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霞 夏敏 段亚亭(指导老师) 张丽梅(通讯作者)
(重庆市中医院 重庆 400021)
【摘要】段亚亭老中医,对研究和治疗妇科疾病具有丰富的经验。本文以痛经、带下病以及慢性盆腔痛为例,阐述段亚亭教授从湿邪论治妇科疾病的临证思路。
【关键词】中医妇科;湿邪;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2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7-0228-02
段亚亭教授,第三批国医大师,重庆市中医院的主任医师、成都中医药大学特聘教授导师[1]。全国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教师,从医60多年,段亚亭教授在中医药临床工作中具有丰富的经验。自创“除湿汤、佩兰汤、双补汤”等多个方剂,从湿邪辩证论治各科疾病是段亚亭教授的主要学术思想,对妇科病及脾胃病的诊治有独到见解,尤其精通妇科疾病的诊疗[2-3]。笔者师从段老,在学习过程中受益匪浅,现将其妇科疾病从湿邪辩证论治的经验进行介绍,具体如下。
1.痛经
1.1 辨证论治
段亚亭教授在妇科痛经的辨证论治,有着独到的见解。其认为痛经的发病机制,多为虚实夹杂,少见单纯的属实或属虚的病例较为少见,且多以实为主,其中寒湿凝滞,胞脉不通最为常见。段老认为痛经表现为经期下腹痛,根据其发病机制,可以是气滞、寒凝、热结、虚损,最终表现为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凝滞,病变部位累及子宫、冲任[4]。治疗上给予温经散寒除湿、化瘀止痛,调理脉络。
1.2 验案赏析
患者方某,24岁女性,于2018年1月5日初诊,主诉:经行下腹疼痛10年。诉13岁月经来潮,每次月经经期第一天,少腹冷痛、遇寒加重、得热痛减、月经量较少、伴有黑色血块,血块排出后腹部胀痛有所缓解,纳呆、大便稀,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患者经期性情急躁。已婚已产。检查子宫附件未发现异常。末次月经2018年3月8日。
中医诊断:痛经,辨证为寒湿凝滞,予自拟方除湿汤加味,温经散寒除湿、行气止痛。处方:白术15g苍术15g茯苓15g陈皮10g桂枝15g小茴香10g干姜9g艾叶6g、郁金15g、香附15g、当归10g、赤芍10g、红花10g、延胡索15g、蒲黄10g、五灵脂10。6剂以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三次温服。二诊患者诉服药后末次月经来潮腹痛缓解,经血血块较前减少,畏寒怕冷好转、大便正常,舌质红,苔薄,脉细沉。守前方再服6剂。三诊,服药后经期下腹疼痛消失,诸症缓解,原方加补益气血之剂,前后服药20剂,后随访,未复发。
按:本案属寒湿客于胞宫,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方中白术、苍术、陈皮、茯苓健脾除湿;郁金、香附行气疏肝止痛;当归、赤芍、红花,有活血化瘀;延胡索、五灵脂,有化瘀止痛;桂枝、小茴香、干姜、艾叶温经散寒止痛。
2.带下症(白崩)
2.1 辨证论治
(傅青主女科)提出:带下俱湿证之论点。段亚亭教授,在临床上带下症的发病机制主要从湿邪入侵、阳气不足、温化失司、水湿内停、流注下焦、带脉失约,其中分为寒湿、湿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治疗上,段亚亭教授着重关注湿邪为患的发病机制,给予健脾除湿止带、芳香化浊止带、温阳补肾止带;兼顾各个脏腑,进行随证加减。
2.2 验案赏析
患者程某,22岁女性,重庆人,学生,于2018年1月18日初次就诊。诉带下量多1年余,加重6个月。1年前患者白带增多,质地清稀如水,无异味,未予重视。6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述症状加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会出现白带如崩如注的情况,伴下腹冷,腰酸肢冷,疲倦乏力,月经正常。舌质红,苔白腻、脉细缓。检查未发现异常。
诊断:白崩(带下病)。中医辨证:肾阳虚损,给予温肾固崩治疗。采用方药除湿汤合右归丸加减,主要包含的方药白术、苍术、山药、茯苓、陈皮各10g山萸肉、枸杞子、菟丝子、五味子、覆盆子各10g,黄芪、党参各30g、海螵蛸、煅龙牡、茜草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三次口服,共服用5剂。二诊,服药后诉白带量减少,诸症缓解,舌质红、苔薄白、脉细,调整方剂去前方中的去五味子、海螵蛸,加用炒杜仲、炒川断、沙菀子各15g。续服5剂,嘱:忌生冷刺激性食物食物、保持外阴清洁,节房事。三诊,患者诉白带趋于正常,诸症缓解,巩固治疗3剂汤药,并随访一年,患者病情治愈,白带正常。
按:段老根据金匱湿病的理论,结合后世医家治疗湿病的经验和体会,提出湿病的治法,健脾除湿,清热利湿、芳香化湿、淡渗利湿。白崩症在西医中类似于妇科的慢性炎症如宫颈炎、阴道炎、盆腔炎等。段亚亭教授认为白崩的中医治法,不能单单进行清热解毒,应该掌握虚损的发病机制,要注意温补脾肾阳除湿止带,根据发病机制进行治疗。
3.慢性盆腔痛
3.1 辨证论治
段亚亭教授在慢性盆腔痛上具有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临床多见热毒壅盛证。该病热毒入侵,与血搏结,瘀阻冲任,任脉带脉受损导致带下量多,邪伤脉络,酿毒成脓[5-6]。若结在胞宫,患者表现为下腹部剧痛,以致拒绝按压;若毒在阳明,患者表现为面红身热,脉洪数大;若毒进入血脉,患者表现为高热,神志昏沉,性情烦躁,出现谵语。这些病症应以“攻”为主,遵循中医“急则治其标”,给予清热利湿、活血通络,兼顾行气泄热通腑。
3.2 验案赏析
患者张某,34岁女性,于2018年3月15日初次就诊。诉4年前有急性盆腔炎,于某妇科医院抗诊治,给予抗感染治疗病情好转,但后期经常复发。近几天疲劳过度,下腹疼痛,为刺痛或胀痛,白带量多且黄,口干口臭,大便干燥,纳呆,低烧,舌质红,苔黄腻,脉细弦。妇科检查子宫附件压痛++。
诊断:慢性盆腔痛。辨证,湿热内阻。给予清热利湿,活血止痛。处方银甲汤加减,银花20g、鳖甲30g、连翘15g、红藤30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30g、蒲黄10g、五灵脂10g、椿根皮15g、大青叶30g、茵陈15g、桔梗10g。水煎服用,每日1剂,每剂分三次服用,共服用5剂。后复查,患者诉腹痛明显减轻,白带减少,再服用4剂上述药物,复查诉症状均消失。前后服药15剂,诸症消失,病愈。
按:慢性盆腔痛在中医上,属于属痛经、带下等病范畴,多发生在已婚妇女。本病由湿热内阻,气血凝滞,冲任失和而致病。方中银花、连翘、红藤、蒲公英、地丁、大青叶清热解毒;鳖甲、蒲黄、五灵脂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椿根皮、茵陈、桔梗消肿排脓。全方共凑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的功效。
4.小结
段亚亭教授在妇科疾病的诊治中有着独特的见解及治法,主要体现在对病情的追根溯源,强调治病求本,根据病因治疗疾病的根本,对病情进行辨证施治,在湿病治疗中,结合湿邪所在部位、性质特点,将治疗湿病的药物分类,提出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淡渗利湿、清热燥湿、健脾除湿。在治疗中注意湿邪的偏重偏轻,寒重或热重,寒化或热化,对症用药,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肖战说,邹建华,崔炳南.国医大师段亚亭教授学术思想初探[J].四川中医,2018,36(10):17-20.
[2]刘陈.段亚亭治疗湿阻经验[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8,34(02):258-259.
[3]陈丽,夏敏,邓颖.段亚亭从肝肾论治崩漏经验[N].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3(02):248-250.
[4]王娟,王佩娟.痛经的中医病机及治疗时机把握[J].吉林中医药,2012,32(1):45-47.
[5]张秀焕,冯书娟,李瑛.急性盆腔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炎性标记物相关性的初步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3):461-463.
[6]靳慧云,王蕊,董士霞.等.五味消毒饮联合针灸治疗慢性盆腔炎湿毒蕴结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3,35(9):1325-1326.
论文作者:王彩霞,夏敏,段亚亭(指导老师),张丽梅(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0
标签:患者论文; 教授论文; 白带论文; 中医论文; 盆腔论文; 经验论文; 下腹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7期论文;