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起来致富创造未来--关于中国共产党80年辉煌历程的理论思考_邓小平理论论文

站起来致富创造未来--关于中国共产党80年辉煌历程的理论思考_邓小平理论论文

站起来、富起来、开创未来——中国共产党80年辉煌历程的理论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站起论文,历程论文,辉煌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一首歌唱出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敬仰。其中脍炙人口的几句是: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然而,80年前,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还在黑暗中苦苦挣扎,许多仁人志士为探索使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的真理和道路而苦苦地摸索。谁能使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

一、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辟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是站起来的理论基础。屈辱的旧中国曾被洋人讥笑为“一盘散沙”、“民不聊生”、“东亚病夫”等;那时在国际上通行的是“弱国无外交”;旧中国是“有国无防”。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欧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对外扩张的欲望也急剧增强。1840年英国为保护罪恶的鸦片贸易,悍然对华发动鸦片战争,启开了大规模侵略中国的先例。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各国列强接连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直到1900年由美、英、法、德、意、日、俄、奥八国组成的联军,联合发动侵华战争。仅这5次主要的侵略战争,累计作战时间就达12年,在这之间与之后,尽管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不断,从三元里抗英兵,镇南关歼法军,直到义和团运动,无数爱国将领为国捐躯,涌现出大批民族英雄;但由于内部腐败与列强国力相差悬殊等原因,这些抗争都失败了。割地、赔款、签定不平等条约是武力侵略的伴生物。其中,签订《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近300项。割让了香港、九龙、台湾等地。各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俄国控制东北,德国抢夺山东,日本占据福建,法国把持云南、广东、广西,英国则以长江流域作为自己的禁地。美国也不甘心自己晚来一步,提出“门户开放”、“利益均沾”,要在各国的势力范围内享有同等特权。除此之外,仅主要条约就赔款19.53亿两白银。这时,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北方吹来十月风。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毛泽东、陈独秀、李大钊、董必武、王尽美、谭平山等发起成立了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至此,新兴的无产阶级政党登上了领导中国革命的政治舞台。

如何领导革命?走什么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克服了来自“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充分发挥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件法宝作用,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在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人民军队和人民战争的一系列创造性思想是站起来的保证。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这一结论是在实践中得出的。历史上很多统治者或统治地位的追逐者都懂得它,历代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和组织者都懂得它,欧洲有工人武装起义传统的党也曾经懂得它,而且中国共产党自己也曾领导过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装起义。蒋介石反动派的血腥镇压使越来越多的共产党员拿起了枪杆子。从此,中国成立了工农红军。我军在军事实践中还形成了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依靠这套战略战术使我军在十年内战时期和八年抗战时期得以战胜比自己强大许多倍的敌人;而在三年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得以迅速地最终消灭国民党反动派的八百多万军队,比预计的时间更早地完成了解放中国大陆的任务。

3、革命的统一战线理论是站起来的基本政治制度。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与其他政治力量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上创造了独特的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和策略原则。革命需要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在革命发展的特定的阶段还需要同资产阶级政党建立统一战线,这都不是中国共产党的创见。但是,中国共产党成功地与国民党和其他政治力量进行过合作。如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在斗争中“有理,有利,有节”(注:《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4月第一版,第720页;)等一系列方针政策,使得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和其他人民力量渡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惊涛骇浪,最终由对国民党的劣势变为对国民党实质上的优势。毛泽东曾多次着重指出,共产党员在社会上总是少数,党外的人总是多数,所以党员总是要和党外的人合作。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与党外人士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现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联合已经日益制度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群众路线是站起来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中国共产党从最初成立时的50多个党员发展到现在的6000多万党员,成为中国的执政党和世界最大的共产党,在党的建设理论和实际工作中有丰富的成就。而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无疑是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建设方面的突出贡献之一。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长期革命斗争必须坚决依靠群众支持和集中群众智慧的表现。

毛泽东关于共产党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关于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毛泽东提出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观点,则出自他的首创。按照毛泽东同志所起草的党中央关于领导方法的决定的话来说,就是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去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是使党与广大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二、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走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带领中国人民富起来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为富起来奠定了基础和条件。没有站起来,就不可能有富起来。这是被事实证明了的伟大真理。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每当处于重大历史关头,都有一个中国向何处去、走什么路的问题。“文革”结束后,就是一个历史关头,党面前有三条路:一条是老路,象“两个凡是”就是这样的路;另一条是“邪路”,就是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路;再就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开辟一条中国发展的新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页;)

1、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富起来的思想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邓小平在新时期的实践创造和理论创新,从根本上说就是从提出这一思想法宝开始的。他在马克思主义精髓这个问题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它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起来,打破了教条主义与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深化了实事求是的内涵。它是富起来的思想基础。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所说的那样:“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改革开放之路是中国人民富起来的根本道路。

1990年代以来,国际上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与原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情况相比较,中国改革既有自己的特色,又有国际普遍承认的成功经验,在理论上形成了“中国式的市场化改革模式”。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翻两番”的发展目标之后,小平同志就逐步明确了实现发展目标的措施。他说:目标确定了,从何处着手呢?就要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改革。”(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2页;)。他又说“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然,象中国这样的大国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但是,在坚持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8页;)“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对内开放就是改革”(注:《人民日报》1985年1月20日,邓小平会见香港核电投资有限公司代表团的谈话;)。开放与改革在这里是同等重要、相辅相成的。为了防止开放以后人们产生疑虑,小平多次强调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持久的政策。强调我们的对外开放政策,20世纪内不能变,21世纪的前五十年也不能变。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上采取渐进式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国情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同,这就决定中国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要先试验,后推广,通过改革试点,总结改革经验,再逐步向其它领域和地区推进,积小胜为大胜。中国改革20多年来,从地区上表现为若干地区主要是沿海地区先行一步,再推广到其它地区;从经济领域的农村改革起步,再推广到城市工业企业,进而推动其它领域改革的进程,就是这种改革思想的体现。如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通过对过去经济管理体制弊端的正确分析,开始提出改革任务,从农村起步的改革很快取得成效;1984年我们党又作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党的十三大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改革设想;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1997年党的十五大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等重大理论上作了进一步发展等等。中国改革的成功,是邓小平在改革一开始就提出的改革方针的结果。他说“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没有这一条,就是乱哄哄、各行其是,怎么行呢?”“我们要定一个方针,就是要在中央统一领导下深化改革”。(注:邓小平:《邓小平经济理论学习纲要》,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7页;)

注意把握好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的度。由我们改革的性质、目标所决定,中国改革时期或者说从计划到市场的过渡时期内,必须正确处理和把握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20多年来的改革过程,我们比较注意改革与发展的关系,逐步形成了改革要为发展服务,发展要为改革创造宽松的宏观环境;注重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人民的承受度等。邓小平同志对其早有预见。他一再强调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改革,强调“我们搞四化、搞改革开放,关键是稳定”,(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86页;)“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是稳定”。(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84页;)在开放过程中难免有各种矛盾出现,这些矛盾的解决道路只有一条——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改革过程中积累的一些矛盾和困难,只有靠发展来解决。大发展大解决、小发展小解决、零发展零解决、负增长要翻车。

3、科学地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为富起来扫清了认识上的障碍。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邓小平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从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他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要完成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实现强国梦想,邓小平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0页;)

从改革开放20余年的实践来看,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从1979年到2000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8%左右,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已经解决。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经济史上也是罕见的,用占世界7%的土地解决了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

4、拨乱反正,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是富起来的转折点。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曲折。各国共产党人都在思考曲折的原因。而我国从1958年至1978年的20年间,经济发展缓慢,加之“文革”对国民经济的极大破坏。这种状况,迫使共产党人冷静下来,对现实国情和社会主义未来进行严肃的思考。作为领导核心的邓小平以唯物主义精神,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寻找失误的根本原因,实事求是地认识国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决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废除“以阶级斗争为纲”,平反冤假错案,把颠倒了的事实重新颠倒过来。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实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折。

5、确立分三步走翻两番是富起来的初步目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目标是什么?邓小平立足中国现实,从战略的高度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确立了新目标。第一步,从1980年起用十年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再用十年时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在原来翻一番的基础上再翻一番,使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现在第一步、第二步的目标已经实现,第三步的任务还很艰巨;但经过全国人民的扎实工作,也一定能够实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邓小平的伟大遗愿,在十五届五中全会和九届人大四次会议已经向世人发出了进军的号令。只要我们紧紧抓住经济建设不放松,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6、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是富起来的关键。邓小平深刻地总结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突破了长期以来在经济体制问题上“左”的观念的束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科学论断。在建国初期,我们逐步建立了全国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客观地说,这种体制在当时条件下起过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复杂,这种体制中某些统得过多过死的弊端便开始逐渐显露出来。再加上后来又把发挥市场作用、发展商品经济的种种正确措施当成“资本主义”来加以反对。正是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从1979年开始先后十多次强调,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48页;);“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等等。据此,十四大才明确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有了市场经济体制,使资源得以合理配置,它是我们今天比较富裕的关键。

7、正确判断国际形势得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富起来的环境。邓小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一系列新判断。从196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初,我们国内的工作基本上是围绕“要准备打仗”进行的,结果延误了经济发展的良机。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对时代的主题重新审视、重新估量和重新判断,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精辟论断。邓小平的这一论断已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正确的。它既为我们党的复杂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站稳脚跟、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提供了明确的指针,又为我们卓有成效地处理国际问题、进行国际交流、发挥国际作用提供了行动指南,也是我们富起来的必不可少的环境。

三、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开创未来、强起来

如果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创立的毛泽东思想是指引中国人民昂首挺胸“站起来”的理论;那么,可以说,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的邓小平理论就是指引中国人民走改革开放之路“富起来”的理论。我们还可以说,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正在带领中国人民走科教兴国开创未来“强起来”的道路更是艰巨的。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要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要强大,就必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走科教兴国之路。

1、实施科教兴农是强起来、开创未来的重中之重。我国有两个重中之重,一个是国有企业;另一个是农业。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农民,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这是当代共产党人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多年来,由于科技含量低等种种原因,农业增产但农民不增收,有的农民甚至纯农收入是负增长;农村的交通、通信、供电、市场等方面还很落后;农村的经济结构也不合理;农民的负担还很重等等。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但根本的是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农业的科技含量不高。农业落后,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中国的强大是不全面的。要使农业这个重中之重的基础稳定,要使中国更快地强大就必须高度重视对农民、农村、农业的研究。其中最重要的科技的投入,用科技这个孵化器,催生中国的现代化农业。在国际上,以色列的科技农业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国内,中国水稻之父袁隆平依靠科技培育出的杂交水稻,为解决农民的温饱作出了十分杰出的贡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建设》中指出“加强农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全党“必须充分认识农业的重要性、艰巨性,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保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这一论述只是一个要求和希望,要使这一个要求和希望变成现实,就必须走科技兴农、科技强农之路。

2、实施科教兴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战略是强起来、开创未来的关键。21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和竞争的世纪,目前可以看到和可以预见的问题和难点就有: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里的每一句话都有丰富的内涵,每一句话都要认真落实,每一句话都有大量的课题需要研究和解决。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大调整困难重重;人口增加和就业的压力;生态环境和就业环境极为严峻;自然资源不足和能源供应短缺;城市化的迫切性和实现城市化的艰巨性等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21世纪的发展和进步将取决于人才。江泽民同志指出:“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经济的竞争,也越来越表现为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我们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要下决心发展科学技术。”(注:《人民日报》,1991年7月2日第1版;)他还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2亿人口,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依靠什么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呢?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条,就是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真正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注: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4年6月14日第1版。)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从国家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制定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加快实现高技术产业化。我们讲的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这是顺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正确抉择。也是强国和开创未未的关键。

3、实施科技强军是强起来、开创未来的国防保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战斗力。1990年代,当我们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时,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军委也明确提出“科技强军”的战略。这既是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思想的体现,也是适应时代大趋势作出的正确抉择。1991年3月,江泽民在长沙视察国防科技大学时强调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战斗力,国家和军队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我们一定要发展高科技,不断提高我军在现代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

军队贯彻“科技强军”思想是当今国际军事斗争的需要。当今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也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军事斗争的面貌,引发了军事领域一系列革命性的变化。武器装备呈现出信息化、智能化、一体化的趋势;战争形态、作战样式也随之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全纵深作战、非线性作战有可能成为高技术条件下战争的基本交战方式。特别是争夺信息优势,取得制信息权将成为作战重心之一。面对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中央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军委也提出了“科技强军”的战略。海湾战争后,江泽民同志多次提出要发展军事科技的问题。他说:“我们要注重从历次局部战争中研究现代战争的特点,充分认识在我们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中,要重视和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先发展什么,后发展什么,怎么发展,都要有一个规划。“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军队贯彻‘科技强军’思想,正是适应这一时代要求而作出的正确抉择”。它反映了当今世界军事革命的发展趋势,它适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转变和军队建设的需要。

为此,全军广大指战员首先是高级干部,努力学习现代科技特别是高新科技知识,这是科技强军的基础。“科盲”是不能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的。因此,一方面,我们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以对军队建设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争分夺秒地抓紧学习,要发扬江泽民同志所提倡的“挤”与“钻”的精神,下大功夫、苦功夫、硬功夫学,真正做到学习、学习、再学习。其次,要十分重视高级军事人才的培养。再次是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使他们能够在宽松的环境中为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生产出“杀手锏。”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野蛮轰炸我驻南使馆的暴行,2001年4月1日撞我飞机事件,都告诉我们: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面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威胁,中国需要强大。中国要强大,就要更加坚定地走科教兴国、科技强军之路。这样,我国的神圣主权才不会被侵犯,才能为开创未来提供和平保证。

4、以“三个代表”的论述加强党的建设是强起来、开创未来的理论基础。中国问题的关键在党。今天,我们要强起来开创未来关键也在党。如何继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党的生命力和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一个亟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在时代条件和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怎样进一步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怎样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治国理政的本领和水平?怎样改善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推进党内民主的发展?怎样改进干部人事制度,真正形成有利于大批人才涌现的选拨任用机制?怎样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坚决遏制腐败现象的蔓延?怎样改进对党员队伍的管理和基层组织的建设,巩固我们党的组织基础?怎样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有这些问题,只有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得到解决,才能使我们党更加牢固地掌握历史的主动权,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研究、探索和解决新形势下面临的各种难题,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胆创新。

要贯彻“三个代表”的论述,每一个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都必须时时刻刻看看我们所采取的措施、所做的工作,是不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利益。符合的就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完全符合的、需要调整补充的积极调整补充,不符合的就改。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顶天立地的中国人民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不信邪,不怕压,高举旗帜,沉着应对,化险为夷,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天地。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万亿美元,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八七”扶贫攻坚战取得成果,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小康水平;科技创新硕果累累,一些重要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推进,祖国山河旧貌换新颜;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怀抱,百年民族耻辱得到洗雪;反对霸权斗争有理有节,开展和平外交有声有色。一两百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从来没有这样好,中国的国际地位从来没有这样高,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从来没有这样光明。

我国在未来所面临的国内环境,并不是一条铺满鲜花的大道,风险将与机遇同时出现在我们面前。在巨大的机遇面前,我们要完成第三步发展战略、实现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就不能有些许懈怠,必须增强危机感与紧迫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以压倒一切困难的勇气,始终坚持“三个代表”,紧紧地团结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就能够经得住任何风浪的考验,担负起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的历史巨任,开创出我们民族光明的未来。

标签:;  ;  ;  ;  ;  ;  ;  ;  ;  ;  

站起来致富创造未来--关于中国共产党80年辉煌历程的理论思考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