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笔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施中的变数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会论文,信息技术论文,变数论文,课程标准论文,对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初《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出台,是2003年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改革启动以来的又一重大事件,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本人从旁观者角度谈谈对此标准及其实施有关问题的看法。
首先,此标准在开发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最终出台实属不宜。原因有三:一是当前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正处于从“计算机教育”到“信息技术教育”的转型期,缺乏扎实的理论支撑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许多问题尚无定论,只能边摸索边总结。二是由于我国的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想要制定一个能在全国范围内适用的课程标准确是困难重重。三是就全球范围来看,信息技术发展迅猛,而标准又必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如何制订出一个具有前瞻性同时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标准,是摆在课题组专家们面前的又一难题。
面对上述困难,课题组专家在整合国外先进观念和国内一线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对此标准大胆采用了一些创新举措。一是如何打破“为学电脑而学电脑”的传统思路,突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融入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传递了人与技术和谐共融的现代理念。二是提出了专门用于课程目标的信息素养描述方法,将信息素养在操作能力、评价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价值观与责任感的形成上分层阐述,提升了标准的可操作性。三是针对地区差异和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分解为2+2+X,即必修2学分,科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其中选修课程分为程序设计、多媒体、网络技术、数据管理和人工智能5个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四是尝试与其他课程的协作。譬如将本课程中传感技术等内容放到通信技术课程,又譬如鼓励学校自行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等。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在实施当中还存在一些“变数”。一是在教材开发时选择适当的技术,在保证课程设置的相对稳定性的前提下使课程内容具有较好的时效性?二是如何把握地区差异的问题,如何将国家课程标准的权威性与地方课程的灵活性结合起来?三是新标准如何在现行体系中生效的问题。一般认为教育系统具有“迟滞”的现象,总是比先行一步的新观念、新技术、新标准要慢几拍。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一些隐忧:课程标准的理念能否被教师真正领会?新课程教学能否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四是在基础教育中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形势下如何处理本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教学的关系问题,哪些技术可以融合在其他学科课程的学习中,哪些技术必须独立学习?五是教学队伍问题,目前在我国许多地方计算机教师严重缺乏的条件下,如何迅速造就一支能够胜任新课程教学的师资队伍?六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寿命”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信息技术课程被逐步淡出,许多内容已被融合到其他课程学习中,或者只设选修课,我们在培养目前急需的信息技术教师时如何兼顾他们的长远发展?
显而易见,对这些变数处理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信息技术教育的成效。目前或许无法找到一套应对这些变数的全策,但无论如何也得有些应急之招。笔者建议:当务之急,一是教育主管机构严把教材建设关,既要多样化又要高质量,并从政策上保证优质课程资源能够跨地域顺畅流通;二是抓紧教师队伍的建设,做到内源与外源结合:一方面在教育系统内部利用调整教师队伍结构的机会使一部分教师通过转岗培训成为信息技术教师,另一方面吸收一些从非师范院校信息技术相关专业毕业的人员充实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当然也需一定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