员在双边、多边谈判中达成承诺。因此,即使台湾在两岸加入WTO时未引用排除相互适用条款,除非祖国大陆依照WTO争端解决了解书要求与台湾进行咨商,甚至要求WTO成立争端解决小组,审议台湾对祖国大陆的经贸限制,否则,台湾加入WTO后与它是否改变现有既定政策并没有必然性。在台湾当局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的情况下,祖国大陆与台湾进行商谈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如果台湾当局在加入WTO后,仍一意孤行不改变今天的大陆经贸政策,势将使加入WTO后的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机遇大打折扣,大体仍将会维护目前的态势。
3.若两岸政治关系处于紧张状况,将加剧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不稳定性。如果台当局将入世作为其谋取政治利益的重要筹码,比如借WTO舞台拓展所谓“外交空间”、力图将两岸经济关系问题国际化等等,必将使两岸在入世后的政治关系复杂化,两岸不仅无法享受双方入世带来的好处,反而会破坏当前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已经取得的成果。
因此,台湾当局应以中华民族利益为重,以两岸共同经济利益为出发点,以两岸先后加入WTO为契机,尽快消除阻碍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政策与做法,以合作代替对立,避免后二种结局的出现,共创互利双赢的两岸经济关系新格局。
四、对入世后推进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几点思考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间竞争将日趋激烈。为因应这种新形势,近些年来,一些地区相邻、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和地区,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发展共同利益,相互提供贸易和投资便利,进行经济整合,促进经济一体化,形成一些区域性或次区域性经济组织。面对国际上这种集团林立,竞争激烈,贸易保护日益猖獗的趋势,以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各自的经济实力而言,是根本不可能与国际上任何一个经济集团相抗衡的。在两岸加入WTO后,届时将形成中国大陆、台湾及香港、澳门同为这一重要国际经济组织的成员,这是中华民族进入新世纪后所面临的难得机遇。海峡两岸和港澳应把握这一机会,以更宏观的视野和更前瞻的思考,携起手来,形成合力,全面进行经济和科学技术合作,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此,笔者认为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多加努力。
(一)扫除政治障碍,营造良好的经济整合的环境。目前,海峡两岸及港、澳之间已形成较为密切的经济互动关系,相互的经济角色与分工定位也已初步形成。但这种相互间的密切互动,是在市场力量主导下自发形成的,要实现更为紧密的经济互动关系,还仰赖于建立一套有效的经济合作机制。这种机制的形成,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但是,当前台湾执政当局仍不接受一个中国原则,拒不承认“92共识”,使两岸政治僵局无法突破,这无疑是海峡两岸和港澳地区相互之间实现经济完全整合难以逾越的巨大障碍。因此,台湾当局应顺应潮流,接受一中原则,回到九二共识,使两岸尽快恢复接触与协商,共同努力创造健康、稳定、良性发展的两岸关系,为经济全面整合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两岸应站在维护与争取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来处理在WTO中的互动关系。两岸入世后,中国在WTO中拥有四个席位,这是其它各国所不具备的,中国人参与全球经济游戏规则制订的实力大大增加,祖国大陆及台、港、澳应在WTO中携手合作,为争取中国人的共同经济权益而形成良性、密切的互动关系。至于两岸在经济关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则属于主权国家内部的经济事务,应由两岸自行协商解决。任何企图借助WTO舞台实现其政治私利的做法,不仅难以实现,而且会伤害自身的经济发展,伤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希望海峡两岸摒弃冷战思维,放弃意识形态,在国际社会上共同努力维护中国人的利益,再不要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来。
(三)未来海峡两岸与港澳地区经济互动的方向,应顺其自然,遵循市场机制,再不要人为地加以干扰。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到今天,是在两岸政治关系起伏不定、受到非经济因素阻碍的环境下形成的,是市场规律自然促成的结果。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到今天的规模,仍处于间接、单向、民间状态。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做的是利用两岸先后入世的机遇,排除干扰因素,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最后由市场来决定未来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方向与互动模式。千万不要因政治分歧来阻碍相互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影响海峡两岸及港澳地区经济整合与一体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