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高职院校系务策略--以台湾建国科技大学工业工程管理系为例_大学论文

以学生为本位:高等职业技术大学系务的策略——以台湾“建国”科技大学工业工程与管理系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位论文,台湾论文,为例论文,科技大学论文,职业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18(2009)04-0048-06

台湾地区教育体系与大陆类似,为普通高等教育(以下称高教体系)与技术职业教育(以下称技职体系)并行的双轨制,如图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台湾地区不论技职体系的大学或是高教体系的大学皆可设置研究所,研究所有硕士与博士学程,凡是具有学士学位者,不论毕业于技职体系或是高教体系,皆可互相报考研究所硕士班;凡获得硕士学位者亦可互相报考博士班。

图1 台湾地区教育体系示意图

近三十年前,台湾的大学教育系属精英教育,录取率在20%-30%,技职体系高职学生与高教体系高中学生的人数比长期以来一直维持在7∶3。但最近十年,台湾地区随着产业的升级与变迁,基础技术人力的需求逐年减少,想获取较高文凭的人逐年增多,政府开始提倡教育改革。其手段有二:第一,广设高中与大学,让更多的人都能有机会完成大学教育;第二,辅导办学绩优的专科学校改制为技术学院,再将绩优的技术学院改名为科技大学。因此,十年前专科学校改制蔚为一时风潮,高职学生与高中学生之比例也由7∶3降低达到5∶5,这就是当时台湾教育所称的打通第二条教育通道。1990年教育改革开始实施前,技职体系只有1所技术学院,其它皆为专科学校。1990年以后,专科学校开始改制,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如雨后春笋般的快速成长,外加新增设之院校,到2008年,台湾地区大专院校数量共计162所[1],其中属技职体系之科技大学38所、技术学院41所,专科学校仅剩15所。但没有想到,台湾地区近十年来出现少子化现象,人口结构快速改变。出生人口数从1985年的346,208人,降为1995年的329,581人,2005年再降为205,854人[2]。学龄人口急速减少,学校愈办愈多,大学教育已由原先的精英教育蜕变成当今的普及教育[3],接踵而来的就是各级学校即将面临招生不足之困境(这其中,技职体系所受之伤害远大于高教体系)。因此,本文探讨之主题,即针对台湾地区技专校院招生之困境如何提高教育资源运用的效益问题。在此,以“建国”科技大学工业工程与管理系务实经验为例,提出以学生为导向开创新格局之经营策略——共分为拟定招生策略与班级数、课程规划、辅导学生出路与建立两岸技职教育合作机制等四项,叙述如下。

1 拟定招生策略与班级数

由于台湾地区出生率逐年降低,学校数却逐年增加,本校为了稳定学生之来源,早在2000年起即与中部地区的高职与综合高中结盟(以下称为结盟学校),目前结盟学校共53所。由学校主导,定期要求各系老师赴结盟学校访问并参与该校各项活动,并伺机为学校做好招生倡导。由于高职与综合高中并无工业工程与管理相对应之类科,因此常造成在执行招生文宣时无法顺利找到特定倡导对象。因此本系与“中国”工业工程学会联络,藉用该学会制作的15分钟工业工程与管理的倡导影片,加上工业工程与管理系(以下称本系)所制作的介绍影片与简报,请老师赴结盟学校相关类科播放,亲自为该校老师与学生讲解。

此外,本系教师,每一学年度皆会以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等四个向度,针对本系目前面对学生来源、学校间竞争、新增系科、替代系科与未来就业市场五个构面执行(SWOT)分析,确实明了处境,找出开发利基[4],以利在赴结盟学校执行招生倡导时,能为有志进入工业工程与管理领域之学子,导入正确之认知。兹将2007学年度本系执行招生策略所拟定之SWOT分析表叙述如下页表1所示。

当有正确的自我定位与认知后,接着就要拟定招生策略,并做好下一年度之班级数规划。拟定招生策略上,就战术层次而言,可透过下列方法达成:①经由广告媒体,增加本校之曝光度,有利提升本校之知名度;②参与小区公益与文化活动,建立本校形象;③除了主动赴本校结盟学校执行招生倡导外,并持续扩增结盟学校,以期建立长期伙伴关系;④建立本系发展特色,透过网络营销,设计符合学生搜寻品味之网页,供学子查询;⑤依“教育部”总量管制之配额,校内各系分析检讨招生市场变化,订定各系招生最适当之班级数;⑥藉由本系毕业之校友在其亲友及服务的单位倡导,稳固既有生源,开拓潜在生源。

2 课程规划

要规划学生四年期间所需研习之课程,首要考虑未来产业发展之趋势,亦即课程规划必须要与学生毕业后升学或就业之方向相契合。根据2006年2月台湾新经济简讯报导[5],“由于台湾信息通信科技的创新与进步,建经会对未来十年科技人力供需趋势进行推估,指出台湾地区未来10年中长期科技人力可分为12大类别,在12大类别中人力缺口最大的是电机信息;其次为工业工程;第三为工业设计;其余人力皆已平衡,甚至过剩。”这表明,具工业工程领域之专长未来在台湾地区就业行情仍然看好。同时,位于台中的中部科学园区第一期工程已于2005年年底完工,立即就有友达光电等16家厂商和两家大学创业育成中心进驻。该科学园区尔后营运之科技工业包括集成电路、计算机及外围设备、通讯、光电、精密机械、生物技术等六类。这六类科技工业皆需要工业工程人力。由于工业工程与管理系课程规划之目标,即在培育具有工业工程与管理学识之专业人才,使其能担任未来业界在生产与管理方面之相关职务,并奠定良好之学识基础,具备能持续研究的能力,因此,掌握产业发展之趋势,培养业界所需求之人才,本系责无旁贷。本系课程规划之机制,为求慎重为三级四审制,如图2所示。

图2 工业工程与管理系课程规划之三级四申制

为培养学生具备工业工程与管理高级专员实用技术之能力,本系课程规划可分类为三大类:共同必修、专业必修与专业选修。其中共同必修课程系校订必修课;专业必修课程系依据台湾地区工业发展之特色所设计;而专业选修课程区分类为三个学程:生产制造学程、信息系统学程与管理系统学程。其中生产制造学程教学之重点在培育学生应用作业研究与生产系统之相关理论,能对自动化生产系统进行规划、执行与评估,以提升制造业自动化之能力;信息系统学程教学之重点在培育学生具备规划、整合、应用与维护各种信息系统之能力,以期能改善生产、物流与营销等系统的效率,提升企业生产力;管理系统学程教学之重点在培育学生能掌握产业潮流,发展电子商务,可从事企业经营管理之规划、分析与决策制定之能力。此外,专业必修课程还包括“实务专题”。此课程系要求学生能与校外厂商进行实际案例的专题研究,以训练其分析现况缺失、构思解决方案、表达研究结果等技巧,由专业教师全盘负责指导。所有“实务专题”的题目及成果必须经过业界确认,此学分才被学校所接受。因此,在选择专题题目时,内容就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理论与实务相互印证,以增强学生实作及解决问题之能力。以大学部四技课程规划为例,学校开课共同必修15门课,45学分47小时;工业工程与管理系开课55门课,169学分172小时,其中专业必修18门课,58学分61小时;专业选修37门课,111学分111小时。在专业选修课程中,学生至少须选10门课,30学分30小时,就可满足最低毕业总学分数133学分的基准,至于要选修超过10门课,在修课四年期间,无最高选修之上限。

由于本系课程之实施兼顾理论与实务,办学绩效良好,多次获得各部会之项目计划补助,用此项目计划补助之经费,充实教学仪器与设备,并为政府及民间企业开办训练班,以提升教师研究与教学之能力,当然受益最大的还是学生。

3 辅导学生出路

如前述,台湾地区大学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蜕变成普及教育,每年近三十余万之毕业生要投入职场,尤其在近年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如何能将职业训练引进校园,缩短理论与实务之差异,协助毕业学子顺利找到适当的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政府每年皆函告各大专校院,每系皆可针对该系即将毕业的学生申请“最后一哩就业学程计划”或“大学及技专校院办理就业学程计划”。由于这两个计划皆是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所举办,经费全由政府补助,同构型太高。所以,规定二者不可重复申请,每年只能选择其一。所谓“最后一哩就业学程计划”,系藉由从校园到企业的最后一段距离,由学校主导,辅助学子在踏入社会前,给予最后养成教育,实现“毕业即就业”的目标。此计划之开办,是源自于学校教育与企业之需求日益脱节,学校教育所产出之人力,不符合企业的要求;企业需要另外投入相当大的经费,在征才、选才甚至育才上,好不容易把这些社会新鲜人培育妥当,还不见得有心为此企业效力,常年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最后一哩就业学程计划”即是希望促进教育与产业的密切结合,为台湾经济的永续发展开创一条环环相扣、紧密结合的人才供应链,让企业有效的获得人才,学生毕业后就能够立即就业。因此,各校在执行此计划时,招收的对象是以大学四年级应届毕业生为主,大三为辅,不收大二、大一的学生。所谓“大学及技专校院办理就业学程计划”,系为了弥补学生在经验与技能上的不足,让学生在尚未踏出校园前,先储备知识、积累经验,以求缩短求职的时程,解决“毕业即失业”的问题。此计划最大的特色便是,在现有学制内挹注职业训练的课程,包括跨领域的专业训练与加强技能的实务训练,以切合企业现阶段的需求。由于此计划的精神强调务实,学程的规划必须邀请企业代表与专家学者共同规划,同时必须引进业界师资,建立起良好的实习管道,让学校与学界沟通顺畅,以利学生充分就业。

本系于2004年即申请“大专及技专校院办理就业学程计划”,获补助46万经费,办理“物流管理就业学程”,参与此学程训练之学生使用本系“自动化实验室”、“供应链管理实验室”、“设施规划实验室”与“协同管理实验室”等四个实验室软/硬件授课,还邀请“宝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裕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宝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三家公司共同执行课程规划,透过与业界交流与合作,使学生与产业互蒙其利。由此本系开办的“物流管理就业学程”就具备了以下的一些特色,如:具备产业经营管理技能——本学程不仅着重于物流产业之物流管理,更针对产业界实际之需求,发展实务性技能,教导学生;培养学生物流管理之理论与技术——本学程引进最新的物流管理理论与技术,并结合本系四个实验室设备,进行物流管理理论及研究个案;透过产学合作,解决产业问题——本学程邀请三家公司物流部门专员前来授课,不但建立起长期产学合作关系,而且协助此等公司解决物流产业之困难。由于本学程培养学生具备整合物流管理之能力,并能协助物流产业进行改造、提升竞争力具有理论与实务之基础,参与此学程之毕业生,在2006年皆能顺利充分就业。

至于最后一哩部分,本系称为“最后一哩产学接轨学程”系本系与本校推广教育中心合作之项目,其目的是仅针对宝成国际集团人才培训所提供之服务。宝成国际集团在台湾员工约4千余人,2004年营业额约110多亿新台币,在海外有员工约20多万人,为全球制鞋业之领导厂商,除了制造各种鞋业外,另外还生产自动控制器、电子零组件,并有相当多的服务产业;在大陆、印度尼西亚、越南、美国与墨西哥皆有投资设厂。本系“最后一哩产学接轨学程”每年皆为应届毕业生开设CNC控制器培训班、LINUX自动化控制器培训班及塑料模具设计等三班;由宝成集团提供教师钟点费,及部分实验器材及应用软件,提供此学程之学生实习,至于课程规划、教材与师资,则由本校与宝成集团共同规划与执行。此学程系利用周末上课,因此不影响学生在学期中正常课程,在该学程课程结束前,由宝成国际集团派员针对学生执行学科与术科考试,考试及格者立即录用,直接到宝成相关企业任职。

4 建立两岸技职教育合作机制

本系除了鼓励学生利用假期等去美国等国家学习和实践等外,也鼓励本系即将毕业学生参与香港京港学术交流中心所举办之“中国高等院校硕博士学位考试”,赴大陆继续深造等。此举除了可提升毕业学生本质学识机会外,更开拓了两岸技职教育合作之契机,并希望此合作契机能与国际接轨。

1)两岸技职教育要为台商服务。20世纪80年代大陆改革开放初期,同文同种的台商首先来到大陆,看上大陆廉价的劳工,将台湾传统产业转移进驻,由于重要干部与管理人员皆来自台湾,亦从台湾引进较新的方法与技术,使得大陆的产业开始脱胎换骨。随着大陆投资环境的改善、大陆本地企业之兴起与国外厂商及跨国企业亦相继涌入,使得台资企业中来自台湾的管理人才逐渐流失,另觅它职,导致台资企业近年来逐步增加使用大陆当地干部与管理人才,就地执行征才、选才、育才与用才,走向内地化管理的新模式。而在走向内地化管理的新模式时,如何能够征选到想用的人才,是台商经常遭遇的困境。因为征选到的干部短期内不易了解台资企业传统的文化;若再从台湾引进干部,在大陆又没有人脉,如何能立即上线;这困难正好是两岸技职教育体系之学校可以联合解决。例如,2003年10月由本校推广教育与训练中心主导,由本系为位于湖北武汉之华中科技大学200个硕士招生专业点,及139个博士招生专业点在本校为应届毕业同学倡导,希望藉由中国高等院校硕博士学位对港澳台学生招生之便,让有心赴大陆工作的台湾学生能赴大陆获取更高学位之机会,并且在求学过程中亦可与大陆相关人士建立良好之人脉关系,毕业后好为台商所用。2008年本校在福建的福州、漳州与马尾亦缔结多所姐妹学校,姐妹学校会依当地台资企业之需求,委请本校派遣教师前来授课。

2)建立两岸技职教育合作机制。台湾地区技职教育的发展已有六十年的经验,自70年代台湾经济高度发展二十年的过程中居功厥伟。技职教育首重实务,在学习过程中,强调技艺学习,要通过技能检定。因此,在台湾技职教育毕业的学生,皆同时拥有毕业证书和技术证照,毕业后升学与就业二者皆宜。虽然近十年来台湾受到社会变迁与教育改革的影响,技职教育从事技艺学习的办学绩效似乎没有以前显着;但是台湾技职教育数十年成功的经验可以提供给大陆目前正在重视的技职教育。尤其在台湾教育市场日益饱和之际,鼓励有实务经验教师赴大陆姐妹学校执行长短期之任教,执行经验之交流与传承,是目前最可行之方式。

3)两岸技职教育接轨进入国际舞台。不可否认,台湾与大陆两个经济实体之产能,目前皆已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之一环,全球企业皆在运用运筹与供应链管理(logistic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好使自己国家的产业提升国际竞争的能力。所谓运筹(logistic)指的是有系统的整合物流及信息流的一种管理方式;而供应链管理不仅包括从原、物料进行零件之制作、加工与产品之生产系统,还包括将产品送至顾客手中之运输、配销的服务系统。而全球运筹与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在于将制造商、供货商与零售商间能有效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消除供应链中不需要的浪费。这正是两岸企业合作共创双赢之契机。技职教育接轨进入国际舞台、谋求两岸经济之互利是两岸共同之目标。另外,2002年海峡两岸同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后,世界地球村的格局早已植入两岸同胞之心中,地区性经济要与国际间产生互动,要从学校教育学生着手。因此,技职教育决不可再局限于为地区性培训学生的就业市场,两岸技职教育要接轨,共同掌握国际未来需求的趋势,了解发展之机会,办好技职教育,帮助学生增强国际交流与系统整合之能力,方可增加尔后在国际职场之竞争能力。具体的作法是,两岸技职教育的学校可共同拟定未来对两岸有利、最有发展潜力之需求领域,让两岸学生分别在两岸三地共同研习。

收稿日期:2008-12-07

标签:;  ;  ;  ;  ;  ;  

以学生为本:高职院校系务策略--以台湾建国科技大学工业工程管理系为例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